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学名张好古 > 第634章 星陨

学名张好古 第634章 星陨

作者:东溪听水夜半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00:01:52

在李岩的组织与率领下,曲周民兵先后四次与清军展开交战。第一次交战,李岩率领民兵趁清军在里民屯劫掠不备之际,突然发起袭击,清军仓促应战,被斩杀数人,被迫放弃劫掠的物资,向城外退去。

第二次交战,清军不甘心失利,调集兵力反扑,李岩率领民兵依托村屯房屋与清军周旋,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不断袭扰清军,再次击退清军进攻;随后,清军又两次组织兵力进攻曲周县城外围据点,均被李岩率领的民兵顽强击退。

这四次交战,曲周民兵虽然兵力有限、装备简陋,但凭借着高昂的斗志、灵活的战术与李岩的正确指挥,并未让清军讨到便宜。

清军连续受挫,士气低落,加之担心明军援军赶到,陷入包围,遂逐渐溃散。此后,清军虽仍不死心,在曲周县城周边扎下十二连营,形成对峙之势,但已不敢再轻易发起攻击。

这些营垒分散部署在县城周边的村落与高地,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兵力分散,且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只能起到牵制明军的作用。

李岩率领曲周民兵一面加强城防,严密监视清军动向,一面组织百姓坚壁清野,切断清军的补给来源。清军在周边驻扎多日,未能找到进攻的机会,又面临补给匮乏的困境,最终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拔营向东进发,曲周县城的危机也随之解除。

曲周知县李岩率领民兵四次击败清军的事迹,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明末乱世中地方官员与百姓奋起抗敌的一段佳话。李岩身为地方知县,本无守土抗敌的主要职责,但在国家危难、百姓遭殃之际,他挺身而出,组织民兵,奋勇作战,展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与卓越的军事才能。

而曲周民兵虽然都是普通百姓,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毅然拿起武器,保卫家园,其勇气与精神同样值得敬佩。

这也反映了明末畿南地区百姓的爱国情怀与反抗精神,尽管明朝末年政治**、军事失利,但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各地百姓与有识之士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奋起抵抗。

回顾崇祯十一年十二月漳南地区的这场系列战事,鸡泽县城的攻防战、刘复戎援军的及时驰援、高起潜威县扎营的战略布局、曲周县的四次抗敌之战,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末抗清画卷。

这场战事中,明军将领与地方官员、普通百姓齐心协力,奋勇抗敌,多次击败清军,暂时遏制了清军在漳南地区的劫掠攻势,保卫了一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同时,这场战事也暴露了明末明军的诸多弊端:兵力分散、指挥协调不畅 情报残缺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明军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彻底击退清军的入侵。

鸡泽、曲周之战虽然以清军退走告终,但这只是明末畿南战事的一个缩影。

此后,清军仍多次入关劫掠,明军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屡屡失利,畿南、山东等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而这场战事中留下的诸多历史谜团,如刘复戎援军的具体兵力、卢象升与高起潜之间是否存在联络等,也成为后世史学研究者不断探索与争论的话题。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我们不仅能够还原这段尘封的历史,更能从中汲取教训,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临危难时,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上下一心的重要性。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当年漳南战场上的厮杀声早已远去,尹村桥、南坛、里民屯等昔日的战场也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但那些为保卫家园、抵御外敌而奋勇拼搏的将士与百姓,他们的勇气与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这段历史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唯有国家强大、民族团结、上下同心,才能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安宁与祥和。

而那些留存下来的史料,无论是详细的塘报,还是简略的记载,都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缅怀先辈先烈的重要依据,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去探索、去传承。

在这里说了一些题外话,就是不想让大家忘记那些历史,生存就必须有争斗,大汉民族是一个和善的民族,但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抗击侵略,失去了多少生命,做出了多少牺牲,汉民族的历史不仅仅是耀眼的文化史,还是一部满满的血泪史。

汉民族的传统美德底蕴深厚,修身、齐家、处世、家国,既包含谦逊有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错能改的修身之道,也有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兄友弟恭的齐家准则,兼具诚信待人、见义勇为、礼让谦和、与人为善的处世智慧,更秉持精忠报国、天下为公、忧国忧民、敬业奉献的家国情怀,这些美德历经千年传承,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底色。

谦逊不是软弱可欺,友善不是不争,是不喜与争。诚信不是让人欺骗,欺骗多了,自然不会在理会。有奉献精神但也不会任人欺负。

平时汉民族不显山,不显水。任劳任怨,埋头前行。

作为已经传承5000年的中国,虽然在遭受过一次次创伤,但是我们很快就重振鼓,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华这片土地上,大大小小无数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总有些朝代会留下让中国人听了会热血沸腾的誓言。

但是大汉民族也是最有血性的民族。

周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秦朝的“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君不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

这是大汉的句子。

隋朝虽短,但也有豪言壮语,“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强盛的唐朝喊出了堪称中华文明的最强音:内外诸夷敢称兵者,皆斩!

可能明朝有很多人都不喜欢,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明朝很刚。

从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开始,明朝就造就了一身铮铮铁骨。皇帝被俘,明朝拒绝朝贡,让其弟登基,拒绝所谓的和谈,发动北京保卫战,击败来犯之敌。就算到了明朝最后时期,崇祯就算是自缢,也没有选择屈服。

终明一朝,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大明不但是说了,但是也做到了。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一份来自真定巡按张懋熺的弹劾奏疏,正加急送抵紫禁城养心殿。

奏疏措辞凌厉,直指宣大总督卢象升拥兵观望,坐视南宫被贼夷围困而不救,字字句句都像是冰锥,扎向这位曾以“敢战”闻名朝野的将领。

崇祯帝捏着奏疏的指尖泛白,眉宇间拧起深深的褶皱。连日来,贼夷分股南掠,畿南诸邑接连告急,他三令五申严旨督催,命卢象升与监军太监协同夹剿,怎料竟等来这般“坐视沦陷”的结果。

想起卢象升昔日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立誓杀贼的模样,再对比如今各邑残破、百姓流离的惨状,崇祯帝心中的怒火与失望交织蔓延。他提起朱笔,在奏疏末尾重重批下:“贼夷分股南掠,督监紧促夹剿,奉有严旨:卢象升侦探不明,调度无方,坐视各邑沦陷毫无救济,向日敢战之谈原是沽名欺众,姑念近经薄降且着策励自赎,如再逗延虚饰定行重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