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学名张好古 > 第633章 鸡泽保卫战

学名张好古 第633章 鸡泽保卫战

作者:东溪听水夜半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00:01:52

岁暮天寒,漳南大地朔风凛冽,尘土与霜气交织弥漫。此时,清军铁骑深入畿南腹地,兵锋直指鸡泽、曲周等县,明军各部仓促驰援,一场关乎畿南防线安危的攻防战在漳河两岸骤然打响。

初六日,清军左翼军已然完成战略部署,于鸡泽县城东二十里的漳河尹村桥安营扎寨,营垒连绵,旌旗蔽日,锋芒直指鸡泽县城。

这座横跨漳河的尹村桥,既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也是清军南下的必经之路,清军据此扎营,既掌控了水源与粮道,又形成了对鸡泽县城的合围之势,一场恶战已箭在弦上。

鸡泽县城地处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城墙虽经修缮,但高度与厚度均不足以抵御精锐清军的强攻。

当时城内守军数量有限,且多为地方民兵与少量卫所兵士,武器装备简陋,面对清军主力的压境,全城上下人心惶惶。

清军扎营甫定,便立刻展开攻城准备,士兵们砍伐周边树木制作云梯、撞车,弓箭手列阵于阵前,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城头,掩护步兵逼近城墙。

城上明军虽势单力薄,但在知县与守城军官的率领下,凭借城防工事顽强抵抗,滚石、擂木、火罐纷纷从城头落下,一次次击退清军的冲锋,城墙下很快堆满了双方士兵的尸体,漳河水面被鲜血染成暗红,凛冽的寒风中,厮杀声、呐喊声、兵器碰撞声不绝于耳。

就在鸡泽县城岌岌可危之际,天津总兵官刘复戎率领的援军星夜驰援,及时赶到了战场。

刘复戎身为天津镇总兵,久历沙场,所部士兵多为训练有素的边军精锐,配备有鸟铳、火炮等火器,战斗力较强。援军的到来,如雪中送炭,极大地提振了城内守军的士气。

刘复戎抵达战场后,并未急于入城,而是迅速观察清军阵形,发现清军主力集中于城东尹村桥大营,攻城部队与大营之间有一段开阔地带,且清军因连日攻城已略显疲惫。

于是,刘复戎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内外夹击”之策,一面派遣使者入城通报守军,约定同时发起攻击,一面将援军分为两部,一部由副将率领,从侧翼迂回至清军攻城部队后方,另一部则由自己亲自率领,正面冲击清军阵形。

约定时刻一到,城内守军突然打开城门,呐喊着冲向清军攻城部队,而刘复戎率领的援军也从正面与侧翼同时发起猛攻。

清军猝不及防,阵形瞬间大乱,攻城部队腹背受敌,陷入明军的包围之中。刘复戎一马当先,手持长矛冲入敌阵,所部士兵紧随其后,鸟铳齐发,火炮轰鸣,清军士兵纷纷倒地。

这场激战从午时一直持续到黄昏,双方反复冲杀,死伤惨重。最终,明军凭借顽强的斗志与默契的配合,成功击溃清军攻城部队,此战共阵斩首级六十余颗,缴获战马、兵器若干。

清军见攻城失利,援军又战力强悍,担心陷入更大包围,遂连夜拔营,向东北方向退走,鸡泽县城之围暂解。

关于刘复戎所率援军的具体兵力,翻阅《巡抚山东颜继祖谨题为塘报夷情事》等明清史料甲编相关记载,均未找到明确记载。结合当时天津镇的驻军编制与畿南战事的紧急程度推测,刘复戎所率援军兵力应在数千人左右。

彼时,清军入关以来,分兵多路劫掠,畿南、山东等地警报频传,明军兵力分散,天津作为京畿门户,需留兵驻守,因此刘复戎所能抽调的援军数量有限,但正是这支援军的及时赶到,才化解了鸡泽县城的危局,其战功不可磨灭。

不过,史料中对此次援军兵力的缺失,也为这场战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或许是当时军情紧急,塘报中未及详述,亦或是后续史料编纂时有所遗漏,这也成为研究此次战事的一个小小缺憾。

十二月初七日,就在鸡泽战事稍缓之际,另一位明军重要将领——总监军高起潜率领大军在威县南坛一带扎营。威县与鸡泽相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畿南与鲁西的交通枢纽。

关于“南坛”的具体位置,史料中并无明确界定,结合当时双方的军事态势与威县县城的地理布局分析,南坛极有可能位于威县县城西南方向。

此处地势相对较高,视野开阔,且临近河流,既便于扎营布防,又能控制周边交通要道,进可驰援鸡泽、曲周,退可固守临清,是一处理想的驻军之地。高起潜身为总监军,手握重兵,其军事部署对整个畿南战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此时,卢象升所率明军主力正与清军在畿南另一战场鏖战,作为明军在畿南的主要统帅,卢象升急需各路援军的配合与支援。那么,卢象升与高起潜之间在此时是否进行了联络?卢象升派出联络官,可是高起潜扣下此人,让卢象升不得以知道高起潜部在什么地方。

这也成为后世史学研究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从当时的军情来看,卢象升与高起潜所部相距不远,且同属明军序列,按理说应当互通消息、协同作战。

但为何史料中没有相关联络的记载?或许是当时战事紧张,双方往来书信未能留存;或许是因通讯不便,联络未能及时送达;亦或是存在其他不为后人所知的隐情。

这一联络上的“空白”,也成为后来部分史料指责高起潜在鸡泽拥兵不救援卢象升,反而向临清退走的说法来源

卢象升在巨鹿孤军奋战时,高起潜手握重兵却坐视不理,甚至主动退往临清,导致卢象升最终力战殉国。

但结合鸡泽、威县当时的战事来看,这种说法或许有失偏颇。高起潜率部驻扎威县南坛,其初衷可能是为了呼应鸡泽、曲周的战事,形成掎角之势,牵制清军兵力。只是后来清军兵力调整,战局发生变化,高起潜为保存实力,才选择向临清退走。

而卢象升与高起潜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络与协同,或许才是导致明军未能形成合力、最终战局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非单纯的“拥兵不救”。这一历史争议,也反映了当时明军内部指挥体系的混乱与弊端,各路将领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协调,最终难以抵挡清军的攻势。

卢象升指挥不动高起潜,高起潜是保存实力,这很可能就是。

与此同时,清军在鸡泽县城受挫后,并未完全放弃在漳南地区的劫掠与进攻。

十二月初六日这天,另一支清军部队出现在鸡泽县南边邻近的曲周县境内,并迅速向县城逼近,在县北里民屯一带开始大肆抢掠。曲周县与鸡泽县地域相连,同样地处平原,无险可依,面对清军的突然来袭,当地百姓纷纷逃离家园,县城内外一片混乱。

曲周知县李岩,是一位颇具胆识与责任感的官员,面对清军的劫掠与逼近,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迅速组织城内及周边乡村的民兵,积极备战。

李岩深知,曲周县城守军薄弱,仅靠现有兵力难以与清军正面抗衡,但如果放任清军劫掠,不仅百姓遭殃,县城也将面临被攻破的危险。

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城防,组织民兵加固城墙、挖掘壕沟,准备守城器械;另一方面,针对清军劫掠时分散作战的特点,采取“灵活出击、袭扰牵制”的战术,避免与清军主力正面硬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