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学名张好古 > 第599章 山崩,孙承宗之死

学名张好古 第599章 山崩,孙承宗之死

作者:东溪听水夜半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6 02:05:52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从来不仅是武力的对抗,更是谋略的角逐。张好古的战术智慧,岳托的战略焦虑,共同构成了这场博弈的精彩篇章。

在军事对抗中,信息的不对称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走向,而真正的军事家,都懂得如何利用这种不对称来创造优势。青山关的攻防战,正是这一军事真理的生动体现。

张好古这么做,打乱了清军的部署,牵制了清军的兵力,如同一根钉子,牢牢钉在清军的七寸。

于是,张好古的护**和尚可喜,阿巴泰二部,相持了起来,清军是轻易不敢出关,一旦出关城,那就是大队人马,张好古反而不急了,不是说打不过,灭不了,而是给外界一个错觉,护**只是一股很小的明军,对整个战争不会有多大的作用。

在此期间,张好古对青山关及清军的辎重队,能占便宜就占点,只派出小股部队对清军袭扰为主,平时派出一个排的兵力,大伙轮流来,主要目的就是练兵。

另外张好古还囤积粮草物资,准备给清军来个狠的。

水师也是源源不断的把粮食,火药等物资运到张好古这里。就在腊月底,眼看快过年了,张好古也不知道家中情况如。

趁着有闲暇,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爹、娘:?

展信如晤。

今岁寒冬,军中已备下年货,然儿独坐营帐,忽忆起娘腌的腊肉、爹烫的烧酒,不觉喉头一哽。儿不孝,年关将至,竟不能归家与二老同桌守岁,唯提笔写此信,以慰相思。

儿在军中一切安好,虽青山关外风雪凛冽,然将士同心,粮饷充足,爹娘不必挂念。唯近日清军屡遭袭扰,阿巴泰、尚可喜狼狈不堪,儿与弟兄们设伏于密林,每每以弱胜强,挫其锐气。然儿深知,此战凶险,不敢轻忽,故日夜操练,不敢懈怠。

儿知爹娘最忧儿安危,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青山关若失,则中原危矣!儿虽不才,亦愿以血肉之躯,护我山河无恙。唯愿二老保重身体,勿以儿为念。待此战毕,儿必卸甲归田,侍奉膝下,再续天伦。

张龙会送些银钱归家。爹,娘可买些年货,添置衣,莫再省俭。儿在军中,常有饷银,还有诸多收入,不必忧儿用度

张龙会送银钱回家,

纸短情长,伏惟珍重。

?儿好古 顿首?

?甲辰年腊月廿三?”

装进信封,让人带去济南。

腊月二十四,张好古吃过午饭,身前点起一堆篝火,张好古尊在地上,和黄祥等众人,在看青山关的地图,张好古不时指指点点,众人都是点头。

这时吴大宝带了一人过来,却是细作来送信,原是护**的第一批老兵,后来张好古赴松江赴任,留下一批人,活动在周口店及河北地带。

此人带来一封信。

“十一,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孙承宗时年七十六岁。”

张好古读完辞行,顿时哀伤悲叹,叱咤一生的老人,就这么走了,虽然没有多少交情,却也是见过几面的,张好古很是敬佩孙老,对于孙承宗,张好古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后辈。

张好古独自走到山洞深处,坐在黑暗里,蜷缩着身子,这是大明的又一脊梁啊!好到八十的老人,却是这么壮烈。

此时他仿佛看见,近八旬的老人,独守高阳孤城,麾下仅余老弱残兵。这位曾督师辽东、筑宁远坚城的“辽王”,此刻却以白发之躯直面八旗劲旅。城破之际,他身着朝服,焚毁奏章,对家人道:“吾受国厚恩,当以死报。”

孙承宗的死,是明末士大夫精神崩塌的缩影。万历三十二年,他以状元之姿入翰林,成为天启帝师,却因直言触怒阉党,愤而辞官。后金崛起时,他临危受命,以“以守为攻”之策构筑关宁防线,培养出袁崇焕等名将。然而党争倾轧下,他三次罢官,最终在崇祯朝被重新启用时,已是垂暮之年。

张好古恢复了一下心情,把送信之人召到山洞深处,他没有到外面,是因为怕众人看到他眼角的泪水,把人叫到里面,里面很昏暗,几乎是看不到。

他让送信之人讲一讲细情。

当讲到,城破前,孙承宗题诗于壁:“一死何难仇未复,百身可赎我何辞。”

清军入城后,他率族人巷战,被俘后拒降,缢死于马厩。其状是“目眦尽裂”,死后清军仍敬畏其威仪,以礼葬之。

听到这里时,张好古顿时泪如雨下。

孙承宗之死,恰似大明王朝的谶言。他毕生追求的“以辽人守辽土”之策,终成泡影;而他的殉节,却为后世留下“文死谏,武死战”的悲怆注脚。

张好古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干脆走到了明亮的地方。

拿出了纸笔,一边泪流,一边写了一篇祭文。

维崇祯十一年冬月,松台巡抚张好古,谨以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故督师孙公之灵前曰:

呜呼!公之逝也,天倾地裂,星斗无光。高阳城头,血染残阳;辽海秋风,痛断肝肠。好古虽与公同殿为臣,然位卑言轻,未得亲聆教诲,然公之威名,如雷贯耳;公之忠烈,日月同光。今日闻讣,悲从中来,伏案挥泪,作此祭文,以寄哀思。

忆公生平,乃一代儒将,国之栋梁。

天启年间,公临危受命,总督辽东。筑宁远,固山海,练辽兵,造火器,以文人之躯,扛将帅之责。袁崇焕守宁远,公为后盾;毛文龙踞皮岛,公为权衡。清兵闻公名而胆寒,百姓感公德而涕零。然阉党构陷,公去职归乡;崇祯登基,公再度出山。七十六岁高龄,仍披甲上阵,誓死卫疆。

今公殉国,山河同悲。

高阳城破,公率家丁拒敌,城陷被执,不屈而死。清军叹其忠烈,竟不敢亵渎遗体。公之死,非一城之失,乃大明之殇!朝中诸公,或主和,或避战,唯公以白发之躯,战至最后一刻。好古每思及此,心如刀绞,恨不能代公赴死!

好古虽与公交浅,然心向往之。

昔日在京,曾见公于朝堂,其言铮铮,其志凛凛。公尝言:“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好古铭记于心,虽未能如公般建功立业,然亦以公为镜,勉力自持。今公逝矣,天下再无孙督师,再无敢言“五年复辽”之狂士!

呜呼公哉!

公之忠,可比岳飞;公之才,不逊诸葛。然天不假年,竟使公殒于贼手!好古知公不喜繁文缛节,然此情难抑,只得挥泪成文。愿公英灵不泯,护我大明江山;愿公精神长存,励我后世儿郎!

尚飨!

祭文写完,张好古却未停笔。他盯着那纸上的墨迹,仿佛看见孙承宗站在高阳城头,白发如雪,衣袂翻飞。

笔尖突然一沉,墨汁滴落,在“忠烈”二字上晕开一片乌黑。他猛地将笔掷于地上,那支狼毫笔骨碌碌滚到墙角,笔杆裂开一道细缝,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

笔砸在地上的声音很轻,却惊得烛火一跳。张好古盯着那支笔,忽然想起孙承宗曾说过:“笔如剑,字如兵。”可如今,他的剑断了,兵也散了。

他蹲下身,捡起那支裂开的笔,指尖沾了墨,黏腻如血。三年前,他在这支笔上刻过“文死谏”三字,如今看来,竟像个笑话。朝堂上,杨嗣昌的“剿饷”奏本堆成山,而孙承宗的战报,却连崇祯的案头都到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