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学名张好古 > 第598章 骑虎难下

学名张好古 第598章 骑虎难下

作者:东溪听水夜半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6 02:05:52

当张好古率领的护**与尚可喜、阿巴泰两部清军在青山关一带形成对峙时,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较量却演变成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游击战。护**深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术精髓,他们像幽灵般出没于密林之间,时而化整为零,时而突然集结,让装备精良的清军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

清军最初试图以常规战术应对,尚可喜派出小股部队搜山抓丁,却屡遭伏击。这些分散行动的清军往往在自以为安全的时刻,突然遭到护**的包围歼灭。

而当清军集结大军进山围剿时,护**又像水银泻地般消失无踪,只在远处放一铳便迅速转移。这种战术使得清军既无法有效打击护**,又不断遭受小规模损失,士气日渐低落。

阿巴泰的愤怒最终驱使他率领本部人马,又借了尚可喜的两千精锐,杀气腾腾地杀入山林。然而,这场看似势在必得的围剿却变成了清军的噩梦。

护**在山路上精心布置的陷阱层出不穷:捕兽套虽然无法致命,却让清军士兵时刻提心吊胆;隐蔽的冷枪手更是防不胜防,每当清军士兵倒下,他们看到的不是敌人,而是一块刻着\"清狗一定会败光,汉奸绝不会有好下场\"的木牌。

这些木牌成为清军士兵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有人愤怒地挥刀砍向木牌,却不知这正中了护**的计策。

随着木牌倒下,地雷引信被点燃,爆炸的火光瞬间吞噬了周围的清军。这种心理战术与物理打击的结合,让清军陷入了恐惧与愤怒交织的恶性循环。

护**的战术智慧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在于他们对人心的把握。

他们深知清军士兵中不乏被迫参战的汉人,通过宣传标语和精准打击,既打击了清军的士气,又分化了敌军阵营。每当清军因愤怒而失去理智时,等待他们的往往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这场山林中的博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心理战。护**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将清军拖入了一个看不到敌人却不断受伤的困境。阿巴泰不得不下令收兵,因为继续追击只会带来更多无谓的伤亡。

而护**则像山中的精灵,继续在密林中神出鬼没,等待着下一次给予清军致命一击的机会。

这场较量生动地诠释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军事智慧。护**以弱胜强,不仅依靠地形的优势,更在于他们灵活多变的战术和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

而清军的失败,则源于他们对传统战术的僵化运用,以及对游击战争特点的严重误判。这场发生在青山关的博弈,成为中**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对于此种结果,阿巴泰不得不收兵回堡,结果在回去的路上又挨了地雷,一路算是地雷护送他们回了关。

对此清军没了什么好办法,任由护**骚扰他们,清军算是彻底缩在城堡,变成了缩进壳的乌龟。

这进了关城不出来,开始护**没办法,后来就趁黑夜,在城门外的路口埋上了地雷,又有不少清军送了命。弄得清军轻易不敢出关。

护**的持续袭扰,终于让尚可喜与阿巴泰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两人起初尚能强撑门面,可随着粮道屡遭截断、士兵士气日渐低迷,阿巴泰索性整日躲进堡中借酒浇愁,尚可喜则焦头烂额,不得不向皇太极紧急求援。

然而,这封求援信送到皇太极时,非但未能换来援军,反倒招来皇太极的一顿痛骂:“蠢材!连山里的散兵都对付不了,还要朕分兵?”

皇太极的愤怒并非全无道理。此时清军的处境,已如走钢丝般危险——松山前线虽陈兵数万,实则虚张声势。

明军若真敢倾巢而出,清军非但难以抵挡,甚至可能溃退沈阳。而一旦松山防线动摇,进关的两支清军便成了无根之木,宁远的明军铁骑随时可能尾随而入,切断他们的退路。

皇太极深知,若此时抽调兵力增援青山关,松山必危;可若不救,尚可喜与阿巴泰的兵马恐将全军覆没。

尚可喜与阿巴泰的困境,恰恰暴露了清军两线作战的致命弱点。

他们并非不想全力镇压护**,而是兵力捉襟见肘:若以重兵押运粮草,则青山关空虚,护**可能趁机攻城;若留守关城,粮道又屡遭劫掠。

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让两人心力交瘁,最终只能寄希望于皇太极的援兵。

然而,皇太极的援兵迟迟未至,并非因他吝啬,而是清军自身已是强弩之末。松山前线的清军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外强中干,全靠明军的怯战心理维持局面。

一旦明军识破虚实,清军的两翼便同时陷入绝境——青山关的尚可喜与阿巴泰可能被护**围歼,而松山的清军则可能被宁远铁骑追击,进退失据。

这场博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心理战。护**以游击战术不断消耗清军,而清军则因兵力分散、补给困难而疲于奔命。

尚可喜与阿巴泰的求援,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无能,更暴露了清军战略布局的致命缺陷——两线作战,却无一处稳固。

皇太极的愤怒与无奈,恰恰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清军看似强大,实则已陷入“纸老虎”的困境,稍有不慎,便是全线崩溃。

当阿巴泰的求援信传到岳托手中时,这位清军将领的反应与皇太极如出一辙——暴怒。

但愤怒之余,岳托的理智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青山关若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他清楚地看到,明军正在积聚力量,卢象升的部队如影随形地尾随清军,随时准备发动致命一击。

更令岳托恐惧的是,一旦战事胶着,明朝的勤王军队将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关门打狗的绝境。

岳托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清军虽然骁勇,但面对明朝举国之力时,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抗衡。

他深知,自己和多尔衮率领的两支军队,虽然在此役中收获颇丰,但若不能及时脱身,很可能成为瓮中之鳖。这种恐惧促使岳托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抽调两千精锐驰援青山关。

这个决定背后,是对清军战略布局的深刻认识:青山关不仅是物资通道,更是清军撤退的生命线。

然而,岳托和尚可喜对张好古的真实兵力一无所知。这种信息不对称,正是护**精心设计的战略伪装的一部分。

张好古深谙兵不厌诈之道,故意示弱以迷惑敌人。他让清军误以为护**只是一支规模不大的游击队,从而在关键时刻实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种策略不仅保存了护**的有生力量,更为将来的决战埋下了伏笔。

张好古的战略智慧体现在他对战争节奏的精准把握上。

他明白,真正的胜利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对敌人心理的操控。通过持续袭扰、佯装弱小,他成功诱使清军分散兵力,为最终的反击创造有利条件。

这种以弱胜强的战术,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清军内部的矛盾和焦虑在这场博弈中暴露无遗。阿巴泰的求援反映出清军对护**威胁的误判,岳托的支援决定则暴露出清军战略资源的捉襟见肘。

而护**方面,张好古的示弱策略不仅迷惑了敌人,更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场青山关的博弈,既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与耐心的比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