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影视编辑器 > 第八十七章 吴王的声音

影视编辑器 第八十七章 吴王的声音

作者:花萌轩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0-14 03:59:46

洪武二十二年的初春,南京城还笼罩在一片祥和的景象中,奉天殿内却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肃穆和庄严。

寅时三刻,晨曦未露,文武百官已经按品级肃立殿内。

在宗室行列的最前方,一个略显稚嫩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新晋吴王朱允熥。

“皇上驾到……”

在司礼监尖细的唱喏声中,朱元璋身着龙袍步入大殿。

他的目光在扫过苏宁时微微停顿,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关切。

毕竟此时的苏宁只有十一岁,还真的不一定能适应高强度的作息。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声中,朱元璋稳稳落座:“众卿平身。”

今日的朝会注定不会平静。

首先出列的是兵部尚书沈溍:“陛下,臣有本奏。去年北元残部在也速迭儿率领下西逃,近来探报显示,其正在哈密一带重整旗鼓,恐成边患。”

朱元璋眉头微皱:“众卿有何对策?”

凉国公蓝玉立即出列:“陛下,末将愿率兵征讨,必擒也速迭儿献于阙下!”

几位武将纷纷附和,主战之声一时占据上风。

毕竟此时的大明真的是兵马强盛,对于蒙元残余势力真的没有放在心上。

另外做武将的自然是渴望战事和无穷无尽的功劳,所以兵部尚书沈溍和蓝玉的话让整个朝堂嗷嗷叫。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皇爷爷,孙儿以为不可。”

众臣循声望去,只见苏宁从容出列,十一岁的身形在合身的亲王朝服中依旧略显单薄,毕竟年龄摆在这里。

但是举止却沉稳得如同久经朝堂的老臣,根本没有任何十一岁少年的生性跳脱。

朱元璋眼中闪过讶异,他本以为苏宁首次上朝会紧张不适,没想到竟能如此快进入状态:“吴王有何见解?”

“回皇爷爷,”苏宁行礼道,“孙儿近日研读边关奏报,发现也速迭儿西逃后,所部不足万人,且缺衣少食。此时劳师远征,耗费巨大,不如固守边防,以逸待劳。”

蓝玉立即反驳:“吴王殿下久居深宫,不知兵事。北元残部若不彻底剿灭,必成心腹大患!”

苏宁不慌不忙:“凉国公可知征讨哈密需要多少粮草?需要调动多少兵力?战后如何驻防?”

一连三问,让蓝玉一时语塞。

这些细节他确实未曾细想,当然这些也不是他需要考虑的。

原有的历史时空,未来还会有一个战争狂人朱棣,满脑子想的都是去漠北征战沙场,对于朱高炽的举步维艰完全视而不见。

所以说,蓝玉和他的老对手朱棣真的是一种人,都是为了征战沙场可以不顾一切。

户部尚书郁新见状,心中一喜,连忙出列支持苏宁:“陛下,吴王所言极是。去岁各地税收虽有所增长,但国库尚不充裕。若此时大兴兵戈,恐伤国本。”

果然此时的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吴王考虑周详。此事容后再议。”

接下来的几个议题,苏宁或沉默聆听,或适时进言。

更让朱元璋和朱标惊讶的是,他对各项政务的熟悉程度,完全不像是初次参政的十一岁孩童。

退朝后,朱元璋特意将苏宁召至谨身殿。

“允熥,朕看你今日在朝堂上应对自如,可是早有准备?”

苏宁恭敬回答:“回皇爷爷,孙儿每日都会研读《邸报》,了解朝中大事。另外,孝陵学堂的先生们也会为孙儿讲解政务。”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但你今日对兵事的见解,可不像是纸上谈兵。”

“孙儿不敢隐瞒。”苏宁坦然道,“通过大明钱庄与各地的往来,孙儿对边关情势、各地仓储都有所了解。也速迭儿残部西逃后,孙儿就命人特别注意哈密方向的商队往来,因此掌握了一些情报。”

朱元璋与朱标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看来让你参政是对的。”朱元璋欣慰地说,“不过你要记住,朝堂之上,既要展现才干,也要懂得藏拙。”

“孙儿谨记皇爷爷教诲。”

……

接下来的数月,苏宁每日准时上朝,逐渐适应了朝堂的节奏。

更让满朝文武惊讶的是,这位年幼的吴王不仅对政务有着超乎年龄的理解,更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二月,朝廷讨论漕运改革。

当大臣们还在争论是否要增加漕船数量时,苏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孙儿以为,可在漕船上加装风帆,利用风力节省人力。同时改进船型,提高载货量。如此不需增加船只,也能提升运力。”

工部尚书秦逵仔细考量后,惊叹道:“吴王殿下此法确实高明!”

“允。”龙椅上的朱元璋和一侧站立的朱标都是眼前一亮。

三月,浙江水灾,朝廷商议赈灾事宜。

当大臣们纠结于如何调拨粮食时,苏宁又提出了创新方案:

“孙儿建议,可以大明钱庄为依托,发行专项赈灾票据。商贾们认购票据,朝廷用这些资金就地采购粮食,既节省运输成本,又能快速救灾。”

“另外可以以工代赈,修建南京至河南的新式官道。”

“噢?新式官道?”

此时的苏宁却是直接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水泥和凝固的混凝土,“皇爷爷,父王,这就是明熥商行研发的新式建材水泥,掺上沙石混合水搅拌,然后就能快速凝固为异常坚固的路面和墙体。”

“噢?坚固程度如何?”

“皇爷爷可以亲自查看!”然而苏宁却是把水泥和混凝土石块交给了朴不成。

接着朴不成便是把水泥和混凝土石块交给了朱元璋和朱标。

“皇爷爷,父王,如今明熥商行旗下的工坊一直在使用水泥和混凝土,还请皇爷爷和父王可以抽时间实地考察。”

“好!三日后,移驾明熥商行工坊考察。”

“是!皇爷爷。”

最让朱元璋欣慰的是,苏宁在朝堂上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即使意见被采纳,也从不居功自傲。

这日下朝后,朱标忍不住对朱元璋说:“父皇,儿臣发现允熥似乎很享受参政的过程。每日寅时起床,从未见他有丝毫倦怠。”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这孩子,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料。可惜……”

他没有说下去,但朱标明白父皇的顾虑……

苏宁与淮西勋贵关系太近,若是继位,恐怕难以驾驭那些骄兵悍将。

与此同时,苏宁的表现也引起了其他藩王的警觉。

燕王府内,朱棣看着最新从南京传来的消息,脸色凝重:“这个允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

姚广孝沉吟道:“王爷,吴王如今深得圣心,又展现出了非凡的治政才能。长此以往,恐怕……”

“本王知道。”朱棣打断他,“但现在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静观其变。”

第二天,朱元璋和朱标携带朝廷一众大员参观工坊,果然是见识到了水泥和混凝土的威力。

于是苏宁的奏疏再次被朱元璋和朱标采纳,他们突然发现苏宁竟然经常给与他们惊喜。

四月的一日朝会,讨论到海外贸易政策时,苏宁提出了一个让满朝文武震惊的建议:

“孙儿以为,可在宁波、泉州、广州三地设立市舶司,规范海外贸易。同时组建远洋船队,探索海上商路。”

然而这个建议却遭到了以礼部为首的众多大臣反对,认为这是“舍本逐末,有违祖制”。

面对反对声浪,苏宁既不气恼,也不退让,而是耐心解释:“如今大明物产丰饶,若能开辟海外市场,既可增加国库收入,又能扬我国威。何乐而不为?”

“再说,你们所说的祖制是哪门子祖制?我们朱家的老祖宗可就是普通的老百姓。”

“……”在场的朝廷重臣都是被苏宁的这句话给怼的不轻。

然而,这帮士大夫们并不愿意就此妥协,这场争论也是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

最终,朱元璋做出了决断:“吴王所言,颇有见地。此事交由兵部、户部会同详议。”

“遵旨。”

退朝时,凉国公蓝玉特意走到苏宁身边,低声道:“吴王殿下今日在朝堂上的风采,让老臣佩服。”

苏宁淡然一笑:“凉国公过奖了。本王年轻识浅,还要多向老将军请教。”

“吴王,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依仗是什么?”

“本王的依仗从始至终都是自己和天意!”

“噢?难道吴王真的看不上淮西勋贵的支持?”

“那凉国公你真的能代表整个淮西勋贵吗?”

“我……”

“舅公,其实我更愿意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利益团体,而不是皇爷爷和父王不断忍耐的贪婪洞窟。”

“……”此时的蓝玉却是被苏宁的这句话给震慑浑身颤抖。

蓝玉也是第一次在苏宁身上察觉了让他恐惧的气质,这种感觉仿佛能让他看到自己的生死一样。

然而苏宁并不理会霸心受损的凉国公蓝玉,反而是躬身行礼,然后这才大步流星的离开。

看着苏宁远去的背影,蓝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然而长久以来养成高傲还是很快占据了上风,根本不允许他承认被一个小屁孩给打败。

回到清晏阁,马和忍不住问:“殿下,您今日提出开拓海贸,是否太过激进?毕竟海禁可是陛下亲自下令实施的。”

苏宁卸下亲王冠服,语气平静:“要想改变这个时代,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而且我不是皇爷爷,也不可能做他的应声虫。”

“可是……这样一来不是让陛下对你不喜?”

“马和,你认为我一味地讨好皇爷爷和父王,他们就会选择我做大明皇太孙了吗?”

“这……”

窗外,春雨淅沥。

苏宁知道,他今天在朝堂上的表现,已经向所有人宣告:大明王朝,迎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亲王。

……

最终苏宁的海贸奏疏还是没有获得批准,实在是朱元璋太顽固了,而且文官集团的反对也太激烈。

不过苏宁却是满心的不以为然,毕竟这次只是自己的一次试探。

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的朝会,注定要在大明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吴王朱允熥出列呈上《新学制疏》时,整个奉天殿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皇爷爷,孙儿以为,当今学制只重经义,不重实务,已难适应大明发展之需。”苏宁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故请全面设官办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之新制,并在各省设立大学,专攻格物、算学、农学、商学、工学和兵学等实用之学。”

奏疏经由太监传到朱元璋手中,老皇帝才看了几行,眉头就紧紧皱起。

侍立在侧的朱标也倒吸一口凉气,担忧地看向眼前的儿子。

以前的孝陵学堂还可以说是苏宁的自娱自乐,文官集体和士大夫虽然排斥,但是也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苏宁如今竟然要让朝廷全面推广新式学制,这可就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吴王殿下!”礼部尚书任亨泰率先发难,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此议简直是掘我华夏千年文脉之根基!科举取士,乃祖宗成法,岂容轻易更改?”

都察院左都御史紧接着出列:“陛下!孝陵学堂教授杂学,已是不该。如今更要推广天下,这是要让我大明学子尽数误入歧途啊!”

顷刻间,十余名文官纷纷跪地:

“陛下三思!”

“此议祸国殃民!”

“请陛下立即取缔孝陵学堂!”

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苏宁却镇定自若:“任尚书,敢问如今朝中官员,有多少人通晓治水?有多少人懂得理财?有多少人明白格物致知之理?”

任亨泰怒道:“哼!吴王,为官之道,在明经义、通圣学!那些杂学小道,自有胥吏操持!”

“好一个‘自有胥吏操持’!”苏宁突然提高声量,“正是这等迂腐之见,才导致胥吏把持政务,官员反成傀儡!你们这些官员和寺庙里的泥塑神像有什么区别?寺庙的主人到底是那些泥塑神像,还是僧侣、道士和庙祝?”

“这……”

这句话如同在油锅中滴入冷水,顿时引发更大波澜。

“狂妄!”很快反应过来的文官士大夫都是暴怒了起来。

“黄口小儿,安知圣学精微!”

“够了!”朱元璋重重一拍龙椅扶手:“朝堂之上,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出列了。

凉国公蓝玉躬身道:“陛下,老臣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圣贤道理。但老臣知道,军中将士子弟在孝陵学堂学得的本事,都是实实在在的。老臣以为,吴王此议,利国利民!”

几位武将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形成文武对峙之势。

此时还只是翰林学士的方孝孺突然跪地痛哭:“陛下!若行此制,则天下学子将不再读圣贤书,千年道统将毁于一旦!臣请以死谏!”

朱元璋面色阴沉,看向一直沉默的太子:“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犹豫片刻,谨慎答道:“儿臣以为,允熥所虑不无道理。但改制之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就在僵持之际,苏宁再次开口:“皇爷爷,孙儿还有一议。大学毕业生可参加吏部考试,合格者从胥吏做起,凭政绩升迁。如此可解决胥吏世袭、把持政务之弊。”

“荒谬!”吏部尚书大声反对,“读书人岂能与胥吏为伍!”

“为何不能?”苏宁反问,“通晓实务方能治理天下。若连胥吏之事都不懂,如何为官?”

朝会不欢而散。

但这场争论才刚刚开始。

随后数日,弹劾苏宁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入通政司。

文官们不仅反对学制改革,更要求取缔孝陵学堂。

“陛下,孝陵学堂教授奇技淫巧,蛊惑人心,实为祸乱之源!”

“吴王年幼,被奸人蒙蔽,请陛下明察!”

更有人将矛头指向苏宁的出身:“听闻孝陵学堂教材多出自吴王之手。十一岁孩童,安能着书立说?此中必有妖孽!”

面对这些攻击,苏宁在下次朝会上做出了强硬回应。

“诸位说孝陵学堂离经叛道,”苏宁取出一本厚厚的账册,“那请解释一下,为何去岁各地孝陵学堂毕业生,在治理水患、改良农具等方面,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他转向朱元璋:“皇爷爷,孙儿请求在朝堂上进行一场比试。让国子监监生与孝陵学堂毕业生,就实际政务处理一较高下。”

这个提议让文官们面面相觑。

任亨泰硬着头皮道:“不可!圣学之道,岂是儿戏比试所能衡量?”

“既然圣学如此高明,”苏宁冷笑,“为何不敢应战?”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朱元璋终于发话:“都给朕住口!”

老皇帝站起身,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学制之事,朕自有决断。退朝!”

回到谨身殿,朱元璋将苏宁单独留下。

“允熥,你可知今日之举,已经得罪了天下读书人?”

苏宁坦然道:“孙儿知道。但孙儿更知道,若不大胆改革,大明终将落后于时代。”

朱元璋沉默良久,突然问:“你那些学问,究竟从何而来?”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直接问出这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苏宁早有准备:“回皇爷爷,孙儿不是早在洪武十五年就坦白了吗?这些道理可都是皇祖母在梦中传授。”

提到马皇后,朱元璋的神色柔和了些许。

“你皇祖母确实与众不同。”他长叹一声,“但这改革太过激进,朕不能立即推行。”

“孙儿明白。”苏宁躬身道,“但请皇爷爷给孙儿一个机会,在南京先行试点。”

“这……”

“有些事情,你这位开国皇帝不愿意做,后世之君可就更加没有能力了。”

“……”

三日后,朱元璋下旨:准许在应天府试行新学制,但科举制度不变。

成立大明应天学院和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两所大学,并且在应天和全大明的孝陵学堂招收学员。

同时,准许大学毕业生参加吏部特设考试。

这道旨意虽然打了折扣,但仍然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

文官们虽然不满,但见皇帝心意已决,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

然而,这场学制之争的影响远未结束。

各地书院纷纷上书反对,甚至有士子聚集在南京城抗议。

“殿下,现在形势对您很不利。”马和担忧地报告,“听说有些文官正在联络藩王,想要共同施压。”

苏宁站在吴王府的高楼上,望着远处聚集的士子,语气坚定:“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但他们越是这样激烈反对,越证明我们做的是对的。”

“可是这样做又何必呢?”

“你不懂!明明看到面前是悬崖峭壁,我也有不得不跳下去的决心。”

“……”

“马和,别想太多!做好交代给你的事情就行了,本王是绝对不可能是失败的。”

“是!殿下。”

这时,一份来自北平的密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燕王朱棣上书,表示支持学制改革,认为应该“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四叔这一手,玩得漂亮啊!”苏宁冷笑,“既向皇爷爷示好,又给文官们上眼药。”

学制改革的战火,已经从朝堂蔓延到了整个大明。

而这场文化领域的较量,将决定这个古老帝国未来的走向。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