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影视编辑器 > 第八十六章 破例获封

影视编辑器 第八十六章 破例获封

作者:花萌轩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0-14 03:59:46

此时,南京谨身殿内,可谓是一片祥和轻松。

朱元璋看着京营改制的成效报告,满意地捋着胡须:“标儿,你看看,这才三个月,京营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将士们对监军制度交口称赞,这可是前所未有啊。”

朱标也笑道:“儿臣听说,现在监军与将士同吃同住,感情融洽。有几个监军还在操练中受伤,反而赢得了将士们的敬重。”

“这都是允熥的功劳。”朱元璋难得地夸赞道,“当初他说要推行监军制度,朕还担心会引起军中动荡。没想到他不仅想到了用勋贵子弟来平息反对,还用钱庄和商行来支持监军开展工作。这一手,漂亮!”

朱标点头称是:“允熥确实想得周到。不过父皇,儿臣以为,京营改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就在天子脚下。若是推广到其他卫所,恐怕……”

“朕明白你的顾虑。”朱元璋沉吟道,“所以下一步,要选一个最有分量的卫所来推行。你觉得哪里合适?”

这时,一旁的苏宁便顺势接话:“皇爷爷,父王,允熥以为,北平卫最为合适。”

“哦?说说你的理由。”朱元璋感兴趣地看向苏宁问道。

苏宁从容应答:“第一,北平卫地处边防要冲,战力强悍,若能改制成功,最有说服力;第二,四叔燕王治军有方,北平卫军纪严明,推行改制阻力较小;第三……”

他稍作停顿:“燕王叔最是识大体、知进退!哪怕是出现问题也会想办法平息。”

朱标赞同道:“允熥考虑得周到。北平卫确实是上上之选。”

朱元璋却意味深长地看了苏宁一眼:“允熥,你跟皇爷爷说实话,选择北平卫,真的只是因为这些原因吗?”

苏宁心中一震,知道瞒不过精明的祖父,便半真半假地说:“孙儿确实还有一层考虑。四叔在军中威望甚高,若他都能支持改制,其他藩王和卫所自然无话可说。”

朱元璋哈哈大笑:“哈哈,好!就依你所奏!传旨燕王,即日起在北平卫推行监军制度!”

……

北平的冬天比南京来得更早,燕王府内的地龙烧得正旺,却驱不散朱棣心头的寒意。

他反复翻阅着从南京快马加鞭送来的《监军制度详章》,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案几。

“好狠的手段……”朱棣放下文书,看向坐在对面的姚广孝,“道衍,这监军制度若是在北平推行开来,本王这些年来的经营,恐怕就要付诸东流了。”

姚广孝捻动佛珠,眉头紧锁:“王爷所虑极是。这监军制度看似是为了整肃军纪,实则是要将兵权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最厉害的是,让勋贵子弟担任监军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

朱棣站起身,在殿内焦躁地踱步:“京营改制才三个月,听说非常的顺利,父皇和大哥都是非常的支持。”

姚广孝沉吟道:“王爷,贫僧以为,这很可能是三皇孙的主意。”

“允熥?”朱棣猛地转身,“他才十岁啊!”

“正因如此才更可怕。”姚广孝目光深邃,“王爷请想,监军制度、大明钱庄、孝陵学堂,这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若说背后没有高人指点,贫僧实在难以相信。”

朱棣沉默片刻,突然问道:“蓝玉那边有什么动静?”

“凉国公现在自身难保。”姚广孝摇头,“他那些反抗手段,在三皇孙的银弹攻势下,根本不堪一击。听说现在京营的监军们,靠着大明钱庄的特列津贴和明熥商行的低价物资,反而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银子……又是银子!”朱棣愤愤道,“这个允熥,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银钱?”

“这才是最令人心惊的。”姚广孝叹道,“大明钱庄如今已经掌控了半壁江山的银钱流通,明熥商行更是无孔不入。听说现在连军饷都要通过钱庄发放,这是要把大明命脉都握在手中啊!”

就在这时,侍卫来报:“王爷,南京来的钦差已到城外,带着圣旨和监军改制的一应文书。”

朱棣与姚广孝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

北平燕王府内,朱棣跪接圣旨后,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殿下,接旨吧。”钦差大臣微笑道,“皇上对北平卫寄予厚望,特地选派了最得力的监军前来。”

朱棣强压怒火:“臣领旨。”

送走钦差后,朱棣立刻召来心腹将领。

当听到朝廷派来的总监军竟然是魏国公徐辉祖时,众将都炸开了锅。

要知道当年北伐就是徐达攻破了千年古都北平,而朱元璋之所以派来燕王坐镇北平,就是为了防备徐达在北平的尾大不掉。

所以徐家对于北平意义非凡,魏国公徐辉祖亲自出现绝对不简单。

“王爷!这是要把我们往死里逼啊!”大将朱能愤愤道,“魏国公可是和三皇孙关系亲密,而且谁不知道他在孝陵学堂学习多年?”

“不止如此,”一旁的张玉补充道,“听说还要在百户以上都设置监军特使。这分明是要把咱们的一举一动都监视起来!”

姚广孝却道:“王爷,事已至此,硬抗不是办法。不如……顺势而为。”

“道衍,你这是什么意思?”朱棣不解。

“监军制度要推行,但我们可以在推行中做文章。”姚广孝露出高深莫测的笑容,“比如让这些监军们,特别是魏国公,见识见识北平将士的‘厉害’。”

朱棣立刻会意:“你是说……”

“北平苦寒,边防重任。让这些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好好体验体验。”姚广孝冷笑道,“等到他们吃够了苦头,自然就知道该听谁的了。”

“这……”

“而且,孝陵学堂的学子都是纸上谈兵,同样也是给那位三皇孙一个警告。”

“好!就这么办。”

然而,朱棣和姚广孝都低估了苏宁的准备。

三日后,当徐辉祖率领监军团队抵达北平时,带来的不仅是圣旨,还有大明钱庄北平分号的特别资金和明熥商行的大批物资。

“燕王殿下,”魏国公徐辉祖不卑不亢地行礼,“下官奉旨推行监军制度,还望殿下鼎力相助。”

朱棣皮笑肉不笑地说:“徐总监军客气了。本王一定全力配合。”

“多谢燕王殿下。”

但接下来的发展,完全出乎朱棣的预料。

魏国公徐辉祖不仅没有养尊处优,反而当天就住进了军营,与将士同吃同住。

更让朱棣心惊的是,大明钱庄为北平卫将士提供了专门的低息贷款,明熥商行更是以成本价供应过冬物资。

“王爷,情况不妙啊!”姚广孝忧心忡忡,“听说将士们对监军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了。”

朱棣站在王府高台上,望着远处的军营,脸色阴沉:“这个允熥……真是本王的克星!”

“最可怕的是,”姚广孝低声道,“监军制度一旦在北平扎根,王爷这些年培养的势力,恐怕就要被连根拔起了。”

朱棣沉默良久,突然问道:“道衍,你说如果现在……”

他没有说下去,但姚广孝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王爷,时机未到。”姚广孝摇头,“现在动手,就是谋逆。我们要等……”

“等什么?”

“等蓝玉先动手。”

洪武二十一年的这个冬天,北平卫的监军制度改革在明枪暗箭中艰难推进。

而这场改革的背后,是大明王朝权力格局的深刻变革。

远在南京的苏宁,收到徐辉祖的密报后,只是淡淡一笑。

“四叔,我们的游戏会越来越刺激,希望你能真的强大一些。”

……

洪武二十二年初春,南京城却是再次飘起了细雪。

谨身殿内,朱元璋与朱标对坐议事,面前的紫檀木案上摊开着一本厚厚的功劳簿。

“标儿,你看看允熥这些年的作为。”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着功劳簿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监军制度整肃军纪,大明钱庄充盈国库,孝陵学堂培育人才……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利在千秋的大功啊。”

朱标仔细翻阅着,脸上难掩自豪:“父皇说的是。允熥虽然年幼,但见识卓绝,实为难得。”

“按祖制,郡王之上当晋亲王。”朱元璋目光深邃,“朕有意破例,晋允熥为亲王,你以为如何?”

“什么?”朱标闻言一惊:“父皇,允熥今年才十一岁,如此早封亲王,恐怕……”

“哼!恐怕什么?”朱元璋打断他,“允熥的功劳,抵得上十个亲王!朕听说他在军中推行监军制度时,那些老将最初都不服气。结果呢?他用大明钱庄的特别津贴和明熥商行的低价物资,硬是让监军们在军中站稳了脚跟。这份手腕,就是满朝文武也找不出几个!”

朱标犹豫道:“儿臣是担心……如此破例,会不会引起其他皇子皇孙们的不满?”

朱元璋冷哼一声:“他们要是有本事,也做出允熥这样的功业来!朕向来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飘落的雪花:“更何况,现在北元虽败,余孽犹存;朝中勋贵,尾大不掉。允熥这些新政,正是治国良方。朕要借晋封亲王,告诉天下人:凡是利国利民的新政,朕都会鼎力支持!”

朱标见父皇心意已决,便不再反对:“那父皇准备给允熥什么封号?”

朱元璋转身,眼中闪过一丝追忆:“吴王。”

“什么?吴王?”朱标震惊地抬起头。

这个封号非同小可,朱元璋在称帝前就曾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王。

将这个封号赐给苏宁,意义非凡。

“没错,就是吴王。”朱元璋语气坚定,“朕起于吴地,成就帝业。如今允熥的创新变革,颇有朕当年的气魄。这个封号,非他莫属!”

“父皇,你确定选择允熥为皇太孙了?”

“不!这是你该考虑的问题,咱就不越俎代庖了。”

“那……”

“哼!吴王是吴王!太子是太子!最后选择谁还不是由你自己决定。”

“……”

……

三日后的大朝会,文武百官齐聚奉天殿。

当朱元璋宣布晋封苏宁为吴王时,朝堂上一片哗然。

“陛下!三思啊!”礼部尚书首先出列反对,“按《皇明祖训》,皇子皇孙封爵皆有定例。三皇孙年仅十一岁就晋封亲王,已是破例,更何况是吴王这等重要封号!”

“臣附议!”一位翰林学士紧接着说道,“吴王封号意义特殊,恐非人臣所能承受。”

朱元璋面色不变,看向站在武官行列的蓝玉:“凉国公,你以为如何?”

蓝玉出列,神色复杂地看了苏宁一眼。

他心中虽然万分不愿,但也知道此时反对毫无意义,反而会显得自己心胸狭隘。

“臣以为……”蓝玉咬牙道,“三皇孙殿下功在社稷,当得起吴王封号。”

此言一出,文官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再出声反对。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既然众卿无异议,那就……”

“皇爷爷,”苏宁突然出列,跪地行礼,“孙儿年少德薄,恐难当吴王大任,恳请皇爷爷收回成命。”

满朝文武都愣住了,没想到苏宁会主动推辞。

朱元璋眼中闪过赞赏之色,语气却依然严厉:“允熥,你是在质疑朕的决定?”

“孙儿不敢。”苏宁恭敬答道,“只是孙儿以为,监军制度尚在推行之中,大明钱庄还需完善,孝陵学堂刚刚起步。这些事业都还需要孙儿专心经营。若此时晋封亲王,恐会分散精力。”

朱元璋与朱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欣慰。

“允熥你能有此心,实为难得。”一旁的太子朱标出言说了一句,然后便是再次向朱元璋躬身行礼,“不过父皇,儿臣以为,功必赏,过必罚,方显朝廷威信。”

朱元璋沉吟片刻,道:“这样吧!晋封之事照常进行,但允熥可以继续专心经营现有事业。待这些事业有了更大成效,再行亲王开府建牙之实。”

退朝后,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南京城,自然是让所有人都是震惊莫名起来。

反应最激烈的莫过于东宫。

太子妃吕氏在宫中坐立不安、满脸破败,朱允炆更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整天没有出门。

凉国公府内,蓝玉愤怒地摔碎了心爱的砚台:“吴王!皇上这是要把允熥捧上天啊!”

幕僚连忙劝解:“国公爷息怒。三皇孙……不,吴王虽然得宠,但毕竟年幼。咱们还有时间……”

“时间?”蓝玉冷笑,“你还没看出来吗?皇上这是在为将来铺路!吴王这个封号,意义非同小可啊!”

而此时的东宫清晏阁,却依然平静如常。

“恭喜殿下晋封吴王。”马和带着一众下人跪地贺喜。

苏宁抬手让他们起身:“一个封号而已,不必如此。眼下最要紧的,是继续推进各项改革。”

“殿下,”马和低声道,“现在朝野都在议论,说皇上这是有意要立您为……”

“慎言!”苏宁打断他,“这种话以后不许再说。”

“诺。”

待众人退下后,苏宁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皇宫的方向。

“吴王……”他轻声自语,“皇爷爷,您这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

与此同时,燕王府内,朱棣收到消息后,沉默了整整一个时辰。

“吴王……”他反复咀嚼着这个封号,脸色阴沉,“父皇这是要把允熥立为第三代的领头人啊!”

姚广孝捻动佛珠:“王爷,看来我们要重新评估这位吴王殿下了。”

“难道父皇心仪允熥做皇太孙?”

“不一定!要知道洪武皇帝的心思可是捉摸不透的。”

“哎!真是流年不利。”

“王爷,贫僧反倒是认为这是我们燕藩的机会。”

“噢?何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皇上此举可是把朱允熥放在火上烤。”

“……”

……

三日后,朱元璋在谨身殿单独召见苏宁。

“允熥,你知道朕为何要赐你吴王封号吗?”

苏宁恭敬回答:“孙儿明白,皇爷爷是要孙儿继承您革新进取的精神。”

“说对了一半。”朱元璋目光深远,“朕起兵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朕凭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开创了大明基业。如今太平日久,朝中渐生懈怠之气。朕希望你能像当年的朕一样,勇于变革,锐意进取。”

“孙儿定不负皇爷爷厚望。”

“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现在贵为吴王,更要谨言慎行。朕听说,蓝玉最近与几个藩王往来密切……”

苏宁心中一动:“孙儿明白。”

走出谨身殿时,雪花飘落在苏宁的肩头。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已经站到了大明权力漩涡的中心。

“吴王……”他喃喃自语重复着这个封号,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皇爷爷,既然您如此迫切,那我们就掰掰手腕好了!看看最后我是被你烤熟吞了,还是顺利的继承大宝。”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