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影视编辑器 > 第八十一章 玩弄人心

影视编辑器 第八十一章 玩弄人心

作者:花萌轩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0-14 03:59:46

洪武二十年的春风再次吹动整个南京城,九岁的苏宁站在孝陵书堂的面前审视。

五年前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皇孙,这是上个月的账目。”马和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走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色,“大明钱庄如今在十三省设有分号二百余处,存款总额已突破一千二百万两。各地藩王入股后,业务更是蒸蒸日上。而且明熥商行的那些阻力也是消失了。”

苏宁接过账册,随手翻阅着。

“另外,陛下今日早朝后特意召见了奴婢。”马和压低声音,“对皇孙让各路藩王入股钱庄的主意,圣心大悦。”

苏宁唇角微扬:“皇爷爷最重亲情,让王叔们都沾些好处,他自然高兴。”

这时,一名内侍匆匆走来:“皇孙,太子殿下驾到。”

话音未落,朱标已迈步而入。

他今日穿着一袭杏黄常服,面色比往年红润许多。

“儿臣朱允熥参见父王。”苏宁躬身行礼。

朱标笑着扶起他,目光落在案上的账册:“允熥,你可是又立了大功。今日早朝,你皇爷爷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夸你懂得顾全大局,让朱家上下同心。”

“父王过誉了。”苏宁谦逊地低头,“儿臣只是觉得,大明钱庄既然姓朱,自然该让朱家人都沾光。”

朱标在案前坐下,示意苏宁也坐下说话:“你这个主意确实妙。你皇爷爷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将来你们叔侄之间生出嫌隙。如今各路藩王都在钱庄有份子,利益相关,自然会更维护这个局面。”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今日来找你,是为了另一件事。孝陵学堂如今已在各州县设立,你皇爷爷想知道,下一步你有何打算?”

苏宁正色道:“回父王,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培养师资。儿臣准备在南京设立师范学堂,从各地选拔优秀生员,学习新式教材和教学方法。”

“师范学堂?”朱标若有所思,“这倒是个新名词。”

“正是。”苏宁取出一份章程,“师范者,堪为人师之模范也。儿臣以为,教书育人非同小可,需专门培养。学制三年,学成后派往各地学堂任教。”

朱标仔细翻阅章程,不时点头:“课程设置颇为新颖,除了经史子集的国学,还有格物、算学、地理、农学和工学。只是这样会不会太过偏离科举正途?”

“父王明鉴。”苏宁恭敬回道,“儿臣以为,治国不能只靠八股文章。如今大明百业待兴,需要的是通晓实务的人才。总不能那些主官所有的政务都依赖吏员,况且……”

他稍作停顿,观察着朱标的神色:“科举取士,选拔的是治国之才;而新式学堂,培养的是兴业之才。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朱标沉吟良久,忽然笑道:“你这孩子,总是能想出这些别出心裁的主意。不过你皇爷爷那边,恐怕还需要好好说明。”

“儿臣已经准备好了。”苏宁又从案下取出一本装帧精美的图册,“这是儿臣命人编纂的《大明舆地全图》,其中详细标注了各省矿产、物产分布。若能在学堂中教授这些知识,将来学子们无论为官还是经商,都能学以致用。”

朱标翻开图册,不禁惊叹:“如此精细的地图,便是兵部职方司也绘制不出!允熥,你这些本事,究竟是从何处学来?”

苏宁早有准备,从容答道:“回父王,儿臣不是早就向你和皇祖父坦白了吗?”

“难道你当初说的都是真的?”

“当然!要不然我这些奇思妙想又是来自于哪里?”

朱标凝视着儿子,目光中既有骄傲,也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允熥,你可知朝中已有大臣上疏,说你‘以奇技淫巧惑乱圣学’?”

“儿臣知道。”苏宁平静地回答,“但儿臣更知道,如今大明需要的是什么。若因循守旧,如何对得起皇爷爷开创的基业?”

朱标长叹一声,伸手轻抚苏宁的头:“你说得对。只是树大招风,你年纪尚小,有些事不必太过着急。”

“是!父王,儿臣省得了。”

……

父子二人正说话间,忽闻外面传来喧哗声。

一名侍卫快步进来禀报:“太子殿下、三皇孙,陛下驾到!”

朱元璋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身后跟着几位内阁大臣。

皇帝今日心情似乎极好,见到苏宁便招手让他近前。

“允熥,你给朕说说,这个师范学堂,究竟有什么名堂?”

苏宁从容行礼,将方才对朱标说的话又细细说了一遍。

朱元璋听得认真,不时发问。

“你说要教格物,都教些什么?”

“回皇爷爷,《格物》包括天文历法、农耕水利、矿产开采等实用之学。”

“算学呢?”

“《算学》除了传统九章,还有新式记账法、测量法等。”

“地理为何重要?”

“《地理》可使学子知天下形势,明各地物产,将来无论是为官一方还是经商行贾,都能因地制宜。”

朱元璋听完,转向几位大臣:“你们觉得如何?”

一位老臣犹豫道:“陛下,臣以为,若全然抛开圣贤之书,恐非教化之本……”

“谁说全然抛开了?”朱元璋打断他,“经史子集这等国学不是还在教吗?朕看允熥说得对,读书人不能只知吟诗作对,也要通晓实务。当年若朝中多几个懂水利的大臣,黄河水患何至于此?”

另一位大臣见状,连忙附和:“皇孙殿下深谋远虑,此举实为大明百年大计。”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又对苏宁道:“不过允熥,朕有言在先,科举取士的制度不能乱。你的新式学堂,可以办,但不能替代科举。”

“孙儿明白。”苏宁恭敬应道,“新式学堂培养的人才,将来可以从事实业或者参军,当然也可以参加科举。多条道路,多个人才。”

“哈哈……”朱元璋哈哈大笑,对朱标说:“标儿,你生的好儿子!比你会经营多了!”

待皇帝与大臣们离去后,朱标看着苏宁,忽然问道:“允熥,你跟父王说实话,办这些学堂,究竟所为何来?”

苏宁沉默片刻,抬头直视父亲:“为了大明不再有流离失所的百姓,为了我朱家江山永固。”

此时夕阳照射在少年眼中映出坚定的光芒……

朱标望着眼前的儿子,忽然明白,这个九岁的孩子心中,装着的是一片他难以想象的天地。

窗外,南京城的炊烟袅袅升起。

在这片烟火气中,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悄然开启。

“允熥,你出宫已经五年了,是时候回宫居住了,你母妃可是经常念叨你。”

“父王,儿臣在孝陵真的很舒心,短期内没有返回皇宫的打算。”

“你不喜欢你母妃?”

“无所谓喜欢,也无所谓不喜欢!只是不想在虚情假意上浪费时间。”

“允熥,为父突然对那个异世界感兴趣了。”

……

洪武二十年的一个普通的春日,天高云淡。

朱元璋在批阅完一摞奏章后,忽觉心中烦闷,便对侍立一旁的太子朱标道:“标儿,整日在这宫墙之内,甚是气闷。陪爹出去走走,看看咱们的京城如今是个什么光景。”

朱标闻言,略显担忧:“父皇,宫外鱼龙混杂,您的安危……”

“哎!”朱元璋大手一挥,打断了儿子,“咱当年提着脑袋打天下的时候,什么阵仗没见过?就去换身寻常富家翁的衣裳,带上几个机灵的护卫远远跟着便是。咱就是想看看,不打仪仗,不摆銮驾,老百姓过的到底是什么日子。”

“是!父皇。”见父皇心意已决,朱标只得应允。

片刻后,一对穿着绸缎常服,看似是乡绅员外与其子模样的两人,带着几个扮作随从的精干护卫,悄然从皇城侧门而出,汇入了南京城熙攘的人流之中。

如今的南京城,比之立国之初更为繁华。

商铺鳞次栉比,叫卖声不绝于耳,百姓脸上也多见丰足之色。

朱元璋看在眼里,心中颇感欣慰。

信步之间,忽见城隍庙方向人声鼎沸,摩肩接踵,远比别处热闹。

“那边是何事如此喧闹?”朱元璋好奇,便让一个护卫前去打听。

不一会儿,护卫回来禀报:“老爷,打听清楚了。是明熥商行旗下的‘忠勇剧社’今日在此公开演出。”

“哦?”朱标有些惊讶,对朱元璋解释道,“爹,这‘忠勇剧社’儿臣知道,是允熥那孩子捣鼓出来的。平日里多是去各卫所军营,为将士们演出前朝忠烈、本朝开国的故事,以激励士气,在民间公开演出倒是少见。”

“噢?今天在城隍庙演的是哪一出?”朱元璋来了兴趣。

“回老爷,今日演的是……是《战集庆》。”护卫恭敬回答。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讶异与兴致。

集庆,便是这南京城在元朝时的旧名,这出戏演的,正是他朱元璋当年挥师渡江,攻克此地,奠定王霸之基的关键一战!

“哈哈,好!真是巧了!”朱元璋抚掌轻笑,眼中闪过一丝追忆,“走,标儿,咱们也去瞧瞧,看看你那好儿子手下的人,是怎么演咱当年打仗的!”

“诺。”

无奈人群实在太过拥挤,他们这般“富家翁”打扮,也不好强行往前挤。

朱元璋环顾四周,见城隍庙对面正好有一家二层高的酒楼,便指着那里道:“走,去那家酒楼,找个临窗的雅座,既能看清,又得清净。”

“也好。”

接着一行人上了酒楼,掌柜的眼力毒辣,虽不识皇帝太子,却也看出这几位气度不凡,连忙引到二楼一间最好的雅间。

窗户正开,居高临下,恰好能将城隍庙前广场上临时搭建的戏台尽收眼底。

只见那戏台搭建得颇为考究,虽不奢华,但背景帷幕上绘制的山川地形、城墙轮廓,竟有几分当年集庆周边的气象。

台上锣鼓铿锵,旌旗招展,数十名演员身着仿制的旧式戎装,演绎着当年的金戈铁马。

戏正演到**处……

戏文里的“朱元璋”身着戎装,立于战船之首,慷慨激昂地对麾下将士陈词:“……集庆城坚,然元政暴虐,民心已失!我等顺天应人,吊民伐罪,此战必胜!破城之后,秋毫无犯,敢扰民者,军法从事!”

台下的百姓看得如痴如醉,每到精彩处,便爆发出阵阵喝彩。

朱元璋看着台上那个被艺术化了的、英明神武的“自己”,神情有些复杂,他呷了一口酒,对朱标道:“标儿,你瞧,戏文里的咱,可比当年实际里的咱要威风多咯。那时候啊!咱心里其实也打鼓,集庆是龙潭虎穴,打不下来,可就全完了。”

朱标笑道:“父皇过谦了。儿臣虽未亲历,但也听徐达、常遇春几位叔叔讲过,当年父皇决断英明,指挥若定,方才成就大业。允熥这剧团,看来是下了功夫考据的。”

这时,戏台上演到攻城惨烈处,有士卒负伤倒地,旁白响起,赞颂将士用命,感念今日太平来之不易。

台下不少观者,尤其是些老人,都面露感慨,甚至暗暗拭泪。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沉默了片刻,缓缓道:“这戏有点意思。不只是图个热闹,还能让人念及创业艰难,守成不易。允熥让这剧团多给军中演,是懂道理的,难怪最近几年的那帮子武将老实了许多。如今在民间演,让百姓们也听听咱们朱家天下是怎么来的,挺好。”

朱标点头称是:“儿臣也以为,此举颇有益处。总比让市井间流传些荒诞不经的话本要好。”

很快,戏文在“明”字大旗插上集庆城头,万众欢腾中落幕。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演员们谢幕时,齐声高呼:“愿吾皇万岁,大明国泰民安!”

引得台下民众也纷纷跟着山呼万岁,气氛热烈而真挚。

酒楼雅间内,朱元璋望着窗外那万民拥戴的场面,听着那发自内心的欢呼,目光闪动。

他放下酒杯,对朱标意味深长地说道:“标儿,看见了吗?这就是人心。”

他顿了顿,接着道,“允熥这孩子弄商行,开钱庄,办学堂,现在又搞这剧团,他做的这些事,看似不务正业,却件件都落在了实处,拢住了人心。这一点,你都要好好体会。”

朱标神情一凛,正色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回宫吧。”朱元璋站起身,最后望了一眼那渐渐散去却仍意犹未尽的人群,嘴角含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今天这趟,出来得值。”

回宫的路上,朱元璋的脑海中或许还在回响着戏台上的锣鼓与欢呼。

而朱标的心中,则反复品味着父亲那句“这就是人心”的深意。

……

秋日的钟山,层林尽染。

朱元璋正与太子朱标在御书房商议漕运改制之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悄无声息地步入殿内,神色间带着几分犹疑。

“陛下,太子殿下。”毛骧躬身行礼,声音压得极低,“臣有一事禀报。”

朱元璋头也不抬,仍在批阅奏章:“讲。”

“三皇孙殿下在钟山南麓,为……为孝慈皇后和虞怀王殿下,立了两尊雕像。”毛骧斟酌着用词,“规模宏大,前所未见。”

朱笔在奏章上顿住,朱元璋猛地抬头:“雕像?什么样的雕像?”

“回陛下,是两尊通体洁白的石像,高约三丈有余。孝慈皇后慈容宛然,虞怀王英姿勃发,实在是……”毛骧顿了顿,“栩栩如生。”

朱标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允熥他为何要立雕像?我华夏天朝自古并无此习俗啊!”

朱元璋已经站起身,明黄色的龙袍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备驾!去钟山!”

“父皇,是否要先行仪仗……”朱标急忙跟上。

“不必!”朱元璋打断他,声音有些沙哑,“就你我父子,轻车简从。”

龙辇出了宫门,径直往钟山方向驶去。

车驾内,朱元璋一直沉默着,紧张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

朱标看着父皇紧绷的侧脸,心中也是波澜起伏。

“标儿,”良久,朱元璋忽然开口,“你可还记得,你娘最后的样子?”

朱标喉头一哽:“儿臣……记得。”

“咱有时候怕啊……”朱元璋望着窗外飞逝的景物,“怕时间久了,连咱都记不清你娘的模样了。雄英那孩子,走的时候才八岁,咱现在都快想不起他的笑声了……”

朱标从未听过父皇用如此软弱的语气说话,一时不知如何应答。

车驾行至钟山脚下,已能远远望见南麓那两个醒目的白色身影。

朱元璋不等车停稳,便掀帘而下,快步向山上走去。

越是走近,那两尊雕像越是清晰。

马皇后的雕像面容慈和,眉眼间带着他熟悉的温婉笑意,连眼角细微的纹路都分毫毕现。

她微微低头,目光垂怜,仿佛正在注视着前来祭拜的子孙。

而朱雄英的雕像则是个俊秀的少年模样,身着亲王冠服,意气风发。

那神态、那姿势,竟与朱标记忆中早夭的长子重合在一起。

“妹子……雄英……”朱元璋踉跄着上前,颤抖的手抚上冰凉的雕像基座,老泪纵横,“是你们……就是你们啊……”

朱标也再难自持,跪倒在母亲和儿子的雕像前,泣不成声:“母后……雄英……儿臣……儿臣好想你们……”

随行的侍卫太监远远跪了一地,无人敢抬头直视这天子家事。

良久,朱元璋才稍稍平复情绪,绕着雕像细细端详:“这手艺……真是巧夺天工。允熥从哪里找来的匠人?竟能将你母后的神态刻画得如此……如此传神。”

朱标用袖口拭泪,声音仍带着哽咽:“儿臣也不知。只是允熥这孩子,对母后和雄英的感情向来深厚。”

“是啊……”朱元璋长叹一声,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马皇后的雕像,“当年你娘走的时候,允熥还小,可他却记得这般清楚。还有他哥哥雄英走时,他才四岁吧?”

“回父皇,正是。”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然对朱标问道:“标儿,那你可知道允熥为何要立这雕像?”

朱标思索片刻:“想必是思念至亲……”

“不止如此。”朱元璋目光深邃,“他在提醒咱和你,还有这所有的天下人,他才是雄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这份血脉亲情,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

……

此时,在孝陵书堂的苏宁,正听着马和的禀报。

“皇孙,陛下和太子殿下已经见到雕像了,据说……据说十分动容。”

苏宁站在窗前,望着钟山的方向,目光平静无波:“知道了。”

马和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皇孙,属下愚钝。立雕像虽能寄托哀思,可为何要做得如此……醒目?”

苏宁转过身,唇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马和,你说这世上,最难以撼动的是什么?”

“是陛下的天威?”

“不,”苏宁轻轻摇头,“是人心中的形象。皇祖母贤德,天下皆知。兄长若是活着,本是嫡长孙。现在,我要让所有人都记住这一点。”

他走到案前,铺开一张图纸:“下一步,我准备在雕像旁修建一座纪念堂,将皇祖母的生平事迹刊刻其中,供万民瞻仰。”

马和恍然大悟:“皇孙深谋远虑。如此一来,天下人都将铭记孝慈皇后与虞怀王的贤德,而您作为他们最亲近的血脉……”

苏宁没有接话,只是将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钟山之上,朱元璋和朱标仍在雕像前驻足。

“标儿,”朱元璋忽然开口,语气恢复了往日的威严,“传旨工部,将此地划为禁苑,派专人看守,不得有任何损毁。”

“儿臣遵旨。”

“还有,”朱元璋顿了顿,“下个月雄英的忌日,让允熥主祭。”

朱标微微一怔,随即躬身:“儿臣明白。”

这个安排,无疑向朝野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在皇帝心中,朱允熥的地位非同一般。

一阵春风掠过钟山,吹动了朱元璋的龙袍。

他最后望了一眼马皇后的雕像,轻声道:“妹子,你看到了吗?你的孙儿,很了不起。”

下山的路上,朱元璋对朱标道:“允熥这孩子,重情重义,也有手段。只是……”

“父皇担心什么?”

“他太懂得如何利用人心了。”朱元璋目光复杂,“这是帝王之术,可他今年才九岁。”

朱标沉默片刻,轻声道:“父皇,允熥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大明,为了朱家。”

朱元璋没有回答,只是回头又望了一眼那两尊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的雕像。

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大明江山的未来,正随着这雕像的树立,悄然转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