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农门娇女:空间五夫宠不停 > 第425章 五夫的故事(口口相传)

在归墟境的老槐树下,一群天真无邪的孩童正兴高采烈地围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他们一边欢快地拍着手,一边齐声央求道:“再讲个五夫的故事嘛!要谢先生算星砂、楚将军挥战气的那个!”

老妪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她轻轻地捋了捋衣角,然后缓缓地抬起头来。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细碎的光斑,落在她那布满皱纹的手上,仿佛给这双饱经沧桑的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这双手,曾经接过苏玉瑾递来的药,感受过萧战灵兽那柔软的绒毛,还帮沈墨书捡过掉落的笔。每一次的接触,都如同一段珍贵的记忆,深深地刻在了老妪的心中。

老妪的声音如同岁月一般温润,仿佛每个字都被包裹在一层甜蜜的蜜汁里。她微笑着对孩子们说:“五夫的故事啊,可不是刻在石碑上的,而是藏在归墟的风里、土里、烟火里的。”

孩子们眨巴着大眼睛,好奇地聆听着老妪的讲述。老妪继续说道:“谢先生的星砂会说话,楚将军的战气能讲故事,苏先生的药香里有暖,萧将军的兽语里有柔,沈先生的笔墨里有光。就连姜姑娘的笑,都能化作故事里的糖,让听的人心里甜滋滋的。”

星砂里的絮语:算得准天地,算不透牵挂

在那片浩瀚的星空之下,星砂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星砂误算”的传说。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归墟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枯黄,谷民们心急如焚,纷纷祈求上苍降下甘霖。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谢无咎的智者站了出来。他夜观星象,经过一番精密的推算,断言三日后必定会有一场大雨降临。

这个消息让谷民们欣喜若狂,他们立刻开始忙碌起来,组织人力物力,准备迎接这场期待已久的降雨。而负责组织工作的,正是楚临风。他带领着大家挖掘水渠,修筑堤坝,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

然而,三天过去了,天空依旧晴朗,没有丝毫下雨的迹象。谷民们的心情愈发焦虑,而楚临风更是心急如焚。他的战气都快把水渠挖穿了,可太阳还是火辣辣地挂在天上,丝毫没有要下雨的意思。

就在大家都感到绝望的时候,谢无咎却独自一人站在山顶,凝视着星图,一言不发。他的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问题。

原来,就在他算星轨的那一天,恰好是姜暖的生辰。当他专注于星辰的运行时,一颗星砂不小心沾上了姜暖发间的香气。这股香气虽然细微,却足以影响星砂的轨迹,使得他的计算出现了半寸的偏差。

谢无咎懊悔不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失误,给谷民们带来如此大的困扰。而此时的他,心中除了对谷民们的愧疚,还有对姜暖的深深牵挂。

\"谢先生的星砂啊,算得准日月轮转,却算不透自己的心跳。\"老妪用树枝在地上画星图,\"他见姜姑娘为抗旱愁得睡不着,星砂就在图上画了个小小的月亮,说'今晚有露,能润三分地';见楚将军挥战气挖渠累得淌汗,星砂就在他的水囊里悄悄凝了块冰;见苏先生为中暑的谷民熬药,星砂就在药罐上空织了层聚热的网——这些呀,星图上可算不出来。\"

有个叫小石头的孩童,总缠着谢无咎问\"星砂能算我什么时候长高吗\"。谢无咎没直接回答,只让星砂在他的床头画了株日日见长的禾苗。三个月后,小石头真的高了半头,他举着禾苗画像跑去找谢无咎,却见星砂正在楚临风的战气上补画\"防旱阵\",战气与星砂缠成的结上,挂着颗小小的、用星砂做的\"祈雨符\"。

\"后来啊,那场雨还是来了。\"老妪的树枝敲了敲地面,\"不是星砂算准的,是谢先生看着大家抗旱的模样,突然说'人心齐,天也会帮'——你看,最好的故事,是星砂里藏着的惦记,比任何精准的测算都动人。\"

战气里的温柔:能挡刀枪,也能护嫩芽

楚临风的故事总带着战气的硬朗,却在老妪嘴里生出柔软的毛边。她说那年归墟遭冰雹,楚将军的战气在庄稼地上织了层巨盾,冰雹砸在盾上砰砰响,盾下的禾苗却连叶子都没折。可谁也没看见,他特意在盾上留了些细缝,让苏玉瑾药圃里的\"听雨草\"能接到雨水——那草要淋过冰雹化的水,药效才最好。

\"楚将军的战气啊,硬的是护疆土的盾,软的是护药草的心。\"老妪模仿楚临风挥臂的动作,\"他教新兵练战时,总说'战气要像春风,能吹开桃花,也能挡住寒霜'。有次域外蛮族来犯,他没直接打,反倒用战气在地上画了归墟的田垄:'你们看,这里的谷子能喂饱人,何苦要抢?'蛮族首领看着战气画出的金黄麦穗,突然放下了刀。\"

谷口的磨盘旁,刻着楚临风的战气纹,据说是他帮张屠户修磨盘时不小心留下的。张屠户总爱跟过客讲:\"那天楚将军的战气刚碰到磨盘,盘上的缺口就自己补上了,可他偏不用战气直接磨好,说'我帮你补,你自己转,日子才踏实'——后来啊,这磨盘磨出的面,比别处的香三分。\"

小石头插话说:\"我见过楚将军给萧战的小豹子梳毛!战气化成小梳子,连豹子最凶的尖牙都收起来了!\"老妪笑着点头:\"是呀,战气能劈山,也能梳毛;能挡千军,也能护嫩芽——这才是楚将军的故事,硬骨头里裹着棉花心。\"

药香里的惦念:治得了病痛,解得了心愁

苏玉瑾的故事总飘着药香,老妪说那香能顺着记忆,勾出胃里的暖意。她说苏先生的药庐从不关门,深夜里总有盏灯亮着,不是等急病的人,是知道萧战的灵兽们会来喝水,特意留的;药柜最底层总放着些甜药丸,不是给大人吃的,是怕孩童喝苦药时哭闹;连药杵上都缠着块软布,说是\"怕捣药时声音太响,吵了隔壁沈先生写字\"。

\"苏先生的药啊,治身病的是草,治心病的是惦念。\"老妪指着不远处的药圃,\"他给人诊脉时,眼睛总看着对方的鞋:鞋磨破了,就多开贴补气血的药;鞋上沾着泥,就问'是不是又帮谁家干活了'。有个孤苦的老秀才,总说自己浑身疼,苏先生没开药,只每天陪他坐着晒太阳,说'疼了就骂两句,心里舒坦了,病就去了一半'。\"

药圃的篱笆上,缠着种会结果的\"话痨藤\",据说结的果子能治咳嗽,可孩童们更爱听藤上的故事——那是苏玉瑾给藤蔓浇药时,总对着它们讲五夫的日常:\"今天谢先生算错了时辰,把早饭做成了晚饭\";\"楚将军练战气时,被萧战的灵猴抢了水囊\";\"这些呀,藤蔓都记着呢,风一吹就讲给大家听\"。

\"后来老秀才不疼了,\"老妪的声音轻下来,\"他说苏先生的药香里,有'有人惦记你'的味道——你看,最好的药方,是药香里藏着的'我在乎你',比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

兽语里的平等:懂猛兽咆哮,也懂虫豸低语

萧战的故事里总跑着跳着各种灵兽,老妪说他能听懂兽语,其实是把它们当家人。她说那年归墟的灵鹿群要迁徙,萧战没拦,反倒帮它们修了迁徙的路,还让谷民在路边放些盐砖——\"鹿说'路上缺盐',他就记在心里;鹿说'明年回来',他就守着路口等\"。第二年春天,鹿群真的回来了,领头的公鹿角上,还挂着株从远方带来的、归墟没有的药草。

\"萧将军的兽语啊,不是什么法术,是'你说,我听'的耐心。\"老妪学鹿鸣的调子,\"他见裂风豹总在悬崖边徘徊,就知道它在找失散的幼崽;见灵猴总偷药圃的果子,就知道它们是想给受伤的猴妈吃;见蚂蚁搬家绕着楚将军的战气盾走,就知道它们怕打扰——这些呀,不是听懂的,是用心看出来的。\"

归墟的孩童都会几句简单的兽语,都是萧战教的。小石头就会跟家里的老黄牛说\"辛苦了\",每次说完,黄牛都会多产半桶奶。\"萧先生说,兽跟人一样,你对它笑,它就对你摇尾巴;你对它凶,它就对你龇牙——\"老妪拍了拍身边卧着的老狗,\"你看阿黄,它听故事听了十年,现在连'谢先生'三个字都听得懂,一听见就摇尾巴。\"

有个穿红袄的小姑娘举手:\"我见过萧将军给蚂蚁搬家让路!他蹲在地上说'你们慢慢来,我等'——后来蚂蚁在他的鞋上爬了朵小花!\"老妪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是呀,懂猛兽的咆哮容易,懂虫豸的低语才难——这就是萧将军的故事,心大得装得下万兽,心细得容得下蚂蚁。\"

笔墨里的烟火:写得了典章,也记着家常

沈墨书的故事总带着墨香,老妪却说那墨里掺着谷米的甜。她说沈先生写《归墟志》时,不写惊天动地的大事,专记\"张三的鸡下了双黄蛋李四的媳妇织了新布\",有人笑他写得琐碎,他却说\"这些才是归墟的根\"。他的书案上总放着个粗瓷碗,不是用来研墨的,是给来捣乱的灵猴放果子的——那猴总爱偷他的砚台盖。

\"沈先生的笔啊,写得出典章,也记得住烟火。\"老妪用手指蘸着口水,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暖\"字,\"他见谷口的石碑太严肃,就用墨在旁边画了个笑脸;见孩童们看不懂《共生记》,就把字都改成画:'谢先生'是颗星星,'楚将军'是把剑,'苏先生'是株草,'萧将军'是只豹,'他自己'是支笔,'姜姑娘'是团光——现在连刚会说话的娃娃,都能指着画说'这是五夫'。\"

归墟的每户人家,都有张沈墨书写的\"平安符\",不是什么高深的咒语,写的都是家常:\"灶火旺,妻儿安出门顺,回家暖\"。有户人家的符被雨水泡了,字迹晕开,却在纸上长出了小小的稻穗——原来墨里掺了谢无咎的星砂和苏玉瑾的药粉。

\"后来啊,沈先生的《归墟志》传到了域外。\"老妪望着远处的炊烟,\"听说是个商人看了'楚将军护禾苗'的故事,把带的兵器都换成了种子——你看,最好的文字,是笔墨里藏着的烟火,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力量。\"

六人的结:故事里的暖,比传奇更长

老槐树下的故事讲累了,孩童们就缠着要听五夫和姜暖的\"合故事\"。老妪指着树杈间的鸟窝:\"你们看那窝,不是哪只鸟单独搭的,是喜鹊衔来枝,燕子叼来泥,麻雀铺来绒——五夫的故事啊,就像这鸟窝,少了谁都不成。\"

她说那年归墟过共生节,姜暖把五夫的气息织成了条彩绳:谢无咎的星砂是银线,楚临风的战气是金线,苏玉瑾的药香是绿线,萧战的兽魂是褐线,沈墨书的笔墨是黑线,她的星核是红线,六条线缠成的绳,系在老槐树的枝上。后来风吹绳动,竟在地上转出了个小小的漩涡,漩涡里长出的草,叶尖上都带着六人的气息。

\"那草现在还长着呢,\"老妪指着树下的一片绿地,\"孩童们叫它'六和草',摘片叶子闻,能闻到星砂的清,战气的烈,药香的醇,兽魂的野,笔墨的淡,还有姜姑娘的暖——就像五夫和姜姑娘站在你面前。\"

穿红袄的小姑娘突然说:\"我娘说,我们现在过的日子,就是五夫的故事呀!\"老妪笑着点头:\"可不是嘛!你帮我递碗水,我帮你看会儿娃,他帮他修修屋,这些呀,都是五夫故事的续篇。\"

夕阳把老妪和孩童的影子拉得很长,槐树叶沙沙响,像在讲新的故事。小石头捡起片落叶,说要把它夹在书里,\"等我老了,也讲给娃娃听\"。老妪看着他认真的模样,突然明白:五夫的故事能口口相传,不是因为多传奇,是每个听故事的人,都在心里种下了颗\"想成为故事里的人\"的种子——这颗种子发了芽,长了叶,开了花,让归墟的风里,永远飘着六人的气息,比任何刻在史书上的文字都长久。

后来啊,归墟的孩童学说话时,先会叫的不是\"爹娘\",是\"五夫\"和\"姜暖\";归墟的老人走不动路时,坐在槐树下哼的,是五夫故事里的调;归墟的风穿过谷口时,带的不是尘土,是六人的气息织成的暖——这大概就是故事的终极意义:不是被记住,是被活成日常,在每个归墟人的笑脸上,在每株六和草的叶脉里,在每次\"我帮你\"的举手投足间,永远流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