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901集:根基再固,朝廷设“大秦医署”纳医馆体系

咸阳宫的晨雾还未散尽,青铜编钟的余音刚掠过丹陛,秦斩已握着鎏金符节站在宣政殿外。玄色朝服上绣的苍龙腾纹沾了些露水,在熹微晨光中泛着暗哑光泽,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符节上“镇国护医”的刻字——这是三个月前陛下亲赐的信物,彼时是为嘉奖他平定边境医馆劫掠案,如今却要为更要紧的事启用。

殿内传来内侍尖细的唱喏声,秦斩抬步踏入,檀香与墨香混杂着朝服的皂角味扑面而来。文武百官已按品阶列好,左侧武将甲胄铿锵,右侧文臣袍服垂坠,唯有御座旁留出的一张楠木案几空着,案上摆着素色锦缎衬垫,显然是给素问的。他刚站定在武将列首,便觉几道目光落在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更多的是对接下来议事的揣测。

“近日各州奏报,乡野疫病频发,”陛下浑厚的声音从龙椅上传来,打破了殿内的寂静,“前日河东郡急报,旬日内已殁三十余口;昨日三川郡又奏,孩童痘症蔓延,民间医馆束手无策。可叹民间医馆虽多,却各守一方,药材调度、诊疗手法皆无章法,甚者以劣药充好,延误病情。众卿以为,当如何解此困局?”

话音刚落,丞相李斯便出列躬身,玄色朝服下摆扫过青砖,留下一道浅痕:“陛下,臣以为当设一专门署衙,统管天下医馆。此前秦斩将军与素问先生在三川、河东诸郡所建医馆,推行‘轻症乡治、重症郡收’之法,短短半年便令两地病患死亡率降了三成。若能将此体系纳入朝廷规制,再辅以律法约束,便可令医道通行全国,解百姓病痛之苦。”

这话正合秦斩心意,他刚要提袍出列附和,却见御史大夫冯劫上前一步,花白胡须随着动作微微颤动:“丞相此言差矣!民间医馆多是布衣医者凭祖业、手艺开设,或在乡野救急,或在市井便民,素来灵活自在。若强归朝廷管辖,定要循章办事、按级上报,恐失其救急之效。且各州风土不同,南方多湿热瘴气,北方多风寒燥邪,统一规制未必适用,反倒会徒增官吏调度之烦扰,浪费国库银钱!”

殿内顿时起了议论声,文臣列中几位守旧派官员频频点头,武将们则大多沉默——他们常年戍边,见多了将士因缺医少药殒命,虽盼着医道兴盛,却也不懂朝堂规制的门道。秦斩眉头微蹙,目光扫过阶下,心中清楚,冯劫等人反对的并非医馆统管,而是忌惮民间势力借医道壮大,与朝廷分权。正待他开口,却听内侍又唱:“素问先生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素问身着素色深衣,提着一只黑漆木匣稳步进来。她未戴冠冕,仅以一根木簪束起长发,虽无官阶,却因医术高超获陛下特许入朝议事,所过之处,百官皆下意识侧身让行。她走到殿中,先将木匣轻轻置于空案上,才屈膝躬身:“陛下,臣昨夜从三川郡赶回,特带来近半年的诊疗簿册,可证统一规制之益,亦能解冯大人所忧。”

说着,她打开木匣,取出一叠叠用红绳装订整齐的竹简,分给左右侍臣呈给百官:“三川郡原有医馆十七家,去年未统管时,乡医遇重症不敢治,郡医收轻症耗药材,更有甚者囤积药材抬价。自推行‘分级诊疗’后,臣令乡医负责风寒、咳嗽等轻症,郡馆接诊肺痨、痹症等重症,疑难杂症再由驿马送咸阳总院。如今该郡病患死亡率较往年降了三成,药材浪费减少四成,就连百姓寻医路程,也平均缩短了两里地——这便是体系化的成效。”

冯劫接过侍臣递来的竹简,手指划过上面工整的隶书,见每一页都记着病患姓名、病症、用药、愈后,末尾还有医者签名与乡老见证,不由得眉头皱得更紧,却仍不甘道:“三川郡毗邻咸阳,药材、医者皆为上乘,焉能代表全国?况且医馆归朝廷管,需设署衙、派官吏、发俸禄,这笔开销从何而来?总不能让国库为了医馆,克扣军饷、减了赈灾粮吧?”

“冯大人多虑了。”素问从容应答,声音不高却清晰传遍殿内,“开销可从盐铁税中拨出三成,此税本是用于民生,医道亦是民生根本;且医署建成后,可通过规范药材贸易——禁止囤积抬价、打击劣药——征收医馆合理赋税,再加上与草原部落的药材互市,不出半年,便可填补开销,甚至有余力反哺国库。至于各地风土差异,臣建议医署下设‘州级医丞’,由熟悉本地风土的医者担任,他们可根据当地病症,微调诊疗方案,比如南方增治瘴气之方,北方添驱寒之剂,既保统一规制,又存地方灵活。”

秦斩见素问已将疑虑一一化解,当即提袍出列,将鎏金符节举过头顶,甲胄碰撞发出清脆声响:“陛下,臣愿以护医将军之职担保!若设医署,臣可协调军中驿站与运力,助医署调度药材,确保偏远郡县药材不缺;若遇地方豪强阻挠医馆建设、刁难医者,臣亦可率亲兵前往处置。此前草原部落因雪灾断药,臣带粮药驰援,已与他们定下‘以粮换药’之约,往后医署药材供应,必有保障,绝不会因边患断供!”

陛下闻言,手指轻轻敲击龙椅扶手,目光扫过殿内,见文臣中虽仍有几人面露犹豫,却无人再出言反对,武将们更是齐齐拱手,显然认同秦斩所言。他沉吟片刻,忽然提高声音:“秦斩护医,有勇有谋;素问懂医,心思周全。二卿所言,兼顾实效与周全,甚合朕意!民间医馆散如星点,虽能照明一隅,却难驱天下黑暗;若能聚成火炬,便是大秦百姓之福!”

他顿了顿,掷地有声道:“传朕旨意,设‘大秦医署’,署衙设于咸阳城东废弃驿站,即刻修缮;医署统管天下医馆、药材贸易与医者考核,不受各州郡干涉。任素问为医署副署长,主掌诊疗事务、拟定医方、培养医者;秦斩兼医署护督,主掌安保、药材调度与地方协调。医署官员不从朝堂选派,从各地优秀医者中选拔,三日内拟定章程,奏朕过目!”

旨意既下,冯劫等人虽仍有疑虑,却也只能躬身领旨:“陛下圣明!”秦斩与素问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松快——这数月来,他们奔走于各州郡,收集诊疗数据,说服地方官员,甚至深夜修改章程草案,如今总算有了结果。

散朝后,二人并肩走出宣政殿,晨雾已散,阳光透过宫檐的飞角洒在青砖上,暖意融融。素问摸着袖中那册用桑皮纸手写的“医署章程草案”,纸页边缘已被反复摩挲得有些毛糙,她忍不住笑道:“此前总担心陛下不认可‘分级诊疗’,也怕守旧派官员阻挠,如今有了旨意,总算能把这法子推到全国,让乡野百姓也能方便看病了。”

“何止如此。”秦斩掂了掂手中的鎏金符节,符节上的纹路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眼中带笑,“有了医署这块朝廷牌子,以后各地乡医再遇权贵强要药材、逼治绝症,便有署衙为他们撑腰,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要么违心从命,要么弃馆逃走。只是你这副署长,怕是要比从前更忙了——既要管诊疗,又要定章程,还要选医丞,往后怕是连歇脚的功夫都少了。”

素问闻言,却不甚在意地摆了摆手,素色衣袖在空中划了个浅弧:“忙些无妨,只要能让更多人看得起病,少受疫病之苦,便是值得。对了,医署选址在城东废弃驿站,那里屋顶漏雨、院墙倾颓,需得尽快找工匠修缮;还要从各州选拔医丞,制定考核标准——得考医术,也得考品行,不能让心术不正的人混进署衙……”

她话还没说完,就见一名内侍捧着书信匆匆赶来,额上沁着汗珠:“素问先生!秦斩将军!这是三川郡医馆快马送来的急信,说当地村落孩童染上痘症,已病倒二十余,乡医束手无策,请求支援!”

素问接过书信,指尖快速扫过上面的字迹,脸色瞬间微变——痘症传染性极强,若不及时隔离治疗,不出十日,便会蔓延至整个郡县,酿成大疫。她抬头看向秦斩,语气急促:“秦斩,医署修缮、选拔医丞的事得先缓一缓,我需即刻赶往三川郡,再晚些,怕是要来不及了!”

秦斩也知事态紧急,当即转身吩咐身后随从:“速去营中备马,通知护卫队集结,带足药材、帐篷与烈酒——烈酒可消毒,帐篷用来隔离病患;再传信给咸阳总院,让他们即刻准备痘症所需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还有隔离用的棉布,随时待命调运!”

随从领命匆匆离去,不多时,宫外便传来马蹄声与甲胄碰撞声。素问将书信塞进袖中,提着深衣下摆快步跟上秦斩,二人并肩走出宫门时,阳光已升得颇高,洒在宫门外的石狮子上,泛着耀眼的光。

秦斩翻身上马,伸手将素问拉上另一匹战马,沉声道:“三川郡距咸阳三百里,快马加鞭,傍晚便能到。路上你先歇息片刻,到了郡里,有的是硬仗要打。”

素问点头,双手紧紧抓着缰绳,望着前方延伸的官道,心中虽急,却也多了几分底气——从前应对疫病,她与秦斩只能靠自己召集医者、筹备药材,如今有了朝廷设立的医署,往后再遇此类事,便可调动全国资源,不再是孤军奋战。

三日后,咸阳城东的废弃驿站已热闹起来。工匠们搬砖运木,泥瓦匠修补屋顶,漆匠粉刷院墙,连附近的百姓都主动来帮忙,有的送水,有的递饭,口中念叨着“医署建成了,往后看病更方便”。而秦斩与素问则在三川郡的医馆中,带领从咸阳赶来的医者们搭建隔离棚——用粗布围起一片空地,地上铺着干草,每顶帐篷住两名病患,门口放着盛满烈酒的陶罐,供进出者洗手消毒。

素问坐在棚内,正为一名孩童诊脉,指尖刚搭上孩童的手腕,便见孩童母亲红着眼眶道:“先生,求您救救我的娃,他已烧了三天,身上还起了红疹,再这样下去,怕是……”

“夫人莫急。”素问轻声安抚,另一只手翻开孩童的眼睑,见眼白泛红,又查看了身上的红疹,“这是轻症,喝几副汤药,再用温水擦拭身体降温,不出五日便能好转。”说着,她提笔在纸上写下药方,叮嘱道,“按方抓药,煎药时加姜片,一日三次,每次半碗,切记不要让孩童出门,也不要与其他孩子接触。”

母亲接过药方,连连磕头道谢,才小心翼翼地抱着孩童回帐篷。素问望着她的背影,又看向棚外——秦斩正指挥护卫队分发药材,将金银花、连翘等药材按村落分装,再由乡医带回各村,确保每一户病患都能拿到药。阳光透过粗布帐篷洒进来,落在秦斩身上,他玄色朝服上沾了些灰尘,却依旧挺拔。

素问忽然想起陛下在殿中说的话:“聚成火炬,便是百姓之福。”她起身走出棚外,走到秦斩身边,轻声道:“等痘症平息,咱们便加快医署的建设,选拔医丞、制定考核章程,再把‘分级诊疗’推到各州郡,让这火炬,早日照亮大秦的每一寸土地,让无论是咸阳的百姓,还是边疆的将士,都能有医可寻、有药可治。”

秦斩闻言,回头一笑,手中的鎏金符节在阳光下闪着光,映得他眼中满是暖意:“好,我陪你一起。无论是建医署,还是推诊疗,只要是为了百姓,我便一直陪你。”

此时,咸阳宫的内侍正捧着医署章程草案,快步走进御书房。陛下放下手中的奏折,接过草案翻开,竹简上“分级诊疗”“医者考核”“药材统调”等条目清晰可见,每条下面都附着详细说明,甚至标注了不同郡县的调整方案。他想起方才收到的奏报——三川郡痘症已得到控制,病患死亡率大幅下降,不由得抚须点头,嘴角露出笑意。

窗外阳光正好,透过窗棂洒在竹简上,照亮了“大秦医署”四个字。陛下轻轻合上草案,心中清楚——大秦的医道根基,自此才算真正稳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