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888集:毕业反馈,学员治重症获百姓赞誉

大秦,咸阳城。济世医馆总馆前的青石长街上,初秋的晨光刚漫过屋檐,就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搅碎。两匹枣红马踏着晨露疾驰而来,马背上的汉子翻身落地时,粗布短褂已被汗水浸得半透,其中一人怀里紧紧抱着个布包,布包缝隙里露出的药草枝叶还沾着泥土,显然是长途跋涉而来。

“劳烦通传!我们是陇西成纪县来的,有急事求见素问先生!”汉子冲到医馆门前,对着值守的学徒拱手急喊,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焦灼。

值守学徒见二人神色慌张,却没半分莽撞,忙引着他们往内院走。穿过栽满薄荷与艾草的庭院,正撞见素问刚结束晨诊,手里还捏着一卷泛黄的医案。她见来人风尘仆仆,先让药童端来两碗凉茶,待汉子们气息稍平,才温声问:“二位远道而来,可是成纪县出了什么病症?”

“先生您认得成纪县?”为首的汉子又惊又喜,忙将布包递上前,“这是我们县李大夫让捎来的,他说您一看便知!”

布包打开的瞬间,素问目光微凝。里面是一本线装册子,封皮上“成纪县医案录”五个字笔锋工整,正是三个月前从济世学堂首届毕业的学员李默的字迹。她指尖抚过纸页,翻到最新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一桩重症:城西张老栓,六十有二,半月前突发胸痛,昼夜难眠,连饮三剂汤药无效,近三日已不能下床。

“李默他……可是遇到了棘手的病症?”素问轻声问,心头已有了几分猜测。学堂授课时,她曾着重讲过胸痛重症的辨证之法,只是临床实操需得几分胆识,李默性子素来谨慎,怕是在用药剂量上犯了难。

“先生您猜对了!”汉子一拍大腿,语气里满是敬佩,“李大夫说张老爹这病是‘胸痹’,得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可他怕剂量不准,不敢贸然下药,又想着先生您忙,便先按您教的‘针灸应急法’扎了内关、膻中两穴,让张老爹缓过劲儿来,再让我们快马加鞭来送医案,求您指点!”

素问闻言,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她翻到医案中间,果然见李默详细记录了针灸时间、穴位深浅,甚至标注了患者扎针后的反应——“针入片刻,胸痛稍减,能勉强说话”。这般细致的观察,倒比在学堂时又进了一步。

“你们先歇半日,午后随我回成纪县。”素问合上医案,转头吩咐药童,“备上‘瓜蒌薤白半夏汤’的药材,再带两盒‘活血散’,路上用。”

一旁的秦斩刚处理完医馆护卫的事,闻言走过来,手里拎着一把磨得锃亮的长刀:“我与你同去。成纪县山路多,万一遇着劫匪,也好有个照应。”

素问知道他的性子,没再多劝,只是叮嘱药童多备些干粮。午后时分,一行四人骑马出了咸阳城,朝着陇西方向疾驰而去。

三日后,成纪县城门。

刚到城门口,就见一群百姓围着个穿青布长衫的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什么。那年轻人眉目清秀,正是李默。他手里攥着个药箱,额头上渗着汗珠,却耐心地给一位老婆婆诊脉,嘴里还念叨着:“您这是气血不足,我开两剂药,早晚各煎一次,喝上五天准好。”

“李大夫!”随素问而来的汉子高声喊了一句。

李默抬头见着素问,眼睛瞬间亮了,快步走上前,恭敬地作了个揖:“先生!您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这‘成纪县名医’的本事。”素问打趣道,目光扫过围过来的百姓,见他们脸上都是感激的神色,心里便有了数。

“先生取笑了。”李默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随即想起正事,拉着素问往城西走,“张老爹还等着呢,我这几日用针灸吊着,可总不能一直拖下去。”

城西张老栓家,低矮的土坯房里弥漫着一股药味。张老栓躺在土炕上,脸色蜡黄,见有人进来,勉强睁了睁眼,气若游丝地说:“是……是李大夫吗?”

“张老爹,我把我先生带来了!”李默凑到炕边,声音放轻,“您放心,准能治好您的病。”

素问走到炕边,伸手搭在张老栓的手腕上,片刻后又翻看他的眼睑,随后对李默说:“你诊断得没错,是胸痹,痰浊痹阻型。你之前开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剂量再加重一成,瓜蒌用三钱,薤白二钱,半夏一钱半,再加一钱丹参活血,煎服时用白酒做引,效果更好。”

李默连忙掏出纸笔,一字不落地记下来,又追问:“先生,那针灸还需继续吗?”

“今日先服药,明日若胸痛未减,再扎一次内关穴,这次深度加一分,刺激强些。”素问说完,又叮嘱张老栓的家人,“服药后让他少动,多喝些温水,饮食要清淡,别吃油腻的。”

张家人连连点头,眼里满是感激。张老栓的儿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素问和李默磕了个头:“多谢二位大夫!要是能治好我爹,我们全家都记着你们的恩情!”

“快起来,治病救人是我们的本分。”素问扶起他,又对李默说,“你这几日的医案我都看了,辨证很准,就是在用药上还不够果断。以后遇到这类重症,只要诊断清楚,就大胆用药,有什么问题随时传信给我。”

李默重重地点头,眼里满是坚定。

接下来的几日,素问在成纪县待了下来,跟着李默出诊。她发现李默不仅将学堂里教的医术学扎实了,还结合当地的情况做了些调整——成纪县多山地,百姓常上山劳作,易受风寒,他便在药方里加些驱寒的药材;当地粮食匮乏,百姓多营养不良,他就免费给贫困人家送些补气血的药膏。

这日清晨,李默正要去给张老栓复诊,刚出门就见一群百姓抬着一块牌匾走过来,牌匾上“济世仁心”四个大字漆得鲜红,在晨光下格外耀眼。为首的正是张老栓的儿子,他手里还提着一篮鸡蛋,笑着说:“李大夫,我爹能下床走路了!这是我们全县百姓凑钱做的牌匾,谢谢您救了我爹,还救了这么多乡亲!”

李默愣在原地,眼眶瞬间红了。他转头看向一旁的素问,见她正微笑着点头,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当初他还是个连草药都认不全的穷小子,若不是素问先生开办学堂,教他医术,他现在还在山里砍柴度日,哪能有今日被百姓如此敬重的时刻。

“这牌匾,我不能收。”李默定了定神,对着百姓们拱手,“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真正该谢的是我的先生,是济世医馆给了我学医的机会。而且,治病救人不是为了求回报,只要大家都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好。”

百姓们听了,更是敬佩,纷纷夸赞李默医德高尚。素问走上前,对百姓们说:“李默是我们济世学堂的骄傲,他能有今日的成就,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和对百姓的心意。这牌匾,你们要是真想送,就送给他的医馆吧,也算是对他的鼓励。”

百姓们齐声应好,簇拥着李默往他的医馆走去。阳光洒在人群身上,暖洋洋的,李默走在中间,看着身边百姓的笑脸,忽然明白了素问先生常说的“医者仁心”——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摆脱病痛,能笑着活下去。

几日后,素问和秦斩准备回咸阳。李默送他们到城门口,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医案,递给素问:“先生,这是我这三个月的医案,里面有几桩疑难病症,我都记下来了,您回去帮我看看,哪里做得不好,再指点我。”

“好。”素问接过医案,心里满是欣慰。她看着眼前的李默,又想起其他毕业的学员——在邯郸的王二丫,如今已能治好小儿惊厥;在太原的赵磊,用针灸治好了不少风湿病人;在洛阳的陈生,还开了家小医馆,免费给穷人看病。

这些学员,就像一颗颗种子,撒在大秦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用学到的医术救治百姓。而这,正是她和秦斩当初开办济世学堂的初衷——不仅要传承扁鹊的遗志,更要让医术普及开来,让大秦的百姓都能看得起病,治得好病。

“回去吧,好好治病,照顾好百姓。”素问拍了拍李默的肩膀,翻身上马。

秦斩勒住马缰绳,回头看了一眼成纪县城,又看了看身边的素问,嘴角勾起一抹浅笑。他杀敌是为了守护大秦的安宁,而素问行医,是为了守护百姓的健康。他们走的路不同,却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让大秦越来越好。

马蹄声渐远,李默站在城门口,望着素问和秦斩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他握紧手里的药箱,转身往医馆走去。阳光洒在他身上,仿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坚守初心,就一定能走得更远,不辜负先生的期望,不辜负百姓的信任。

咸阳城的济世医馆里,素问刚回来,就见药童拿着一封信跑过来:“先生,邯郸来的信,是王二丫姑娘写的!”

素问拆开信,里面字迹娟秀,写着王二丫近日治好的一个疑难病症——一个五岁的孩童,患了“慢惊风”,多方医治无效,她用学堂教的“醒脾养儿汤”,再配合针灸,半个月就治好了。信的末尾,王二丫还写着:“先生,我现在能治好更多孩子了,您放心,我会一直留在邯郸,做百姓的好大夫。”

素问把信递给秦斩,笑着说:“你看,我们的学员,都长大了。”

秦斩接过信,看了一眼,伸手揽过素问的肩:“以后会有更多人长大,大秦的医道,会越来越好。”

窗外,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医馆的庭院里,薄荷和艾草的香气随风飘散。远处传来百姓的欢声笑语,那是对医者的感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素问靠在秦斩身边,望着远方,心里忽然无比笃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而这“毕业反馈”,不过是大秦医道传承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他们去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