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886集:重建创新,分支馆增设防洪设施

大秦,雍县。

连日的暴雨终于停歇,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满目疮痍的县城西街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霉变药材混合的潮湿气息。济世医馆雍县分馆的断墙残垣在阳光下格外刺眼——东墙大半垮塌,露出里面发黑的木梁;原本整齐排列的药柜歪歪扭扭地倒在泥水里,抽屉散落一地,褐色的药渣混着泥浆糊满了门板;后院的晾药架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几道深深的泥沟,像是被洪水啃咬过的伤痕。

秦斩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泞走到馆前,玄色衣袍下摆沾满了泥点,他望着眼前的狼藉,指节不自觉地攥紧,骨节泛白。这是济世医馆在此次山洪中损毁最严重的分支之一,更关键的是,它距离都城咸阳不过两百里,是周边雍县、陈仓、郿县三县百姓就医的核心据点。若不能尽快重建,三县数十万百姓求医问药将陷入困境,此前好不容易在关中建立起的医馆口碑,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馆主,清点完了。”素问提着沾了泥点的药箱从废墟后走出,鬓角还沾着草屑,原本素净的浅蓝色襦裙下摆被泥浆染得斑驳。她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声音带着一丝疲惫:“药材泡坏了三成,普通的甘草、当归还能补救,可库房里那批从西域换来的雪莲和藏红花,全被洪水泡烂了,一点都没法用。更麻烦的是,医馆的地基被洪水冲得松动,我刚才用木棍探了探,西边墙角下的土至少陷了半尺,再这么下去,要是雨季再来场暴雨,这房子怕是要彻底塌了。”

秦斩蹲下身,指尖戳进湿软的泥土里,冰凉的黏腻感顺着指尖蔓延上来,让他眉头紧锁。他抬头望向街对面地势稍高的粮铺——同样是经历了洪水,粮铺的夯土墙虽有几道裂缝,却没像医馆这样垮塌,门口的排水沟还在汩汩地往外淌着积水。“看来是地基和排水的问题。”秦斩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粮铺建在高地上,排水沟又挖得深,咱们这医馆选在西街低洼处,原本的排水渠又浅又窄,洪水一来自然扛不住。不能再按老法子建了,要建,就得让这分馆能扛住下次山洪。”

素问眼睛一亮,连忙从药箱里掏出一卷泛黄的纸——那是她前几日在整理扁鹊手记时,从夹层里翻出的几张舆图,纸边已经发脆,上面的墨迹却依旧清晰。她小心翼翼地展开舆图,指着上面标注的“疏水渠”图样:“馆主你看,扁鹊先生当年在陈国行医时,曾为当地医馆设计过这种疏水渠。他在舆图旁写着,这渠能把医馆周边的雨水和积水引到城外的河道里,还能挡住泥沙。咱们是不是可以照着这个改改,适配雍县的地形?”

秦斩凑过去细看,舆图上的疏水渠呈“人”字形,从医馆两侧延伸出去,最终汇入城外的渭水支流,渠底还画着细密的斜纹。“这纹路是做什么的?”他指着图样上的纹路问道,指尖轻轻拂过纸面,生怕弄坏了这珍贵的遗存。

“手记里说这叫‘导水纹’。”素问指尖顺着纹路划过,声音里带着几分钦佩,“扁鹊先生说,这种纹路能让水流得更快,还能像筛子一样挡住泥沙,免得渠里积泥堵塞。不过雍县的地形比陈国平坦,陈国多山地,水流急,咱们这儿水流缓,得把渠挖得更深些,至少要三尺深、两尺宽,再在医馆周围筑一道五尺高的矮墙,这样洪水来了,先能挡住一层,再通过疏水渠排出去,双重保险。”

两人正低头商议着细节,身后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分馆的学徒林生扛着铁锹跑过来,脸上带着急色,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馆主,苏先生,城西的王老伯来了,他抱着孙子站在街对面,说孩子的咳嗽又犯了,夜里咳得没法睡觉,可现在馆里这样……”

秦斩回头看向废墟,只见街对面的老槐树下,一位白发老者抱着个四五岁的孩童站在那里,孩童脸色发白,靠在老者怀里有气无力地咳嗽着,老者不时用袖口擦着孩子的嘴角,眼神里满是焦急,正频频朝医馆这边张望。秦斩心里一沉——医者父母心,百姓的病可等不得,重建工程必须尽快动工,不能让百姓再为求医奔波。

“林生,你先带王老伯去城东的临时救治点,让李医官先给孩子看诊,就说我稍后过去。”秦斩语速极快地吩咐道,随后转向素问,“咱们得今天就把重建方案定下来,明天一早就动工。你再仔细看看扁鹊先生的舆图,把疏水渠的走向、矮墙的位置都标出来,我去请泥瓦匠来商议具体的施工细节。”

当天下午,秦斩让人请来雍县最有名的泥瓦匠张师傅。张师傅年过五旬,脸上满是风霜,手上布满了老茧,他绕着医馆废墟走了一圈,又接过素问手里的舆图仔细看了半晌,最后皱着眉摇了摇头:“秦馆主,苏先生,不瞒你们说,这疏水渠确实是个好法子,比咱们寻常挖的排水沟管用多了。可筑墙、修渠都得用青砖,现在县城里的青砖都被洪水冲没了,各家各户都在抢着修房子,窑厂的青砖早就被订光了,咱们去哪儿找这么多砖?没有青砖,别说筑五尺高的矮墙,就是修补断墙都难。”

秦斩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一份折叠整齐的文书,递到张师傅手里:“张师傅放心,我昨天已经让人快马去邻县的凤翔窑厂订了五千块青砖,还特意嘱咐他们选烧制得最结实的,三天后就能运到雍县。不过我有个要求,砌墙的时候,砖缝里要掺些糯米灰浆,我之前在咸阳听说,这种灰浆能让墙体更结实,水浸不透,哪怕洪水泡上几天也不会塌。”

张师傅接过文书看了一眼,见上面盖着凤翔窑厂的红印,顿时松了口气,随即又愣了愣,看向秦斩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秦馆主倒是懂行!这糯米灰浆确实耐用,当年县城里的城隍庙重修,用的就是糯米灰浆,这么多年过去了,墙面还是好好的。就是这灰浆费功夫,得把糯米提前泡上一天,再用大铁锅熬成浆,还要按比例和石灰、黄土掺在一起,搅拌均匀了才能用。不过为了能扛住洪水,这点功夫不算啥,我明天就让人准备。”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重建工程就正式动工了。秦斩换上一身粗布短打,亲自上阵,和工匠们一起拿着铁锹挖疏水渠,玄色的发带被汗水浸湿,贴在额头上,却丝毫不见懈怠。工匠们见馆主都亲自动手,也都干劲十足,铁锹挖土的声音、夯土的声音在西街响起,吸引了不少百姓驻足观看。

素问则带着林生等几个学徒,在废墟里整理幸存的药材——他们把还能用的药材小心翼翼地从泥水里捡出来,摊在临时搭起的竹席上晾晒,又把受损严重的药材分类堆放,准备日后焚烧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忙完药材的事,素问还要提着药箱去城东的临时救治点看诊,那里每天都有上百位百姓排队求医,她常常要忙到日落西山才能回来,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可没过两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挖疏水渠挖到医馆东侧时,遇到了一层厚厚的硬土层,铁锹挖下去只留下一道白印,根本挖不动,工程进度一下子慢了下来。工匠们轮番上阵,换了好几把铁锹,硬土层却只被挖开了浅浅一层,不少人都累得直喘气。

“这样挖不是办法,太费力气,还耽误进度。”秦斩擦了擦额头的汗,甩了甩酸痛的手臂,看着半天没挖下去半尺的渠沟,眼神快速思索着对策,“得用凿子凿,先把硬土层凿出缝隙,再用木夯把土夯实,这样既能挖得深,又能让渠底更结实,免得日后被水流冲垮。”

他当即让人去铁匠铺借了十几把锋利的凿子和几副木夯,自己拿起一把凿子,双脚分开站稳,抡起锤子就朝着硬土层凿了下去。“哐当”一声脆响,凿子在硬土层上凿出一个小坑,秦斩手臂微微发麻,却没停下动作,继续一下下凿着。工匠们见馆主如此卖力,也都重新打起精神,拿起凿子、木夯跟着干了起来。

附近的百姓见医馆重建遇到了难处,也纷纷主动过来帮忙——住在西街的李婶提着一大桶凉茶送到工地,还带来了自家蒸的馒头;几个年轻小伙放下手里的活计,拿起铁锹就加入了挖渠的队伍;就连之前来求医的王老伯,也抱着孙子来帮忙捡拾废墟里的木料,说是“医馆帮咱们治病,咱们也该帮医馆出点力”。一时间,医馆废墟前热闹起来,原本沉重的重建工程,因为百姓的相助,多了几分温暖。

三天后,邻县凤翔窑厂的青砖如期运到了。十几辆马车停在西街口,每辆马车上都堆满了青灰色的砖块,砖块上还带着窑火的温度。张师傅带着工匠们立刻开始筑墙,熬制糯米灰浆的大铁锅支在工地旁,熊熊的柴火让锅里的糯米浆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浓稠的米香顺着风飘出去老远,吸引了不少孩童在一旁围观。

工匠们先用铁锹把地基下的软土挖走,换上结实的黄土,用木夯反复夯实,再铺上一层青砖,砖缝里仔细地抹上糯米灰浆,每砌完三层,就用木夯把墙面敲实,确保墙体稳固。素问则在忙完救治点的工作后,带着学徒们在医馆内侧的墙根下种上了几排芦苇——她在扁鹊的手记里看到,芦苇的根系发达,能牢牢地固住泥土,还能吸收土壤里多余的水分,算是给医馆多添了一层防护,也让医馆多了几分生机。

可就在工程进行到一半,疏水渠挖了大半,矮墙也筑到两尺高的时候,雍县县令赵大人派来的差役突然来了。差役穿着青色的官服,手里拿着一份盖着县衙红印的公文,走到工地前,大声喊道:“张师傅在吗?赵大人有令,县城的城墙在洪水中受损严重,急需工匠修补,让你立刻带着人去县衙报到,不得延误!”

张师傅正在指挥工匠砌墙,听到差役的话,手里的瓦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他急得直跺脚:“差役小哥,这可不行啊!秦馆主的医馆重建到一半,疏水渠还没挖通,矮墙也没筑完,要是我带着工匠走了,这活儿就彻底停了,医馆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周边百姓还等着求医呢!”

秦斩放下手里的铁锹,走了过来,从差役手里接过公文,快速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着“为保县城安全,即刻征调全县工匠修补城墙,违者按律处置”,字迹遒劲,盖着雍县县衙的大印。秦斩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知道县城的城墙确实重要,城墙若是垮了,下次洪水来了,整个雍县都要遭殃,可医馆重建同样不能停,三县百姓的就医不能等。

他沉吟片刻,对差役说道:“差役小哥,麻烦你回去告诉赵大人,医馆的工匠可以去修城墙,但得等我们把疏水渠挖完、矮墙筑到三尺高。这医馆关系到三县百姓的就医,要是现在停工,万一再下雨,百姓连个看病的地方都没有,还请赵大人通融。”

差役见秦斩态度诚恳,又知道济世医馆平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便点了点头:“秦馆主,我知道医馆的难处,我这就回去把你的话告诉赵大人,看他怎么说。”

差役回去复命后,没过多久,雍县县令赵大人就亲自来了。赵大人穿着一身藏青色官袍,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身后跟着两个随从,他下了马,走到工地前,看着忙碌的工匠、已经初具雏形的疏水渠,又转头望向城东临时救治点外排着的长队,百姓们扶老携幼,脸上满是期盼,他不由得叹了口气:“秦馆主,本县令也知道医馆重要,百姓离不开医馆。可城墙不修,下次洪水来了,整个雍县都得遭殃,到时候别说医馆,就连百姓的房子都保不住。”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这样吧,我从县衙的工匠里调五个人过来帮你们,你们这边的工匠先去修城墙,负责修补北城墙的缺口,等城墙修到一半,我再让他们回来继续帮你们建医馆。这样既能保证城墙修补进度,也能让医馆重建不停工,你看如何?”

秦斩知道这已是目前最好的结果,赵大人能做出这样的让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当即拱手道:“多谢赵大人通融,秦斩感激不尽。我定会督促工匠们尽快把北城墙的缺口修补好,不耽误后续的工程。”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边的工匠开始轮流干活——白天,张师傅带着大部分工匠去修城墙,秦斩则和县衙调来的五个工匠继续挖疏水渠、筑矮墙;晚上,工匠们从城墙工地回来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医馆,借着灯笼的光继续干活。秦斩和素问也跟着连轴转,白天盯着工程进度,晚上还要去临时救治点看诊,常常要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林生等几个学徒也长大了不少,之前他们只能帮忙整理药材、打扫卫生,现在已经能独立给轻症患者抓药,甚至能在素问的指导下,给患者量体温、敷药膏,减轻了不少负担。林生还主动承担起了给工匠们送水、送饭的任务,每天天不亮就去厨房帮忙,把热饭热菜送到工地,脸上总是带着满满的干劲。

半个月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疏水渠终于挖通了。“人”字形的渠道从医馆两侧延伸出去,一路朝着城外的渭水支流而去,渠底的导水纹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细密的光。工匠们往渠里倒了些水,只见水流顺着导水纹快速流淌,没有丝毫淤积,很快就汇入了远处的河道。

与此同时,医馆周围的矮墙也筑到了五尺高,青灰色的砖块整齐排列,砖缝里的糯米灰浆已经干透,呈现出淡淡的米黄色。张师傅走上前,用拳头轻轻敲了敲墙面,发出“咚咚”的清脆声响,他满意地笑道:“秦馆主,苏先生,你们听这声音,多结实!这墙别说扛洪水了,就是小地震也震不倒,以后医馆再也不用怕洪水了!”

又过了十天,医馆的主体建筑也修复完成。原本垮塌的东墙被重新砌好,比之前高了一尺,还加装了木质的窗棂,既能通风,又能挡雨;药柜换成了不易变形的柏木,打磨得光滑平整,按药材的种类整齐排列;诊疗室的地面垫高了一尺,铺上了防滑的青石板,即使下雨也不会打滑;后院还重新搭建了晾药架,用的是耐腐蚀的杉木,比之前的更结实耐用。

素问还特意让人在医馆门前的空地上挖了两个蓄水池,每个池子都有一丈见方,深三尺,池底铺着青砖,池边种上了芦苇。“这蓄水池有两个用处,平时可以收集雨水,用来浇灌后院的草药、打扫医馆;要是遇到洪水,还能起到缓冲作用,减少洪水对医馆的冲击。”素问指着蓄水池,对秦斩解释道,眼里满是笑意。

医馆重新开业那天,雍县的百姓几乎都来了。西街被挤得水泄不通,百姓们手里拿着自家种的蔬菜、蒸的馒头、酿的酒,纷纷送到医馆里,脸上满是感激。王老伯抱着已经痊愈的孙子,手里提着一篮鸡蛋,走到秦斩面前,颤巍巍地说道:“秦馆主,多谢你们啊!要是没有医馆,我家孙子的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你们不仅治好孩子的病,还这么快把医馆建好,真是百姓的活菩萨!”

城西的李婶带着自家种的青菜、萝卜,非要塞进厨房,嘴里念叨着:“苏先生,你们平时为百姓看病那么辛苦,这些菜你们收下,煮着吃,补补身子。”还有之前帮忙挖渠的几个年轻小伙,扛着一坛自家酿的米酒,笑着说:“馆主,这酒是我们自己酿的,没啥好东西,就当给医馆开业添添喜!”

秦斩站在医馆门前,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百姓,听着他们朴实的话语,心里满是踏实与温暖。他转头看向身边的素问,素问也正望着百姓们,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像是镀上了一层金光。

秦斩知道,这重建的不只是一座医馆,更是百姓对济世医馆的信任与期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