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877集:首会诊,众医合力治老将军痼疾

咸阳城的秋意比往年浓些,济世医馆新辟的“疑难病症会诊堂”外,青砖缝隙里已积了层薄霜。堂内却暖得很,炭盆里的松木烧得噼啪响,将墙上悬着的“医者同心”匾额熏得泛出温润的光。素问正低头整理案上的脉案,忽然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抬头时,秦斩已掀帘而入,玄甲上还沾着些城外的寒气。

“老将军府的人刚去了官府,说老将军昨夜咳得厉害,连药都咽不下了。”秦斩解下腰间的佩剑,递给一旁的仆从,语气里带着几分凝重,“王大人特意让人来知会,问咱们的会诊堂能不能接下这案子。”

素问手里的笔顿了顿,指尖划过脉案上“赵烈”两个字。赵烈是大秦的老将,早年在北疆戍边时中过寒毒,这些年虽经调养,却落下了咳嗽的痼疾,尤其到了秋冬,常咳得彻夜难眠。前几日老将军府的管家还来医馆抓过药,当时她瞧着脉相虽虚,却也没到危急的地步,没想到短短几日竟重了这么多。

“会诊堂本就是为疑难病症设的,哪有不接的道理。”素问将脉案叠好,抬头看向秦斩,“只是老将军的病拖得久了,单靠我一人怕是不够,得把各州府来的名医都请过来。你让人去通知张太医、青州的刘大夫、荆州的陈大夫,让他们半个时辰后到会诊堂来。”

秦斩点头应下,转身正要往外走,却被素问叫住:“记得让仆从把老将军过往的脉案都取来,还有他这几年吃的药方,越全越好。”

半个时辰后,会诊堂内已坐满了人。张太医是太医院的老人,须发皆白,手里总攥着个银质的诊脉枕;刘大夫来自青州,擅长治肺疾,随身带着个装着草药的木盒;陈大夫则是荆州有名的针灸医师,腰间挂着个插满银针的布囊。众人围着案几坐下,案上摊满了赵烈的脉案,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老将军这些年的病情变化。

“诸位先看看脉案,咱们再议。”素问将一杯热茶递给张太医,“老将军早年戍边时,曾在雪地里趴了三天三夜,寒毒入肺,这些年虽用温肺的药吊着,却总也除不了根。前几日他偶感风寒,病情一下子就重了,昨夜更是咳得呕了血。”

张太医捧着脉案,眉头越皱越紧:“我去年给老将军诊过脉,当时他肺脉虽弱,却也还算平稳,怎么会突然成这样?”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翻到其中一页,“你们看,这是我当时开的药方,用的是干姜、细辛、五味子,都是温肺化饮的药,按理说不该出问题。”

刘大夫接过脉案,仔细看了半晌,忽然指着其中一行字说:“你们瞧,老将军这半年来,脉象里多了几分虚浮。青州那边也有过类似的病患,都是寒毒久郁,耗伤了肺气,光用温肺的药不够,还得补肺阴,不然就是‘温而不润’,反而伤了肺络。”

陈大夫也凑了过来,手指在脉案上点了点:“我倒觉得,老将军的咳不止是肺的问题。他早年打仗时受过伤,胁下有旧疾,肝气郁结,也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要是不疏肝气,光治肺,怕是治标不治本。”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烈。素问坐在一旁,认真听着每个人的意见,时不时在纸上记些什么。秦斩则站在窗边,看着院外往来的仆从,心里却在琢磨着老将军府的情况——老将军一生清廉,家里没什么积蓄,这次会诊要是需要名贵药材,还得想办法从医馆的药库里匀些出来。

忽然,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老将军府的管家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脸色苍白:“各位大夫,不好了!将军他……他咳得更厉害了,连气都快喘不上来了!”

众人闻言,立刻站了起来。张太医拎起诊箱,对素问说:“快,咱们去将军府,再晚就来不及了!”

秦斩见状,立刻对仆从说:“备车,多带些炭火,老将军怕冷。”

一行人匆匆赶到将军府时,正屋的门帘紧闭,里面传来压抑的咳嗽声。管家掀开门帘,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老将军赵烈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嘴唇发紫,每咳一声,胸口就剧烈地起伏着,旁边的丫鬟正拿着帕子,帕子上已沾了些血丝。

“快,先诊脉。”素问快步走到床边,握住老将军的手腕。指尖触到脉象时,她心里一沉——老将军的脉又细又弱,像是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

张太医也凑了过来,仔细诊了脉,眉头紧锁:“脉细欲绝,肺气虚到了极点,得先稳住气息。”他说着,从诊箱里取出一支人参,“快,把这人参切片,用温水煎了,给将军服下。”

刘大夫则走到窗边,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将军这屋里太闷了,浊气郁肺,不利于呼吸。”他说着,从木盒里取出些晒干的紫苏叶,放在炭盆里,瞬间,一股清香弥漫开来,“紫苏叶能宣肺散寒,让将军呼吸能顺畅些。”

陈大夫则蹲在床边,仔细观察着老将军的气色:“将军胁下有旧疾,我先给他施针,疏肝理气,缓解咳嗽。”他说着,从腰间的布囊里取出银针,在老将军的太冲穴、期门穴上轻轻刺入,动作娴熟而精准。

素问站在一旁,看着众人分工合作,心里渐渐有了主意。她对管家说:“你去取些陈年的艾叶来,再找个铜盆,我要给将军艾灸。”

管家连忙应声跑去。不一会儿,艾叶取来了,素问将艾叶揉成绒,放在铜盆里点燃,然后用姜片垫在老将军的肺俞穴、膻中穴上,再将燃烧的艾绒放在姜片上。温热的气息透过姜片渗入皮肤,老将军的咳嗽渐渐轻了些,脸色也好看了几分。

“好了,气息稳住了。”张太医松了口气,对素问说,“接下来该议药方了。老将军寒毒久郁,肺气虚损,还兼肝气郁结,得把温肺、补阴、疏肝的药都用上,可又不能太杂,不然会伤脾胃。”

刘大夫点点头:“我觉得可以在张太医去年的药方基础上,加些沙参、麦冬补肺阴,再加点柴胡、郁金疏肝气。只是沙参和麦冬性微寒,得用干姜调和,不然会伤了将军的阳气。”

陈大夫也补充道:“施针方面,除了太冲、期门,还可以加些足三里、三阴交,补补脾胃,毕竟‘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好了,才能更好地吸收药效。”

素问仔细听着众人的意见,在纸上写下药方,然后递给每个人看:“你们看,这是我拟的药方,干姜三钱、细辛二钱、五味子三钱、沙参五钱、麦冬五钱、柴胡三钱、郁金三钱,每日一剂,分两次服。施针则按照陈大夫说的,每日一次,每次留针半个时辰。另外,我还想给将军用些外治法,比如用麻黄、桂枝煎水熏洗双脚,温通经络,帮助散寒。”

众人接过药方,仔细看了半晌,都点了点头。张太医说:“这药方兼顾了温肺、补阴、疏肝,配伍也还算稳妥,就按这个来。”

秦斩站在门口,看着屋里忙碌的众人,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他想起以前在战场上,将士们并肩作战,为的是守护大秦的疆土;如今这些大夫们合力会诊,为的是守护老将军的性命,虽无硝烟,却同样让人动容。

接下来的几日,众大夫轮流到将军府诊治。张太医每日清晨来诊脉,调整药方;刘大夫则负责查看将军的呼吸情况,时不时用紫苏叶、薄荷熏屋;陈大夫每日按时施针,手法轻柔;素问则每日下午来,给将军艾灸,还教丫鬟们如何给将军按摩穴位,缓解不适。

秦斩也常来将军府,有时是送些名贵的药材,有时是陪老将军说说话。老将军精神好的时候,会跟秦斩讲些早年戍边的故事,说当年在雪地里打仗,连口热汤都喝不上,如今能有这么多大夫为他治病,已是天大的福气。

过了五日,老将军的咳嗽明显减轻了,也能吃下些东西了。这天清晨,张太医诊完脉,笑着对众人说:“将军的脉比之前有力多了,肺阴也补上来了,再调理半个月,应该就能好转了。”

众人听了,都松了口气。刘大夫说:“这都是大家合力的结果,要是单靠一个人,怕是没这么快见效。”

陈大夫也点点头:“是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咱们这些大夫凑在一起,总能想出办法来。”

素问看着老将军渐渐红润的脸色,心里也很高兴。她对众人说:“这次会诊能成功,多亏了大家齐心协力。以后咱们会诊堂,还要多办这样的会诊,让更多疑难病症的患者能得到救治。”

老将军躺在床上,听着众人的话,眼眶有些湿润。他颤巍巍地伸出手,握住素问的手:“多谢各位大夫,你们不仅救了我的命,还让我看到了大秦医者的仁心。”

秦斩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之前有人质疑会诊堂是“花架子”,如今看来,这些人真是错了。医者同心,才能攻克疑难病症,才能让更多百姓受益。

又过了半个月,老将军的病基本痊愈了。这天,他特意让人抬着一块“妙手仁心”的匾额,送到了济世医馆的会诊堂。匾额挂上墙时,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匾额上,也照在众大夫的脸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笑容。

素问看着匾额,对众人说:“这匾额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咱们所有人的。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合力,治好更多的病患,不辜负百姓对咱们的信任。”

张太医捋着胡须,笑着说:“说得好!以后不管是太医院的人,还是各州府的大夫,只要有疑难病症,咱们都一起会诊,不分彼此。”

刘大夫和陈大夫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秦斩看着众人团结的样子,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他要向朝廷上书,提议在大秦各地都设立会诊堂,让更多的医者能合力治病,让更多的百姓能受益。

夕阳西下,会诊堂内的炭盆依旧烧得很旺,墙上的“医者同心”匾额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醒目。众大夫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下一次会诊的安排,偶尔传来几声笑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格外温暖。而济世医馆的首次会诊,也成了大秦医道史上的一段佳话,为后来的医者们树立了“同心协力”的典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