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863集:突发恶疾,学员依学理初诊显成效

大秦元启三年,秋。

济世医馆下辖的渭水分馆外,排队候诊的百姓已从馆内蜿蜒至巷口,晨露未曦时便有人提着陶罐、揣着铜板赶来,其中多是秋收后积劳成疾的农户,也有被风寒缠上的孩童。分馆堂内,三个身着青布长衫的少年正围着一张诊桌忙碌,袖口绣着的“济世学堂”四字在晨光里格外醒目——他们是学堂首届学员中的佼佼者,按素问定下的“实践课”规矩,需在各分馆轮值三月,从辨症到抓药全程参与,由分馆坐馆医师随堂指导。

“赵师兄,这老丈说他昨夜起便腹痛不止,还吐了两次酸水,该先查脉象还是观舌苔?”最年轻的林小满攥着脉枕,声音里带着几分紧张。他年方十五,是学堂里年纪最小的学员,因家乡遭过瘟疫,被秦斩救下后便立志学医,只是实操经验尚浅,面对患者时总有些手足无措。

被称作赵师兄的赵珩正给一位妇人包扎伤口,闻言抬头,指了指诊桌旁的铜盆:“先让老丈漱口,观舌苔颜色,再搭脉看是否弦紧——素问先生讲过,腹痛呕吐多与脾胃相关,舌苔黄腻是湿热,白腻是寒湿,脉弦紧多为寒凝气滞,先辨清寒热,才能进一步断症。”

他话音刚落,巷口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伴随着杂乱的脚步声,一个穿着短褐的汉子背着个孩童跌跌撞撞冲进馆内,孩童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却泛着不正常的青紫色,双目紧闭,气息微弱得几乎察觉不到。

“大夫!快救救我儿!”汉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哭腔,“今早还好好的,吃了碗粟米粥就突然倒地,浑身抽搐,现在连气都快喘不上了!”

馆内候诊的百姓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聚在孩童身上。坐馆医师李伯年刚从后堂抓药出来,见状快步上前,手指搭在孩童腕上,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脉象浮数而乱,唇青目闭,气息欲绝……这病症蹊跷,不似常见的急症。”他又掀开孩童衣襟,见其胸口有几处淡青色的瘀斑,愈发沉声道,“怕是邪祟入体,或是误食了什么毒物?”

汉子闻言连连摇头:“我家就住在巷尾,今早就给娃喝了粟米粥,没碰别的东西!也没去偏僻地方,哪来的邪祟?”他说着又要磕头,被李伯年伸手拦住。

“别急,我先施针稳住气息。”李伯年转身要去取针匣,却瞥见赵珩和另外两个学员站在一旁,眼神里满是急切,又顿住脚步,“你们三个在学堂学过急症辨症,说说看,这孩童的症状,你们能想到什么?”

这话一出,林小满瞬间慌了神,手心里全是汗——学堂里虽学过急症图谱,可真见着气息奄奄的患者,他脑子里的医理知识竟像被浆糊糊住,半点也想不起来。另一个学员周明则皱着眉思索:“唇青、抽搐、脉象乱,倒像是‘急惊风’的症状,可急惊风多伴高热,这孩童体温却不高,胸口还有瘀斑,又不太对……”

赵珩却没急着开口,他蹲下身,仔细观察孩童的舌苔——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而干,又轻轻按压孩童的四肢,发现其指尖冰凉,唯有胸口瘀斑处按下去时,孩童的眉头微微动了一下。他忽然想起素问在“异症辨治”课上讲过的案例:“李医师,弟子记得先生曾说,若遇突发昏厥、唇青肢冷,且无高热却有皮下瘀斑者,需查是否为‘食滞闭气’引发的急症——多因孩童脾胃虚弱,进食过快或食物积滞,导致气机不畅,逆气攻心,进而引发抽搐昏厥。”

“食滞闭气?”李伯年愣了一下,随即又摇了摇头,“可食滞闭气多伴腹胀、嗳气,这孩童腹部平坦,也无嗳气之症,不太像啊。”

“弟子还发现,孩童舌苔干而舌质暗红,指尖冰凉,这或许是积滞日久,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并非刚发病时的症状。”赵珩伸手摸了摸孩童的后颈,“而且他后颈处有轻微的汗湿,先生说过,‘闭气急症初发时,患者多有隐性汗出,只是不易察觉’,不如先按食滞闭气之法施针,若无效再另寻他法?”

周明忍不住插话:“可这病症凶险,若是误诊,延误了救治时机怎么办?”

林小满也跟着点头,脸上满是担忧:“是啊赵师兄,万一……”

“弟子愿以学业担保!”赵珩语气坚定,目光落在李伯年身上,“先生常说,‘医者当有决断,虽需谨慎,却不可因怕错而畏缩’,此刻孩童气息越来越弱,若等查明所有病因,恐怕就来不及了。”

汉子跪在地上,听到几人的对话,急忙抓住赵珩的衣袖:“小大夫,只要能救我儿,我信你!若真有差池,我绝不怪你们!”

李伯年看着赵珩眼中的笃定,又看了看孩童愈发微弱的气息,心中一狠:“好!便按你说的办!你说该如何施针?”

“当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三穴!”赵珩语速极快,“中脘穴调脾胃、化积滞,内关穴理气止痛、宽胸顺气,足三里健脾和胃、疏通经络,三穴同施,可通气机、散积滞,缓解闭气之症!”

李伯年点头,迅速从针匣中取出三根银针,递给赵珩:“你来施针,我在一旁看着,若有偏差我及时纠正。”

赵珩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先将银针在火上消毒,然后对准中脘穴——他手指稳定,进针角度与深度分毫不差,正是学堂里反复练习的“平补平泻”手法。随后又依次在内关、足三里两穴施针,每扎一针,便轻轻捻转片刻,观察孩童的反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馆内的百姓都屏住了呼吸,汉子更是紧盯着孩童的脸,双手合十不停祈祷。约莫半盏茶的功夫,孩童的手指忽然微微动了一下,紧接着,他喉咙里发出一声微弱的“哼”声,嘴唇的青紫色也淡了几分。

“有反应了!”林小满惊喜地叫出声。

赵珩心中一松,却不敢懈怠,继续捻转银针,直到孩童缓缓睁开眼睛,虽然眼神依旧虚弱,却能看清眼前的人了。他张了张嘴,声音细若蚊蚋:“爹……我饿……”

汉子闻言,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一把抱住孩童:“娃!你醒了!你终于醒了!”

李伯年走上前,再次搭住孩童的脉,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脉象虽仍虚弱,却已平稳许多,气息也顺了——赵珩,你辨症准确,施针得当,这次立了大功!”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鼓掌,有人笑着说:“没想到济世学堂的学员这么厉害,年纪轻轻就会治急症!”“这小大夫以后肯定是个好医师!”

林小满和周明也凑过来,一脸佩服地看着赵珩:“赵师兄,你太厉害了!刚才我都慌了神,你却能想起先生讲的案例,还敢断定病症!”

赵珩腼腆地笑了笑,摇了摇头:“我也是想起先生说的‘观形辨症,需结合细微之处’,若不是仔细看了舌苔和后颈的汗湿,也不敢轻易断症。而且多亏李医师信任,给了我施针的机会。”他又转向孩童,轻声问道,“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还有哪里不舒服吗?”

孩童摇了摇头,靠在父亲怀里:“就是有点累,肚子不疼了。”

李伯年随后开了一副健脾和胃的药方,嘱咐汉子按时给孩童煎服,又叮嘱近期饮食需清淡,不可过饱。汉子千恩万谢地接过药方,抱着孩童慢慢走出医馆,临走前还特意回头对赵珩鞠了一躬。

待百姓渐渐散去,李伯年看着三个学员,语重心长地说:“今日之事,你们也该明白,学医不仅要记熟医理,更要学会灵活运用,观察细微之处——赵珩做到了这一点,你们两个也要多向他学习,不可只死记硬背。”

周明和林小满连忙点头:“弟子谨记李医师教诲。”

赵珩则想起了远在总馆的素问,心中暗道:先生常说,“医道无止境,实践出真知”,今日才算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往后定要更加用心,不仅要学好医理,更要多积累实践经验,将来才能像先生和秦斩大人一样,救更多百姓。

夕阳西下时,渭水分馆的门板缓缓关上,赵珩在今日的实践笔记上写下:“九月初七,遇孩童突发恶疾,依‘食滞闭气’之法施针救治,显成效。悟:辨症需观细微,施治需有决断,此为医者之要……”字迹虽仍带着几分稚嫩,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就像这济世学堂的学员们,正一步步在医道上稳步前行,终将成为大秦医道传承的栋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