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735集:素问义诊暖乡野,一片仁心赢民心

初秋的风裹着田埂边的稻香,刚掠过青石板路,就撞进了临河村热闹的晒谷场——素问医馆的义诊摊子,正随着晨光一点点支棱起来。木架搭起的帆布棚上,“素问义诊”四个红漆字被风掀起边角,却丝毫不减暖意,棚下三张木桌依次排开,诊脉的、抓药的、登记的,各司其职的身影很快让空旷的晒谷场有了烟火气。

最先忙活的是老大夫周景明,年过花甲的他头发已染了霜白,却依旧腰板挺直。他从樟木医箱里取出叠得整齐的蓝布脉枕,指尖摩挲着布料上细密的针脚——这是妻子生前为他缝的,用了快二十年,边角都磨出了毛边,却被他保养得干干净净。接着,他又将提前写好禁忌的黄草纸贴在木箱上,“小儿忌生冷、老人慎劳累”“孕妇忌服红花、桃仁”,每一行字都写得工整有力。贴到最后一张时,风忽然吹得纸角翻飞,他伸手按住,指腹反复蹭着纸面,像是怕这些关乎性命的叮嘱被风卷走。

“师父,您这脉枕可得放稳些,等会儿来问诊的老人多,别让他们弯腰递。”徒弟林砚砚蹲在地上摆药罐,清脆的声音打断了周景明的思绪。姑娘刚出师半年,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手上动作却不含糊。当归、柴胡、金银花……三十多个陶罐在她面前排得整整齐齐,每个罐口都插着小木牌,不仅标了药材名,还写着“治感冒”“调气血”“止腹泻”的简单功效。“上次在李村义诊,有婶子拿着药罐问这是啥,我当时没说清,她回去就不敢用。”林砚砚一边摆,一边跟帮忙搭棚的村民解释,额角的碎发被汗水浸得贴在脸颊,却笑得眼睛弯弯,“这次我特意写明白,就算不认字,听旁人念也能懂。”

晒谷场的石碾子旁,负责登记的苏晚刚把帆布棚的绳子系紧,就见一个佝偻的身影往这边挪。是住在村东头的王奶奶,手里攥着个蓝布包,布角都洗得发白了。老人一进门就攥着苏晚的手不肯放,粗糙的掌心磨得苏晚手心疼:“姑娘,我这老寒腿啊,一到变天就疼得钻心,夜里能疼醒好几回。你们素问医馆的名声我早听说了,就是路远没敢去,这次你们来村里,真能给我瞧瞧?”

苏晚连忙扶老人坐到竹椅上,刚想回话,就觉着手心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低头一看,王奶奶正把布包往她手里塞:“姑娘,这是我早上刚煮的鸡蛋,还热乎着呢,你们忙了一早上,垫垫肚子。”苏晚打开布包,里面躺着四个圆滚滚的鸡蛋,壳上还沾着点灶灰,显然是刚从灶膛里掏出来的。“奶奶,您快收回去,我们带了干粮,您自己留着补身子。”她把布包往老人怀里推,王奶奶却执意要放,两人推让间,林砚砚端着水盆过来,见状连忙打圆场:“奶奶,您这鸡蛋我们先替您收着,等义诊结束了,我跟苏晚姐分着吃,您看行不?”王奶奶这才松了手,攥着衣角挪着小碎步往诊桌走,走两步还回头看一眼布包,像是怕她们偷偷还回来。

诊桌前很快排起了长队,从村西头的李家婶子,到邻村的张大爷,不到半个时辰,队伍就绕了石碾子一圈。周景明给王奶奶诊脉时,指尖刚搭上她的腕子,就皱了皱眉。老人的脉象沉迟无力,是典型的风寒痹症。“您是不是夜里总疼得睡不着,有时候腿还发僵,得揉半天才能动?”他轻声问,声音放得格外缓。

王奶奶猛地抬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诧异:“大夫,您咋知道得这么清楚?我这毛病快十年了,村里的大夫都说治不好,让我凑活着过。”说着,老人的声音就带了哭腔,“我儿子在城里打工,一年回不来一次,我不想给他添麻烦,疼了就拿热水敷,可越敷越重……”

周景明放下脉枕,从医箱里取出纸笔,一边写药方,一边耐心解释:“您这是风寒积在骨头里,时间长了堵了经络,光用热水敷没用,得用温经散寒的药把寒气逼出来。我给您开五副药,每副药里有桂枝、干姜、独活,都是驱寒的,您回去后每天煎一副,煎好的药汤分两次,一次喝一半,剩下的用来泡脚,水温别太烫,以不烫脚为宜。”

他怕王奶奶记不住,又让林砚砚拿了张画着穴位的图,在“委中穴”的位置圈了个红圈:“您泡脚的时候,用拇指按揉膝盖后面这个穴位,每次按十分钟,觉得酸胀了就停。坚持半个月,腿就不会那么僵了。”王奶奶接过药方和图,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像是揣着什么宝贝,起身时还特意给周景明鞠了个躬:“大夫,谢谢您,要是真能好,我下次一定给您送自家种的花生。”

这边刚送走王奶奶,那边就传来孩子的哭闹声。抱着孩子的妇人满头大汗,粗布衣裳都被汗水浸透了,怀里的小男孩约莫三岁,脸蛋红得像熟透的苹果,嘴唇却泛着白,一看见穿白褂的周景明,就往妈妈怀里缩,哭得更凶了:“我不看病!我不喝药!药苦!”

“大夫,您快看看,孩子烧了一天了,早上喂了退烧药,退下去没多久又烧起来,现在脸都烫得吓人。”妇人急得声音发颤,说话时还不忘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周景明连忙让妇人坐下,又从口袋里摸出一颗水果糖——这是他特意给怕吃药的孩子准备的,用糖纸包得好好的。他把糖递到孩子面前,声音放得格外柔:“小朋友,你看这颗糖,是橘子味的,可甜了。爷爷就看看你的小舌头,看完了就把糖给你,好不好?”

孩子半信半疑地抬起头,泪眼汪汪地盯着糖,又看了看妈妈。妇人连忙哄:“乖宝,听爷爷的话,看完病咱们就吃糖。”小家伙这才慢慢张开嘴,周景明快速查看了舌苔——舌红苔黄,是风热感冒的症状。接着,他又拿出听诊器,轻轻放在孩子胸口,听了听心肺,确认没有杂音,才松了口气。

“是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烧,没什么大事,就是孩子小,抵抗力弱,烧得有点厉害。”周景明转头对妇人说,“我给你开副退烧的药,里面有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都是清热的。煎药的时候,你往里面放两颗梨片,再加点冰糖,孩子就不觉得苦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要是夜里烧到三十八度五以上,你就用温水擦孩子的脖子、腋窝和大腿根,别给孩子裹太厚,不然热气散不出去,烧更难退。”

妇人攥着药方,连连道谢,转身要走时,林砚砚快步追上来,把一颗水果糖塞到孩子手里:“小朋友,这是姐姐给你的,记得按时喝药,病好了才能吃更多糖哦。”小家伙攥着糖,居然忘了哭,还仰起头小声说了句“谢谢姐姐”,惹得周围排队的人都笑了。

日头渐渐爬到头顶,晒谷场的人越来越多,连十里外的赵家村、河西村的百姓都听说了消息。有的骑着三轮车,车斗里载着老人;有的推着小推车,车上放着自家种的黄瓜、西红柿,还有晒的干辣椒、干豆角。“大夫们辛苦,这点东西不值钱,给你们添点口粮。”一位大爷把小推车往药罐旁挪,不等林砚砚推辞,就转身钻进了队伍。

负责维持秩序的李大叔忙得脚不沾地,他是村里的老支书,嗓门大,威望也高。一会儿帮拄拐杖的老人找座位,一会儿给排队的人递凉水,嘴里还不停念叨:“大伙别挤,一个一个来,素问的大夫都有耐心,保证给每个人都瞧仔细。谁要是插队,可别怪我老李不客气!”有个小伙子想往前钻,被李大叔一眼瞅见,他手里的搪瓷缸子往石碾子上一磕,“哐当”一声,小伙子立马缩回了脚,乖乖排到队尾。

正午的阳光最烈,晒得地面发烫,连风都带着热气。周景明的额头上全是汗,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蓝布脉枕上,晕开一个个小湿痕。林砚砚端来一碗凉茶水,又递过帕子:“师父,您歇会儿吧,喝口水再诊。”周景明接过茶碗,仰头喝了大半,又用帕子擦了擦汗,刚想坐下,就见一个小伙子背着老父亲匆匆赶来。

小伙子二十出头,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背上的老人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呼吸有些急促,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大夫,您快救救我爹!”小伙子把老人放在竹椅上,膝盖一弯就想下跪,周景明连忙扶住他:“快起来,先让我看看。”

他伸手摸了摸老人的颈动脉,又翻开老人的眼皮看了看瞳孔,接着用听诊器听了听老人的肺部,眉头越皱越紧。“老爷子是不是最近总咳嗽,咳的时候还觉得胸口闷,有时候喘不上气?”他问小伙子。

“是啊大夫!”小伙子点头如捣蒜,声音带着哭腔,“我爹这阵子总说胸口疼,昨天夜里咳得厉害,连饭都没吃。我们村的大夫说可能是肺上的毛病,让去城里医院做检查,可我家条件不好,我娘常年吃药,我打工的钱刚够生活费,实在没钱去医院……”

周景明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语气沉稳:“你别着急,老爷子这是肺气虚,加上风寒犯肺,才会咳嗽气喘。我先给开些平喘止咳的药,里面有黄芪、党参补肺气,杏仁、苏子止咳平喘,先吃三天,等过几天我们医馆还会来复诊,到时候再根据情况调方子。”他一边写药方,一边又叮嘱,“这几天让老爷子别受凉,别吃辛辣的东西,多喝温水,要是喘得厉害,就让他半躺着,别平躺。”

小伙子接过药方,眼眶通红,攥着纸的手都在抖:“大夫,谢谢您,您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这药钱……我现在没那么多,能不能先欠着?”周景明摆了摆手:“义诊不要钱,你快拿着药方去抓药,别耽误了病情。”小伙子还想说什么,林砚砚已经把抓好的药包递了过来,用牛皮纸包得整整齐齐,上面还写着服药时间。

傍晚时分,夕阳把晒谷场染成了暖黄色,金色的光洒在帆布棚上,连药罐上的小木牌都泛着光。问诊的队伍渐渐短了,最后一位来的是个小姑娘,约莫七八岁,扎着羊角辫,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妈妈头疼”。

“大夫,我妈妈不能来,她要照顾弟弟,您能给她开点药吗?”小姑娘怯生生地站在诊桌前,声音又细又小。周景明连忙放下笔,蹲下来跟小姑娘平视,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更温和:“你妈妈头疼的时候,是不是会恶心,还怕光,想躲在黑屋子里?”

小姑娘用力点头,眼睛亮了起来:“是啊是啊!大夫您怎么知道?我妈妈每次头疼,都要躺在被子里,我开灯她就说疼。”周景明心里有了数,是偏头痛,这种病在农村很常见,多是因为劳累、睡眠不足引起的。

他开好药方,又找了个干净的纸袋装起来,还特意放了张纸条,上面写着“饭后半小时吃,每天两次,每次一粒,忌熬夜、忌浓茶”。“你把这个带给妈妈,告诉她吃完这三副药,要是还疼,下次我们来义诊,让她过来,我再给她调方子。”周景明把药袋递给小姑娘,又摸了摸她的头,“路上慢点走,别跑。”小姑娘接过药袋,深深鞠了一躬,蹦蹦跳跳地跑了,羊角辫在身后一甩一甩的。

当最后一个药罐收进医箱,晒谷场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素问医馆的三个人,还有李大叔和几个村民没走。李大叔扛着竹扫帚,正帮着扫地上的药渣;两个年轻村民则在拆帆布棚,动作麻利得很。“周大夫,你们今天可真是辛苦了,从早上忙到现在,连口热饭都没吃上。”李大叔递过来一篮刚煮好的玉米,玉米须还沾着水汽,“这是自家种的黏玉米,甜得很,你们尝尝,垫垫肚子。”

周景明推辞不过,接过一根,刚咬了一口,甜汁就顺着嘴角往下流。他抬头看向晒谷场,地上还留着些许药渣,石碾子旁的竹椅上,放着村民们留下的蔬菜、鸡蛋、花生,满满当当的,像是一座小山。“李书记,这可不行,我们义诊是免费的,不能收乡亲们的东西。”他说着就要起身去收拾,却被李大叔按住:“周大夫,您别跟我们客气。这些东西都是乡亲们自愿拿来的,您要是不收,他们心里不踏实。上次王奶奶的孙子感冒,在城里医院花了好几百都没好,您上次来义诊,开了两副药就好了,她一直记着您的好呢。”

林砚砚坐在石碾子上,看着远处村民们离去的方向,有的还在回头挥手,嘴里喊着“下次还来”“谢谢大夫”。她忍不住跟苏晚说:“你看,张婶把咱们标药材的小木牌拔走了,刚才她跟我说,要插在自家院子里,记着咱们的好,以后邻居问起,她就说这是素问医馆的药材牌。”苏晚笑着点头,手里还攥着早上王奶奶留下的鸡蛋,鸡蛋已经凉了,却依旧沉甸甸的:“早上我还说要分着吃,现在觉得,这鸡蛋比什么都香。”

周景明看着两个小姑娘的笑脸,又望向暮色里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狗吠声、孩子的嬉闹声此起彼伏,混着田埂边的稻香,格外让人安心。他轻声说:“我年轻时在城里医院当大夫,总觉得要治大病、救人才算本事。后来退休回了老家,开了素问医馆,才明白老百姓要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医术,而是有人能帮他们瞧好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能跟他们说句贴心话。咱们做大夫的,图的不就是这个吗?把药送到百姓身边,把心意传到他们心里,比什么都强。”

夜风渐起,带着稻香的风再次掠过晒谷场,卷起地上的几片落叶,也卷起了村民们口中反复念叨的“素问好”。林砚砚把收起来的脉枕递给周景明,他接过,小心地叠好放进医箱。月光洒在医箱上,樟木的纹理在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像是在默默记录着这一天的温暖。

这一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诊脉、开方、叮嘱的琐碎日常。可就是这些琐碎,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乡野间的求医路;就是这些平凡的医者,用一颗仁心,把素问医馆的名字,深深烙进了地方百姓的心里。

需要我继续补充内容吗?比如增加医者们返程路上的对话,展现他们对义诊的感悟;或是补充村民们回家后用药的片段,呼应“赢得民心”的主题,你可以直接告诉我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