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641集:学堂兴建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641集:学堂兴建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咸阳城西的空地积着半尺厚的黄土,林缚踩着木屐站在土坡上时,风正卷着沙砾打在新竖起的木牌上。木牌上用黑漆写着“关中学堂”四个大字,笔锋刚硬,是李斯亲笔所书,却被风刮得边角发毛,像只褪了色的鹰。

“相邦,这地儿原是刑徒营旧址,”身后的县尉擦着额头的汗,“去年迁走最后一批匠人,就一直荒着。”

林缚弯腰拾起块碎瓦,瓦上还留着烟熏的黑痕。三年前这里是兵器坊,日夜锤声震得半个咸阳城都能听见,如今只剩断墙和没膝的蒿草。他把碎瓦丢开,望着远处渭水波光:“就这儿了。”

县尉愣了愣:“可……图纸上标的是城东那片空地,说是离勋贵府邸近,方便子弟入学。”

“勋贵子弟有太傅教,”林缚转身时袍角扫过丛丛狗尾草,“这里要教的是农夫的儿子,匠人的徒弟。”

三日后开工的消息传遍咸阳,却没几个人当真。百姓们蹲在城墙根下嚼着麦饼,望着城西那片荒地直摇头。

“教书?教咱娃认字能当饭吃?”卖菜的王二嫂用围裙擦着手,“去年刚免征了一半田税,多侍弄两亩地比啥都强。”

旁边补鞋的老李头敲着钉子:“听说要建十间大屋,还要请先生。我那小孙子倒是爱涂涂画画,可进学堂不要束修?”

这话让众人都闭了嘴。谁都知道,那些戴着高冠的先生,一节课的束修够寻常人家买半月口粮。

直到第七天,一队穿着粗布短打的役夫扛着木料进场,领头的竟是廷尉府的舍人。百姓们挤在路口看稀奇,见役夫们不仅没驱赶,反而给围观的孩童分了麦饼。

“娃们都来看看,”一个络腮胡役夫边卸车边笑,“以后这儿就是学堂,先生教认字,还管午饭。”

“真不要钱?”王二嫂的小儿子狗蛋攥着麦饼,眼里亮闪闪的。

络腮胡拍了拍他的头:“相邦说了,只要肯来,笔墨纸砚都由官府出。”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内就飞到了咸阳四郊。第八天清晨,林缚刚走到工地,就见一群穿着补丁衣裳的孩童扒着木栅栏往里瞧,身后跟着几个探头探脑的大人。

“相邦!”负责监工的县尉迎上来,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这是今早百姓递的条子,都想让娃来上学。”

林缚展开纸,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墨迹,记着三十多个名字,有的甚至是用朱砂画的圈。他正看着,忽然听见一阵争执声。

栅栏外,一个瘸腿老汉正拉着个梳总角的少年往外走,少年挣得满脸通红:“我要去学堂!张木匠家的三儿都说了,能学算学,以后就不用怕账房先生糊弄咱!”

“学那玩意儿有啥用?”老汉气得拐杖直跺地,“你爹就是认字太多,才被征去修长城,至今没回来!”

少年梗着脖子:“可李大叔说了,现在不一样了,相邦要教咱怎么丈量土地,怎么记收成,不是为了给官府当差!”

林缚朝县尉递了个眼色。县尉连忙走过去,把老汉请到一旁说话。林缚望着少年倔强的背影,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也是这样扒着私塾的墙,偷听先生讲《尚书》。

工程比预想的快。工匠们听说建学堂,都卯着劲干活,原本一个月的工期,二十天就起了三间大屋。屋脊上的瓦还没盖齐,就有百姓扛着自家的门板来帮忙,说是给学堂当课桌。

这天傍晚,林缚正查看新做的木案,忽闻一阵马蹄声。抬头见李斯带着两个博士匆匆赶来,袍角上还沾着尘土。

“君侯倒是清闲,”李斯看着正在扫地的孩童,眉头微蹙,“北边匈奴又扰边境,朝堂正议着增兵,你倒好,在这儿盖起了房子。”

“增兵需得粮草,粮草出自农夫,”林缚指着刚安好的窗棂,“可农夫不识数,收成多少全凭账房一句话,长此以往,仓廪如何能实?”

一个戴方巾的博士忍不住开口:“可百姓愚昧,教他们识字,恐生是非。孔夫子曰……”

“孔夫子也说过有教无类,”林缚打断他,拿起案上一支新做的毛笔,“当年商君变法,靠的是徙木立信;如今要安天下,得靠百姓知理。他们识了字,才看得懂律法,才知道何为公道。”

李斯望着远处渐起的炊烟,沉默半晌,忽然笑了:“你啊,总想着百年后的事。”

“不然呢?”林缚也笑了,“难道让子孙后代还蹲在城墙根下,猜着官府的告示写了些啥?”

九月初九那天,关中学堂终于落成。没有鼓乐,没有庆典,只来了三百多个孩子,背着各式各样的布包,里面装着家里最好的砚台——有的是石头磨的,有的是陶土烧的。

林缚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往里走。狗蛋背着他妈用旧麻布缝的书包,里面装着块滑石;那个瘸腿老汉的孙子也来了,手里攥着支用芦苇杆削的笔。

先生是从齐鲁招来的老儒,姓孟,头发都白了,却精神矍铄。他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一张张黝黑的小脸,忽然对着林缚深施一礼:“相邦可知,老朽教了四十年书,从未见过这么多眼睛发亮的学生。”

林缚还了一礼,转身往外走。刚到门口,就听见孟先生在里面教孩子们念:“人之初,性本善……”

风从敞开的门里涌进来,吹起他的袍角。远处渭水汤汤,载着粮船往函谷关去。林缚望着天空,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三个月后,学堂的窗户上糊了新纸,门口的空地上多了孩子们追逐的身影。王二嫂来接狗蛋放学时,总能听见儿子背“一粟一菽,当思来之不易”,回家还会帮着记账。那个瘸腿老汉,如今每天都拄着拐杖来学堂外等着,听孙子讲先生教的算术,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这天傍晚,林缚又来到学堂,见孟先生正领着孩子们在空地上认农具。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串歪歪扭扭的字,写在关中平原的黄土地上。

“相邦,”孟先生走过来,手里拿着卷纸,“这是孩子们写的字,您瞧瞧。”

林缚展开一看,纸上是稚嫩的笔迹,写着“田”“禾”“耒”,笔画虽歪,却透着股认真劲儿。他忽然想起李斯那日的话,轻声道:“百年之后,总会有人记得,这里曾播下过种子。”

风穿过学堂的窗棂,带着墨香和泥土的气息,往远处的田野里飘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