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64集:河西的耐旱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64集:河西的耐旱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0:52

沙棘染锦

敦煌的风,是裹着沙来的。

阿古拉牵着最后一头骆驼走进织坊时,驼铃还在“叮铃”响,可驼背上空荡荡的——本该装满楚地染料的皮囊,如今只剩几张被风沙吹裂的麻布。织坊里静得可怕,十几台织机都停着,织工们坐在机杼旁,手里攥着断了的丝线,眼神发直。

“阿古拉首领,楚地……没多余的染料了?”最年长的织工吐尔逊颤巍巍地站起来,他的手指因为常年织锦,关节粗大,此刻却在发抖,“咱这月要给于阗国送的十匹云锦,还没染底色呢。”

阿古拉扯下蒙在脸上的头巾,露出满是沙尘的脸,喉结动了动:“楚地的染料商说,今年南方多雨,他们自己的染料田都减产了,就算有剩的,运到敦煌要走二十天,路上水耗得厉害,到这儿也剩不下多少。”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放在织机旁的茜草——那是去年从楚地带来的,如今已经干得一捏就碎,“而且楚地的染料要种在溪边,咱敦煌……哪有那么多水?”

织坊外,太阳正毒,晒得沙砾发烫。敦煌的水比金子还贵,城里的水井要挖到三十丈深才能见着水,农户们种的小麦都得靠天收,更别说要常浇水的染料作物。去年阿古拉从楚地引进了茜草和红花,试着种在城边的沙地上,没半个月就全枯死了,叶子卷得像晒干的羊皮。

“那咋办?”年轻的织工玛依拉急得眼圈红了,“于阗国的使者再过十天就要来了,要是交不出云锦,他们就会转去和龟兹国交易,咱敦煌的商道就断了!”

敦煌是丝路要道,织锦生意是城里大半人的活路。阿古拉看着织坊里堆着的白坯布,像一堆堆没染色的雪,心里发沉。他想起去年去楚地时,见过一个叫李婶的织工,据说她能把普通的草木染出七八种颜色,还会种耐旱的染料作物。

“我去楚地找李婶。”阿古拉突然站起来,抓起挂在骆驼脖子上的水囊,“吐尔逊大叔,你先带着大家整理坯布,我最多十天就回来。”

不等众人反应,阿古拉已经牵着骆驼出了织坊。丝路的风沙比想象中更烈,第一天就遇到了沙暴,骆驼吓得跪在地上不肯走,阿古拉用身体护住它,风沙打在脸上像刀子割。他怀里揣着一小包敦煌的沙土,想着要是李婶能来,或许能看看这土能不能种染料。

走了七天,阿古拉终于看到了楚地的稻田。绿油油的稻子在风里晃,和敦煌的黄沙形成鲜明对比。他打听着找到李婶的织坊时,李婶正在院子里晒茜草,竹匾里的茜草红得发亮。

“李婶!”阿古拉冲过去,水囊里的水晃出来,溅在竹匾上,“求您去敦煌看看吧,咱那儿的织坊快撑不下去了!”

李婶停下手里的活,看着眼前这个满脸沙尘、嘴唇干裂的汉子,又看了看他手里攥着的沙土,眉头皱了起来:“敦煌的情况,我听商队说过,缺水得厉害。楚地的染料作物,像茜草、红花,都得靠溪水浇,移到沙地里肯定活不了。”

“可您有法子啊!”阿古拉把怀里的沙土递过去,“您去年不是把野菊花改成染料了吗?您肯定能找到咱敦煌能种的东西!”

李婶接过沙土,放在手里捻了捻——沙粒粗,保水性差,但透气性好。她想起去年去蜀地时,见过山里有种叫“岩柏”的植物,耐旱,根系深,或许能在沙地里活。她转身进了屋,很快拎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岩柏的种子,还有几包晒干的染料样品。

“我跟你去。”李婶把布包递给身边的织工王阿婆,“王姐,你把织坊的活先交给徒弟,跟我去趟敦煌,带上煮染料的铁锅和筛子。”

王阿婆点点头,麻利地收拾东西。阿古拉看着李婶动作干脆,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可又想起丝路的艰辛:“李婶,去敦煌要走二十天,路上风沙大,您……”

“我走南闯北惯了,不怕。”李婶拍了拍阿古拉的肩膀,“路上咱再琢磨,楚地是溪边种,敦煌是沙地种,关键是找耐渴的植物,还要想办法存水。”

一路上,李婶没闲着。她让阿古拉给她讲敦煌的植物——哪些能在沙地里活,哪些有颜色,阿古拉说有沙蒿、骆驼刺,还有一种结黄色小果子的灌木,叫沙棘,牧民们偶尔会摘果子泡水喝。

“沙棘?”李婶眼睛一亮,“果子是黄色的?叶子呢?有没有味道?”

“叶子是窄窄的,有点涩,果子酸得很。”阿古拉回忆着,“那灌木长得不高,可根扎得深,去年大旱,别的植物都死了,就它还活着。”

李婶在马车上画了个草图:“要是沙棘耐旱,果子又有颜色,说不定能当染料。到了敦煌,咱先去找这种灌木。”

走了二十天,终于看到了敦煌的城墙。远远望去,城墙在黄沙里像一块灰褐色的石头,城门口的商队比上次少了一半,连平时热闹的市集,都没几个人。

阿古拉带着李婶和王阿婆直接去了沙漠边缘。刚走了没多久,李婶就看到了几丛绿色的灌木——叶子窄长,上面挂着一串串黄色的小果子,风一吹,果子晃了晃,掉下来一颗,滚进沙里。

“这就是沙棘!”阿古拉指着灌木说。

李婶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果子,捏了捏,汁水很足,黄色的汁液沾在手指上,不容易洗掉。她又挖了挖根部周围的沙子,没挖多深就碰到了粗粗的根须,盘根错节的,像在沙地里织了一张网。

“王姐,拿个小碗来。”李婶喊了一声。王阿婆立刻从布包里掏出一个粗瓷碗,李婶摘了一把沙棘果,放进碗里,用石头砸碎,挤出黄色的汁液,再兑了点水,把一块白麻布放进去浸泡。

“等半个时辰看看。”李婶擦了擦手上的汁液,“要是颜色能固住,就能当黄色染料。”

半个时辰后,李婶把麻布从碗里捞出来,晒干的风一吹,麻布很快就干了——上面染出了一层淡淡的鹅黄色,虽然不深,但很鲜亮。

“成了!”王阿婆高兴地喊起来,“再加点东西,颜色肯定能更深!”

李婶却没停,她又摘了些沙棘叶,放进铁锅里,加了点水,架在火上煮。煮了半个时辰,叶子变得软烂,水变成了黄绿色。她把茜草剪碎,放进锅里一起煮,没过多久,水就变成了浅红色。

“玛依拉,拿块坯布来!”李婶朝着跟来的玛依拉喊。玛依拉赶紧跑回织坊,拿来一块白坯布,李婶把布放进锅里,搅动了几下,让布充分浸泡。

“这能染出红色?”阿古拉有点怀疑,他见过楚地用茜草染红色,要煮好几个时辰,还得加媒染剂。

李婶点点头:“沙棘叶里有鞣质,和茜草一起煮,能当媒染剂,不用额外加东西。敦煌没有楚地那么多水,就得找这种‘一物多用’的法子。”

又煮了一个时辰,李婶把坯布捞出来,晾在沙棘丛上。夕阳西下,红色的坯布在黄沙和绿树间,像一团燃烧的火,格外显眼。

“太红了!比楚地的茜草染得还亮!”玛依拉跑过去,摸了摸坯布,激动得跳起来,“李婶,您太厉害了!”

可高兴没多久,新的问题又来了——沙棘虽然耐旱,但刚种的幼苗还是需要水,敦煌的水有限,怎么才能让幼苗活下来?

李婶跟着阿古拉去看农户的田,看到他们在地里挖了浅浅的坑,用来存雨水,可沙子渗水性好,雨水很快就没了。李婶蹲在坑边,用手扒拉着沙子:“要是把坑挖深点,再做点处理,说不定能存住水。”

她让阿古拉召集农户,找了块背风的沙地,示范着挖沙坑:“先挖一个三尺深、两尺宽的坑,坑底铺一层黏土——敦煌附近有没有黏土?”

“有!城西的河沟里有!”吐尔逊立刻说,“去年我们挖水井时见过。”

“那就好。”李婶接着说,“坑底铺半尺厚的黏土,用脚踩实,防止漏水;然后在黏土上铺一层沙棘的枯枝,再填沙子,把沙棘幼苗种在沙子里。浇水的时候,水会渗到黏土层上,慢慢往上返,幼苗的根能吸到水,又不会淹着。”

农户们半信半疑地跟着挖沙坑。阿古拉带着几个后生去城西运黏土,玛依拉和王阿婆教大家处理沙棘枯枝,李婶则手把手教大家种幼苗——每株幼苗之间留两尺的距离,浇定根水时要浇透,让黏土层吸足水。

可刚种了三天,就遇到了风沙。第二天早上,李婶跑到沙棘田一看,好几株幼苗被风沙吹倒了,沙坑里的水也渗得差不多了。

“这可咋整?”一个农户蹲在地上,看着倒在沙里的幼苗,眼圈红了,“咱敦煌的沙,连草都难长,这沙棘……怕是也活不了。”

李婶没说话,弯腰把倒了的幼苗扶起来,重新培土,又从布包里拿出岩柏的种子,撒在沙棘苗旁边:“岩柏的根能固沙,和沙棘种在一起,能挡点风沙。”她又对农户说,“风沙大的时候,咱们在沙坑周围堆点沙埂,像给沙坑戴个帽子,就能挡住沙子。”

接下来的日子,李婶几乎天天泡在沙棘田里。天不亮就起来,去查看沙坑的水位,中午顶着太阳教农户怎么给幼苗除草,晚上则在织坊里琢磨怎么改进染料——沙棘果染的黄色有点浅,她就试着把果子晒半干再煮,颜色深了不少;沙棘叶和茜草染的红色在阳光下容易褪色,她就加了点骆驼刺的根一起煮,颜色变得更稳固。

王阿婆也没闲着,她教敦煌的织工们楚地的染锦技巧——怎么让颜色过渡自然,怎么在锦缎上织出渐变的花纹。玛依拉学得最快,她把敦煌的骆驼、沙棘图案织进锦缎里,再用沙棘染的黄和茜草染的红搭配,织出的锦缎既有楚地的细腻,又有敦煌的粗犷。

一个月后,沙棘苗长出了新的叶子,绿油油的,像给沙地铺上了一层绿毯。李婶让农户们摘了些沙棘果,煮了一大锅黄色染料,染了十几匹坯布,送到织坊里。

织工们立刻忙碌起来,机杼声重新在织坊里响起来,比以前更热闹。阿古拉看着织机上慢慢成形的云锦,黄色的沙棘图案点缀在红色的底布上,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三个月后,沙棘田迎来了丰收。一串串黄色的沙棘果挂满枝头,农户们背着竹筐,兴高采烈地采摘,孩子们则在田边跑来跑去,捡起掉在地上的果子,放进嘴里嚼,酸得眯起眼睛,却笑得开心。

织坊里,李婶和王阿婆、玛依拉一起,用新收的沙棘果和叶子染了一匹大云锦。底色是深红色,上面织着沙漠、骆驼和沙棘丛,骆驼的鞍鞯用的是沙棘染的明黄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阿古拉摸着这匹云锦,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花纹,眼眶有点发热:“李婶,您看,这比楚地的锦缎还亮!以后咱敦煌再也不用愁染料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李婶笑着说,“是咱敦煌的沙棘好,是大家一起种出来的。以后你们还可以试着种别的耐旱染料,比如沙蒿,叶子能染绿色,说不定能织出更多颜色的锦缎。”

这时,于阗国的使者正好到了敦煌。当他看到织坊里挂着的沙棘染锦时,眼睛都亮了,立刻决定多订二十匹,还说要把敦煌的锦缎介绍给西域其他城邦。

消息传到咸阳,朝廷派来的官员特意来敦煌查看,看到沙棘田里的丰收景象,又看了织坊里的染锦,连连称赞。后来,官员把敦煌的经验写成文书,送到全国各郡,还赐了“溪种沙育”的名号,让其他缺水的郡县都来学习。

李婶要回楚地那天,敦煌的百姓都来送她。阿古拉给她的骆驼上装了满满一袋沙棘果干,玛依拉送给她一匹小云锦,上面织着楚地的稻田和敦煌的沙棘,吐尔逊则把一把沙棘种子塞进她手里:“李婶,把这种子带回楚地试试,说不定在楚地的坡地上也能种。”

李婶接过种子,放进布包里,心里暖暖的。她看着远处的沙棘田,黄色的果子在阳光下像星星一样亮,风吹过,沙棘叶“沙沙”响,像在和她告别。

“我还会来的。”李婶挥了挥手,“下次来,我要看看你们种的沙蒿染锦!”

骆驼队慢慢远去,驼铃“叮铃”响,和沙棘田的“沙沙”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歌。敦煌的沙地里,沙棘还在生长,染出的锦缎一匹匹通过丝路运往西域,让更多人知道,在这黄沙漫天的地方,也能长出最鲜亮的颜色,织出最动人的锦缎。

后来,楚地的坡地上也种上了沙棘,用沙坑存水的法子在南方缺水的郡县推广开来。有人说,是李婶把敦煌的沙子带到了楚地,也把楚地的智慧留在了敦煌。而那匹织着稻田和沙棘的云锦,被挂在咸阳的皇宫里,成了大秦跨地域协作的象征——不管是溪边还是沙地,只要肯琢磨、肯变通,就能种出希望,织出好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