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你1259集:郡县的养老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你1259集:郡县的养老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0:52

楚地颐老记:一堂跨郡的养老课

楚地的秋来得缓,寒露过了,院角的老桂还缀着细碎的金瓣,风一吹,香气就裹着阳光,漫进颐老院的木栅栏里。

张婆婆坐在门槛上,手里的草绳绕着竹梭转,指尖虽有些颤,却缠得紧实。她对面的李爷爷正和赵阿公下棋,棋盘是村口木匠用旧木板刨的,棋子是磨圆的石子,赵阿公刚落一子,就被李爷爷笑着“堵”了路:“你这步走得急,再想想!”不远处的树荫下,几个半大的孩子围坐着,最前头的小虎捧着本《民间故事》,清亮的声音飘过来:“……那孝子背着老母过雪山,雪粒子落满了肩头,也没让娘受一点冻……”

这是楚地颐老院寻常的辰光。自打秦斩让人办起这院子,原本散在村里、孤孤单单的老人,倒有了个热热闹闹的去处。

栅栏外忽然停了三辆马车,下来几个穿着青布官服的人,袖口绣着“民政”二字。为首的是魏郡民政官周大人,他望着院里的景象,脚步都放轻了:“这就是楚地的颐老院?我在郡府听人说,老人们在这儿比家里还舒坦,今日一看,果然不假。”

秦斩刚从田里回来,裤脚还沾着泥,见他们来,忙引着进院。周大人的目光落在张婆婆手里的草绳上:“老人家编这个,是解闷?”张婆婆抬起头,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可不是解闷!编好了送织坊,织坊给铜板,上个月我还攒了钱,给孙儿买了块麦芽糖呢!”

这话让跟来的陈郡民政官王大人动了心,他拉着秦斩的衣袖,声音压得低:“秦大人,不瞒您说,咱陈郡有三十多个老人,要么子女在外服役,要么无儿无女,平日里连口热饭都难吃上。我昨日见魏郡周大人,说他那儿也有二十多个这样的老人,我们俩合计着,想来请您教个法子,也办起这样的颐老院。”

周大人也跟着点头,语气恳切:“是啊,秦大人。我们看这院里,老人们有得玩、有得吃,还能赚点零花钱,心里踏实。可我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选在哪儿?谁来照顾?这些都得您指点。”

秦斩没多犹豫,转身就往院后走:“你们等会儿,我找个人来。”不多时,他领着个头发花白、脊背却挺得直的老人过来,介绍道:“这是老支书,颐老院从选址到运营,都是他一手操持的,经验比我足。”

老支书姓林,是楚地土生土长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纹路,说话却实在:“周大人、王大人,办颐老院不难,关键是要顺着老人的心思来。你们要是信得过,我这就收拾东西,跟你们去郡里,一步步教。”说着,他又转身进了屋,抱出一叠纸,纸上是他亲笔写的细则,标题写着“楚地颐老院运营三则”,第一条就是“妇人轮流做饭”,下面写着“每日两人轮值,早饭做粟米粥、蒸薯干,午饭配一荤一素,晚饭宜软宜淡,忌生冷”。

秦斩接过细则,添了几笔:“我再派两个熟悉地形的村民跟着,帮你们选地址;另外,让村里的医工把老人的常见病症和调理方子写下来,你们带去,定期给老人问诊。”

周大人和王大人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第二日天刚亮,老支书就带着两个村民,揣着细则和医方,跟着周大人往魏郡去了。

魏郡的首站是清河镇,周大人说,这里的老人最多,先在这儿办起第一个颐老院,再往其他村推。

刚到清河镇,周大人就带着老支书去了村口的空地:“林支书,您看这儿怎么样?离村里近,买东西方便。”老支书却摇了摇头,蹲下身捻了把土,又往远处望了望:“这块地靠路边,车马声吵,老人睡不安稳。而且地势低,雨天容易积水,潮得很,老人们关节会疼。”

他指着村东头的坡地:“您看那儿,地势高,能晒着太阳,旁边还有条小溪,取水方便,又安静,最适合办颐老院。”周大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果然见那坡地开阔,溪边还有几棵老槐树,遮荫正好。他有些不好意思:“还是您考虑得细,我光想着近,没顾着老人的身子。”

定了地址,接下来就是找人帮忙。老支书让周大人贴了张告示,说要招村里的妇人轮流给老人做饭,每日给五十文工钱,还管一顿饭。告示刚贴出去,就围了不少妇人,最前头的刘婶嗓门亮:“林支书,我会做饭!我家公爹在世时,我天天给他炖软饭,他吃得香着呢!”

老支书笑着点头,把妇人分成十组,每组两人,轮值十天。第一天轮值的是刘婶和张嫂,刘婶早起就炖了粟米粥,还蒸了南瓜,张嫂则炒了盘青菜,煮了个鸡蛋羹。饭刚端上桌,老人们就围了过来,李阿婆舀了勺鸡蛋羹,入口即化,眼眶都红了:“我多久没吃过这么软和的东西了,以前自己做饭,炒个菜都嚼不动。”

老支书看在眼里,拉着刘婶和张嫂说:“老人们牙口不好,菜要炖得烂,盐要少放,油也别多。比如这鸡蛋羹,下次可以加点切碎的香菇,鲜,老人也爱吃。”刘婶赶紧记下来:“您放心,下次我准改。”

饭罢,老支书又把村里的孩子叫过来,都是些七八岁的娃娃,平日里放学早,没事做。他拿出楚地小虎他们读的《民间故事》,递给领头的狗蛋:“你们每天下午来,给老人们读读书,或者陪他们说说话,好不好?”狗蛋眨着眼睛:“读故事有糖吃吗?”老支书笑了,从怀里摸出块麦芽糖:“不仅有糖吃,月底还能给你们发纸笔,让你们练字。”

孩子们一下子就乐了,当天下午就围在老人们身边,狗蛋捧着书,磕磕绊绊地读起来,老人们听得认真,偶尔还插话:“后来呢?那孝子有没有翻过雪山?”院子里的笑声,比楚地的桂花香还甜。

可没几天,就出了点小插曲。村里的王阿公是个倔脾气,不愿去颐老院,说“我自己能做饭,不用人伺候”。周大人去劝了两次,都被他赶了出来。老支书听说了,没直接去找王阿公,而是让张婆婆——就是楚地那个编草绳的老人——写了封信,又带了几根王阿公爱吃的芝麻糖,去了他家。

王阿公正坐在门槛上抽旱烟,见老支书来,脸一沉:“我不去颐老院,你别劝了。”老支书没提去院子的事,只把信递给他:“这是楚地张婆婆写的,她跟您一样,以前也不愿去,说自己能过。”

王阿公接过信,眯着眼睛看。张婆婆的字歪歪扭扭,却写得实在:“老王啊,我以前也觉得自己能做饭,可上次煮粥,火没看住,粥糊了,还烫了手。去了颐老院,有人做饭,有人说话,还能编草绳赚零花钱。我上个月赚了二百文,给重孙买了个拨浪鼓,他笑得可欢了……”

王阿公看着信,手指微微颤。老支书又把芝麻糖递过去:“这是张婆婆让我带给您的,她说您以前在楚地做过活,爱吃这个。”王阿公捏着芝麻糖,沉默了半天,忽然说:“那……我去看看?要是不好,我还回来。”

老支书笑着点头。王阿公到了颐老院,正赶上孩子们读故事,刘婶还给他端了碗热粥。他看着老人们下棋、编草绳,脸上的倔劲慢慢散了。下午,老支书教大家编草绳,王阿公也跟着学,虽然一开始编得松松垮垮,可练了一会儿,也编出了根像样的。老支书拿起他编的草绳:“不错,下次送织坊,准能卖个好价钱。”王阿公嘴角动了动,没说话,却把草绳小心地收了起来。

从那以后,王阿公每天都去颐老院,还成了编草绳的好手,月底领工钱时,他攥着铜板,去村口给孙子买了个风筝,孙子拉着风筝跑,他跟在后面笑,比谁都开心。

魏郡的颐老院刚走上正轨,老支书又被王大人请去了陈郡。陈郡的情况和魏郡不一样,这里多山地,老人住得散,而且冬天冷,得考虑取暖的事。

老支书在陈郡选了三个村办颐老院,每个院都选在背风的坡地,还让村民在院里砌了火炕。“冬天冷,老人们坐在火炕上,暖烘烘的,关节也不疼了。”他跟王大人说,又把楚地的细则改了改,加了“冬日取暖”一条:“每日清晨烧炕,午后添一次柴,炕温以不烫为宜,避免老人上火。”

陈郡的妇人做饭,偏爱辛辣,老支书特意叮嘱:“老人们肠胃弱,辣椒要少放,最好做些炖菜,比如萝卜炖肉、白菜炖豆腐,暖身子,又好消化。”有次,李婶做了盘辣炒青菜,老支书尝了尝,觉得辣,就跟李婶说:“下次咱们做两盘,一盘辣的给年轻人,一盘不辣的给老人,这样都照顾到了。”李婶听了,连连点头:“还是您想得周到,我咋没想到呢?”

医工的问诊也不能落下。楚地的医工给了老支书一本《老人常见病调理方》,上面写着“风寒咳嗽用生姜煮水,腿疼用艾叶热敷”。老支书让陈郡的医工每月来两次,给老人量血压、看舌苔,还把每个老人的情况记在本子上,比如张阿婆有高血压,要少盐;赵阿公腿疼,冬天要多热敷。

有次,赵阿公腿疼得厉害,连炕都下不了。医工来的时候,发现他没敷艾叶,就问怎么回事。赵阿公说:“艾叶用完了,我想着忍忍就过去了。”医工赶紧从药箱里拿了些艾叶,教他怎么煮水热敷,又跟老支书说:“得在颐老院备些常用药,比如艾叶、生姜、感冒药,免得老人急需时没有。”

老支书听了,立刻跟王大人商量,从郡府拨了些钱,买了常用药,放在每个颐老院的柜子里,还让妇人轮流看管,谁需要了,就赶紧拿出来。赵阿公敷了几天艾叶,腿疼就缓解了,他拉着老支书的手说:“林支书,你们想得比亲儿女还细啊!”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魏郡的三个颐老院,住了近两百个老人,陈郡的三个院,也住了一百八十多个。老支书要回楚地的前一天,周大人和王大人陪着他去看魏郡的颐老院,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的笑声。

张婆婆(魏郡的)正和几个老人编草绳,见老支书来,赶紧拿起一根:“林支书,您看我编的,织坊说这个能卖三十文呢!”刘婶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刚蒸好的红薯:“林支书,您尝尝,这是给老人们准备的点心。”孩子们围过来,狗蛋举着新写的字:“林爷爷,您看我写的‘孝’字,好看吗?”

老支书看着这一切,眼眶有些热。周大人拍着他的肩膀:“林支书,多亏了您,咱们魏郡的老人们才算有了个好去处。我已经跟其他郡的民政官说了,他们也想请您去教法子呢!”

王大人也说:“是啊,陈郡的老人都夸您,说您是活菩萨。我已经把您改的细则抄了好几份,给其他村送过去了,以后陈郡每个村,都要办起颐老院。”

老支书笑着摇头:“不是我厉害,是楚地的法子好,是你们愿意为老人做事。只要你们想着老人,不管在哪儿,都能把颐老院办好。”

第二天,老支书回了楚地。刚进颐老院,就看见秦斩在院里等着他。秦斩递过来一张纸,上面是咸阳来的文书,写着“楚地乡村养老模式推广至五郡,大秦乡村老人照料覆盖率提升25%,‘村级颐老院’成为大秦基层养老标配”。

“这是咸阳来的消息,”秦斩笑着说,“周大人和王大人都上书夸你呢!”老支书接过文书,看着上面的字,又望向院里的老人们——张婆婆正和李爷爷下棋,小虎在给老人们读故事,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

他忽然想起在魏郡时,王阿公拿着草绳钱给孙子买风筝的样子,想起陈郡赵阿公敷了艾叶后腿不疼的笑容。原来,一份小小的养老心,能从楚地传到魏郡、陈郡,传到大秦的各个角落,让每个老人都能笑着过日子。

风又吹过院角的老桂,香气漫开来,裹着笑声,飘向远方。楚地的颐老院,魏郡的颐老院,陈郡的颐老院……每个院里的笑声,都一样暖,一样甜,像秋日里最温的阳光,照亮了大秦的乡村,也照亮了老人们的晚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