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57集:邻郡的师资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57集:邻郡的师资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0:52

楚风润邻:半日启蒙班的大秦乡间路:暮春的风裹着楚地稻田的水汽,掠过“半日启蒙班”的土墙时,总要带着里面朗朗的读书声飘远些。墙外头,三个穿着粗布长衫的汉子正踮着脚往里头望,袖口沾着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拍净——他们是来自西阳、平舆、新蔡三郡的先生,赵先生鬓角已染霜,是西阳郡最年长的教书先生;林先生刚过弱冠,袖口总别着半截炭笔;孙先生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裹着两本翻得卷边的《仓颉篇》,那是他们郡里仅有的两本识字课本。

“‘桑者,蚕之食也;麻者,布之材也’……”教室里的声音清亮,是楚地的孩子在跟着新先生读《生活识字课本》里的句子。赵先生轻轻叹了口气,声音压得极低:“咱西阳郡的娃,不是在地里薅草,就是帮家里喂蚕,哪有整日光景上学?去年我办的学堂,拢共就来了五个娃,没半个月就剩俩——他家要赶着收麦,来不了了。”

林先生点点头,指了指自己别着的炭笔:“平舆郡多棉田,娃们晌午要去摘棉桃,我试过让他们早上来,可没课本,光靠我口授,记不住几个字。”孙先生打开布包,露出泛黄的书页:“新蔡郡更难,学堂在山脚下,娃们要走两里山路,若是全天上课,家里的猪羊都没人放。”

正说着,教室的门“吱呀”一声开了。新先生端着半盆清水出来,见着三人,先是愣了愣,随即笑着迎上来:“三位先生从邻郡来?我是这里的新先生,快进来坐。”

赵先生连忙拱手,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先生莫怪我们唐突,实在是……实在是想请您教教我们,这‘半日班’到底是怎么办的。咱那地界的娃,也想识字啊。”

新先生闻言,把水盆放在墙角,转身进了教室。片刻后,他抱着一摞蓝布封皮的册子出来,封面上用隶书写着“生活识字课本”五个字,边角用麻线仔细缝过。“三位先生先看看这个,”他把册子递过去,“楚地的娃也得帮家里干活,所以我编了这本课本,不教那些生僻的典故,只选‘桑’‘麻’‘粮’‘棉’这些和日子相关的字,娃们学了就能用。”

林先生翻开课本,只见里面画着简单的插图:一页画着桑叶托着蚕,旁边写着“桑”;一页画着棉桃裂着口,旁边注着“棉”。“这……这插图好啊!”他眼睛亮了,“咱平舆郡的娃天天见棉桃,一看图就知道是啥字!”

“不止是课本,”新先生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上面用墨笔画着作息表,“楚地的‘半日班’是上午读书,辰时上课,午时散学;下午娃们回家帮工,喂蚕、摘菜、放牛都不耽误。我还带了两名助教,一个教认字,一个带娃们做些简单的活计,边做边学。”

赵先生捧着作息表,指腹摩挲着纸上的墨迹:“先生愿意……愿意去咱邻郡教教吗?哪怕只教半个月,我们也感激不尽。”

新先生没多犹豫,当天下午就把《生活识字课本》的刻版收好,又让助教打包了几捆麻纸和炭笔。临行前,楚地的村长特意赶来,塞给他们一布袋炒粟米:“路上垫肚子,要是邻郡的乡亲有难处,尽管捎信回来,楚地的人能帮就帮。”

初到西阳:土坯学堂里的第一课

西阳郡的路比楚地难走些,车轮碾过田埂时,总要陷进松软的泥土里。赵先生牵着驴在前头引路,指着远处一片矮矮的土坯房说:“那就是咱西阳的学堂,去年雨季漏了顶,我用茅草补了补,勉强能遮风。”

学堂的门是用两块木板拼的,推开时“嘎吱”响得厉害。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三张缺了腿的木桌,用石头垫着才稳住,地上散落着几根稻草。新先生放下行李,先去看了看屋顶的茅草:“得先把屋顶修牢,不然下雨漏雨,娃们没法上课。”

赵先生有些不好意思:“郡里没多余的钱,我……”

“不用花钱,”新先生打断他,“让村民们帮忙割些茅草来,咱们自己修。再请大家凑些木板,把桌子补好——娃们上课,总得有个稳当的地方。”

消息传出去后,西阳郡的村民们竟来了不少。王二婶抱着一捆茅草,身后跟着她的儿子狗蛋,那孩子约莫七八岁,手里攥着根木棍,眼神怯生生的。“先生,我家狗蛋能来上课不?”王二婶搓着手,“他天天在地里拔草,要是上午来读书,下午我自己去拔就行。”

新先生蹲下来,摸了摸狗蛋的头:“当然能来,明天辰时,让他来学堂认字。”狗蛋眼睛眨了眨,把手里的木棍往身后藏了藏,没说话。

第二天一早,学堂里竟来了十一个娃。狗蛋来得最早,蹲在学堂门口,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裹着两个煮红薯。新先生把《生活识字课本》分给每个娃一本,刚要开口讲课,就见狗蛋突然站起来,往门外跑——他看见自家的牛从田埂上走过,怕是要去啃麦苗。

“别急,”新先生叫住他,“我让助教去帮你把牛牵到学堂旁边的树下,下午散学你再牵回去,好不好?”狗蛋停下脚步,点点头,又坐回了自己的位置,只是眼睛还时不时往门外瞟。

第一课,新先生教的是“粮”字。他从行李里拿出一个布袋,倒出些粟米在木桌上:“娃们看,这是粟米,是咱们吃的粮食。‘粮’字,左边是‘米’,右边是‘良’,好的米,就是粮食。”

他让每个娃都伸手摸了摸粟米,糙糙的颗粒沾在指尖,带着阳光的味道。狗蛋摸完后,小声问:“先生,认了‘粮’字,能帮家里数粮仓里的米不?”

新先生笑了:“当然能,以后你家收了粟米,你就能帮爹娘数清楚,再也不怕数错了。”

狗蛋的眼睛亮了,这节课再也没往门外瞟过。

可麻烦还是来了。第三天,狗蛋没来上课。新先生去田埂上找他时,见着王二婶正拿着镰刀割麦,狗蛋背着个小竹筐,在后面捡掉落的麦穗。“先生,对不住,”王二婶直起身,擦了擦汗,“昨天我家那老黄牛病了,得让狗蛋帮着捡麦穗,不然这麦收不完,冬天就没粮吃了。”

狗蛋低着头,手里攥着麦穗,不敢看新先生。新先生走过去,拿起镰刀帮着割了几株麦子:“王二婶,我跟您商量个事。以后麦收忙的时候,就让狗蛋下午多捡些麦穗,上午还是来上课——我教他认‘麦’‘镰’‘筐’这些字,他学会了,以后帮您记收了多少麦,更省事。”

王二婶有些犹豫:“可……可上课不耽误他干活吗?”

“不耽误,”新先生指了指远处的学堂,“上午就两个时辰,学三四个字,回去干活也来得及。您看,楚地的娃,上午读书,下午帮工,家里的活没耽误,字也认了不少。”

那天下午,狗蛋还是去了学堂。新先生教他认“麦”字时,特意拿了一株麦穗给他看:“你看,‘麦’字上面像麦穗,下面像麦秆,记着了吗?”狗蛋点点头,在麻纸上用炭笔写了个歪歪扭扭的“麦”,写完后,小心翼翼地折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布包——他要拿回去给爹娘看。

平舆寻策:棉田边的识字课

离开西阳郡时,赵先生领着五个娃来送新先生。狗蛋手里拿着张麻纸,上面写着“粮”“麦”“牛”三个字,虽然笔画歪歪扭扭,却写得很认真。“先生,我以后天天来上课,”他仰着头说,“等我认够了字,就帮村里的人记账。”

新先生摸了摸他的头,把一本新的《生活识字课本》塞给他:“好好学,以后还能教其他娃认字。”

往平舆郡去的路上,林先生一直在翻那本《生活识字课本》,越看越觉得心里亮堂:“新先生,咱平舆郡多棉田,娃们都懂摘棉桃、轧棉花,我能不能在课本里加个‘棉’字?”

“当然可以,”新先生笑着说,“‘半日班’不是死规矩,得跟着当地的日子变。楚地多桑麻,我就加了‘桑’‘麻’;平舆多棉,加‘棉’字才更有用。”

平舆郡的学堂在一片棉田旁边,是间稍微大些的土房,只是窗户破了个洞,风一吹就“呜呜”响。林先生早就通知了村民,新先生来的那天,学堂门口围了不少人,都是来送娃上学的。

有个叫阿杏的小姑娘,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棉桃。“先生,我能带着棉桃上课吗?”她小声问,“娘说,下午要把这些棉桃轧成棉花,我怕忘了带。”

新先生点点头,接过她的竹篮,放在学堂的窗台上:“没问题,咱们今天就教‘棉’字,正好用得上你的棉桃。”

上课的时候,新先生把阿杏的棉桃分给每个娃一个,让他们摸一摸:“这是棉桃,里面的棉花能纺成线,织成布,咱们穿的粗布衣裳,就是用棉花做的。‘棉’字,左边是‘木’,因为棉花是长在棉树上的;右边是‘帛’,帛是布的意思,所以‘棉’就是能织布的植物。”

阿杏听得格外认真,她把棉桃掰开,看着里面白白的棉花,小声说:“先生,我娘说,好的棉花要晒三天,不然纺线会断。”

“那咱们就再学个‘晒’字,”新先生拿起炭笔,在黑板上写了个“晒”字,“左边是‘日’,太阳的意思;右边是‘西’,太阳从西边落,所以‘晒’就是让太阳照着。以后你帮娘晒棉花,就知道这个字怎么写了。”

林先生在一旁看着,突然有了主意。下午娃们回家帮工的时候,他跟着阿杏去了棉田,手里拿着炭笔和麻纸。阿杏摘棉桃时,他就教她认“摘”字;阿杏把棉桃倒进竹筐时,他就教她认“筐”字。“边干活边认字,记的才牢,”林先生笑着对新先生说,“这比在学堂里死记硬背管用多了。”

没过几天,平舆郡的“半日班”就有了新规矩:上午在学堂认课本里的字,下午助教跟着娃们去棉田,见着什么就教什么字。娃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有时候摘棉桃时,还会互相考对方:“你知道‘桃’字怎么写吗?左边是‘木’,右边是‘兆’!”

新蔡破局:山路上的读书声

新蔡郡在山脚下,去学堂的路要翻过一道小山梁。孙先生带着新先生走在路上时,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娃背着竹篓,要么去山上砍柴,要么去溪边放牛。“咱这地界,娃们上学得走山路,要是上午上课,中午回家吃饭,一来一回要走四里地,太费时间了。”孙先生叹了口气。

新先生停下脚步,看了看远处的村落:“那不如把‘半日班’的时间调一调,改成下午上课?娃们上午砍柴、放牛,中午在家吃完饭,下午来学堂,这样不用走来回的山路。”

孙先生眼睛一亮:“这法子好!咱新蔡郡的下午不热,娃们也有精神。”

新蔡的学堂在山脚下的一棵老槐树下,没有土墙,只有几块石板搭成的桌子,黑板是用锅底灰涂在木板上做的。第一天下午,来上课的娃只有六个,最大的叫石头,已经十岁了,每天要帮家里砍两捆柴。“先生,我要是来上课,柴就砍不够了。”石头低着头说,手里还握着砍柴的斧头。

新先生看了看他手里的斧头,又看了看老槐树:“石头,你会数数吗?”石头点点头:“能数到一百。”

“那我教你认‘柴’字,再教你记账,”新先生说,“你每天砍了多少柴,都记下来,这样爹娘就知道你砍了多少,也不用怕数错了。而且下午上课,你上午能砍一捆柴,下午散学再砍一捆,照样够家里用。”

石头半信半疑,还是把斧头放在了槐树下,坐进了学堂。那天下午,新先生教的是“柴”“砍”“山”三个字。他指着远处的山说:“‘山’字,像不像三座山峰?咱们就在山脚下上课,以后看见山,就想起这个字。”

石头学得很认真,放学的时候,他在石板上写了“柴”字,拿给来接他的爹看:“爹,我会写‘柴’字了,以后我砍了多少柴,都写给你看。”石头爹愣了愣,随即笑了,拍了拍儿子的头:“好,好,以后你就来上课,爹帮你多砍一捆柴。”

慢慢地,来新蔡学堂上课的娃越来越多。孙先生还学着楚地的样子,在老槐树下种了几棵小树苗,让娃们轮流浇水。新先生教他们认“长”字时,就指着小树苗说:“你们看,小树苗会长大,‘长’字就像小树苗越长越高的样子。你们认字,也像小树苗一样,一天比一天多。”

有一次,山里下了雨,山路滑,娃们没法来上课。新先生就让孙先生带着他,挨家挨户去教。到了石头家,石头正在帮娘编竹篮,新先生就教他认“篮”字;到了阿菊家,阿菊正在喂鸡,新先生就教她认“鸡”字。“雨停了再去学堂,雨不停,咱们就在家里教,”新先生对孙先生说,“不能让娃们因为下雨,就落下课。”

两月期满:楚风遍地,书声满邻郡

日子像楚地稻田里的水,悄悄淌过两个月。新先生要回楚地那天,三郡的先生和娃们都来送他,手里捧着各自的心意:西阳郡的娃们凑了一布袋炒花生,是他们自己在地里捡的;平舆郡的阿杏送了一块新织的粗棉布,上面用红线绣了个“书”字;新蔡郡的石头扛来了一捆晒干的柴,说要给新先生烧火做饭。

赵先生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西阳郡“半日班”的入学人数:“先生您看,现在咱西阳郡有二十三个娃来上课,适龄的娃差不多都来了。我还照着您的《生活识字课本》,编了本《西阳农事识字册》,加了‘麦’‘豆’‘瓜’这些字。”

林先生也拿出一本册子,封面上写着“平舆棉事课本”:“我让娃们把摘棉桃、轧棉花的过程画下来,配着字,这样新来的娃一看就懂。”

孙先生笑着说:“新蔡郡的学堂,现在有四十多个娃了。我跟村里商量了,秋天要盖间新学堂,用土坯砌墙,再装两扇木门,让娃们有个更好的地方上课。”

新先生接过这些册子,心里暖暖的。他回头望了望三个郡的方向,仿佛能听见西阳郡学堂里“麦者,食之谷也”的读书声,能看见平舆郡棉田边娃们认“棉”字的身影,能想到新蔡郡老槐树下小树苗的模样。

刚回到楚地,就见咸阳来的官员正在郡府等着。官员手里拿着一份文书,笑着对新先生说:“陛下听说你把楚地的‘半日启蒙班’推广到了三邻郡,适龄孩童入学率提升了不少,特意下旨,要把‘半日班’纳入大秦乡村教育普及计划,让各郡都来学你的法子。”

文书上的字墨还新鲜,末尾写着“楚地乡村启蒙模式,宜遍行天下”。新先生走到“半日启蒙班”的土墙外,里面的读书声依旧清亮,只是这一次,他知道,这声音很快就会飘得更远——飘到西阳的麦田,飘到平舆的棉田,飘到新蔡的山脚下,飘遍大秦的每一个村落。

风又吹来了,带着楚地的水汽,也带着邻郡的麦香、棉香、柴香。新先生望着远处的炊烟,忽然想起石头写“柴”字时认真的模样,想起阿杏绣“书”字时专注的眼神,想起狗蛋把写着“粮”字的麻纸折进布包的动作。他知道,这些在乡间土坯学堂里认下的字,会像种子一样,在大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让日子越来越好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