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46集:农具的改良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46集:农具的改良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楚地田埂上的铁火与新犁

张阿伯蹲在自家粟田埂上时,指尖正捻着一撮新翻的黄土。土粒细润,混着去年麦秸腐烂的碎渣,是楚地丘陵难得的好土。可他望着田埂那头,眉头却拧成了疙瘩——秦斩带着农官送来的曲辕犁正陷在两垄田的夹缝里,拉犁的老黄牛呼哧呼哧喘着气,犁辕卡在田埂的石头上,任凭赶牛的后生怎么拽,那犁头就是转不过弯来。

“阿伯,这犁是好犁,可咱这地太碎了!”后生抹了把汗,指着眼前的粟田。楚地多丘陵,不像关中平原那样能铺开百亩连片的好地,这里的田都是顺着山势开垦的,大的不过半亩,小的连一牛一犁都容不下,田埂窄得能塞进一只脚,曲辕犁那丈余长的犁辕,在这儿活像条转不开身的长蛇。

张阿伯站起身,拍了拍沾在裤腿上的土。他今年五十六了,手背的青筋像田埂上的老树根,指关节因为常年握锄,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打小在这山里种地,哪块田的石头多、哪道埂的土皮薄,他闭着眼都能摸清楚。农官送来曲辕犁和耧车时,全村人都围着看新鲜——曲辕犁能省一半力气,耧车一天能种三亩地,比人力撒种匀实多了。可真到了地里才发现,关中的好农具,到了楚地的山坳里,竟有些“水土不服”。

耧车的麻烦更甚。昨日李婶家种豆子,用耧车下种,可她家的田在半山腰,地块碎得像补丁,耧车的三个耧脚刚伸进土里,轮子就卡在了田埂的缝隙里,好不容易拽出来,耧斗里的豆种撒了一地。李婶蹲在地里捡豆子,心疼得直掉眼泪:“这好东西,咋到咱这儿就成了累赘?”

张阿伯没说话,只是蹲在田埂上,盯着那架曲辕犁看了半晌。犁辕是桑木做的,打磨得光滑发亮,犁头是熟铁打的,刃口锋利得能切开茅草。他伸手握住犁辕,试着往田埂内侧转了转,犁辕的末端刚好碰到另一垄田的土坡,再想往左转,就被田埂挡住了。“要是犁辕能短些……”他喃喃自语,指尖在犁辕上量了量,“短个两尺,说不定就能转开了。”

当天傍晚,张阿伯揣着两个麦饼,往村里的铁匠铺走。铁匠铺在村东头的老槐树下,铁匠周铁山正坐在门槛上抽旱烟,炉子里的炭火还没熄,映得他满是胡茬的脸通红。周铁山是三年前从关中迁来的,一手打铁的好手艺,村里人的锄头、镰刀,都是他打的。

“铁山,忙呢?”张阿伯推开铁匠铺的木门,一股铁腥味混着炭火的热气扑面而来。

周铁山抬头见是他,赶紧起身:“阿伯,快坐。是锄头又钝了?”

“不是。”张阿伯把麦饼放在铁匠铺的案台上,指着门外,“今天用那曲辕犁,卡在田埂里转不开,我琢磨着,能不能把犁辕改短点?”

周铁山愣了一下,随即走到墙角,那里放着一架村民临时寄放的曲辕犁。他伸手摸了摸犁辕,又蹲下身看了看犁架的结构:“犁辕是整个犁的骨架,短了怕不稳。再说,桑木硬,要改短得重新加热锻打,一不小心就把犁辕弄弯了。”

“我知道难。”张阿伯叹了口气,“可咱这地,不用短辕犁,就只能靠人力翻地。你看村里的后生,大多去织坊干活了,剩下的老弱,哪禁得住天天弯腰锄地?”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看那犁辕,从犁梢到犁衡,长了两尺多,要是把犁辕截短,再把犁衡往前提提,说不定能行。”

周铁山没立刻答应,只是从案台上拿起一把小锤,敲了敲犁辕。桑木的声音清脆,是上好的硬木。“行,我试试。”他终于点头,“不过得先找段桑木做个小样,试好了再动真的。要是改坏了农官送来的犁,咱可赔不起。”

张阿伯一听,脸上的皱纹立刻舒展开了:“我家柴房里有段老桑木,是前年砍的,够做个犁辕了。我这就去搬!”

当晚,铁匠铺的炉火亮到了半夜。周铁山把桑木段放进炉子里烧,待木头烧得微微发红,就用铁钳夹出来,放在铁砧上,抡着大锤慢慢锻打。张阿伯坐在一旁,帮着添炭火,时不时递上一块湿布。火光映在两人脸上,锤子敲打木头的“砰砰”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第一版短辕犁改出来时,全村人都围到了铁匠铺。犁辕比原来短了两尺,犁衡往前挪了半尺,犁头还是原来的熟铁犁头。周铁山把犁扛到村头的空地上,让后生拉着黄牛试了试——犁头能顺利插进土里,转弯时也比原来灵活多了。可刚犁了半圈,问题就来了:犁辕太短,拉力不均匀,老黄牛走得一颠一颠的,犁出来的垄沟也歪歪扭扭。

“是犁梢的角度不对。”张阿伯蹲在地上,看着歪掉的垄沟,“短了犁辕,拉力往一边偏,得把犁梢往下压一点,让犁头能吃进土里,还能保持方向。”

周铁山点点头,又把犁扛回铁匠铺。这次他没动犁辕,而是把犁梢的连接处用炭火加热,轻轻敲了敲,把犁梢的角度往下调了半寸。第二天再试,老黄牛走得稳了,垄沟也直了,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犁辕短了之后,扶犁的人得往前挪半步,时间长了,腰容易酸。

“得在犁辕上加个把手。”张阿伯扶着犁走了两圈,腰已经开始发僵,“在犁辕中间加个横木,扶犁的时候能借力,不用总往前探身子。”

周铁山这次没犹豫,找了段枣木,刨成半尺长的横木,用铁钉钉在犁辕中间。扶犁的后生握住横木,再试的时候,果然省力多了。可张阿伯还是不满意,他看着犁头翻起来的土块,又说:“咱这地多石,犁头容易碰石头,得在犁头旁边加个小铁齿,把石头扒到田埂边,免得损坏犁头。”

就这么改了又试,试了又改,足足折腾了半个月。最后定版的短辕犁,犁辕比原来短了二尺三寸,犁衡前移四寸,犁梢向下倾斜半寸,犁辕中间加了枣木把手,犁头左侧焊了个三寸长的铁齿。张阿伯拉着老黄牛,在自家最碎的半亩粟田里试犁——老黄牛不用再费力转弯,犁头顺着田埂灵活穿梭,铁齿把土里的小石子扒到田埂上,扶犁的后生握着枣木把手,走得稳稳当当,半天就把半亩地犁完了,比原来用曲辕犁快了一倍还多。

“成了!这犁成了!”后生把犁停在田埂上,兴奋地喊了起来。张阿伯走过去,伸手摸了摸犁辕,桑木的把手被汗水浸得温热,犁头还沾着新鲜的泥土,他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光:“咱农民种地,最懂地里的难处。农具好不好,不是看它多金贵,是看它能不能在咱的地里顺顺当当干活。”

短辕犁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斩耳朵里。他当天就带着人来到张阿伯的田里,看着短辕犁在窄小的田埂间灵活穿梭,眼睛都亮了。“阿伯,这犁改得好!”秦斩蹲在地里,仔细看着犁头翻起的土块,“农官送来的农具是好,可没考虑咱楚地的地形。你这一改,才是真的适配咱这山地。”

张阿伯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都是铁山的手艺好,我就是提了点想法。对了,还有那耧车,也得改改。”他指着不远处李婶家的豆子田,“耧车太宽,小地块进不去,要是能把耧车的轮子做小些,耧脚的间距调窄点,就能种小块地了。”

秦斩立刻让人把耧车送到周铁山的铁匠铺。周铁山照着改犁的法子,先把耧车的木轮从一尺二改到八寸,又把三个耧脚的间距从一尺缩到六寸,耧斗的容量也减小了一半,方便在小块地里转弯。改好的小耧车送到李婶家时,李婶试着种了半亩豆子,耧车顺着田埂走,耧脚稳稳地插进土里,豆种撒得匀匀实实,比她以前人力撒种快了三倍,还不用弯腰捡漏。李婶拉着张阿伯的手,笑得合不拢嘴:“阿伯,你可帮了咱大忙了!以后种豆子,再也不用熬到半夜了!”

秦斩没耽搁,第二天天一亮,就让人把短辕犁和小耧车装上马车,往咸阳送。楚地到咸阳的驰道刚修好不久,马车走了五天五夜,终于到了农官署。农官郑大人听说楚地改良了农具,立刻带着工匠们围了上来。

“这是……曲辕犁?”郑大人看着短辕犁,有些惊讶。他伸手握住犁辕,试着转了转,“犁辕短了,还加了把手?”

“郑大人,这是楚地张阿伯和铁匠改的。”秦斩递上一张图纸,上面画着楚地的丘陵地形,“咱楚地多碎田窄埂,原来的曲辕犁转不开,耧车也进不去。这短辕犁适配窄埂,小耧车适配碎田,比原来的农具效率高了不少。”

郑大人立刻让人把短辕犁和小耧车搬到署外的空地上,找了头牛试犁。果然,短辕犁在模拟的窄田埂间灵活自如,小耧车也能在小块地里顺畅播种。他又让人测了测效率——短辕犁一天能犁四亩地,比原来的曲辕犁多一亩;小耧车一天能种五亩地,比原来的耧车多两亩。

“好!好一个因地制宜!”郑大人拍着秦斩的肩膀,脸上满是赞叹,“我送农具到各郡,总想着关中的经验能通用,却忘了各地的地形不同。楚地这一改,倒是给我提了个醒——农具再好,也得跟着土地走。”

当天下午,郑大人就把咸阳最好的十名工匠叫来,让他们跟着秦斩来的人学习短辕犁和小耧车的改良工艺。工匠们围着农具,量尺寸、画图纸,连犁辕的角度、耧脚的间距都一一记下来。郑大人还让人把改良后的农具画成图册,配上文字说明,印成《农具使用手册》,派驿卒送到全国各郡。

半个月后,咸阳的工匠跟着秦斩回到了楚地。他们在村里的空地上搭起了临时工坊,照着短辕犁和小耧车的样子,批量打造。周铁山成了工坊的师傅,教工匠们如何锻打犁头、如何调整犁辕的角度;张阿伯则每天都来工坊,给工匠们讲楚地的地形,哪些地方的田埂更窄,哪些地方的地块更碎,该如何调整农具的尺寸。

第一批量产的短辕犁和小耧车送到各村时,正是楚地种麦的时节。张阿伯跟着秦斩,挨村去教村民用新农具。在西边的望风村,村支书老陈握着短辕犁,在自家的坡地里试了一圈,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阿伯,咱这坡地种了一辈子,从来没这么省力过!以前种一亩麦,得雇三个人,现在有这犁,我一个人一天就能种两亩!”

楚地的农具改良,很快传到了其他郡县。燕郡多山地,立刻派工匠来楚地学习短辕犁的做法;蜀郡多梯田,借鉴小耧车的思路,改良出了适合梯田的“窄脚耧车”;岭南多水田,在短辕犁的基础上,加了防水的木套,成了“水田短辕犁”。农官郑大人又把各郡的改良经验汇总起来,编了第二版《农具使用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不同地形的农具适配方案,成了全国农官的必读书。

这年秋收,楚地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多了三成。张阿伯家的粟田,用短辕犁翻地,小耧车下种,粟穗比往年沉了一圈,脱粒后装了满满二十袋。他背着一袋新粟,送到铁匠铺,递给周铁山:“铁山,尝尝咱用新犁种的粟,比去年的香。”

周铁山接过粟袋,打开来抓了一把,放在嘴里嚼了嚼,笑着说:“真香!这都是你和新犁的功劳。”

张阿伯坐在铁匠铺的门槛上,看着远处田埂上,村民们正用短辕犁翻地,准备种冬麦。老黄牛慢悠悠地走着,犁头翻起的泥土带着新麦的香气,飘得很远。他摸了摸揣在怀里的《农具使用手册》,封面上的短辕犁画得清清楚楚,心里满是踏实。

“咱农民没啥大本事,就懂种地。”张阿伯望着田埂,轻声说,“可种地的学问大着呢,农具得跟着地走,地得跟着人走,人心里装着田,日子才能越来越好。”

周铁山点点头,拿起锤子,又开始锻打新的犁头。炉火映着他的脸,锤子敲打铁砧的声音,和远处田埂上的牛哞声混在一起,成了楚地最踏实的声音。而那架改出来的短辕犁,就像一颗种子,在楚地的田埂上扎了根,又顺着驰道,传到了大秦的每一片土地上,让每一块田,都能长出最饱满的粮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