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39集:织坊的革新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39集:织坊的革新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五彩楚锦:丝路织声里的民生变

楚地的春末总裹着潮润的风,从寿春城外的淝水吹进织坊时,会带着岸边艾草的淡香,混着机杼“咔嗒咔嗒”的声响,在梁间绕上好几圈才肯散。李婶坐在织坊最靠门的位置,脚踩着踏板,手里的综线一上一下,素白的绢面上正慢慢显露出浅青色的云纹——这是西域商队订的第三批货,再过五日就得装车,二十多个织工从破晓忙到日暮,指尖都磨出了薄茧。

“李婶,歇口气吧,喝碗阿禾送来的桑椹羹。”年轻织工小桃端着陶碗走过来,见李婶盯着织机上的纹样出神,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这云纹织得比上次匀净多了,西域人肯定喜欢。”

李婶接过陶碗,却没喝,目光落在墙角没喝,目光落在墙角堆着的一匹蜀锦样品上。那是上月蜀郡商队路过时留下的,说是让楚地织户看看“新样式”,此刻夕阳正斜斜照在锦面上,朱红的牡丹纹像燃着的火,靛蓝的缠枝纹透着玉般的润,连最细的金线都嵌得严丝合缝,比楚锦常用的石绿、赭石色鲜亮了不止一星半点。

“喜欢是喜欢,可跟蜀锦比,咱们的颜色还是太暗了。”李婶用指尖捻了捻蜀锦的丝线,声音里带着点闷,“你没听西域商队的人说?上次他们带的蜀锦,在姑师国半天就卖光了,咱们的楚锦虽也卖完了,可人家问‘能不能染得再亮些’的话,我记到现在。”

小桃也凑过去看蜀锦,吐了吐舌头:“可咱们一直用的是皂角灰染黑、黄檗染黄,山里采的紫草染紫也总掉色,哪能像蜀锦那样鲜亮?”

这话让织坊里的动静慢了下来。老织工王阿婆放下梭子,叹了口气:“我从十五岁学织锦,用的就是这些老法子,祖辈传下来的,改了怕是要出乱子。再说,蜀郡有岷江的水,咱们这儿是淝水,水不一样,染料性子也不一样,学不来的。”

李婶没接话,捧着那匹蜀锦走到窗边,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想起十年前,楚地刚归大秦那会儿,织坊只能织些粗布,后来秦斩大人办了织户合作社,才用上新织机,能织锦缎了。可现在,要是连颜色都比不过别人,再过两年,西域商队怕是就不订楚锦了——织工们靠这手艺吃饭,家里的娃要上学,老人要抓药,哪能断了生计?

“老法子也不是不能改。”李婶突然转过身,声音比刚才亮了些,“蜀郡的染料能运过来,染缸也能学他们的样式做,水不一样,咱们就多试几次,总能找到法子。小桃,你明天去趟码头,找蜀郡商队的赵掌柜,托他下次来的时候带些蜀郡的染缸图纸,还有他们常用的栀子、紫草,要是有西域来的染料,也多带些。”

王阿婆皱着眉:“那得花不少钱吧?要是试不成,这不白扔了?”

“不试才是白扔。”李婶走到织机旁,摸了摸刚织好的云纹绢,“咱们楚地的织工手巧,蜀锦能做到的,咱们也能。就算试不成,至少知道差在哪儿,总比等着订单跑了强。”

织工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都点了头。小桃攥着衣角笑:“我明天一早就去码头,肯定能找到赵掌柜。”王阿婆也慢慢站起来:“我家里还有些老染料的方子,晚上回去翻翻,说不定能用上。”

接下来的半个月,织坊里多了些新鲜东西。蜀郡商队送来的染缸比楚地常用的深三尺,缸底有个小孔,说是方便换水;栀子装在竹筐里,黄澄澄的像小灯笼;紫草是晒干的,捏碎了有紫红色的汁;最稀罕的是一小包番红花,赵掌柜说这是西域商队从大月氏带来的,染出来的红色能经得住水洗,就是太贵,只给带了二两。

李婶把织坊后院辟成了染坊,砌了灶台,架上铁锅,每天带着小桃、王阿婆几个人试验。第一次用栀子染黄,她们按蜀郡商队说的,把栀子煮了半个时辰,倒在染缸里,再把白绢放进去浸。可等绢捞出来晾干,颜色却浅得像褪了色的旧布。

“怎么回事?蜀郡人说这样煮就行啊。”小桃急得直跺脚。

王阿婆蹲在灶台边,看着锅里剩下的栀子渣,突然说:“蜀郡的灶台是用松木烧的,火猛,咱们用的是杂木,火慢,是不是煮的时间不够?”

李婶眼睛一亮,立刻添柴加火,把剩下的栀子再煮了一个时辰,这次煮出的水浓得像蜜。她们把新的白绢放进去,浸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捞出来,绢面上的黄色像刚摘的迎春花,鲜亮得晃眼。

“成了!”小桃举着绢跑遍了织坊,织工们都围过来看,连王阿婆都笑了:“还是老姐姐说得对,水不一样,火也得不一样。”

可染紫的时候又出了问题。用紫草煮出来的水染绢,晾干后颜色是好看的深紫,可一泡水就掉色,把清水染成了淡紫。李婶盯着掉色的绢,愁得饭都吃不下。这天傍晚,阿禾来送草药,见她蹲在染缸旁叹气,就问了缘由。

“阿禾,你跟素问姐姐学过认草药,知道怎么让颜色不掉吗?”李婶问。

阿禾想了想,说:“素问姐姐说过,有些草药的汁能‘固色’,比如皂角灰泡的水,还有楝树的果子煮水。上次我帮她晒草药,见她用楝树果水浸过的布,洗好几次都不掉色。”

李婶立刻让小桃去山里采楝树果。第二天,她们把楝树果煮成水,先把白绢浸在里面半个时辰,再放进紫草染缸里。这次染出来的紫绢,泡在水里半天,水还是清的。王阿婆摸着绢面,感慨道:“还是年轻人脑子活,能想到用草药固色。”

最后试的是番红花。二两番红花太少,李婶舍不得多放,只取了一小撮,用温水泡开,水立刻变成了艳红色,像胭脂融在了水里。她们把浸过楝树果水的白绢放进去,只浸了一炷香的时间,绢就变成了鲜亮的朱红,比蜀锦的红色更润,在阳光下看,还带着点细碎的光泽。

“这颜色,比蜀锦还好看!”小桃捧着红绢,声音都在抖。李婶也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这一个月的辛苦,总算没白费。

就在织工们忙着试验新染料的时候,秦斩听说了织坊的事,特意来了一趟。他走进后院的染坊,看着缸里不同颜色的绢布,又翻了翻李婶记的试验笔记(上面记着“栀子煮两时辰”“楝树果水浸半个时辰”),忍不住点头:“你们这法子好,既用了蜀郡的染料,又结合了楚地的情况,比照搬蜀锦的法子更实在。”

李婶有点紧张,搓着手说:“就是瞎琢磨,不知道合不合朝廷的规矩。”

“怎么不合?”秦斩笑着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展开给她们看,“朝廷正推‘工同技’,就是要把各地好的手艺汇总起来,再推广到全国。你们改良的染色法子,既解决了楚锦颜色暗的问题,又能用本地的楝树果固色,成本低,其他郡县也能学,我已经让人去咸阳请织染工匠了,让他们来看看你们的法子,再帮你们完善完善,以后说不定能在全国织户里推广。”

这话让织坊里炸开了锅。王阿婆手里的梭子差点掉在地上:“能在全国推广?那咱们楚地的织工,也能当别人的师傅了?”

“当然能。”秦斩说,“咸阳的工匠这几天就到,到时候你们多跟他们学学,不仅要把染色技术做好,还能在纹样上多下点功夫。比如咱们楚地的稻鱼共生,田埂上的艾草,都能织进锦里,让西域人看看咱们楚地的庄稼好、风光好,这样楚锦就更有特色了。”

秦斩的话点醒了李婶。她想起去年秋天,跟着张阿伯去田里看稻子,金黄的稻穗下面,鱼儿在水田里游,夕阳落在田埂上,艾草的影子晃来晃去,那画面好看得很。要是能把这画面织进锦里,肯定比单一的云纹、牡丹纹更特别。

咸阳的织染工匠三天后就到了,领头的是姓周的老工匠,手里拿着好几卷织锦纹样图。他看了李婶她们染的绢布,又听了试验过程,连连赞叹:“你们用楝树果固色,这是个好法子!咸阳的织户用的是盐卤固色,成本比楝树果高,你们这法子更适合南方郡县。”

接下来的日子,周工匠帮织工们改良了染缸——在缸壁加了一层陶土,让温度更稳定;又教她们调配染料比例,比如“栀子和黄檗按三比一煮,颜色更鲜亮”;还教她们织复杂的纹样,比如用“通经断纬”的法子,把稻穗的层次感织出来。

织工们学得很认真。小桃年轻,学得最快,几天就能织出简单的稻穗纹;王阿婆有几十年的织锦经验,把艾草的叶子纹织得栩栩如生;李婶则琢磨着把鱼纹和稻穗纹结合起来,她先用炭笔在纸上画草图,画了十几张,才定下最终的样式——稻穗弯着腰,鱼儿在稻穗下面游,旁边点缀着几株艾草,整个纹样透着股丰收的热闹劲儿。

第一个织出“稻鱼共生”锦缎的是李婶。那天傍晚,她踩着踏板,梭子在手里飞,最后一梭织完,她把锦缎从织机上取下来,展开在阳光下。金黄的稻穗、银白的鱼儿、青绿的艾草,配着鲜亮的朱红底色,像把楚地的秋天织进了锦里。织工们都围过来看,连周工匠都赞道:“这纹样有灵气,比咸阳的牡丹纹更有地方特色,西域人肯定喜欢。”

李婶给这种新锦缎起了个名字,叫“五彩楚锦”——因为它用了黄、紫、红、绿、青五种颜色,每种颜色都鲜亮,又不刺眼,配在一起格外和谐。

没过多久,西域商队又来了。首领还是上次那个高鼻梁、深眼窝的大月氏人,叫伊循。他刚走进织坊,就被挂在梁上的五彩楚锦吸引了,快步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又把锦缎凑到眼前看,嘴里不停念叨:“这颜色,比上次的蜀锦还鲜亮!这纹样是什么?是庄稼和鱼吗?”

李婶笑着解释:“这是咱们楚地的稻鱼共生,田里种稻,水里养鱼,一年能收两季稻,还能吃鱼,是咱们这儿最好的光景。”

伊循听得眼睛发亮:“好!这纹样有故事,颜色又好看,在西域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上次订的楚锦,我的商队在龟兹国就卖完了,这次我要多订些——五彩楚锦,我要订两千匹!”

织工们都愣住了,随即爆发出欢呼声。小桃拉着王阿婆的手,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两千匹!咱们织坊要忙不过来了!”王阿婆也抹了抹眼角,笑着说:“以前哪敢想能订这么多,还是新法子好啊。”

李婶也很激动,但她没忘了正事,跟伊循商量:“两千匹太多,织坊现在只有二十多个织工,怕是要两个月才能织完。”

“两个月没关系。”伊循摆摆手,从怀里掏出一袋银币,放在案上,“这是定金,我等得起。对了,你们这五彩楚锦的染色法子,能不能教给我的商队?我想在西域也建个织坊,用你们的法子织锦。”

李婶看向一旁的秦斩,秦斩点头:“朝廷推‘工同技’,就是要让好手艺传出去。你们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以后楚锦不仅能运到西域,还能在西域织出来,这样更多人能看到楚地的好。”

伊循高兴得拍了拍手:“太好了!等你们织完两千匹,我就派工匠来学。”

那天晚上,织坊的灯亮到了深夜。织工们围着案桌,吃着阿婆煮的粟米粥,聊着未来的打算——小桃说要教村里的姑娘织五彩楚锦,让织坊扩大规模;王阿婆说要把试验笔记整理好,留给以后的织工;李婶则想着,等咸阳的工匠再来,要问问怎么把楚地的丝绸做得更软,这样五彩楚锦就更舒服了。

机杼声“咔嗒咔嗒”响着,和窗外的虫鸣、远处的狗吠混在一起,格外热闹。李婶坐在织机旁,手里的梭子穿梭着,看着锦面上慢慢显露出的稻鱼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织锦和民生一样,不能守着老法子不变。以前楚地织粗布,是因为没新织机;后来织锦缎,是因为秦斩大人办了合作社;现在改良染色、创新纹样,是因为要跟上西域商队的需求。只有跟着天下变,跟着民生的需求变,手艺才不会过时,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又过了一个月,咸阳传来消息——朝廷把楚地织坊的染色法子纳入了“工同技”推广名录,还派了更多织染工匠来楚地,要在寿春办一个织锦技术培训班,让周边郡县的织户都来学。邻郡的织户听说了,纷纷派人来楚地织坊参观,有的还带着自己的染料,跟李婶她们交流经验。

李婶也没藏私,把试验笔记拿出来给大家看,还让小桃、王阿婆教他们染布、织纹样。有个来自齐郡的织户,学了五彩楚锦的法子后,回去用当地的桑皮纤维织锦,颜色比楚锦更软,还特意送了一匹来,说是“楚齐合璧”。

两个月后,伊循的商队来取两千匹五彩楚锦。装车那天,织坊门口挤满了人,村民们都来看热闹。伊循让人把一匹五彩楚锦挂在车头,风一吹,锦面上的稻鱼纹像活了一样。他拉着李婶的手,笑着说:“等我把这些锦缎卖到西域,明年我要订五千匹!”

李婶看着远去的商队,看着车头上飘扬的五彩楚锦,心里满是踏实。织坊里的机杼声又响了起来,比以前更响、更有劲儿——新的订单来了,新的织工也来了,楚地的织锦,正顺着丝路,走向更远的地方。

夕阳落在织坊的窗棂上,把染缸里的染料照得五颜六色。李婶拿起一匹刚染好的红绢,在阳光下看了看,然后走到织机旁,踩下了踏板。梭子飞转,丝线交织,新的五彩楚锦,又开始慢慢成形了。而这织机声、染色声,伴着丝路商队的铃铛声,正一点点织就楚地民生的新模样,也织就大秦天下的繁华图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