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32集:新粮种的试种

楚地新禾记

第一章 咸阳来的粮种

暮春的楚地,云梦泽的水汽还没散尽,田埂上的草芽却已蹿得齐踝高。张阿伯蹲在自家稻田边,指尖捻起一撮土,土粒在指缝间簌簌落——去年秋汛淹了半亩田,如今土性偏湿,可眼瞅着入夏要旱,他心里总悬着块石头。

“张阿伯!咸阳来的官爷到村口了!”村童狗蛋光着脚跑过来,草鞋上沾着泥,“秦将军也在呢,说带了好东西!”

张阿伯直起身,腰杆“咯吱”响——他今年六十有二,脸上的皱纹里都嵌着稻壳的纹路,楚地的水土养了他一辈子,也让他尝够了靠天吃饭的苦。前几年刚归秦那会儿,遇上大旱,山地里的粟米全枯了,村民们只能啃树皮掺着陈米熬粥,他至今记得小孙子望着空米缸哭的模样。

往村口走的路上,已聚了不少村民。槐树下停着辆马车,车辕上挂着块“咸阳农署”的木牌,赶车的汉子汗透了短褐,正小心翼翼地从车上搬木匣。秦斩穿着常服,站在一旁,见张阿伯来,笑着迎上来:“张阿伯,这位是咸阳来的李农官,带了好东西给咱们楚地。”

李农官约莫四十岁,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倦意,却把木匣抱得紧实。他打开匣盖,里面铺着油纸,油纸下是两捧颗粒饱满的种子——一捧粟米,颗粒偏小,色呈金黄;一捧小麦,粒大饱满,透着瓷白。

“张伯,诸位乡亲,”李农官的声音带着咸阳口音,却尽量放慢了语速,“这是太仆寺新培育的粮种。左边这粟米,叫‘耐旱黄’,扎根深,山地里种着,两个月不浇水也能活;右边这小麦,叫‘高产白’,比咱们楚地普通麦种,亩产至少高两成。”

话音刚落,村民们就炸开了锅。王婶攥着围裙角,小声嘀咕:“咸阳的种子,能在咱楚地长?别到时候白费力气。”年轻的柱子挠挠头:“高两成?那要是种十亩,不就多收两亩的粮?”张阿伯没说话,伸手捏起一粒“耐旱黄”,放在嘴里嚼了嚼,有股清甜味,再捏起“高产白”,颗粒比自家种的小麦沉实不少。

秦斩看出了村民的顾虑,上前一步:“李农官从咸阳来,路上走了二十天,这种子都是他亲自护着的,怕潮怕摔。咱们楚地山地多,一旱就歉收,平原上的麦种也老,要是这新种子能成,以后不管旱涝,大家都能有饭吃。”

李农官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展开给众人看:“这是种子的栽种法子,什么时候浸种、什么时候施肥、山地怎么整垄、平原怎么防倒伏,都写得明明白白。我会在楚地待一个月,帮着大家试种。”

张阿伯心里的石头落了半截。他想起去年旱灾时,秦斩带着巡守队员帮村民挖井,手都磨出了血泡;想起织坊的李婶给边关织棉衣,自己冻裂了手也不歇。如今秦将军和咸阳的官爷都为粮食的事上心,他没理由退缩。

“李官爷,秦将军,”张阿伯把手里的种子攥紧,“咱村的地我熟,山地在村西坡,土层薄但向阳;平原在村东头,土肥。这试种的活儿,我领着村民干!”

村民们见张阿伯应了,也纷纷附和。王婶搓着手:“要是真能高产,我家也愿出两亩地试种!”柱子拍着胸脯:“阿伯,我年轻,翻地、挑水的活儿我包了!”

李农官松了口气,把木匣递给张阿伯:“这种子不多,‘耐旱黄’二十斤,‘高产白’三十斤,先试种五亩山地、五亩平原。浸种得用温水,泡三天,每天换一次水,等芽尖冒白再种。”

张阿伯接过木匣,油纸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像是捧着一团暖烘烘的希望。他抬头看向村西的山地,往年那里种的粟米,一旱就成了枯草,可如今,他仿佛能看见金黄的粟穗在风里摇晃。

第二章 破土的希望

浸种的活儿,张阿伯亲自盯着。他在自家院里支了口陶缸,倒上井水,又把灶膛里的余火舀出来,隔着陶盆温着水,直到手伸进去不烫也不凉——这是他种了四十年地的经验,水温差一点,芽就出不好。

“阿伯,我来换水!”柱子挑着两桶新打的井水过来,桶沿晃着水花。他刚娶了媳妇,家里还有个半大的弟弟,要是新粮种能高产,今年冬天就能给弟弟添件新棉衣。

张阿伯点点头,小心地把种子捞出来,放在竹筛里沥干。种子泡了两天,已经吸足了水,“耐旱黄”的壳微微裂开,能看见一点嫩白的芽尖。“慢着点倒,别把芽冲断了。”他叮嘱柱子,指尖轻轻碰了碰芽尖,软乎乎的,像刚睡醒的娃娃。

浸种的三天里,村民们总往张阿伯家跑。王婶端来一碗煮好的桑椹,说给阿伯补补身子;狗蛋带着几个孩子,蹲在陶缸边看种子,问什么时候能种到地里。张阿伯每次都笑着说:“快了,等芽长够了,就种到地里,到时候还得靠你们帮忙。”

播种那天,天刚蒙蒙亮,村西的山地就热闹起来。李农官拿着木尺,在地里量出一条条垄沟:“‘耐旱黄’要种在垄上,垄高五寸,行距一尺,这样下雨不积水,旱了也能保墒。”张阿伯领着村民,用锄头开沟,每开一段,就有人往沟里撒种子,撒完再用土盖上,踩实。

山地的土比平原硬,一锄头下去,震得手发麻。柱子年轻,力气大,可也没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他把外衫脱了,露出黝黑的脊梁,上面沾着土粒。“阿伯,这山地种粟米,往年都得挑水浇,这‘耐旱黄’真能不用浇?”他擦了把汗问道。

张阿伯直起身,望着远处的云梦泽,水汽在晨光里泛着白:“李官爷说了能,咱就信。再说了,就算旱,咱这么多人,还能让种子渴死?”

村东的平原上,种小麦的活儿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王婶带着几个妇女,蹲在地里,把“高产白”的种子一颗颗摆匀——她们怕撒种不均匀,影响长势。“这小麦粒儿大,看着就喜人,要是真能多收两成,明年就能给我家娃攒够私塾的束修了。”王婶笑着说,手里的动作却没停。

秦斩也来了,他没穿官服,只穿了件粗布短褂,拿起锄头就帮着开沟。他力气大,一锄头下去就是一道深沟,村民们都劝他歇着,他却笑着说:“地里的活儿,我也会干,多个人多份力。”

播种完的第七天,张阿伯天不亮就去了山地。他蹲在垄沟边,用手轻轻扒开土——一颗“耐旱黄”的种子已经冒出了绿芽,芽尖顶着土粒,像个鼓足勇气的小勇士。他心里一热,又扒开几处,每处都有绿芽冒出来,有的已经展开了两片嫩黄的叶子。

“出芽了!出芽了!”张阿伯激动地喊起来,声音在清晨的山里回荡。村民们听到喊声,都跑了过来,围在垄沟边,看着土里的绿芽,脸上都笑开了花。狗蛋伸手想摸,被张阿伯拦住了:“别碰,芽嫩,碰坏了就长不好了。”

秦斩和李农官也赶了过来。李农官蹲下来,仔细看了看芽的长势,又用手量了量垄沟的间距,点点头:“不错,出芽率能有九成,比在咸阳试种的还高。这楚地的土,养庄稼!”

秦斩看着地里的绿芽,又看了看村民们的笑脸,对张阿伯说:“阿伯,你看,这芽一冒出来,就有希望了。等这些粮种试种成功,楚地的山地再也不怕旱,平原的麦子也能多收,百姓们就再也不用愁粮食了。”

张阿伯点点头,眼里有些湿润。他想起以前饥荒的时候,村里有人饿死,有人逃荒,如今大秦一统,咸阳还派来农官送新粮种,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是啊,”他抹了把眼睛,“以后不管是水田还是旱地,都能种出好粮食,咱楚地的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那天傍晚,张阿伯让老伴煮了锅新收的粟米,招待秦斩和李农官。粟米粥熬得黏糊糊的,撒上点盐,香得能让人多喝两碗。李农官喝着粥,说:“这还是去年的陈米,等今年‘耐旱黄’收了,煮出来的粥才香呢。”

张阿伯笑着说:“那我就盼着秋天,到时候请大家喝新粟米粥,吃新麦磨的饼!”

第三章 旱情的考验

入夏后,楚地的雨就少了。往年这个时候,云梦泽的水汽能润着田地,可今年,太阳一晒就是半个月,田埂上的土都裂了缝,踩上去“咔嚓”响。

张阿伯每天都要去山地和平原转两圈。山地里的“耐旱黄”已经长到半尺高,叶子却开始发黄,不像刚出苗时那样嫩绿;平原上的“高产白”虽然长得高些,可叶子也打了卷,耷拉着脑袋。

“阿伯,这再不下雨,种子怕是要旱死了。”柱子蹲在地里,看着发黄的粟苗,急得直搓手。他家里的两亩试种田,是和媳妇一起种的,每天都浇水,可井水也快见底了。

张阿伯没说话,蹲下来,用手挖了挖地里的土,土挖到三寸深还是干的。他心里也急,可面上不能露出来——他是试种的领头人,要是他慌了,村民们就更没底了。“别慌,李官爷说这‘耐旱黄’耐旱,再等等,说不定就下雨了。”

可雨没等来,反而迎来了更热的天。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天上,晒得地面发烫,山地里的粟苗又黄了一片,有的甚至开始枯萎。王婶看着自家的小麦,抹起了眼泪:“这要是旱死了,今年的收成就没指望了,我家娃的束修可怎么办啊。”

村民们也开始动摇,有人说:“早知道就不种这新种子了,还不如种老粟米,至少不会死得这么快。”有人说:“咸阳来的种子,怕是不适应咱楚地的天,白忙活一场。”

张阿伯听着这些话,心里不是滋味。他去找李农官,李农官也急得团团转,手里拿着农技竹简,翻来覆去地看:“上面说‘耐旱黄’能抗两个月干旱,可这才一个月,怎么就成这样了?难道是楚地的旱情比咸阳严重?”

就在这时,秦斩来了。他刚从邻县巡查回来,听说楚地旱情严重,立刻赶了过来。“李农官,张阿伯,情况怎么样?”他看着地里发黄的庄稼,眉头皱了起来。

“秦将军,这‘耐旱黄’怕是撑不住了,再不下雨,就全枯了。”李农官叹了口气。

秦斩蹲下来,仔细看了看粟苗的根——虽然叶子黄了,但根还没烂,只是干得发脆。“根还活着,就有救。”他站起身,对张阿伯说,“阿伯,村里有没有水源?哪怕是小溪、泉眼也行。”

张阿伯想了想:“村北有个山泉,往年雨水多的时候,水还挺足,今年旱,不知道还有没有水。”

“走,去看看!”秦斩立刻说道。

几个人赶到村北的山泉,果然,泉眼只有细细的水流,顺着石头缝往下滴,下面的小水洼里,水还没没过脚踝。“这点水,不够浇地啊。”柱子叹了口气。

秦斩却眼前一亮:“有水流就好。咱们挖个蓄水池,把泉水蓄起来,再挖水渠,把水引到山地和平原。虽然不多,但能救急。”

说干就干。秦斩立刻召集巡守队员,又动员村民,一起挖蓄水池。巡守队员带着铁锹,村民们也拿着锄头、铲子,就连狗蛋这样的孩子,也拿着小铲子帮忙挖土。蓄水池要挖一丈深、两丈宽,土硬得很,一铁锹下去,只能挖起一点土,队员们的手很快就磨出了水泡,用布条缠上,接着挖。

张阿伯年纪大了,挖不动土,就负责指挥大家怎么挖,哪里该深,哪里该浅。李农官则拿着竹简,计算着水渠的坡度,确保水能流到地里。“水渠要从蓄水池往东南方向挖,先到山地,再到平原,这样两边都能浇到。”

挖了三天三夜,蓄水池终于挖好了,泉水慢慢蓄起来,虽然不多,但也有半池。水渠也挖通了,水顺着水渠,缓缓流进山地和平原。村民们拿着瓢、木桶,把水浇到庄稼根部,每浇一棵,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浪费一点水。

张阿伯浇着粟苗,看着水慢慢渗进土里,发黄的叶子似乎也有了点精神。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点,对身边的柱子说:“你看,只要咱们齐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柱子点点头,擦了把汗:“是啊,有秦将军帮忙,有大家一起干,这庄稼肯定能救活。”

又过了几天,粟苗和小麦渐渐恢复了生机,发黄的叶子变绿了,耷拉的脑袋也抬了起来。李农官看着庄稼的长势,松了口气:“还好救得及时,这‘耐旱黄’果然耐旱,只要有一点水,就能活过来。”

秦斩也来看过几次,看到庄稼恢复长势,笑着对张阿伯说:“阿伯,你看,这新粮种没让人失望,咱们也没让人失望。等秋天收获了,咱们要让楚地的每个村落都种上‘耐旱黄’和‘高产白’。”

张阿伯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场旱情不仅救活了庄稼,也让村民们更有信心——只要大家齐心,再难的日子也能熬过去,再新的种子也能种出好庄稼。

第四章 麦田的守护

入秋前,平原上的“高产白”开始抽穗,麦穗沉甸甸的,压得麦秆弯了腰。山地里的“耐旱黄”也结了粟穗,金黄的粟穗在风里摇晃,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村民们看着庄稼的长势,心里都乐开了花,王婶更是每天都去麦田转一圈,摸一摸麦穗,笑得合不拢嘴。

可没高兴几天,新的问题来了。柱子早上去麦田浇水,发现有些麦穗上爬着黑色的虫子,咬得麦粒都露了出来。“阿伯!不好了!麦田里有虫子!”他慌慌张张地跑回来,拉着张阿伯去看。

张阿伯赶到麦田,只见好几株小麦上都有黑虫,有的虫子还在啃食麦叶,麦叶上留下一个个小洞。他心里一紧——这虫子叫“麦蚜”,往年也有,可没这么多,要是不赶紧治,麦子就要被虫子啃光了。

“李官爷,这可怎么办啊?”张阿伯立刻去找李农官,语气里满是焦急。

李农官也急了,他翻遍了农技竹简,上面只写了“麦蚜可用草木灰防治”,可村里的草木灰不多,不够撒满五亩麦田。“这可怎么办?要是没有草木灰,虫子越生越多,‘高产白’的收成就要受影响了。”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素问来了。她是楚地医署的医工,平时在村里给人看病,也懂些草药知识。听说麦田里有虫子,她立刻带着药篓来了。“张阿伯,李官爷,我看看虫子。”

素问蹲在麦田里,仔细看了看麦蚜,又闻了闻麦叶的味道,说:“这麦蚜怕苦艾和薄荷的味道,咱们可以采些苦艾和薄荷,熬成水,喷在麦田里,能驱走虫子。”

“真的吗?”张阿伯有些怀疑,“这草药水真能治虫子?”

素问点点头:“我以前在山里采药,见过农户用苦艾水驱蚊虫,应该管用。而且苦艾和薄荷在山里很多,咱们可以去采。”

秦斩听说后,立刻组织村民去山里采苦艾和薄荷。巡守队员带着村民,拿着镰刀、药篓,往山里去。山里的苦艾长得茂盛,薄荷也随处可见,大家一边采,一边说笑,没一会儿就采了好几筐。

回到村里,素问在医署支起大锅,把苦艾和薄荷切碎,放进锅里,加满水,用柴火熬。熬了一个时辰,锅里的水变成了深绿色,散发出一股清苦的味道。“这水要放凉了才能用,喷的时候要喷在麦穗和麦叶上,每个地方都要喷到。”素问叮嘱道。

村民们拿着葫芦瓢、喷壶,把苦艾薄荷水喷在麦田里。王婶喷得格外仔细,每一株小麦都不放过,她说:“这麦子可是我家娃的希望,可不能让虫子毁了。”柱子则拿着大瓢,往麦田里泼洒,他说:“多泼点,让虫子再也不敢来。”

喷完草药水的第二天,大家去麦田一看,麦蚜果然少了很多,剩下的虫子也奄奄一息,不再啃食麦粒。张阿伯高兴得直拍手:“素问姑娘,你可帮了大忙了!这草药水真管用!”

素问笑着说:“这都是山里的宝贝,能治病,也能治虫子。以后要是再遇到虫害,咱们还能用这法子。”

李农官也很佩服:“没想到楚地的草药这么有用,我回去后,要把这法子写进农技竹简,传给其他郡县。”

接下来的日子,村民们更加细心地照料庄稼。张阿伯每天都去山地和平原转,看看粟穗的饱满度,摸摸麦穗的重量;柱子则每天浇水、除草,生怕再出什么岔子;王婶则带着妇女们,在麦田边插稻草人,防止鸟啄麦粒。

秦斩也常来查看,他看着金黄的粟穗和沉甸甸的麦穗,对张阿伯说:“阿伯,再有半个月就能收割了,到时候咱们请个好收成,让咸阳也知道,楚地的新粮种试种成功了。”

张阿伯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他想起春天播种时的忐忑,夏天抗旱时的焦急,秋天防虫时的紧张,如今终于要收获了,心里像揣着个暖炉,热烘烘的。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粮食的收获,更是楚地百姓对未来的希望——有了新粮种,有了大家的齐心,楚地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五章 丰收的重量

收割的日子定在秋分那天。前一天晚上,张阿伯激动得没睡好,天不亮就起来,把家里的镰刀磨得锃亮。村民们也都早早起来,有的拿着镰刀,有的背着竹筐,有的推着板车,浩浩荡荡地往山地和平原去。

晨曦洒在田地里,山地里的“耐旱黄”泛着金黄,平原上的“高产白”透着瓷白,风吹过,粟穗和麦穗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唱丰收的歌。

“开始收割!”秦斩一声令下,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张阿伯走进山地,弯下腰,镰刀一挥,一束粟穗就被割了下来,放在身后的竹筐里。他的动作熟练,没一会儿就割了一大片。柱子年轻,力气大,割得又快又好,身后的板车上很快就堆满了粟穗。

王婶则在麦田里,小心翼翼地割着小麦,生怕把麦穗碰掉。她说:“这麦穗里的每一粒麦子,都是咱们的心血,可不能浪费。”妇女们则跟在后面,把割下来的小麦捆成束,方便运到晒谷场。

李农官拿着小本子,在地里记录着收割的情况,每割完一亩,就称重、记录。“山地一亩‘耐旱黄’,收了三百斤!”他大声喊道,声音里满是激动。

“什么?三百斤?”村民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往年山地里的老粟米,一亩最多收两百斤,这“耐旱黄”竟然收了三百斤,比老粟米多了一半!

张阿伯也激动地走过来,看着秤上的数字,眼里有些湿润:“真的是三百斤,李官爷,你没看错吧?”

李农官笑着说:“没看错,阿伯,这‘耐旱黄’果然耐旱又高产!”

接下来的几天,收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山地五亩“耐旱黄”,平均亩产三百斤,比老粟米多收了五百斤;平原五亩“高产白”,平均亩产四百斤,比普通麦种多收了八十斤,正好达到了咸阳试种的产量,甚至还高了一点。

晒谷场里,粟穗和麦穗堆得像小山。村民们把粟穗摊开,让太阳晒着,等粟粒晒干了,再用打谷机脱粒;小麦则要先晒透,再用石碾碾出麦粒。晒谷场里满是谷物的香气,还有村民们的笑声。

脱粒那天,张阿伯让人把新粟米和新小麦装在麻袋里,每袋都装满,放在晒谷场中央。秦斩和李农官也来了,看着满场的粮食,秦斩笑着说:“阿伯,这试种太成功了!我要立刻写奏折,把楚地的情况上报咸阳,让朝廷在全国推广这新粮种。”

李农官也说:“我也要把楚地的种植经验写下来,包括浸种的方法、抗旱的措施、防虫的草药水,让其他郡县的农官都学习。”

村民们围着粮食,脸上都笑开了花。王婶拿着一把新麦粒,放在嘴里嚼了嚼,甜滋滋的,她说:“这新麦子磨成粉,做出来的饼肯定香,我要给娃做个大烧饼!”柱子则说:“我家收了这么多粮食,今年冬天可以给媳妇和弟弟添新棉衣了!”

张阿伯看着村民们的笑脸,又看了看满场的粮食,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想起春天农官带来新粮种时的忐忑,夏天抗旱时的艰难,秋天防虫时的紧张,如今终于有了回报。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是秦将军的支持,是李农官的指导,是村民们的齐心,更是大秦一统后,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那天晚上,村里办了个丰收宴。大家把新粟米煮成粥,把新小麦磨成粉,做了饼,还杀了一只鸡,炖了一锅鸡汤。秦斩、李农官、素问都来了,和村民们一起吃饭、喝酒、说笑。

张阿伯端着酒碗,站起来说:“各位乡亲,秦将军,李官爷,素问姑娘,今天咱们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多亏了咸阳来的新粮种,多亏了大家的齐心。我提议,咱们干了这碗酒,祝咱们楚地年年丰收,祝大秦越来越好!”

“好!”大家都站起来,举起酒碗,一饮而尽。酒碗碰撞的声音,和着村民们的笑声,在夜色里回荡,像一首丰收的歌。

第六章 蔓延的新绿

丰收宴后的第二天,秦斩就写了奏折,派人快马送往咸阳。奏折里详细写了楚地新粮种的试种情况,包括“耐旱黄”和“高产白”的亩产、种植经验、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还请求朝廷在全国推广这两种新粮种。

李农官也整理了楚地的种植经验,编成竹简,和奏折一起送往咸阳。他说:“楚地的试种经验,能让其他郡县少走弯路,更快地推广新粮种。”

没过多久,咸阳就传回了消息。秦始皇看了秦斩的奏折,非常高兴,下旨表彰楚地的试种成功,封张阿伯为“农稷郎”,赏赐黄金五十两,还下令让太仆寺加快培育新粮种,在全国各郡县推广“耐旱黄”和“高产白”,并让李农官担任全国新粮种推广总农官,负责指导各郡县的种植工作。

消息传到楚地,村民们都欢呼雀跃。张阿伯拿着朝廷赏赐的黄金,激动得手都在抖:“我一个老农民,能得到陛下的赏赐,还能当官,这都是托了新粮种的福,托了大秦的福啊!”

秦斩笑着说:“阿伯,这是你应得的。你带领村民试种新粮种,为楚地、为大秦都立了功。”

接下来的日子,楚地开始推广新粮种。张阿伯成了“农稷郎”,负责指导周边村落的村民种植“耐旱黄”和“高产白”。他带着自己的种植经验,走遍了楚地的各个村落,教村民们浸种、播种、抗旱、防虫,每到一个村落,都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柱子也成了张阿伯的帮手,他年轻,学得快,又有力气,跟着张阿伯一起去各个村落指导种植。他说:“阿伯,我要跟着你,把新粮种推广到楚地的每个角落,让每个村落都能丰收。”

素问也没闲着,她根据楚地的草药资源,整理了更多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编成小册子,发给各个村落的村民。她说:“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我能做的,就是用草药保护庄稼,让百姓们有好收成。”

秦斩则负责协调各村落的资源,调配种子、农具,帮助缺水的村落挖蓄水池、修水渠。他说:“推广新粮种,不仅要教给村民们种植方法,还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到了第二年春天,楚地的各个村落都种上了“耐旱黄”和“高产白”。山地里,“耐旱黄”的绿芽冒了出来,像一片绿色的地毯;平原上,“高产白”的麦苗长得整齐,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村民们看着地里的新绿,眼里满是希望——他们知道,到了秋天,又会是一个丰收年。

李农官也经常来楚地查看新粮种的推广情况,看到各个村落的庄稼长势良好,他笑着对秦斩说:“楚地真是个好地方,不仅试种成功了新粮种,还成了全国推广的典范。等秋天丰收了,陛下一定会更高兴。”

秦斩点点头,望着远处的田野,田野里的新绿在风里摇晃,像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力量。他知道,这新绿不仅仅是庄稼的绿,更是楚地百姓对未来的希望,是大秦民生兴旺的象征。

张阿伯也经常站在田埂上,看着地里的新绿,想起去年试种时的点点滴滴。他知道,这新粮种会让楚地的百姓越来越富裕,会让大秦越来越强大。他相信,在大秦的统一下,在新粮种的推广下,楚地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大秦的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风拂过田野,新绿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希望、丰收和团结的故事。这个故事,从楚地开始,正蔓延到大秦的每一个角落,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百姓的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