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13集:稻田的新试验

稻浪跨秦岭

第一章 麦茬里的稻种

咸阳城外的渭水滩,刚收完麦的田地还留着半截麦茬,土块被晒得发白,风一吹就起沙。张阿伯蹲在田埂上,手指戳了戳硬邦邦的土,又掬起一捧渭水,眉头皱成个川字——水比楚地的云梦泽凉,土也比楚地的黏,难怪关中农夫都围着田埂站着,眼神里满是怀疑。

“张老爹,不是俺们不信你,”穿粗布短打的老周把锄头往地上一拄,麦茬子戳破了他的鞋底子,“咱关中种了几百年麦,地里的水多了就烂根,你这稻子要泡在水里,还得放鱼,鱼不啃稻根吗?”

周围的农夫都点头,年轻的狗蛋攥着个麦秸,小声嘀咕:“俺娘说,楚地的法子到关中就失灵,去年李乡绅学楚地种桑,结果冬天全冻死了。”

张阿伯没急着辩解,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个陶碗,倒出半碗带着潮气的稻种——这是他从楚地长沙郡带来的“湘早籼”,颗粒比关中的粟米饱满,壳上还带着点淡金色。他把稻种递到老周面前:“你瞅瞅,这稻种壳硬,耐冻,俺们楚地北边的汉水滩,冬天比这还冷,照样种得活。至于鱼,”他指了指田边刚挖好的小水坑,里面游着几尾银闪闪的鱼苗,“这是‘禾花鱼’,只吃水里的虫和杂草,不吃稻根,还能给稻子松土呢。”

秦斩就蹲在水坑边,指尖刚碰到水面,系统界面就弹出淡蓝色提示:“检测到关中渭水流域水质:ph值7.2,水温16c,适配楚地禾花鱼苗存活率82%;土壤黏重指数1.3,需改良田埂排水结构,否则易积水烂秧。”他抬头看向远处的渭水,心里有了数,起身对农官说:“让民夫把田埂加宽半尺,再在埂下挖条浅沟,这样既能存水,又不会淹了稻根。”

农官刚要应,老周突然上前一步:“将军,这田埂改了,要是稻子种不活,麦也种不成,俺们今年吃啥?”

张阿伯闻言,把陶碗里的稻种往老周手里一塞:“俺跟你打个赌,要是这稻子亩产不如麦,俺赔你十石粟米!俺在楚地种了四十年稻,稻鱼共生的田,亩产比单种稻还多两成,更别说比麦了。”

老周捏着稻种,壳子硬实,心里犯了嘀咕。狗蛋凑过来,眼睛盯着水坑里的鱼苗:“张老爹,这鱼长大了能吃不?”

张阿伯笑了,皱纹挤成一团:“能吃!等稻子熟了,鱼也有巴掌大,清蒸、红烧都香,到时候俺给你们露一手楚地的‘稻花鱼炖紫苏’。”

狗蛋一听有鱼吃,立刻把锄头扛起来:“俺帮你挖沟!要是真能吃鱼,俺就跟你学种稻!”

周围的农夫见狗蛋动了心,也有几个松了口,老周叹了口气,把稻种揣进怀里:“行,俺们就试一亩,要是不行,你可得赔俺粟米。”

张阿伯拍着胸脯应了,秦斩看着众人开始挖沟,指尖在系统界面上点了点,把“田埂改良方案”发给楚地的农技师,又加了句:“速寄些紫苏籽来,关中气候适配度需验证。”

夕阳西下时,田埂改好了,浅沟里蓄了半沟渭水,禾花鱼苗在水里游得欢。张阿伯蹲在田边,把稻种泡进水里,嘴里念叨着楚地的农谚:“清明浸种,谷雨下秧,立夏插秧莫慌张……”秦斩站在他身后,看着远处的咸阳城,城墙上的玄鸟旗在风里飘,心里想着:楚地的稻种,能不能在关中扎下根,就看这一遭了。

第二章 水凉苗嫩的坎

过了清明,泡好的稻种发了芽,嫩白的芽尖顶着点青,张阿伯每天天不亮就往田里跑,蹲在秧田边看芽儿长没长。可没过几天,他就发现不对劲——秧苗长得慢,叶子还发蔫,不像在楚地时那样绿油油的。

这天早上,张阿伯刚蹲到秧田边,就看见老周也来了,手里拿着个温度计(秦斩让人从咸阳官署借来的),往水里一插:“张老爹,这水才14c,比你说的楚地水温低了5c,苗能长得好吗?”

张阿伯摸了摸水,确实凉,心里也慌了——在楚地,这个时候的水温早超过20c了,秧苗长得飞快。他蹲在田埂上,抓着头发想辙,狗蛋跑过来,手里拿着件破棉袄:“张老爹,俺娘说,冷了就盖东西,要不俺们给秧田盖件棉袄?”

张阿伯眼睛一亮,可不是嘛!楚地的早稻遇到倒春寒,也会用稻草盖秧田。他立刻站起来:“狗蛋,你去叫几个伙计,把村里的旧稻草都扛来,铺在秧田边,再在田埂上搭个矮棚,挡住北风。”

狗蛋跑着去了,老周看着张阿伯忙前忙后,也跟着搭把手。农官带着几个民夫赶来,手里拿着秦斩送来的“保温方案”:“张老爹,将军说,关中春寒,可在秧田边烧些秸秆,用烟雾增温,还能防霜冻。”

张阿伯接过方案,拍了拍农官的肩膀:“将军想得周到!俺们楚地人叫这‘熏烟防霜’,没想到将军也知道。”

当天下午,秧田边就铺满了稻草,矮棚也搭好了,傍晚时分,民夫们在田埂外烧起了秸秆,烟雾袅袅,挡住了北风,水温慢慢升到了16c。张阿伯蹲在田边,看着秧苗的叶子慢慢舒展开,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可没等他松口气,又出了新问题——禾花鱼苗开始死了,每天都能在水坑里捞起几尾翻肚皮的鱼。狗蛋捧着死鱼,眼圈红红的:“张老爹,鱼是不是冻死了?俺们要不要把鱼捞上来,放家里的水缸里养?”

张阿伯看着死鱼,也犯了愁,这鱼苗在楚地的水里活得好好的,怎么到了关中就不行了?他立刻让人去给秦斩送信,自己则蹲在水坑边,观察了半天,发现水坑里的水有点浑浊,像是有泥沙。他突然想起楚地的稻田,水里都长着些浮萍,能净化水质,还能给鱼遮阴。

第二天,秦斩就来了,还带了个楚地来的渔户,手里拿着些浮萍籽。“张老爹,系统提示,渭水含沙量比云梦泽高,鱼苗容易呛到泥沙,浮萍能吸附泥沙,还能给鱼提供食物。”秦斩指着渔户手里的浮萍籽,“这是楚地的‘青萍’,耐寒,适合关中的水温。”

渔户把浮萍籽撒进水坑,又教众人怎么给水坑换水:“每天换三分之一的水,别换太勤,不然水温波动大,鱼也受不了。”

张阿伯跟着学,每天都给水坑换水、撒浮萍,过了几天,鱼苗果然不怎么死了,还开始吃水里的杂草。老周蹲在水坑边,看着鱼苗游来游去,笑着说:“张老爹,没想到这鱼还挺娇气,跟咱关中的娃似的,得好好伺候。”

张阿伯也笑了:“庄稼和鱼都一样,得顺着水土来,楚地有楚地的法子,关中也得有关中的调法,不能死搬硬套。”

秦斩看着秧苗长得越来越壮,系统界面弹出提示:“秧苗存活率提升至90%,禾花鱼苗存活率提升至85%,关中农夫参与度达70%,初步适配成功。”他抬头看向远处的麦田,心里想着:再过些日子,就能插秧了,到时候就能看到楚地的稻浪,在关中的土地上翻滚了。

第三章 插秧时的风波

立夏那天,天刚亮,田埂上就挤满了人,张阿伯带着几个楚地来的农妇,手里拿着秧苗,准备教关中农夫插秧。秦斩也来了,还带了朝廷派来的御史,说是要看看试验田的情况。

张阿伯先示范,把秧苗分成一束束,弯腰插进田里,行距、株距都分得匀匀的:“插秧要插得浅,不然秧苗长不高;株距要留够,不然通风不好,容易生病。”

关中农夫们跟着学,可没插几根,就有人喊累了。老周直起腰,捶着背:“张老爹,这插秧比割麦还累,腰都快断了,咱关中种麦,撒了种就行,哪用这么费劲?”

周围的农夫也跟着附和,有几个甚至放下了秧苗,说要回去种麦。御史皱着眉,对秦斩说:“将军,要是农夫都觉得费劲,这稻鱼共生模式怕是推广不了啊。”

秦斩没说话,看向张阿伯。张阿伯也知道,关中农夫种惯了麦,突然改种稻,肯定不适应。他想了想,对众人说:“俺知道你们累,可插秧只是一时的,等稻子熟了,产量高,还能收鱼,到时候你们就知道值了。俺们楚地的农妇,一天能插一亩田,还能回家做饭,你们慢慢练,肯定能学会。”

说着,张阿伯又教众人怎么弯腰省力:“腰别弯太狠,用腿发力,就像割麦时那样,慢慢来。”

狗蛋学得最快,跟着张阿伯插了几行,还帮着教其他人:“俺觉得插秧挺有意思,比撒麦种好玩,你们看,插完一行,整整齐齐的,像咱关中的兵阵似的。”

众人被狗蛋逗笑了,也跟着继续插。楚地来的农妇们也帮着教,手把手地教他们分秧、插秧。到了中午,一亩田的秧苗终于插完了,绿油油的秧苗在水里立着,风一吹,轻轻晃动,像一片小森林。

可就在这时,突然来了几个兵卒,说是奉了郡尉的命令,要征调农夫去修河堤,说是渭水快涨水了。老周一听就急了:“修河堤得半个月,这秧苗刚插下去,没人管,不就死了吗?”

兵卒态度强硬:“郡尉的命令,谁敢违抗?耽误了修河堤,淹了麦田,你们担得起责任吗?”

张阿伯也急了,拉住兵卒的胳膊:“这秧苗刚插,得天天浇水、看鱼,要是没人管,之前的功夫就白费了!你们能不能缓几天,等秧苗扎了根再去?”

兵卒刚要发火,秦斩走了过来,拿出令牌:“我是秦斩,奉丞相府令,负责楚地农业推广。修河堤的事,我会跟郡尉说,先让农夫把秧苗照顾好,等过了这几天,再派其他民夫去修河堤。”

兵卒见了令牌,不敢再强硬,只好点头应了。老周松了口气,对秦斩说:“将军,多亏了你,不然这稻苗就毁了。”

秦斩笑了:“这稻苗是大家的心血,不能毁。御史大人,你也看到了,关中农夫不是不愿意种稻,只是需要时间适应,也需要朝廷的支持。”

御史看着田里的秧苗,又看了看周围忙碌的农夫,点了点头:“将军说得对,这稻鱼共生模式,确实有推广的价值,我会向朝廷如实禀报。”

张阿伯蹲在田边,看着秧苗在水里扎根,心里暖暖的。狗蛋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刚摘的黄瓜:“张老爹,俺娘让俺给你送黄瓜,解解渴。你说,这稻子什么时候能熟啊?俺还等着吃鱼呢。”

张阿伯摸了摸狗蛋的头:“快了,等秋天,稻子黄了,鱼也长大了,到时候俺们就在田里摆酒,吃稻花鱼,尝新米。”

狗蛋高兴得跳起来:“好啊好啊!俺到时候要请俺娘也来吃!”

秦斩看着这一幕,系统界面弹出提示:“插秧完成率100%,关中农夫认可度提升至80%,朝廷初步同意推广,后续需跟踪长势。”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咸阳城,心里想着:再过几个月,这关中的土地上,就能飘起稻花香了,楚地的民生智慧,终于在关中扎下了根。

第四章 稻花飘香时

入秋的时候,试验田的稻子黄了,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风一吹,稻浪翻滚,还带着股淡淡的稻花香。田埂上挤满了人,不仅有关中的农夫,还有朝廷派来的官员,都来看看这楚地的稻鱼共生田,到底能产多少粮。

张阿伯穿着新做的粗布衣裳,手里拿着镰刀,准备割稻。老周跟在他身边,手里也拿着镰刀,脸上满是期待:“张老爹,今天就能收稻了,你说这亩产真能比麦高30%吗?”

张阿伯拍了拍老周的肩膀:“你等着瞧,保证不让你失望。”

秦斩也来了,还带了个粮官,手里拿着斗,准备量产量。御史也来了,站在田埂上,看着稻浪,笑着说:“将军,这稻子长得真好,比楚地的稻子还壮实,看来关中的水土,确实适合种稻。”

秦斩笑了:“都是张老爹的功劳,他根据关中的水土,调整了种植方法,才让稻子长得这么好。”

说话间,张阿伯已经割下了一捆稻子,狗蛋跑过来,帮着把稻子抱到打谷场上。其他农夫也跟着割,打谷场上很快就堆起了一堆堆稻子。楚地来的农妇们教关中农夫怎么打谷,木枷一甩,稻粒就落在了晒场上,金灿灿的,像撒了一地的金子。

粮官拿着斗,一边量一边记:“第一块田,亩产六石二斗;第二块田,亩产六石一斗……”

老周凑过去看,眼睛都直了:“俺们种麦,最好的年成也才四石多,这稻子居然能产六石多,还不算鱼!”

张阿伯笑着说:“这还不算完,等把稻子收完,就能捞鱼了,一亩田能收二十多斤鱼,够一家人吃好几顿。”

众人一听,更高兴了,纷纷说要跟着张阿伯种稻。御史看着这一幕,对秦斩说:“将军,我回去就禀报朝廷,建议在关中大规模推广稻鱼共生模式,让更多农夫受益。”

秦斩点了点头,系统界面弹出提示:“楚地稻鱼共生模式在关中试验成功,亩产达6.2石,较小麦高35%,农夫接受度达95%,朝廷决定在关中、河东等地推广,任命张阿伯为‘农技总师’,负责培训农夫。”

收完稻子,张阿伯带着众人捞鱼,禾花鱼长得又肥又大,银闪闪的,捞上来放在竹筐里,活蹦乱跳。狗蛋捞了条最大的,高兴得举起来:“张老爹,这条鱼给你,你做稻花鱼炖紫苏,俺们都等着吃呢!”

张阿伯接过鱼,笑着应了。田埂上,众人摆起了桌子,楚地来的农妇们做了稻花鱼炖紫苏、新米饭,还有关中的面食,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笑着,热闹得像过年。

老周端着碗新米饭,吃得香,对张阿伯说:“张老爹,明年俺家的三亩田,都种稻!你可得多来教教俺。”

张阿伯笑着点头:“没问题!明年俺还要在田里种些油菜,春天开花好看,还能当绿肥,稻子长得更好。”

秦斩看着众人热闹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咸阳城,夕阳把城墙染成了金色,城墙上的玄鸟旗在风里飘,像是在为这丰收的景象喝彩。他知道,楚地的稻种,不仅在关中扎下了根,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这,只是大秦各地民生智慧交融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楚地的、燕地的、齐地的好法子,在大秦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稻花香里,众人的笑声传得很远,飘在关中的田野上,也飘向了更远的地方,像是在告诉所有人:好的民生法子,从来都不分地域,只要顺着水土、顺着民心,就能在任何地方,长出希望的庄稼,结出幸福的果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