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195集:学堂的毕业典礼

寿春学堂的毕业礼

一、晨雾里的毕业絮语:寿春的初夏,晨雾总带着三分软意,缠在学堂外的老槐树上,把新抽的槐叶染得润绿。阿禾早早醒了,摸出枕头下叠得整整齐齐的青布长衫——这是素问先生上个月特意给他做的,针脚细密,领口还绣了片小小的紫苏叶,说是“沾点药香,往后行医也安心”。他坐在床沿,慢慢系好衣带,指尖划过衣襟,忽然想起半年前刚进学堂时的模样。

那时他还穿着打补丁的短褂,手里攥着素问给的识字课本,站在学堂门口不敢进去。是新先生笑着走过来,牵起他的手说:“阿禾,学堂里没有外人,只有想认字、想做事的孩子。”如今,课本上的字他都认全了,还跟着先生学了算术、农桑,甚至能背出半本《神农本草经》。

“阿禾,你磨蹭啥呢?先生说今天要练毕业礼的鞠躬!”门外传来小满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阿禾应了一声,推门出去,见小满正背着书包站在院坝里,手里还拿着个竹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刚从自家菜园摘的黄瓜。

“给你的,”小满把篮子递过来,“我娘说,今天要精神些,别饿肚子。”她是学堂里最懂农桑的孩子,爹是长沙郡的农官,去年跟着秦斩推广稻田养鱼,她跟着学了不少本事,课本上关于稻苗分蘖的图,都是她照着自家田里的稻子画的。

两人往学堂走,路上遇到了石头。石头是市集张屠户的儿子,以前总跟着爹杀猪,进学堂后却迷上了算术,算市集的账比先生还快。他手里拿着个木盒,里面装着自己雕的算筹,见了阿禾和小满,扬了扬盒子:“我爹说,等我毕业,就帮着市集算账,再也不用他对着账本挠头了。”

学堂门口早已热闹起来。新先生站在台阶上,正指挥几个学生挂红绸,红绸上“毕业礼”三个大字是先生亲笔写的,笔锋里带着劲。张阿伯提着一筐红枣走过来,见了阿禾就笑:“阿禾啊,还记得去年你帮我孙女治咳嗽不?现在她都能跟着学堂的娃娃们念诗了!”李婶也来了,手里端着一碟刚蒸好的米糕,分给孩子们:“吃点甜的,毕业是大喜事!”

阿禾接过米糕,咬了一口,甜香里带着暖意。他抬头看向学堂的窗户,窗纸上贴着孩子们画的画:有云梦泽的河堤,有织坊的丝绸,还有医署的药圃。这些都是他们想守护的东西,也是他们往后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孩子们,过来排好队!”新先生拍了拍手,“咱们再练一遍行礼,等会儿秦将军要来,可不能出错。”孩子们立刻排成整齐的队伍,阿禾站在中间,看着先生手里的毕业证书——那是用粗纸做的,上面要写每个孩子的名字,还有先生的寄语。他心里怦怦直跳,想着等会儿接过证书时,一定要大声说,他要去医署帮素问先生,要像先生一样,给百姓们看病。

晨雾渐渐散了,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孩子们的身上,把青布长衫染成了暖金色。阿禾深吸一口气,闻到了空气中的槐花香,还有远处田埂上传来的稻禾清香。他知道,今天过后,他就不再是学堂里的学生了,而是能为楚地百姓做事的人了。

二、红绸下的毕业礼

辰时刚到,学堂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孩子们都兴奋地踮起脚尖,看向门口——是秦斩来了。他穿着一身浅灰色的便服,没有穿铠甲,显得格外温和,手里提着两个大木盒,身后跟着两个兵士,也各扛着木盒。

“秦将军!”孩子们齐声喊道,声音里满是欢喜。秦斩笑着走上台阶,摸了摸石头的头:“石头,听说你算术越来越厉害了?”石头挺起胸膛:“将军,我现在能算十户人家的收成账,一点都不差!”

新先生走上前,对秦斩行了一礼:“多谢将军特意赶来。”秦斩回礼:“孩子们毕业是大事,我怎么能不来?这些是给孩子们的礼物,还请先生帮忙分发。”他打开木盒,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医书和小锄头——每本医书的封面上都写着“为民行医”,每把小锄头的木柄上都刻着“勤于农桑”。

“哇!是医书!”阿禾眼睛亮了,他早就想有一本自己的医书,以前总是借素问先生的看,现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满也高兴地拿起一把小锄头,锄头的铁头磨得发亮,木柄握在手里很舒服:“将军,这锄头能用来松土吗?我家田里的稻苗该除草了。”

秦斩点点头:“这锄头是特意请铁匠打的,轻便好用。你们往后啊,不管是拿着医书去看病,还是拿着锄头去种地,都是在为楚地做事。楚地的百姓需要好医生,也需要好农夫,更需要会算账、会织布的人,你们都是楚地的希望。”

孩子们听得认真,阿禾握紧了拳头,心里更坚定了——他要把医书学好,要帮素问先生治好更多百姓的病,要让庐江的百姓再也不用因为没药而受苦。

“毕业礼开始!”新先生高声说道,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毕业证书。孩子们立刻站成一排,屏住呼吸,等着先生念自己的名字。

“第一个,小满。”新先生念道。小满快步走上前,对着先生深深鞠了一躬,接过证书。先生笑着说:“小满,你懂农桑,往后要多帮百姓种好田,让大家都有饭吃。”小满用力点头:“先生放心,我一定做到!”

“第二个,石头。”石头跑上前,接过证书,先生的寄语是“精于算术,助民通商”。石头捧着证书,激动地说:“先生,我以后要帮市集的商贩算好账,还要帮农官算收成,不让大家吃亏!”

“第三个,阿禾。”终于念到阿禾的名字了。他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对着先生鞠了一躬,指尖碰到证书时,心里一阵发烫。证书上的字是先生亲笔写的:“承医道仁心,济楚地百姓。”

“阿禾,”新先生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期许,“你跟着素问先生学过医术,又在学堂里认了字、学了医理,往后要记得,行医不仅要懂药,更要懂百姓。百姓的病痛,就是你要解决的事。”

阿禾用力点头,声音有些哽咽:“先生,我记住了。我要像素问先生一样,为百姓们看病,让大家都健健康康的。”他抬头看向秦斩,秦斩对着他笑了笑,递过来一本医书和一把小锄头:“阿禾,这医书里有很多治常见病的方子,你要是有不懂的,就去问素问先生,也可以来问我。这把锄头,你要是去田里帮百姓看病,还能顺便帮着松松土,百姓们会更高兴的。”

阿禾接过医书和锄头,紧紧抱在怀里。医书的纸页带着墨香,锄头的木柄带着温度,他忽然觉得,自己有了很多力量——这些力量,来自学堂的教导,来自素问先生的关怀,也来自秦斩和百姓们的期待。

接下来,先生又念了其他孩子的名字。每个孩子接过证书和礼物时,都带着自豪的笑容,都大声说着自己往后要做的事:有的要去织坊教织女认字,有的要去驿站帮忙写书信,有的要去河堤帮巡守队记录水位。

张阿伯站在旁边,看着孩子们,眼里满是欣慰。他想起去年学堂刚开办时,大家还担心孩子们学不到东西,现在看来,这些孩子不仅认了字,还知道要为百姓做事,比什么都好。李婶也擦了擦眼角,对身边的妇人说:“你看阿禾,以前还是个怕生的娃娃,现在都能说出要帮百姓看病的话了,真是长大了。”

等所有孩子都接过证书和礼物,新先生让大家排成整齐的队伍,对着秦斩、张阿伯、李婶和其他来观礼的百姓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来参加我们的毕业礼,我们一定会好好做事,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百姓们都鼓起掌来,掌声里满是欢喜。秦斩看着孩子们,笑着说:“好!我等着看你们的本事。等你们做出成绩了,我再来看你们,给你们庆功!”

阳光越来越暖,洒在红绸上,把“毕业礼”三个字照得格外鲜艳。孩子们捧着证书和礼物,站在学堂的院子里,脸上满是自豪,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阿禾看着身边的小满和石头,看着远处的田埂和河堤,心里想着:往后,楚地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田埂上的新约定

毕业典礼结束后,孩子们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跟着秦斩、新先生一起,去了附近的稻田。小满说,要带大家看看她种的稻苗,石头说要帮农官算今年的收成,阿禾说要去看看田埂上的百姓,有没有人需要看病。

稻田里的稻苗已经长到膝盖高了,绿油油的,在风里轻轻摇晃。农官正在田埂上记录稻苗的长势,见了孩子们,高兴地说:“小满,你来得正好,你上次说的稻苗分蘖的法子,我教给了其他农夫,大家都说管用呢!”

小满立刻跑过去,蹲在田边,仔细看稻苗的分蘖:“叔,你看,这株稻苗分了六支,比上次多了两支,再过一个月,就能抽穗了。”她拿起带来的小锄头,轻轻给稻苗松了松土,“这里的土有点板结,松松土,稻根能吸更多水。”

石头也凑过去,拿出算筹,对农官说:“叔,你给我说说去年的收成,我算一算今年要是按这个分蘖数,能多收多少粮食。”农官笑着报出数字,石头立刻用算筹算起来,手指灵活地拨动算筹,不一会儿就说:“叔,今年能多收三成!要是再加上稻田养鱼,还能多收两成鱼!”

农官惊喜地说:“真的?那太好了!百姓们今年就能多存些粮食了。”

阿禾则走到田埂边的一户农夫家里。农夫的媳妇正咳嗽,见了阿禾,笑着说:“阿禾啊,你怎么来了?”阿禾拿出带来的风寒咳嗽丸——这是他前几天帮素问先生做的,递过去:“婶,你是不是咳嗽好几天了?这是治咳嗽的丸剂,一次吃三丸,用温水送服,过三天就好了。”

农夫的媳妇接过丸剂,感激地说:“谢谢你啊阿禾,我这几天总咳嗽,也没时间去医署,你真是帮了大忙了。”阿禾又帮她把了脉,确认是风寒咳嗽,才放心地说:“婶,你要是还有不舒服,就去医署找我,我每天都在。”

从农夫家里出来,阿禾看到秦斩正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他走过去,轻声说:“秦将军,我刚才帮婶子看了病,她吃了丸剂,应该很快就会好的。”

秦斩点点头,指着稻田说:“你看,小满帮着农官种稻子,石头帮着算收成,你帮着百姓看病,你们每个人都在做有用的事。楚地就像这稻田,你们就像稻苗,只要好好生长,就能结出饱满的稻穗,就能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阿禾看着稻田,忽然明白了先生说的“为百姓做事”是什么意思——不是要做多大的事,而是要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帮百姓解决一个个小问题,这样日子才能慢慢好起来。

这时,李婶提着一篮米糕走过来,分给孩子们:“大家快吃点,累了吧?”孩子们接过米糕,坐在田埂上吃起来。张阿伯也来了,手里拿着一把镰刀,对小满说:“小满,等稻子熟了,阿伯教你割稻子,你要把割稻子的法子也教给其他孩子,让大家都知道怎么种好田。”

小满笑着说:“好啊阿伯,我还要把先生教的农桑知识写下来,做成小册子,分给每个农夫,让大家都能学到好法子。”

石头也说:“我要把算术的法子教给市集的商贩,还要教孩子们认字,让更多的人会算账、会写字。”

阿禾咬着米糕,甜香在嘴里散开。他看着身边的伙伴,看着秦斩、张阿伯和李婶,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想法:“秦将军,先生,我们能不能每个月都聚一次?我们把自己做的事告诉大家,要是遇到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

秦斩笑着说:“这是个好主意!我们就把每月的初一定为‘议事日’,在学堂里聚,你们说自己做的事,百姓们也能来听,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新先生也点头:“这样一来,你们不仅能互相学习,还能知道百姓的需求,更能把事情做好。”

孩子们都高兴地答应了。阿禾看着远处的学堂,心里满是期待——他仿佛看到,每个月的初一,学堂里都坐满了人,孩子们说着自己帮百姓做的事,百姓们说着自己的需求,大家一起商量着怎么让楚地变得更好。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分开。阿禾背着书包,怀里抱着医书和小锄头,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霞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洒在田埂上,洒在河堤上,也洒在他的青布长衫上。他想起素问先生说过的话:“阿禾,医者的手,不仅要拿得起药杵,还要握得住百姓的信任。”

他摸了摸怀里的医书,又摸了摸小锄头,心里暗暗发誓:他一定要好好学医,好好帮百姓做事,要让自己的手,既拿得起药杵,也握得住百姓的信任,要让楚地的百姓,都能健健康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四、书声里的新憧憬

第二天一早,阿禾就去了医署。素问先生正在院子里翻晒草药,见了他怀里的医书和小锄头,笑着说:“阿禾,毕业快乐!这医书是秦将军送的吧?里面有很多有用的方子,你要是有不懂的,随时问我。”

阿禾点点头,把医书放在药架上,拿起小锄头:“先生,我今天想先去田埂上看看,有没有百姓需要帮忙。昨天我帮婶子看了咳嗽,今天想再去看看她好点没。”

素问笑着说:“好啊,你去吧。记得带上丸剂,要是遇到其他咳嗽的百姓,也给他们分点。”

阿禾接过素问递来的丸剂,放进书包里,提着小锄头就往田埂走去。路上遇到了小满,她正背着书包往稻田走,手里拿着一本农桑册子:“阿禾,我去给农夫们送册子,你去看病吗?”

“是啊,”阿禾说,“我们中午在学堂门口汇合吧,说说各自做的事。”

小满点点头:“好!”

阿禾走到农夫家里时,婶子的咳嗽已经好多了。她笑着说:“阿禾,你给的丸剂真管用,我昨天吃了三丸,晚上就没怎么咳嗽了。”阿禾帮她把了脉,确认没事了,才放心地说:“婶,你再吃两天,巩固一下就好了。”

从农夫家里出来,阿禾又去了附近的几个村落。有个老奶奶腿疼,他帮着按摩,还教她用艾草泡脚的法子;有个小孩拉肚子,他给了健脾止泻丸,还叮嘱小孩的娘不要给孩子吃生冷的东西。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他背着的丸剂送出去了大半,小锄头也帮着松了好几块田的土。

走到学堂门口时,小满已经在等他了。她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记着农夫们的问题:“阿禾,农夫们问,稻苗要是长了虫怎么办?我记下来了,想问问先生。”

阿禾也拿出自己记问题的纸:“我遇到几个百姓问,夏天容易中暑怎么办?我想在医署门口贴个告示,教大家预防中暑的法子。”

这时,石头也来了,他手里拿着账本:“我帮市集的张屠户算了账,他说以前总算错,现在我帮他算,一点都不差!他还说,要让我教他儿子认字呢!”

三个孩子坐在学堂门口的槐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做的事,脸上满是笑容。新先生走过来,听着他们的话,笑着说:“你们做得很好!遇到问题不要怕,我们一起想办法。比如稻苗长虫,我们可以去问农官;预防中暑,我们可以和素问先生一起写告示。”

孩子们点点头,心里更有底气了。阿禾看着学堂里的孩子们,他们正在念书,声音朗朗,飘得很远。他想起昨天秦斩说的“学堂升学通道”,问先生:“先生,什么是升学通道啊?”

新先生笑着说:“就是等你们把现在的知识学扎实了,可以去咸阳的太学继续学习,学更精深的医术、农桑、算术,回来后能帮百姓做更多的事。秦将军说,要让楚地的孩子都有机会去太学,都能成为有本事的人。”

阿禾眼睛亮了:“真的吗?那我要好好学医,以后去太学学更厉害的医术,回来帮更多百姓看病!”

小满也说:“我要去太学学农桑,把更好的种稻法子带回来,让楚地的稻田都能高产!”

石头说:“我要去太学学算术,回来帮楚地算更多的账,让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富!”

新先生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秦斩昨天说的话:“学堂不仅要教孩子认字,更要给孩子希望。有了希望,楚地才能越来越好。”现在看来,孩子们已经有了希望,有了为楚地做事的决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傍晚的时候,阿禾回到医署。素问先生正在做药丸,见了他,笑着说:“阿禾,今天累坏了吧?快歇会儿,我给你留了晚饭。”

阿禾坐在药架旁,看着素问先生做药丸,忽然说:“先生,我以后想和你一起研发新药丸,还要教更多人做药丸,让每个村的医点都能自己做药,这样百姓们看病就更方便了。”

素问停下手里的动作,看着阿禾,眼里满是感动:“好啊,阿禾,先生等着那天。等你学好了医理,我们就一起研发新药丸,一起教百姓做药,让庐江的药香,飘满整个楚地。”

阿禾点点头,拿起身边的医书,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为民行医”四个字。他看着这四个字,心里充满了力量。窗外的夕阳洒进来,落在医书上,落在药架上,也落在他的脸上。他知道,往后的日子里,他会带着这本医书,带着这把小锄头,带着学堂的教导和百姓的期待,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为楚地的百姓做事,为楚地的未来努力。

学堂里的书声还在继续,朗朗的声音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阿禾仿佛看到,几年后,他成了一名好医生,小满成了一名好农官,石头成了一名好账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守护着楚地的百姓,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稻禾、河堤、织坊和市集。而寿春学堂,会培养出更多的孩子,他们会带着知识和决心,走向楚地的各个角落,让楚地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安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