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192集:稻田的新稻种

楚禾记:长沙郡新稻录

长沙郡的四月,晨露还凝在田埂的草叶上,就被一阵喧闹搅散了。南坡下那片刚翻整好的稻田边,挤满了挎着竹篮、扛着锄头的百姓,农官李稷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手里捧着个陶碗,碗里盛着的稻种在朝阳下泛着油亮的金黄,颗颗饱满得像要胀开似的。

“都静一静!”李稷清了清嗓子,声音裹着晨雾传出去,“这是秦将军特意从咸阳调来的新稻种,名叫‘楚穗丰’,你们瞧瞧——”他抓起一把稻种递到台前,“比咱们以前种的‘早籼’颗粒大一圈,壳薄,出米率高,最要紧的是,抗虫抗旱,亩产少说能多收四成!”

人群里立刻起了骚动,有人伸着脖子看,有人小声议论。张阿伯挤在前头,花白的胡子上沾着露水,他颤巍巍地伸出手,李稷会意,倒了十几粒在他掌心。老农用指腹反复摩挲着稻种,粗糙的纹路蹭过稻壳的光泽,眉头却没松开——十年前他吃过“新种”的亏,那时郡里调来一批据说“高产”的稻种,结果种下去要么不发芽,要么抽穗时全是空壳,最后收的粮食还不够种子钱,家里老伴就是那年饿坏了身子,没熬到秋收。

“李官爷,”张阿伯的声音带着点颤,“这稻种……真能长?别是跟十年前似的,坑了咱们庄稼人。”

这话一出,人群里的议论声更大了。站在后排的王婶攥紧了竹篮,她男人去年在修河堤时伤了腿,家里就靠两亩薄田过活,要是稻种再出问题,今年冬天怕是要断粮。年轻的农户李四急得直跺脚:“阿伯您别乌鸦嘴啊!秦将军办事靠谱,上次修的灌溉渠多管用,这稻种肯定差不了!”

正说着,马蹄声从田埂那头传来,秦斩穿着一身粗布短打,裤腿卷到膝盖,沾了些泥点,看着不像个将军,倒像个常年下地的农户。他身后跟着两个亲兵,扛着一捆标注着“播种量”的木牌,还有个竹筐,里面装着用来示范的农具。

“张阿伯的顾虑我懂。”秦斩走到台前,接过李稷手里的陶碗,蹲下身和张阿伯平视,“十年前那批稻种,是没经过试种就仓促推广,这次的‘楚穗丰’,在咸阳城外的试验田种了两年,去年亩产就比普通稻种多了四成五,抗稻飞虱的效果尤其好——您看这稻种的外壳,比普通稻种厚一点,虫咬不透。”

他说着,从亲兵手里拿过一块木板,上面画着田垄的格子:“而且播种也有讲究,以前咱们种稻,一亩地撒三斗种子,密得跟头发丝似的,苗长得弱,还争养分。这新稻种,一亩地只撒两斗,行距要留一尺五,株距一尺,这样通风好,稻穗才能长得饱满。”

张阿伯盯着木板上的格子,没说话,手指却轻轻捻了捻掌心的稻种——这稻种确实沉实,握在手里有分量,不像以前那些轻飘飘的空壳。这时,田埂那头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阿禾挎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装着用布包好的草药,素问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个陶壶,壶里是解暑的薄荷水。

“秦将军!李官爷!”阿禾跑到近前,看见陶碗里的稻种,眼睛亮了,“这就是能高产的新稻种吗?长得真好看!要是真能多收粮食,王婶家就不用愁冬天的口粮了,学堂的孩子们也能天天喝上米汤了!”

素问笑着把陶壶递给李稷:“天越来越热,大家下地要注意防暑,这薄荷水你们分着喝。”她看向秦斩,“昨天医署收了个农户,是因为弯腰插秧太久,腰伤犯了,新稻种的播种方式,是不是能减少些劳作强度?”

“确实。”秦斩点头,指着木板上的行距,“以前插秧要弯腰一棵一棵插,密得很费劲儿,这新稻种行距宽,能用点播的方式,先在田垄上挖小坑,每个坑里放三粒种子,盖上土就行,比插秧省一半力气,妇女和老人也能做。”

他说着,拿起一把小锄头,在旁边的空田里挖了个小坑,放了三粒稻种,盖土时特意留了个小土堆:“这样下雨时,雨水不会把种子冲跑,也能保温。”亲兵们跟着在田里划出几行示范垄,插好标有“行距一尺五”的木牌,又给每个农户发了一张写着播种方法的麻纸——虽然大多农户不识字,但上面画着图,一看就懂。

“我先试一亩地。”张阿伯突然站起身,把掌心的稻种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篮里,“要是真像将军说的这样,我就去跟村里的老伙计们说,让他们都种!”

这话像颗定心丸,人群里的顾虑少了大半。王婶走上前,接过李稷递来的两斗稻种,紧紧抱在怀里:“秦将军,我家那两亩地,您要是不忙,能不能帮我看看怎么划行距?我男人腿不好,我怕自己弄不准。”

“没问题。”秦斩爽快应下,“今天我和李官爷就在这儿,谁家有不懂的,随时问,我们帮着划行距、定株距,保证大家都能种好。”

接下来的三天,长沙郡的稻田里热闹非凡。秦斩和李稷带着亲兵,挨家挨户地帮农户划田垄、定播种量,阿禾每天都跟着来,一会儿帮着递木牌,一会儿帮着捡掉落的稻种,素问则在田埂边搭了个临时的小棚子,给大家送水、处理小伤口——有个农户不小心被锄头划破了手,素问用草药汁消毒,裹上布条,叮嘱他别碰水。

李四性子急,第一天就把两亩地的种子都播完了,还偷偷多撒了半斗,觉得种子多长得密,收成就多。第二天秦斩去检查,一看田里的苗,眉头就皱了:“李四,你这播种量多了,一亩地撒了两斗半,你看这苗,挤在一起都快蔫了,得间苗,把密的地方拔掉些,不然最后都长不出稻穗。”

李四急了:“将军,拔了多可惜啊!多一棵苗就多一粒粮食呢!”

“你看那边张阿伯的田。”秦斩指着不远处的田垄,张阿伯的田里,稻苗长得疏朗,叶片绿油油的,透着精神,“他严格按两斗种的,苗长得壮,你这田里的苗,看着密,其实根扎得不深,等天旱的时候,肯定扛不住。”

阿禾在旁边帮腔:“李四哥,秦将军说的对,上次我在学堂听先生说,‘过犹不及’,就是多了反而不好,你看张阿伯的苗多精神!”

李四看着张阿伯田里的苗,又看看自己田里蔫头耷脑的苗,终于松了口:“那……那我现在就拔?”

“别急,等傍晚天凉了再拔。”秦斩拍了拍他的肩膀,“拔的时候注意,每窝留两株壮苗,弱的拔掉,拔下来的苗别扔,能当饲料喂牲口。”

那天傍晚,李四在秦斩和阿禾的帮忙下,把多余的苗拔掉了。看着田里变得疏朗的苗,他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直到三天后,他发现自己田里的苗也开始变得精神,叶片也挺起来了,才彻底放了心。

播种后的半个月,长沙郡下了一场小雨,雨不大,却正好滋润了刚发芽的稻苗。雨停的第二天清晨,张阿伯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了田里,刚走到田埂边,就愣住了——原本土黄色的田里,冒出了一层嫩绿的芽,像铺了层绿绒毯,每棵芽都挺着两片小叶,透着劲儿。

“娘哎!长出来了!真长出来了!”张阿伯激动得声音都变了,伸手轻轻碰了碰稻苗,生怕碰坏了。邻居家的老王听见声音,也跑了过来,看见田里的绿芽,也忍不住感慨:“这新稻种就是不一样,比普通稻种发芽早三天,还长得这么壮!”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整个长沙郡。王婶家的田里,稻苗也长得整齐,她扶着丈夫坐在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苗,眼里含着泪:“当家的,今年咱们有救了,冬天不用饿肚子了。”

秦斩那天也来了,手里拿着个小木牌,上面刻着“稻苗生长记录”,他蹲在张阿伯的田里,数着稻苗的叶片:“已经长到三叶一心了,接下来要施一次分蘖肥,用草木灰混着腐熟的羊粪,既能补养分,又能防病虫害。”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册子,上面记着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方法:“这是系统‘稻种改良’提示里的管理手册,里面写了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灌溉、怎么防治病虫害,李官爷会复印了分给大家。”

张阿伯接过小册子,虽然不识字,但看着上面的图画,心里踏实得很。他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往村里跑:“我去把村里的老伙计都叫来,让他们也学学怎么管这新稻苗!”

日子一天天过去,稻田里的绿芽渐渐长到了半人高,开始分蘖,抽出了细细的稻穗。六月初,长沙郡下起了连阴雨,一连下了五天,田里积了水,有些农户开始慌了——以前遇到连阴雨,稻苗容易烂根,还会生纹枯病。

张阿伯冒着雨跑到田里,蹲下身看稻苗,却发现这新稻苗的根须比普通稻苗粗,扎在泥里很稳,叶片上也没有出现往常的褐色斑点。他正疑惑,秦斩披着蓑衣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这新稻种的根系发达,耐涝性强,只要及时把田里的积水排出去,就没事。你看那边的排水渠,是按系统提示修的,比以前深两尺,水很快就能排出去。”

果然,没过多久,田里的积水就顺着排水渠流走了,稻苗依旧挺立着,没有一点烂根的迹象。张阿伯松了口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将军,这稻种真是神了!以前下这么大雨,我这田里的稻苗早就蔫了,这次居然一点事没有!”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又来了。李四慌慌张张地跑到秦斩的住处,说他田里的稻苗上爬满了小虫子,叶子都被啃出了洞。秦斩立刻带着亲兵和阿禾去了李四的田,阿禾一看,就叫了出来:“是稻飞虱!去年学堂后面的稻田也长过,啃得稻苗都枯了!”

李四急得快哭了:“将军,这可怎么办啊?要是稻苗被虫吃了,今年就白种了!”

秦斩却不慌,他从亲兵手里拿过一个竹筐,里面装着几十只鸭子:“这是系统提示的生物防治法,稻飞虱的天敌是鸭子,把鸭子放进田里,既能吃虫,鸭粪还能当肥料,比撒农药管用,还不污染田土。”

他说着,把鸭子放进田里,鸭子一进田就欢快地啄起来,不一会儿,稻苗上的稻飞虱就少了不少。阿禾蹲在田埂上,看着鸭子啄虫,笑着说:“这方法真好!既不用花钱买农药,还能养鸭子,一举两得!”

李四看着田里的鸭子,又看了看秦斩,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将军,上次我偷偷多撒种子,还跟您犟嘴,真是对不住。”

秦斩拍了拍他的肩膀:“谁没犯过错?只要好好管田,今年肯定能有好收成。”

七月中旬,稻田里的稻穗开始灌浆,从青绿色慢慢变成金黄色,沉甸甸地垂下来,风一吹,稻浪翻滚,带着淡淡的稻花香。张阿伯每天都要去田里转几圈,用手掂一掂稻穗的重量,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这稻穗比往年的重多了,一粒一粒都很饱满,看样子真能多收不少。

八月初,到了收割的时候。长沙郡的稻田里一片繁忙,农户们拿着镰刀,弯着腰收割稻穗,孩子们在田埂上帮忙捆稻秆,妇女们则在打谷场上铺好竹席,准备脱粒。秦斩和李稷也来了,秦斩拿着镰刀,动作娴熟地割着稻穗,李稷则在旁边记录产量。

张阿伯的一亩地,割下来的稻穗堆成了小山,脱粒后装了满满八袋稻谷。他拿着斗斛,一边量一边数:“一斗、两斗……七斗五升!”他手都抖了,以前他这一亩地最多收五斗稻谷,这次居然收了七斗五升,真的多了四成!

“阿伯!我家的一亩地收了八斗!”李四扛着一袋稻谷跑过来,脸上笑开了花,“比您家还多!我娘说,今年要多磨些米,给学堂的孩子们送过去,让他们也尝尝新米的味道!”

王婶家的两亩地,收了十五斗稻谷,她抱着稻谷,眼泪掉了下来:“当家的,我们今年有足够的粮食了,还能存些卖钱,给你买药治腿!”

阿禾和素问也来帮忙脱粒,阿禾抓了一把刚脱粒的新米,放在嘴里嚼了嚼,甜丝丝的,他笑着说:“素问姐姐,这新米真好吃!等磨成粉,咱们做米糕给大家吃吧!”

素问点点头,看着田里忙碌的百姓,又看了看秦斩——他正帮着年老的农户扛稻谷,额头上满是汗水,却笑得很开心。她想起秦斩刚来长沙郡时,这里的田地大多荒芜,百姓面黄肌瘦,如今却是稻浪金黄,人人脸上有笑容,心里不禁感慨:这新稻种带来的,不只是粮食,还有百姓对生活的希望。

收割完的第二天,秦斩在长沙郡的市集上办了个“新稻丰收宴”,农户们带着自家的新米、新收的蔬菜,在市集上支起锅灶,煮新米饭、熬稻米粥,还有用新米做的米糕、米饼。张阿伯煮了一大锅南瓜粥,里面放了新米,香飘十里;李四家炸了米糕,外酥里嫩;王婶则用新米磨了粉,做了汤圆,分给大家吃。

市集上挤满了人,孩子们拿着米糕跑着闹着,老人们坐在一旁喝着粥,聊着今年的收成。秦斩站在市集中央,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对大家说:“根据系统提示,咱们长沙郡这次新稻种推广成功,亩产平均提升了四成二,比预期的还要好。接下来,咱们要建一个‘稻种培育实验室’,就在南坡下的那块空地,张阿伯经验丰富,负责指导试种,李官爷负责记录数据,以后咱们还要培育更适合楚地气候的稻种,让大家年年都有好收成!”

张阿伯听到自己的名字,愣了一下,随即挺直了腰板,脸上满是自豪——他活了一辈子,都是在田里种地,没想到老了还能参与培育稻种,为村里的百姓做贡献。他站起身,对着秦斩拱了拱手:“将军放心,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阿禾拉着素问的手,看着市集上的热闹景象,又看了看南坡下那块即将建实验室的空地,眼里满是期待:“素问姐姐,等实验室建好了,咱们也去帮忙好不好?我想看着新的稻种长出来,看着大家每年都能丰收,再也不用饿肚子。”

素问摸了摸阿禾的头,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帮忙。以后的长沙郡,会越来越好的。”

夕阳西下,市集上的炊烟渐渐散去,新米的香味却还萦绕在空气中。南坡下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秆整齐地堆在田埂上,等待着被翻进土里,成为明年的肥料。秦斩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的村庄,村庄里亮起了灯火,隐约能听见百姓们的笑声。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楚禾记”三个字——这是他为长沙郡新稻种写的记录,上面记着从分发稻种到丰收的每一个细节。他轻轻摩挲着木牌,心里想着:这稻田里的每一株稻苗,都承载着百姓的希望,而他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希望,让楚地的百姓,年年都能吃上饱饭,过上安稳日子。

晚风拂过稻田,带着稻花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远处的星空下,实验室的地基已经开始动工,新的希望,正在这片金黄的土地上,悄悄生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