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186集:医署的防疫课

庐江医署的草药香

入夏的庐江总裹着一层黏腻的潮气,连医署院角的老槐树都像被泡软了,叶子垂头耷脑地挂着。素问一大早便把晒干的苍术、艾叶分装在粗布包里,青灰色的草药碎末从指缝漏出来,落在铺着竹席的石桌上,散出一股清苦又安稳的香气。

“阿禾,把那筐新采的紫苏搬过来。”素问的声音轻缓,却带着不容错漏的细致。她正蹲在石桌旁分拣草药,素色的布裙下摆沾了些泥土,鬓边别着的银簪子随着动作轻轻晃动。

阿禾应了一声,抱着半人高的竹筐快步走来。少年才十五六岁,眉眼间还带着稚气,却已经能熟练地帮素问打理医署的杂事。他把筐子放在石桌旁,看着里面叶片宽大的紫苏,忍不住问:“先生,紫苏也能防疫吗?上次您说它能治风寒,我还记在本子上呢。”

素问笑着抬眼,指了指竹筐里的紫苏:“这东西用处多,晒干了和苍术、艾叶混在一起点燃,消毒的效果更好。你去把后院的石臼搬来,咱们先把草药碾成末,等会儿百姓来了好用。”

阿禾点点头,转身往后院跑。路过医署门口时,他瞥见秦斩正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张写满字的告示,身边跟着两个巡守队的队员。秦斩穿着深青色的铠甲,腰间别着佩剑,脸上没什么表情,却让人觉得踏实——自从去年洪水过后,这位将军就没少为庐江的百姓奔波,修河堤、建医点,连田间的稻种改良都要亲自过问。

“阿禾,过来帮个忙。”秦斩看到他,扬了扬手里的告示。阿禾跑过去,帮着队员把告示贴在医署门口的木板上。告示上的字是秦斩亲手写的,笔锋刚劲,每一条都写得清楚:“一、每日辰时点燃苍术艾叶,通风半个时辰;二、饭前便后需洗手,可用皂角或草木灰清洁;三、禁止饮用生水,需煮沸后方可饮用;四、若有发热、咳嗽、腹泻者,立即前往医署就诊,不得隐瞒。”

“将军,这告示写得真明白,百姓们一看就懂。”阿禾看着告示,心里佩服。秦斩嗯了一声,目光落在医署院里:“素问准备得怎么样了?昨天听巡守队说,西边的李村有两户人发热,虽不是疫病,但也得提前防着。”

“先生早就准备好了,草药都分好包了,就等百姓们来上课呢。”阿禾说着,指了指院里的长凳——他一大早便搬了十几张长凳放在老槐树下,还在石桌上摆了几个陶碗,里面盛着清水,供百姓们解渴。

说话间,院门外已经来了不少百姓。打头的是王阿婆,她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烙好的麦饼,看到素问就笑着走过去:“素问先生,我给你和阿禾带了点吃的,早上上课要讲那么久,别饿着。”

素问连忙接过竹篮,道谢后把麦饼放在石桌上:“阿婆,您太客气了。今天咱们讲防疫,您可得仔细听,回去好跟村里的人说说。”

“那肯定的!”王阿婆找了个长凳坐下,看着石桌上的草药,凑近闻了闻,“这就是能消毒的草药?上次我家孙子有点咳嗽,我要是早知道用这个,也不用急得半夜去敲医署的门了。”

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附和。有个叫张二嫂的妇人,双手抱在胸前,语气带着点怀疑:“先生,这草药点燃了真能防疫病?以前也没听说过啊,不会是白费功夫吧?”

她这话一出,不少百姓都点头。庐江的百姓大多靠种地为生,以前遇到疫病,只能听天由命,要么求神拜佛,要么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从来没听说过“防疫”这说法。

素问没有急着反驳,而是拿起一包苍术和艾叶,走到张二嫂面前,把草药递到她手里:“二嫂,你先闻闻这味道,是不是觉得胸口敞亮了些?这苍术能祛湿,艾叶能散寒,两者混在一起点燃,烟气能杀死空气中的‘秽气’——就是让人生病的东西。去年咸阳那边闹疫病,就是用这法子防住的,十户人家里面,有九户都没被传染。”

张二嫂接过草药,放在鼻尖闻了闻,果然觉得一股清苦的香气钻进鼻子,之前因为天热闷出来的烦躁感少了些。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先生这么一说,我倒觉得这草药有点用了。那要是点燃了,会不会呛得人难受啊?”

“不会的,”素问耐心解释,“点燃后要把门窗打开,让烟气顺着风散出去,同时把‘秽气’带出去。每天辰时点燃一次,烧半个时辰就行,既不耽误干活,又能防疫。”

这时,秦斩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陶制的小炉子——是他让铁匠铺打的,底下有通风的小孔,正好用来烧草药。他把炉子放在石桌上,点燃一小块炭火,然后把草药末撒在上面。很快,青白色的烟气便冒了出来,带着苍术和艾叶的清苦香气,慢慢弥漫在院子里。

“大家看,就是这样用的。”秦斩说着,打开了医署的门窗,“每个村的医点都会分发这样的炉子和草药,巡守队会每天去村里检查,确保大家都用起来。”

百姓们凑过来看,有的还伸手摸了摸炉子,感受着上面的温度。李大叔是李村的,家里有个七岁的儿子,昨天刚有点发热,他心里正着急,这会儿连忙问道:“先生,将军,我家娃昨天有点发热,还咳嗽,会不会是疫病啊?我要不要把他锁在家里,不让他出来?”

素问一听,立刻问道:“孩子除了发热咳嗽,还有没有腹泻、呕吐的症状?身上有没有起疹子?”

李大叔想了想,摇摇头:“没有腹泻呕吐,也没起疹子,就是精神不太好,老想睡觉。”

“那应该不是疫病,”素问松了口气,“可能是天热着凉了,你等会儿带孩子来医署,我给他开点草药,再教你怎么用紫苏煮水给他喝。不过你要注意,这几天别让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家里每天都要烧草药消毒,你和孩子娘也要勤洗手,避免把‘秽气’带给孩子。”

李大叔连忙点头,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谢谢先生,谢谢先生!我这就回去把孩子带来。”

阿禾这时正忙着给百姓们分发草药包,每个包里都装着足够用十天的苍术、艾叶和紫苏,还有一张写着使用方法的纸条——是素问前几天写的,阿禾帮忙抄了几十张。他看到有个小孩盯着石桌上的紫苏看,便走过去,从包里拿出几片新鲜的紫苏叶,递给小孩:“这是紫苏,放在嘴里嚼一嚼,能治口臭,还能开胃呢。”

小孩接过紫苏叶,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睛立刻亮了:“娘,这个好吃,有点甜!”

小孩的娘笑着对阿禾道谢:“多谢阿禾小哥,我家娃最近总不爱吃饭,正好让他嚼点紫苏叶。”

阿禾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不用谢,先生说紫苏用处多,你们要是觉得新鲜的好用,也可以自己去山上采,后院的菜园里也种了一些,要是不够,随时来医署要。”

接下来,素问开始教大家制作防疫香囊。她把苍术、艾叶、紫苏的粉末按比例混合好,放在粗布包里,然后用麻绳系紧,挂在腰间:“这香囊戴在身上,走路的时候会散出香气,能挡住‘秽气’,尤其是小孩和老人,最好每天都戴着。你们看,阿禾身上就戴着一个。”

大家都看向阿禾,阿禾连忙把腰间的香囊解下来,递给大家看。那是一个蓝色的粗布香囊,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艾草,是素问前几天教他绣的——阿禾手笨,绣了好几次才绣好,现在被大家盯着看,脸都红了。

“阿禾小哥的手真巧!”王阿婆笑着说,“我回去也给我家孙子绣一个,让他天天戴着。”

素问拿出准备好的布料和麻绳,分给百姓们:“这些布料都是医署买的,大家可以自己做香囊,要是不会做,阿禾可以教你们——他虽然绣得慢,但缝香囊还是很熟练的。”

阿禾连忙点头,拿起一块粉色的布料,演示怎么把草药末装进去,怎么缝边。百姓们围过来,有的跟着学,有的互相帮忙,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张二嫂学得最快,很快就做好了一个香囊,挂在女儿的脖子上:“你看,多好看,以后每天都戴着,别弄丢了。”

女儿点点头,摸着脖子上的香囊,笑得开心。

太阳渐渐升高,老槐树下的阴影也移了位置。素问看大家都学会了用草药和做香囊,便清了清嗓子:“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要是有不懂的,现在可以问,或者以后来医署问我和阿禾都可以。”

“先生,我想问一下,要是村里有人不愿意烧草药怎么办?”有个村民问道,“我们村的刘大爷就很固执,上次修河堤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去帮忙,说那是白费力气。”

秦斩接过话:“这个大家不用担心,巡守队会和各村的里正合作,每天去村里巡查。要是有人不愿意配合,里正会先劝说,要是劝说没用,巡守队会强制要求——不是要惩罚大家,是为了所有人的健康。毕竟疫病这东西,一旦传开,谁都躲不过。”

“将军说得对,”王阿婆附和道,“上次洪水的时候,要是大家都不愿意修河堤,咱们的房子和田地早就被淹了。现在防疫也是一样,得大家一起努力才行。”

百姓们都点头,觉得秦斩说得有道理。

这时,李大叔带着儿子来了。小孩脸色有点白,但精神比早上好多了,看到阿禾手里的香囊,眼睛直盯着看。素问连忙给小孩诊脉,又看了看他的喉咙,然后开了一副草药,递给李大叔:“这草药每天煎一次,分两次喝,连喝三天。你再用紫苏叶煮水,放一点冰糖,给孩子当茶喝,能开胃。家里每天烧草药的时候,记得把孩子的房间也熏一熏,门窗要打开通风。”

李大叔接过草药,连声道谢:“谢谢先生,我一定照做。”

阿禾走过去,把自己绣的那个蓝色香囊解下来,递给小孩:“这个给你,戴着能防疫,还好看。”

小孩接过香囊,小声说了句“谢谢”,然后躲在李大叔身后,偷偷摸着香囊上的艾草。

太阳升到头顶时,防疫课才算结束。百姓们拿着草药包和布料,三三两两地离开,嘴里还在讨论着怎么用草药、怎么做香囊。王阿婆走之前,把竹篮里的麦饼塞给素问和阿禾:“你们忙了一早上,快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素问和阿禾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看着百姓们远去的背影,阿禾忍不住说:“先生,今天大家都很认真,我觉得防疫肯定能成功。”

素问笑着点头:“只要大家都配合,就一定能成功。你看,刚才张二嫂一开始还怀疑,后来不也学得很认真吗?百姓们只是需要有人教他们怎么做,只要让他们看到效果,他们就会愿意配合。”

秦斩站在一旁,看着医署院里散落的草药末和布料,心里也觉得踏实。他拿出腰间的玉佩,轻轻摩挲着——这是他父亲留下的,上次洪水的时候,他就是戴着这枚玉佩,带领百姓们修好了河堤。现在防疫,他同样有信心。

突然,秦斩的脑海里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是系统提示的声音,只有他能听到。

【系统提示:庐江医署防疫宣传覆盖完成,楚地各乡村医点同步推广草药防疫与香囊制作,百姓防疫意识显着增强。截至目前,楚地疫病发生率较上月下降50%,无新增大规模疫病案例。】

【解锁新模板:乡村防疫巡查模板。模板包含:1. 巡守队与村医点联动巡查制度;2. 疫病疑似病例上报流程;3. 防疫物资短缺应急调配方案。】

秦斩嘴角微微上扬,转头对素问和阿禾说:“刚才巡守队来消息,说其他村的医点也都开始推广防疫了,效果很好。接下来,我们要按照巡查模板,安排巡守队每天去各村巡查,确保没有遗漏。”

素问点点头:“我已经让医署的学徒们整理了防疫物资清单,要是哪个村缺草药或炉子,随时可以来医署领。阿禾,你明天和巡守队一起去西边的几个村,教他们怎么用草药,顺便看看有没有疑似病例。”

阿禾眼睛一亮,立刻答应:“好!我一定好好干,不让先生和将军失望。”

夕阳西下时,庐江医署的院子里还弥漫着草药香。素问坐在石桌旁,整理着今天的防疫记录;阿禾在旁边帮着把剩下的草药装进陶罐里;秦斩则站在门口,看着告示上的字,心里盘算着明天的巡查路线。

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几声狗吠,还有百姓们的谈笑声——有人在点燃草药,烟气顺着窗户飘出来,和医署的草药香混在一起,笼罩着整个庐江。

王阿婆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点燃草药,然后坐在院子里做香囊。她的孙子拿着阿禾给的蓝色香囊,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嘴里唱着阿禾教他的儿歌:“苍术香,艾叶苦,防疫香囊身上戴,百病都不来……”

张二嫂则把告示贴在自家的门框上,然后烧了一锅开水,让全家人洗手。她的女儿戴着新做的粉色香囊,坐在门槛上,看着妈妈煮紫苏水,小声问:“娘,这紫苏水真的能治病吗?”

张二嫂摸了摸女儿的头,笑着说:“能,素问先生和将军都说能,肯定能。以后咱们每天都烧草药、戴香囊,就不会生病了。”

夜色渐深,庐江的百姓们渐渐睡去。医署的灯还亮着,素问还在写防疫手册,准备明天让巡守队带给各村的里正;阿禾的枕头上放着一个新做的香囊,是他用剩下的布料做的,打算明天送给李大叔的儿子;秦斩则在巡守队的营地里,给队员们分配明天的巡查任务,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份防疫巡查表。

月光洒在庐江的大地上,医署院角的老槐树下,那筐紫苏叶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这香气,不像城里的脂粉香那么浓郁,也不像酒香那么醇厚,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像一双温柔的手,守护着庐江的百姓,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几天后,巡守队的队员们回来汇报,说所有村都已经开始防疫,没有发现疑似病例。李大叔的儿子已经痊愈,每天都戴着香囊去村里的学堂上学;张二嫂还主动帮村里的老人做香囊,教他们怎么用草药;刘大爷一开始不愿意配合,后来看到村里的人都没生病,也主动去医署领了草药和炉子。

秦斩再次收到系统提示,说楚地的疫病发生率又下降了10%,百姓对防疫的满意度达到了90%。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素问和阿禾时,两人都笑得很开心。

“先生,你看,我们成功了!”阿禾拿着巡查记录,激动地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疫病了!”

素问笑着摸了摸阿禾的头:“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推广防疫,让楚地的每一个百姓都能健康生活。”

秦斩看着眼前的两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庐江的草药香,不仅能防住疫病,还能凝聚起百姓的心——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又过了一个月,庐江没有新增一例疫病。百姓们为了感谢素问和秦斩,特意在医署门口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健康守护”四个大字。牌匾挂起来的那天,医署的院子里挤满了百姓,大家手里都拿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还有新做的点心,非要送给素问和秦斩。

王阿婆拉着素问的手,眼眶红红的:“先生,要是没有你和将军,我们还不知道要受多少苦呢。这牌匾虽然不值钱,但却是我们大家的心意。”

素问看着牌匾,又看了看周围的百姓,心里暖暖的:“这不是我和将军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继续齐心协力,庐江一定会越来越好。”

秦斩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和庐江的百姓们一起面对,守护好这片土地,守护好这里的每一个人。

医署的草药香,依旧在庐江的空气中弥漫着。这香气,成了庐江百姓最安心的味道,成了楚地大地上最温暖的守护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