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177集:驿站的新消息

驿路织楚:寿春驿站的民生长卷

寿春驿站的晨雾还没散,驿卒小赵就攥着封火漆封口的书信,踩着木梯冲进二楼的议事房。秦斩刚把楚地各郡的舆图铺开,指尖还停在庐江郡的稻田标记上,见小赵跑得急,忙伸手接过信:“莫慌,慢慢说。”

火漆印是庐江郡农官特有的稻穗纹,拆开信纸时,墨香混着淡淡的稻秆气息飘出来。“将军,庐江的早稻熟了!”小赵的声音带着颤,“农官说新稻种亩产比去年多了两石,百姓们在田埂上搭了戏台,就等您去尝新米!”

秦斩的目光扫过信上“稻穗饱满,颗粒归仓”几个字,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来。他抬手敲了敲舆图上的庐江郡,系统界面突然弹出淡蓝色的光纹——“信息传递”提示清晰明了:“驿站信息流通加速,各郡资源调配效率提升30%,问题响应时间缩短50%。”这是三个月前他盯着驿卒改驿路、添马厩时,从未想过的快节奏。

“立刻备马,”秦斩把信纸折好塞进怀里,“让驿丞把庐江的消息抄十份,派驿卒往长沙、九江、衡山三郡送,顺便问问长沙的晚稻秧苗长势,九江的河堤管护缺不缺人手。”

小赵刚跑下楼,议事房的门又被推开。驿丞老周抱着个木盒进来,盒里装着十几块刻着字的木牌:“将军,按您说的,给各郡商队做的‘路引牌’做好了,正面是驿站标记,背面刻着沿途的补给点。”他拿出一块递给秦斩,木牌打磨得光滑,边角还裹了铜片防磨损,“昨天有个从咸阳来的商队,说以前走楚地要带三个向导,现在有这牌子,跟着驿站走就不会迷路了。”

秦斩摩挲着木牌上的“秦驿”二字,突然听见楼下传来喧闹声。他走到窗边往下看,只见驿站的空地上围了一圈人,几个穿粗布短打的商队伙计正围着驿卒打听消息,其中一个络腮胡的汉子嗓门最大:“兄弟,庐江的桑布现在什么价?我这一车麻布要是能换桑布,回去就能多赚两成!”

“别急啊张掌柜,”驿卒手里拿着个册子,翻得哗哗响,“昨天庐江来的驿马带了消息,桑布最近供不应求,织坊都在招人呢。不过九江的麻布便宜,您要是愿意绕点路,先去九江收麻布,再运到庐江换桑布,中间能多赚不少。”

络腮胡张掌柜眼睛一亮:“真的?那九江的河堤好走吗?我去年去的时候,有段路全是泥坑,差点陷了车。”

“早修好了!”另一个驿卒凑过来,“将军上个月让九江郡加固了河堤旁的官道,现在走牛车都稳得很。对了,您要是走驿站的路线,晚上还能在驿站歇脚,有热水有马厩,比在野外扎营安全多了。”

秦斩看着楼下渐渐散去的商队,老周在一旁笑道:“自从您让咱们把各郡的物价、路况都记在册子上,每天来打听消息的商队就没断过。以前商队走一趟楚地,要赌一半的运气,现在有了准信,连咸阳的大商队都愿意来了。”

正说着,又有个驿卒骑马回来,手里拿着九江郡的回信。秦斩拆开一看,信上的字迹很工整,开头就写着“百姓皆念将军之功”——九江郡的河堤加固工程完工后,上个月下了场暴雨,河堤纹丝不动,沿岸的村落没淹一亩田,百姓们还自发组织了护堤队,每天都有人去河堤上巡查。

“只要百姓过得好,再辛苦也值得。”秦斩把回信递给老周,心里像揣了团暖火。他想起三个月前在九江河堤上,百姓们披着蓑衣、踩着泥水垒土的模样,那时系统提示“防洪能力提升60%”,他还担心后续管护跟不上,现在看来,百姓自己已经把河堤当成了家的一部分。

系统界面又亮了起来,这次是“商业信息”的提示:“驿站信息服务完善,商队经营决策准确性提升40%,跨郡贸易量增加25%,解锁‘商业信息’共享平台模板。”淡蓝色的光纹里,还附带了个简单的流程图——商队可在驿站登记供需,驿站通过驿马传递信息,三日内就能完成跨郡对接。

“老周,”秦斩指着系统界面里的流程图,“咱们把这个共享平台建起来。在驿站门口设个木栏,左边贴‘求购’,右边贴‘出售’,商队来了就让他们登记,每天安排驿卒汇总一次,再抄送给各郡驿站。”

老周连连点头:“好主意!昨天有个卖药材的商队,说手里有批薄荷卖不出去,要是能跟庐江的医署对接上,正好能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午后的阳光透过驿站的木窗,洒在舆图上。秦斩看着楚地的疆域里,渐渐布满了红色的驿站标记,从寿春到庐江,从长沙到九江,像一条条红色的脉络,把各个郡串联起来。驿卒们来来往往,马蹄声、车铃声、商队的谈笑声混在一起,成了楚地最鲜活的声音。

突然,楼下传来一阵欢呼。秦斩跑下楼,只见张掌柜正领着伙计往牛车上装桑布,旁边还有个庐江织坊的掌柜,手里拿着账本跟他对账。“将军!”张掌柜看见秦斩,远远地拱了拱手,“托您的福,我这趟不仅换了桑布,还跟庐江的织坊定了长期的货,以后每月都来!”

庐江织坊的掌柜也笑着说:“以前织坊的布要靠货郎走街串巷卖,现在通过驿站的信息,不用出门就能接到订单,织女们的工钱都涨了三成呢。”

秦斩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又抬头望了望远处的官道。驿道两旁的槐树已经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驿站的灯笼还没点亮,但他仿佛已经看到,夜幕降临时,一盏盏灯笼沿着驿道亮起,像一串明珠,照亮了楚地的夜晚。

系统界面的光纹再次闪烁,这次没有具体的提示,只有一行淡淡的字:“楚地民生脉络已成,皆因驿路相通,人心相连。”秦斩轻轻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驿站,更多的商队,更多的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织出更美好的日子。

傍晚时分,最后一批驿马回来了。驿卒们卸了马鞍,给马匹喂上豆饼,又开始整理当天的书信和信息册。老周拿着新登记的商业信息,走到秦斩面前:“将军,今天又有五个商队登记了供需,还有三个郡的医署来问草药的情况,咱们的共享平台越来越热闹了。”

秦斩接过信息册,翻了几页,只见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长沙郡求购艾草五十斤”“九江郡出售新米一百石”“衡山郡医署需薄荷二十斤”……每一条信息后面,都跟着商队或机构的名字,还有对接的时间和地点。

“明天把这些信息抄送给各郡驿站,”秦斩把信息册还给老周,“再让驿卒去药田看看,素问姑娘那边的草药长势怎么样,要是够了,就先给衡山郡的医署送过去。”

老周应了声,转身去安排。秦斩站在驿站的门口,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官道上的车辙还清晰可见,那是商队留下的痕迹;驿站的灯笼已经点亮,橘黄色的光在夜色中格外温暖。远处的村落里,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农户们谈论收成的声音。

他想起三个月前,刚到寿春时,这里的官道坑坑洼洼,驿站破旧不堪,百姓们脸上满是愁容。而现在,官道平坦了,驿站热闹了,百姓们的脸上有了笑容。这一切的变化,都始于那第一声马蹄,始于那第一个驿站,始于每一个为楚地努力的人。

“将军,该吃饭了。”老周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走过来,旁边还有一盘炒青菜和一碗鱼汤,“这是庐江送来的新米,您尝尝,比去年的香多了。”

秦斩接过饭碗,尝了一口,果然软糯香甜。他看着碗里的米饭,又想起庐江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想起商队脸上的笑容,想起织女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

夜色渐深,驿站的喧闹声渐渐平息。驿卒们都休息了,只有驿站门口的灯笼还亮着,照亮了门前的官道。秦斩站在灯笼下,望着楚地的方向,他知道,明天一早,又会有新的驿马出发,新的信息传递,新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而寿春驿站,就像楚地的心脏,永远跳动着,为这片土地输送着活力和希望。

日子一天天过去,楚地的变化越来越大。驿站的数量从十几个增加到几十个,商队的足迹遍布各个郡,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稻田里的鱼长得越来越肥,织坊里的丝绸越来越精美,医署里的草药越来越充足,学堂里的孩子们也能读到更多的课本。

有一天,秦斩收到了一封来自咸阳的书信。信里说,朝廷听说了楚地的变化,要把寿春驿站的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让更多的地方受益。秦斩拿着书信,站在驿站的门口,望着楚地的疆域,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楚地百姓的肯定,对每一个为这片土地努力的人的肯定。

驿卒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把楚地的经验写成册子,送到咸阳去。商队们也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来向秦斩道贺,说以后走天下,都能享受到驿站的便利了。百姓们则自发地来到驿站,送来了新米、桑布、草药,还有孩子们画的画,画上是驿站的灯笼,还有奔跑的驿马。

秦斩看着眼前的一切,又想起了最初的日子。那时他只是想修一个驿站,让百姓们出行更方便,却没想到,这小小的驿站,竟然成了楚地民生的纽带,连接了各个郡,连接了人心。他知道,只要这驿路不断,这人心不散,楚地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寿春驿站的屋顶上。秦斩站在驿站的最高处,望着楚地的山河。驿道两旁的槐树已经结出了槐米,风一吹,槐米落在地上,像一层白色的雪。驿站的灯笼又亮了起来,沿着驿道一直延伸到远方,照亮了楚地的夜晚,也照亮了百姓们的希望。

他轻轻说了一句:“这楚地的日子,终于像模像样了。”声音不大,却被风吹着,传遍了整个驿道,传遍了楚地的每一个角落。而寿春驿站的马蹄声,还在继续,伴随着楚地的民生长卷,一直织下去,织向更遥远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