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136集:旧贵异动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136集:旧贵异动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寿春宴:楚烬未燃

寿春的雨,总带着一股子淮水的湿冷:景驹拢了拢锦袍领口,指尖触到衣襟内侧缝着的半片玉珏——那是楚幽王时期的旧物,云纹边缘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仍像一块烧红的烙铁,贴着心口发烫。他站在自家府邸的密室门口,听着身后传来的脚步声,每一步都踩在楚地残存的体面与野心之上。

“景太傅之子,果然守信。”率先开口的是昭氏的家主昭虎,此人曾是楚廷的大司马,楚亡后便称病闭门,今日却穿着一身玄色暗纹的常服,眼神里藏着与装束不符的急切,“不知景公子今日相召,是有了破秦的良策?”

密室不大,四壁用青石砌成,角落里燃着一盆炭火,却驱不散空气中的滞闷。除了昭虎,还有屈氏的屈庸、项氏的旁支项伯(非投刘邦者,乃项燕远亲),以及几个曾在楚宫任职的旧臣。他们围坐在一张矮案旁,案上摆着一壶未开封的米酒,几只陶杯倒扣着,像是在等一个足以打破僵局的信号。

景驹走到案前,没有落座,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帛,缓缓展开。昏黄的灯光下,绢帛上“楚王后裔”四个篆字格外醒目——那是他暗中寻访到的,楚考烈王的旁支子嗣熊心的画像,此刻正被他小心地铺在案上。

“诸位请看,”景驹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激动,“此乃熊心公子,正宗的楚国王脉。秦斩虽占了寿春,却不过是秦廷的鹰犬,楚地百姓仍念着怀王旧恩。只要我们拥熊心公子为新楚王,振臂一呼,必能聚起数万之众,再联合江东的项梁将军,何愁不能复楚?”

昭虎探身看了一眼画像,眉头却皱了起来:“熊心公子?我怎从未听闻此人?再者,秦斩如今在寿春威望日隆,开粮仓、修水利,连街头的孩童都在唱‘秦侯护我家’,此时举事,百姓会响应吗?”

“百姓无知,不过是被秦斩的小恩小惠蒙蔽!”屈庸猛地拍了下案几,陶杯被震得发出轻响,“想当年我楚国鼎盛时,寿春何等繁华?如今秦兵在街上巡逻,连祭祀屈原的仪式都要受他们监视,这口气,诸位能咽得下?”

项伯一直没说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角,此刻才缓缓开口:“屈兄所言极是,只是秦斩的‘霸王之气’非同小可,上月围剿盐匪时,不过散出些许气势,便让盗匪们弃械投降。我等麾下虽有私兵,却多是老弱残兵,如何敌得过秦军?”

这话一出,密室里顿时安静下来。炭火噼啪作响,映着众人脸上的犹豫——他们恨秦人的统治,却更怕秦斩的雷霆手段。楚亡不过半年,项燕战死的惨状仍在流传,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倒在玄铁枪下的人。

景驹见状,心中暗急,却面上不动声色:“诸位放心,我已派人联络了熊心公子,他如今就在寿春城外的农庄中。只要我们约定时日,先控制寿春的城门,再以‘复楚’之名号令百姓,秦斩纵有‘霸王之气’,也难敌民心所向。至于秦军,我已修书给项梁将军,他若能从江东出兵牵制,我们里应外合,必能成功。”

他说着,从怀中取出另一封密信,递到众人面前:“这是项梁将军的回信,虽未明说出兵时日,却也言‘楚地之事,当以景公子马首是瞻’。诸位若再犹豫,待秦斩根基稳固,我等便再无复楚之日了!”

昭虎接过密信,反复看了几遍,又递给屈庸。众人传阅间,密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络起来,刚才的犹豫被野心压了下去。屈庸率先端起陶杯,倒了杯米酒:“好!景公子既有如此谋划,我屈氏愿出三百私兵,助公子一臂之力!”

“昭氏也出两百!”昭虎紧随其后,眼中闪过决绝,“若能复楚,我等便是楚国的开国功臣!”

项伯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项氏虽多在江东,但我这一支仍有百余精锐,愿听公子调遣。”

众人纷纷表态,米酒被一一斟满,杯盏相碰的声音在密室里响起,像是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敲起前奏。景驹看着眼前的景象,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伸手端起酒杯,正要一饮而尽,却忽听得密室门外传来一阵轻响——是他安排在门口的侍卫发出的警示信号。

“谁?”昭虎猛地起身,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

密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老者走了进来,正是曾为楚廷太傅的昭雎。他比昭虎年长十余岁,头发已全白,脸上布满皱纹,此刻却面色凝重,目光扫过案上的绢帛与密信,轻轻叹了口气:“诸位,何必如此执迷不悟?”

景驹心中一紧,强作镇定:“昭太傅,我等商议楚地之事,与你无关,还请出去。”

“与我无关?”昭雎走到案前,拿起那卷画着熊心的绢帛,缓缓摇头,“楚亡已半年,百姓好不容易能吃上饱饭,穿上暖衣,你们却要为了一己之私,再掀战火?秦斩虽为秦将,却从未亏待过楚地百姓,上月疫病,他亲自入疫区救治,连手臂都被感染,这样的人,难道不比那些只知争权夺利的楚王强?”

“你!”屈庸怒目而视,“昭雎,你身为楚臣,却为秦斩说话,简直是楚人的叛徒!”

“叛徒?”昭雎苦笑一声,将绢帛放回案上,“我若想做叛徒,早在楚亡时便投了秦斩,何必等到今日?我只是不忍见楚地百姓再遭战乱之苦。你们以为拥立新楚王便能复楚?秦廷兵力强盛,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就在北方,一旦起事,寿春必遭血洗,到时候,你们谁能承担这个后果?”

他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众人头上。密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刚才的热血沸腾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犹豫。景驹看着昭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却又不敢发作——昭雎在楚地旧臣中威望极高,若杀了他,必会引起其他旧臣的不满。

“昭太傅,”景驹放缓了语气,“我等并非要置百姓于不顾,只是秦廷暴虐,今日的安定不过是暂时的。他日秦斩若奉诏回京,寿春百姓又将何去何从?唯有复楚,才能保楚地长久太平。”

昭雎摇了摇头,不再多言,只是转身向门口走去:“秦斩已得知你们的谋划,他今日设宴,请诸位明日去侯府一叙。至于是否要举事,诸位还是好好想想吧。”

说完,他推门而出,留下密室里面面相觑的众人。炭火渐渐熄灭,寒意重新弥漫开来,刚才斟满的米酒,此刻已凉得刺骨。

昭雎离开景驹府邸时,雨已经停了。

寿春的街道上,零星有几个行人走过,大多是提着菜篮的妇人,或是背着农具的农夫。街角的面摊上,热气腾腾的汤面冒着白雾,摊主一边下面,一边哼着楚地的童谣,歌词里竟有“秦侯修堤,淮水不欺”的句子。

昭雎沿着街道慢慢走着,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他曾是楚廷的太傅,辅佐过楚怀王的孙子,楚亡时,他也曾想过殉国,却被秦斩拦下。秦斩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楚地百姓需要有人为他们谋生计,而非一死了之。”

半年来,他看着秦斩打开粮仓赈济饥民,看着秦军士兵与楚地百姓一同修建淮河大堤,看着“楚秦书院”里楚儒与秦博士争论礼法,却从未有过冲突。他知道,秦斩的威望不是靠“霸王之气”吓出来的,而是靠一件一件实事堆起来的。

走到侯府门口时,侍卫早已认出了他,恭敬地引他入内。侯府的庭院与楚宫不同,没有雕梁画栋的奢华,却种满了楚地常见的橘树,此刻枝头已结出小小的青橘,随风摇曳。

秦斩正在书房里看卷宗,见昭雎进来,便放下手中的毛笔,起身相迎:“昭太傅,景驹那边可有消息?”

“他们已决定拥立熊心公子举事,还联络了项梁的人。”昭雎坐下,接过侍女递来的热茶,喝了一口,才继续道,“不过我已劝过他们,只是不知能否听进去。明日的宴会,恐怕不会平静。”

秦斩点了点头,走到窗边,看着庭院里的橘树:“我在楚地半年,深知旧贵族心中的执念。他们恨的不是我,是亡国之痛。但若因此让百姓再遭战乱,我不能坐视。明日设宴,我不准备派兵,只让他们看看楚地如今的样子,看看咸阳的诏书,或许能让他们回心转意。”

“万一他们不肯放弃呢?”昭雎担忧道,“景驹此人,野心极大,恐不会轻易妥协。”

秦斩转过身,目光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若他们执迷不悟,我便只能用秦军的方式解决。但在此之前,我想给他们一个机会,也给楚地百姓一个机会。”

他说着,从案上拿起一卷卷宗,递给昭雎:“这是上月楚地的民生账册,你看看。粮仓的存粮比楚亡时多了三成,流民返乡的有两千余户,淮河大堤已修好了百里,今年汛期,寿春再不会被淹。这些,都是百姓用汗水换来的太平,不能毁在他们的野心手里。”

昭雎接过账册,一页页翻看,眼中渐渐泛起泪光。他想起楚亡前,百姓流离失所,粮价飞涨,楚廷却还在为争夺王位而内斗。如今的寿春,虽在秦人的统治下,却有了久违的安定。

“我明白了。”昭雎合上账册,站起身,“明日的宴会,我会陪你一同前往,也让他们看看,楚地如今需要的不是复楚,是太平。”

秦斩点了点头,看着昭雎离去的背影,又拿起案上的另一卷绢帛——那是咸阳送来的嘉奖诏书,始皇帝在诏书中称赞他“治楚有方,安民有功”,并许他可便宜行事。他将诏书仔细收好,心中暗道:明日,便用这太平与大义,让景驹等人放弃异动。

次日清晨,寿春的阳光格外明媚。

秦斩的侯府门前,车水马龙。景驹、昭虎、屈庸等人各自乘着马车而来,他们穿着最体面的服饰,却面色凝重,显然对今日的宴会心怀忐忑。侍卫引他们进入侯府,穿过庭院时,恰逢一队秦军士兵正在操练,他们步伐整齐,动作划一,却没有丝毫喧哗,与楚亡时那些烧杀抢掠的秦兵截然不同。

宴会厅设在侯府的正厅,厅内宽敞明亮,四壁挂着几幅字画,既有秦地的山水,也有楚地的楚辞,显得格外和谐。正厅中央摆着一张长案,案上摆满了楚地的特色菜肴——清蒸淮鱼、炖鹿肉、蜜渍橘瓣,还有一壶壶上好的米酒。

秦斩已在厅内等候,他穿着一身玄色的秦式朝服,却未戴冠,只束着一根玉带,显得平易近人。见景驹等人进来,他起身笑道:“诸位今日能来,秦某甚是欣慰。快请坐,尝尝这寿春的米酒,还是去年的陈酿。”

景驹等人相互看了一眼,犹豫着走到案前坐下。侍女为他们斟上米酒,酒液清澈,香气扑鼻,却无人有心思品尝。

“不知秦侯今日设宴,有何要事?”景驹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秦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案上的一个陶碗,舀了一勺碗中的粟米,递到景驹面前:“景公子,你看看这粟米,颗粒饱满,比楚亡时的粟米大了近一倍。你可知,这是今年寿春郊外农庄的新粮?”

景驹看着那碗粟米,没有说话。昭虎却忍不住开口:“秦侯治理楚地有功,我等知晓。但楚地终究是楚人的楚地,秦廷的统治,不过是暂时的。”

“暂时的?”秦斩放下陶碗,目光扫过众人,“诸位可知,楚亡前,寿春有多少流民?不下五千户。如今,这些流民大多已返乡,开垦了近万亩荒地。上个月,我派人去淮河下游巡查,见百姓们在堤边种满了庄稼,说今年定能有个好收成。这些,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太平?”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画轴,递给昭虎:“这是淮河大堤的图纸,诸位请看。此堤全长百里,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楚亡前,淮河年年泛滥,百姓们只能逃荒,如今有了这大堤,他们终于能安心种地,不必再流离失所。你们若举事,这大堤谁来修?这些百姓谁来养?”

昭虎接过图纸,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画着大堤的结构,还有标注的工程量与工期。他心中一震,想起楚廷曾多次商议修堤,却因国库空虚而不了了之,如今秦斩竟真的将大堤修了起来。

屈庸却仍不服气:“秦侯虽做了些实事,却终究是秦人的臣子。楚地百姓虽能吃饱饭,却要受秦法的约束,连祭祀先祖都要报备,这与亡国奴何异?”

“秦法约束的是作奸犯科之徒,而非守法百姓。”秦斩平静地反驳,“楚亡前,楚廷律法混乱,贵族子弟仗势欺人,百姓有冤无处诉。如今,寿春的县衙每日都有百姓来告状,无论是秦人还是楚人,只要有理,便能得到公正的判决。至于祭祀先祖,只要不违背秦法,百姓可自行祭祀,何来报备之说?”

他说着,又从案上拿起一份卷宗,递给屈庸:“这是上月寿春县衙的断案记录,你看看。有一个秦人士兵强抢楚女,被我下令斩首示众;还有一个楚地贵族霸占百姓田地,被我没收田地,还给了百姓。秦法面前,人人平等,这难道不比楚廷的律法更公平?”

屈庸接过卷宗,匆匆翻看几页,脸色渐渐变得苍白。他想起楚亡前,自己的侄子曾强抢过一个民女,却因家族势力而安然无恙,如今若在秦法之下,恐怕早已人头落地。

景驹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越来越慌,却仍强撑着道:“秦侯所言,不过是秦廷的怀柔之术。他日秦廷若要征调楚地的粮草与壮丁,百姓们还是要受苦。我等拥立楚王后裔,便是为了让楚地百姓能自己做主,不受秦廷的压榨。”

“自己做主?”秦斩冷笑一声,从怀中取出那份咸阳送来的嘉奖诏书,缓缓展开,“诸位请看,这是始皇帝陛下的诏书。诏书中说,楚地初定,三年内免征粮草,五年内不征壮丁。陛下还许我在楚地推行‘楚秦融合’之策,楚地的文化、习俗,皆可保留。你们所谓的‘自己做主’,难道就是让百姓放弃这三年的太平,再去经历战乱之苦?”

诏书展开,金黄的绢帛上,始皇帝的御笔朱批格外醒目。景驹等人凑近一看,只见上面确实写着免征粮草、保留楚俗的字样。他们心中最后的防线,开始渐渐崩塌。

“诸位,”秦斩收起诏书,语气变得沉重起来,“我知道你们心中有亡国之痛,有复楚的执念。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百姓要的不是楚国的名号,是能吃饱饭、穿暖衣,是能安稳地过日子。楚亡半年,寿春的百姓已经过上了这样的日子,你们若举事,便是将他们重新推入火坑。”

他站起身,走到景驹面前,目光灼灼:“景公子,你是楚太傅之子,饱读诗书,当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若真心为楚地百姓,便该与我一同守护这太平;若执迷不悟,非要掀起战乱,我虽不愿动刀,却也绝不会坐视百姓受苦。”

景驹看着秦斩的眼睛,那里面没有威胁,只有坚定与真诚。他想起昨日密室里的谋划,想起昭雎的劝告,想起街头百姓哼唱的童谣,心中的野心与执念,渐渐被愧疚与犹豫取代。

昭虎率先站起身,对着秦斩躬身行礼:“秦侯所言极是,我昭氏愿放弃举事,从此安分守己,为楚地百姓尽一份力。”

屈庸也跟着起身,脸色羞愧:“秦侯,是我糊涂,险些酿成大错。我屈氏也愿归顺,再不提复楚之事。”

项伯与其他旧臣见状,也纷纷起身行礼,表示愿意放弃异动。景驹看着众人,又看了看秦斩,最终长叹一声,躬身道:“秦侯,是我执念太深,险些害了楚地百姓。从今往后,我景驹愿听从秦侯调遣,共守这寿春太平。”

秦斩见众人皆已放弃举事,心中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好!诸位能回心转意,实乃楚地百姓之福。今日这宴会,便当作是我与诸位冰释前嫌的见证。来,我们共饮此杯,祝愿楚地永享太平!”

他端起酒杯,众人也纷纷端起酒杯,杯盏相碰的声音在宴会厅里响起,这一次,没有了昨日密室里的紧张与急切,只有释然与坚定。

宴会过后,景驹等人陆续离开侯府。走到侯府门口时,景驹回头望了一眼,只见秦斩正站在门口相送,阳光洒在他身上,竟带着一丝温暖。他想起自己藏在衣襟里的那半片玉珏,轻轻将其取出,扔在了路边的草丛里——那代表着过去的执念,从此,该放下了。

秦斩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转身回到府中。昭雎走了过来,笑道:“秦侯,今日之事,总算是圆满解决了。”

秦斩点了点头,目光望向寿春的方向,那里炊烟袅袅,百姓们正在田间劳作,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只是开始。”秦斩轻声道,“楚地的安定,不是靠一场宴会就能换来的。往后,还要靠我们一步步去做,去让百姓真正认可秦楚一家,认可这天下一统的太平。”

昭雎看着秦斩的侧脸,心中忽然明白,楚地需要的不是复辟的楚王,而是像秦斩这样,能为百姓谋福祉,能守护太平的人。他微微颔首,与秦斩一同向府中走去,阳光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仿佛在为楚地的未来,铺就一条通往太平的道路。

寿春的风,渐渐变得温暖起来。庭院里的橘树,在阳光下轻轻摇曳,枝头的青橘,正朝着成熟的方向,慢慢生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