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113集:安抚民心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113集:安抚民心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楚风渐暖

寿春城的晨光,总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寒意。

秦旗在北门楼杆上猎猎作响,朱红底色上的玄鸟纹被风扯得变形,像一只俯视着城池的猛禽。城楼下的青石板路,还留着半月前攻城时的血渍,雨水冲刷后凝成暗褐色的斑痕,像极了百姓脸上挥之不去的愁容。

秦斩站在太守府的二楼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沿的木纹。他刚结束与军需官的对账,案上摊着的楚地户籍册还带着墨香,可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背后,是他昨夜巡城时看到的景象——绸缎庄的门板只开了半扇,掌柜的探出头看见秦军巡逻队,又飞快缩回去;巷子里的孩子追着纸鸢跑,瞥见穿黑甲的士兵,立刻被母亲拽进怀里,捂住嘴不敢出声;就连城根下摆摊的老货郎,也只敢摆上几样破陶碗,见人来就慌忙低头,像怕被人抢走什么似的。

“将军,粮仓的钥匙都备好了。”护卫赵信捧着个铜盘进来,盘里放着三把沉甸甸的铁钥匙,钥匙柄上刻着“寿春官仓”四个字,铜绿还没完全磨掉。这是楚军留下的官仓,半个月前秦军入城时,军需官怕出乱子,一直锁着,如今仓里的粟米再不发,怕是要受潮发霉。

秦斩转过身,玄色的便服领口松了两颗扣子,少了铠甲的压迫感,眉眼间多了几分温和。他拿起一把钥匙,指尖能摸到钥匙齿上的锈迹:“让弟兄们把仓门全开,分粮的时候注意着点,老弱妇孺先领,不许跟百姓抢,更不许克扣。”

“您放心,”赵信把铜盘递过去,“昨天您训过话,谁要是敢犯规矩,军法处置,弟兄们都记着呢。”

秦斩点点头,又想起什么:“去账房支二十两银子,让伙房多煮些粟米粥,放在粮仓门口,给没力气排队的老人孩子先垫垫肚子。”

赵信应了声“是”,刚要走,又被秦斩叫住:“把我那身粗布褐衣找出来,等下跟我出去走走。”

赵信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将军是想微服巡查,看看百姓的真实光景。他赶紧应声:“哎,我这就去准备。”

一、粮仓前的迟疑

寿春官仓在城西南角,是个四四方方的土坯大院,院墙足有两丈高,墙上还留着几处箭孔,是前阵子打仗时留下的。辰时刚过,仓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两个秦军士兵扛着“开仓放粮”的木牌立在门口,木牌上的字是秦斩亲手写的,笔锋刚劲,却特意把字写得大了些,好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清。

可半个时辰过去了,仓门前只聚了二三十个人,都站在三丈开外的地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上前。

人群里的王阿婆,手紧紧攥着布口袋的角,指节都泛了白。家里的米缸三天前就见了底,小孙子昨天还喊着“饿”,她本是第一个听到放粮消息的,可走到仓门口,看到穿黑甲的士兵,腿就软了。前几年楚军抓壮丁,也是这样在粮站前拦着人,说是给粮,最后却把男人都拉去当了兵,她儿子就是那时候没的。

“阿婆,您怎么不上去啊?”旁边一个穿蓝布衫的年轻人小声问。他是个货郎,叫陈二郎,昨天把最后一点糖糕卖了,换了两个窝头,今天也来碰运气。

王阿婆摇摇头,声音发颤:“你没见过楚军的样子?当年也是这样,说是放粮,最后……最后把人都抓走了。”

陈二郎也皱起眉。他倒是没被抓过壮丁,可上个月秦军攻城时,他躲在屋里,听见外面喊杀声震天,还有人喊“秦军屠城”,虽然后来没见真屠城,可心里的怕还在。

就在这时,人群后面传来一阵脚步声。秦斩穿着粗布褐衣,腰里系着根麻绳,赵信也换了便装,跟在他身后,手里提着个布袋子,看着像个寻常的商贩。

秦斩走到人群边,没说话,先看了看粮仓门口的士兵——他们都站在粮堆旁边,手里没拿刀,只是帮着把粟米装进布袋,脸上没什么表情,却也没呵斥百姓。再看百姓,大多低着头,眼神里满是犹豫,还有几个老人,手都在抖。

他清了清嗓子,尽量让声音温和些:“老少爷们,今天开仓放粮,是给大家渡难关的,每人两斗粟米,不要钱,也不抓壮丁,放心领。”

人群里静了一下,没人应声。陈二郎偷偷抬眼看了看秦斩,见他穿着普通,不像当官的,可那站姿,腰杆笔直,又透着股不一样的劲儿。

王阿婆咬了咬牙,往前走了两步,又停住了。她想起儿子临走前说的“娘,我会回来给你带粮的”,可最后回来的,只有一件染血的衣裳。

秦斩看出了她的迟疑,走到她面前,弯下腰,声音放得更低:“阿婆,家里是不是没粮了?”

王阿婆被他问得一怔,眼泪突然就下来了:“官……官爷,我家小孙子三天没吃饭了,我……我怕……”

“不怕,”秦斩接过她手里的布口袋,递给旁边的士兵,“给阿婆装两斗粟米,再舀一碗热粥来。”

士兵很快把装得满满的布口袋递回来,还有一碗冒着热气的粟米粥。王阿婆接过粥碗,指尖碰到碗沿的温度,眼泪掉得更凶了。她颤巍巍地舀了一勺粥,吹了吹,先递给旁边的小孙子:“快吃,慢点吃。”

孩子饿坏了,捧着碗大口喝起来,粥汁顺着嘴角往下流。王阿婆看着孙子,又看了看秦斩,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来:“谢谢官爷!谢谢官爷!”

秦斩赶紧把她扶起来:“阿婆,使不得,这是我该做的。”

有了王阿婆带头,人群里的人慢慢动起来。陈二郎第一个走上去,士兵给他装了粟米,他提着口袋,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接着,越来越多的人上前,有的还带着自家的陶碗,要一碗热粥。仓门前渐渐热闹起来,有老人跟士兵说“谢谢”,有妇人教孩子给秦斩作揖,秦斩都笑着应了,帮着把粮袋递给力气小的百姓。

一直忙到午时,太阳升到头顶,仓里的粟米发出去一半,秦斩额头上沁出了汗。赵信递过来一块帕子:“将军,歇会儿吧,您都站了三个时辰了。”

秦斩擦了擦汗,看向街上——刚才还冷清的街道,现在有几家店铺开了门,卖包子的蒸笼冒着热气,还有孩子在巷口追着玩,虽然看到他还是有点怕,可至少敢出来了。

“再走走,”秦斩把帕子递回去,“去东边的巷子看看,那边住的都是农户,看看他们怎么样了。”

二、茅草屋的哭声

寿春城东的巷子,大多是茅草盖的房子,矮矮的,挤在一起。巷子口有棵老槐树,树干上还留着刀砍的痕迹,是楚军撤退时砍的,想用来挡秦军的路。

秦斩和赵信刚走进巷子,就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哭声,是个老妇人的声音,哭得很伤心,还夹杂着“我的牛啊”“没法活了”的念叨。

两人顺着哭声走过去,在巷子尽头找到一间茅草屋。屋门虚掩着,哭声就是从里面传出来的。秦斩轻轻推开门,看见一个老妇人坐在门槛上,背对着门,手里抱着一根绳子,绳子上还沾着点干草,应该是拴牛用的。她的头发全白了,用根布带扎着,肩膀一抽一抽的,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老嫂子,怎么了?”秦斩走过去,在她旁边蹲下。

老妇人吓了一跳,回过头来。她的脸皱得像核桃,眼睛红肿,嘴唇干裂,看见秦斩和赵信,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赶紧往后缩了缩,声音带着哭腔:“你们……你们是秦军?要……要抓我吗?我儿子已经死了,我没别的亲人了……”

“不是,我们不是来抓人的,”秦斩赶紧摆手,“我们就是路过,听见您哭,想问问怎么了。”

老妇人看了看秦斩的穿着,又看了看赵信,见他们没拿刀,也没穿铠甲,才稍微放下心来,指了指院子里的牛棚:“我的牛……我的耕牛丢了。那是我家唯一的牛,春耕就靠它了,现在牛没了,地种不了,我……我怎么活啊……”

秦斩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牛棚是空的,地上有几根散落的稻草,还有一个打翻的食槽,食槽里的草料撒了一地。

“牛是什么时候丢的?”秦斩问。

“昨天夜里,”老妇人抹了把眼泪,“我把牛拴在棚里,还加了两道绳,早上起来一看,绳断了,牛没了。我找了一早上,问了街坊邻居,都说没看见,肯定是……肯定是被人偷了。”

赵信在旁边小声说:“将军,会不会是溃兵?昨天有几个弟兄说,城西有几个楚军的溃兵没走,说不定是他们偷的。”

秦斩没说话,先安慰老妇人:“老嫂子,您别着急,牛肯定能找回来。您先说说,您的牛有什么记号吗?比如身上有疤,或者毛色不一样的地方。”

老妇人想了想,眼睛亮了一点:“有!我家的牛左后腿上有个月牙形的疤,是去年耕田时被石头划的,还有,它的左耳朵缺了一小块,是小时候被狗咬的。”

“好,”秦斩站起身,“赵信,你去城西的溃兵营地看看,问问有没有人见过这样的牛,再跟巡逻队说一声,让他们在城门口留意,别让牛被带出城。我在这儿陪着老嫂子,等你消息。”

赵信应声而去,秦斩又蹲下来,跟老妇人聊起天。老妇人说她叫张阿婆,丈夫死得早,儿子去年被楚军抓去当壮丁,再也没回来,家里就剩她一个人,靠着几亩地过活。那牛是儿子临走前给她买的,说是“娘,有牛在,你就不用自己拉犁了”,现在牛丢了,她觉得连儿子最后的念想都没了。

秦斩听着,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起自己的母亲,小时候家里穷,母亲也是靠种地拉扯他长大,后来他去当兵,母亲送他到村口,说“别惹事,好好活着回来”,可最后,母亲还是没等到他回去,在一场瘟疫里没了。

“老嫂子,”秦斩从怀里掏出几文钱,递给张阿婆,“您先拿着,去巷口买两个包子吃,别饿着。牛我肯定帮您找回来,您放心。”

张阿婆不肯接:“这钱我不能要,您帮我找牛就够了。”

“拿着吧,”秦斩把钱塞到她手里,“您饿着肚子,怎么等消息?等牛找回来了,您还得靠它耕田呢。”

张阿婆捏着钱,眼泪又下来了:“谢谢……谢谢官爷,您真是个好人。”

秦斩笑了笑,没说话。他走到牛棚里,看了看地上的绳结——绳子是被刀割断的,断口很整齐,不像是被牛挣断的,而且地上还有几个脚印,是军靴的样式,看来赵信说得没错,大概率是溃兵偷的。

三、破庙里的真相

赵信去了半个时辰,就回来了,还带了两个巡逻兵。

“将军,找到了!”赵信跑得满头大汗,“城西的破庙里,有三个楚军溃兵,正准备把牛牵去城外卖,被巡逻队抓住了,牛就在庙里拴着,左后腿有月牙疤,左耳朵缺一块,跟张阿婆说的一模一样。”

秦斩眼睛一亮:“好!带我们去看看。”

张阿婆听说牛找到了,也赶紧站起来,想跟着去,秦斩劝她:“老嫂子,您在家等着,我把牛给您牵回来,您不用跑一趟。”

张阿婆点点头,站在门口,看着秦斩他们走远,手里还紧紧捏着那几文钱。

城西的破庙,是个土地庙,庙门塌了一半,院子里长满了杂草。秦斩他们刚走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争吵声。

“凭什么抓我们?不就是一头牛吗?”一个粗哑的声音喊着。

“你们是溃兵,没编入秦军,还偷百姓的牛,按军法就得处置!”这是巡逻队队长的声音。

秦斩走进庙里,看见三个穿着破烂楚军军服的士兵,被巡逻兵按在地上,其中一个脸上有块刀疤,还在挣扎:“我们也是没办法!粮断了好几天,不偷牛,我们就得饿死!”

庙角落里,拴着一头黄牛,左后腿上果然有个月牙形的疤,左耳朵缺了一小块,正低着头吃草,看来没受委屈。

秦斩走到刀疤脸面前,蹲下来:“你们偷的是张阿婆的牛,她儿子死了,就靠这头牛耕田,你们把牛偷了,她怎么活?”

刀疤脸愣了一下,眼神闪烁:“我们……我们不知道是她的牛,我们就是看见没人,就……”

“没人?”秦斩的声音冷了下来,“张阿婆就住在旁边的巷子,你们偷牛的时候,就没听见她的哭声?你们当兵,是为了保护百姓,还是为了欺负百姓?”

刀疤脸不说话了,头低了下去。另外两个溃兵也不挣扎了,脸上露出愧疚的神色。

“将军,”巡逻队队长走过来,“这三个溃兵,按军法该怎么处置?”

秦斩看了看三个溃兵,又看了看那头牛,想了想:“把他们带回去,打二十军棍,罚他们去粮仓帮百姓搬粮,为期一个月。另外,让他们给张阿婆道歉,赔偿她的损失——牛棚的食槽坏了,得给她修好,再给她送一袋粟米,算是补偿。”

巡逻队队长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将军这是既想惩罚溃兵,又不想把事情做绝,毕竟他们也是饿坏了,而且让他们给百姓道歉、干活,还能让百姓看看秦军的纪律,消除恐惧。

“是!”巡逻队队长应声,让人把三个溃兵押起来。

刀疤脸被押着走的时候,回头看了看秦斩,小声说:“谢谢将军……我们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偷百姓的东西了。”

秦斩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他走到黄牛旁边,解开缰绳,牵着牛往张阿婆的茅草屋走。赵信跟在后面,笑着说:“将军,您这么处置,既罚了人,又安抚了百姓,真是两全其美。”

秦斩笑了笑:“我只是不想让百姓觉得,秦军和楚军一样,都是欺负人的。我们来楚地,是为了平定战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来抢他们的东西的。”

四、巷口的童谣

秦斩牵着黄牛,回到张阿婆的茅草屋时,张阿婆正站在门口张望,看见牛,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跑过来抱住牛的脖子,眼泪又掉了下来:“我的牛!我的牛回来了!”

黄牛也认出了张阿婆,用头蹭了蹭她的手,发出“哞”的一声。

“老嫂子,牛给您牵回来了,”秦斩把缰绳递给张阿婆,“那三个溃兵,我已经罚他们了,他们会来给您道歉,还会帮您修牛棚、送粟米。”

张阿婆接过缰绳,又要给秦斩下跪,秦斩赶紧扶住她:“老嫂子,别这样,这都是应该的。您快把牛牵进棚里,给它添点草料吧。”

张阿婆点点头,牵着牛进了牛棚,又出来拉着秦斩的手:“官爷,您进来坐坐,我给您倒碗水。”

秦斩推辞不过,只好跟着进了屋。屋里很简陋,就一张土炕,一张破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陶碗,还有几个干硬的窝头。张阿婆给秦斩倒了碗水,水是凉的,可秦斩还是喝了一口,觉得心里暖暖的。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是那三个溃兵来了,还有两个巡逻兵跟着。刀疤脸手里拿着一袋粟米,另外两个溃兵扛着几块木板,是用来修食槽的。

“老夫人,对不起,我们不该偷您的牛,”刀疤脸走到张阿婆面前,鞠了个躬,“我们这就给您修牛棚,再把粟米给您放下。”

张阿婆看着他们,又看了看秦斩,叹了口气:“算了,你们也是饿坏了,以后别再偷东西了,好好过日子吧。”

三个溃兵愣了一下,没想到张阿婆会原谅他们,赶紧道谢,然后就去修牛棚了。巡逻兵帮着搭手,很快,破了的食槽就修好了,粟米也搬进了屋。

秦斩看着这一幕,心里很欣慰。他站起身,对张阿婆说:“老嫂子,我们该走了,您有什么事,就去太守府找我,我叫秦斩。”

“秦斩……”张阿婆念叨着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秦斩和赵信走出茅草屋,刚到巷口,就听见几个孩子在唱:

“秦将军,开粮仓,

找耕牛,保家乡。

不抢粮,不抓壮,

楚地百姓笑哈哈。”

孩子们唱得很开心,蹦蹦跳跳的,看见秦斩,也不躲了,反而跑过来,围着他喊:“秦将军!秦将军!”

秦斩蹲下来,摸了摸一个孩子的头:“你们怎么会唱这首歌的?”

孩子仰着小脸,笑着说:“是王阿婆教我们的!王阿婆说,秦将军是好人,给我们发粮,还帮张阿婆找牛!”

秦斩笑了,看向巷子里——刚才还关着门的茅草屋,现在大多开了门,百姓们站在门口,看着他,眼神里没有了恐惧,多了几分温和,还有人跟他打招呼:“秦将军,吃了吗?”“秦将军,要不要进来喝碗粥?”

赵信在旁边小声说:“将军,您看,百姓们都接受我们了。”

秦斩点点头,心里很感慨。他想起刚入楚地时,将士们都说“楚地百姓难安抚”,可现在看来,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有饭吃,有田种,不被欺负。只要真心对他们好,他们就会真心接纳你。

太阳慢慢西斜,把巷子染成了金色。秦斩和赵信往太守府走,一路上,总能听见孩子们唱着那首童谣,歌声清脆,飘在寿春的上空,像一缕暖风吹过,吹散了楚地的寒意,也吹暖了百姓的心。

秦斩知道,楚地的安定,还需要很多时间,还有很多事要做——要修水利,要整军备,要安抚更多的百姓。但他不着急,因为他知道,只要一步一步来,真心对待百姓,寿春会越来越好,楚地也会越来越好。

他抬头看了看天,晚霞很美,像一幅展开的画卷。他仿佛能看到,几年后,寿春的街道上,百姓们安居乐业,孩子们追逐嬉戏,秦军和百姓和睦相处,再也没有恐惧,只有欢声笑语。

那时候,这首童谣,会唱遍整个楚地吧。秦斩想着,嘴角露出了一抹微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