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98集:盐药互市,渐成规模

邯郸东门互市记

初秋的晨光刚漫过邯郸东门的城楼,露水还凝在城根的衰草上,便听得远处传来车轮碾过土道的“轱辘”声——那是齐地商队的盐车到了。领头的商队伙计扯着嗓子喊了声“让让咯”,惊醒了蹲在城门洞下打盹的乞丐,也让守城门的兵卒直起了腰。每月初一,这东门的空地总要这般热闹起来,赵齐两地的人踩着露水来,踏着夕阳走,把雪白的海盐、带着海腥的鱼干、捆扎整齐的药材、刚碾好的新麦,都堆在这方空地上,凑成满市的烟火气。

素问今日没穿平日里的素色布衫,换了件浅褐的短打,袖口挽到小臂,方便走动。她挎着个竹篮,里头放着几张记录药材药性的竹简,打算趁市集热闹,看看新到的齐地海货,也瞧瞧赵地药农的收成。刚走到城门内,就被一股混着咸鲜与药香的气息裹住——左手边的摊位上,齐地的盐商正掀开粗布帘,露出里头码得整整齐齐的海盐,雪白细腻,像刚落的新雪,比赵地寻常的井盐亮堂多了;右手边的药农则蹲在地上,把晒干的枸杞、甘草分门别类摆进竹簸箕,每一份都用红绳捆着,上面还挂着小木牌,写着“产自洺水畔”“晒足二十日”。

“素问姑娘来啦!”卖枸杞的药农老李头先瞧见了她,忙直起身招呼,“今日新到的枸杞,你瞧瞧这成色,比上月的还饱满。”

素问走过去,捏起一颗枸杞放进嘴里,清甜中带着点微酸,是上好的品相。她笑着点头:“李伯,给我称两斤,我拿回去给传习所的学徒泡水喝。”正说着,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围了不少人,隐约有人喊“这咸当归可真稀罕”。

她好奇地走过去,挤开人群,瞧见摊位后站着个穿齐地服饰的中年汉子,个子高大,皮肤是海边人特有的黝黑,正拿着一块暗红的当归,给围观众人讲解:“诸位瞧瞧,这是用咱齐地的海盐腌的当归,切开来里头润得很,不像干当归那样容易碎。咱海边人都知道,海盐能防腐,我想着赵地药材多,可长途运到齐地容易坏,就试着用海盐腌了些,没想到在这儿倒受欢迎。”

这汉子叫田和,是齐地临淄的盐商,上个月跟着商队来邯郸送盐,瞧见赵地人用盐腌萝卜、腌白菜,能存上大半年,心里就动了念头。他常年跟赵地药商打交道,知道当归是常用药材,可晒干后质地脆,运输时稍不留意就碎成渣,而且受潮了还容易发霉。回去后,他就找了个赵地的老药农请教,学着控制海盐的用量——盐多了会太咸,影响药性;盐少了又起不到防腐作用,还得把当归切成厚片,一层盐一层当归码在陶缸里,腌上七日,再拿出来放在通风的竹架上晾晒,直到表面结出一层薄薄的盐霜,却不渗进内里。

“我家老婆子有头痛的毛病,往常喝当归汤,得现泡干当归,味儿总差点意思。上次买了块田掌柜的咸当归,泡出来的汤更浓,喝了两回,头痛竟轻了些!”人群里,一个穿蓝布衫的妇人举着手里的布包说道,引得其他人纷纷掏钱购买。田和笑得眼睛都眯了,手里的刀不停地切着咸当归,竹秤的秤砣晃来晃去,忙得脚不沾地。

素问走上前,田和认出她,忙停下手里的活:“素问姑娘,您也来瞧瞧?这咸当归还是受了赵地腌菜的启发,才能做出来呢。”

她拿起一块咸当归,凑近鼻尖闻了闻,当归的药香中带着淡淡的海盐气息,质地紧实,用指甲掐了掐,内里湿润却不软烂。“海盐性咸温,能引药入肾,当归补血活血,用海盐腌渍,不仅能延长保存时间,还能增强它温肾的功效,适合治腰膝酸软、畏寒的病症。”素问轻声解释,田和听得连连点头:“姑娘说得在理!上次有个齐地的老郎中买了些,回去用它配药,说效果比干当归好,还托我下次多带些。”

正说着,药铺的老周匆匆走来,手里拿着个布包,看见田和就喊道:“田掌柜,你那海泥还有吗?我这儿有个病人,等着用海泥做药引呢!”

老周在邯郸城西开了家“周记药铺”,做了三十年的药材生意,医术也有些底子。上月初,城南的王老汉来找他看病,说自己右腿疼了五年,一到阴雨天就疼得走不了路,膝盖又红又肿,贴了不少膏药也不管用。老周给王老汉诊了脉,说是风湿痹痛,开了祛风除湿的方子,可喝了半个月,效果还是不明显。

后来素问来药铺抓药,瞧见王老汉的病例,就跟老周说:“齐地的海泥性温,富含矿物,能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不妨用它做药引,和方子一起煎服,或许能见效。”老周半信半疑,找田和要了些海泥——那海泥是田和从齐地海边挖来的,晒干后研成粉,黑褐色,带着淡淡的海腥味。他按素问说的,让王老汉每次煎药时,加入一勺海泥粉,再用纱布包好煎,没想到喝了三副药,王老汉的腿疼就轻了,能自己拄着拐杖走路了。

“海泥还有不少,我给你留了两斤,放在后面的车上。”田和领着老周去取海泥,围观的人又议论起来:“没想到这海边的泥也能治病,真是稀罕!”“这互市好啊,不仅能买到齐地的盐,还能买到治病的好东西!”

素问笑着走到一旁,看见里正拄着拐杖,站在不远处的土坡上,正望着热闹的市集。里正今年六十多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邯郸的大小事务,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瞧见素问,里正招了招手,让她过去。

两人站在土坡上,往下望去,东门的空地上摆满了摊位,五颜六色的布帘在风里飘着,像一片彩色的云。齐地的盐商在吆喝着卖盐,赵地的药农在给顾客称药材,孩子们围着卖海鱼的摊位,盯着木桶里蹦跳的海鱼,笑得合不拢嘴。讨价还价声、吆喝声、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歌。

“素问姑娘,你瞧这市集,多热闹。”里正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欣慰,“去年冬天,齐地送来十车海盐,按户分赠,百姓们都高兴得哭了。可送的东西总有吃完的时候,哪有这样互市来得长久?你看田掌柜的咸当归,老周的海泥药引,都是两地人互相学着做出来的,你帮我,我帮你,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啊。”

素问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商队车上——那车上不仅装着海盐和海鱼,还装着赵地的枸杞、甘草,准备运回齐地。“以前赵地的药材只能在本地卖,齐地的盐也只能在海边卖,互市开了,药材能卖到齐地,盐能卖到赵地,还能琢磨出新的用法,比如咸当归、海泥药引,这就是‘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她顿了顿,又说,“就像治病,单靠一种药材不行,得多种药材配伍,才能见效。这两地相处,也得互相帮衬,才能长久。”

里正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你说得对!以前两国还隔着些生分,现在好了,齐地的商人能说几句赵地的话,赵地的药农也能认出齐地的海盐,孩子们在一起玩,都忘了是哪国的人。这互市啊,不仅换来了东西,还换来了人心。”

正午的太阳升得老高,露水早已晒干,市集上的人更多了。田和的咸当归卖得只剩下最后几块,老周的药铺里,又有人来问海泥的事。卖海鱼的齐商煮了一锅鱼汤,香气飘得老远,引得不少人围过去,用赵地的新麦饼换鱼汤吃。

素问走到一个卖井盐的摊位前,摊主是个中年妇人,以前她的井盐卖得不错,可自从齐地的海盐来了,买井盐的人就少了。可今日,她的摊位前也围了不少人——原来她学着用井盐腌了些萝卜干,配着齐地的海鱼一起卖,竟也卖得很火。“以前总怕海盐抢了我的生意,现在才知道,学着做点新东西,日子照样好过。”妇人笑着对素问说,手里的动作不停,给顾客装着萝卜干。

夕阳西下时,市集渐渐散了。商队的车装满了赵地的药材和新粮,准备返回齐地;赵地的百姓提着买好的盐、海鱼和药材,高高兴兴地往家走。田和跟老周约定,下次来的时候,多带些海泥和海盐,老周则说要给田和留些新晒的枸杞,让他带回齐地给家人泡水喝。

里正和素问站在城门口,看着商队渐渐远去,尘土飞扬,却带着满满的生机。“下个月初一,这市集又会这么热闹了。”里正感慨道,素问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她仿佛能看到,齐地的海边,盐农们正晒着新盐;赵地的药田,药农们正采摘着药材;两国的百姓,正盼着下个月的互市,盼着能买到对方的好东西,盼着日子能越过越红火。

晚风拂过,带着海盐的咸鲜和药材的清香,东门的空地上,只剩下散落的草屑和几个空摊位,可空气中的热闹气息,却仿佛还没散去。里正拄着拐杖,慢慢往回走,素问跟在他身后,心里想着:这互市,就像一条纽带,把赵齐两地紧紧连在一起,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交换,更带来了技艺的交融、人心的相通。这样的日子,定会像里正说的那样,长久地过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