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81集:医官外派,支援边疆

医渡边关

漳水的晨雾还未散尽,邯郸医署的演武场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二十名身着青色医袍的医官列成两排,腰间别着药囊,肩上挎着素色布包,布包里鼓鼓囊囊的,装着素问连夜修订的《战场急救图谱》与新熬制的止血药膏。

素问站在台阶上,目光扫过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有曾在疫症中冲锋在前的王三,有擅长针灸的林姑娘,还有跟着她在药田学过辨药的跛脚少年阿石。她抬手将鬓边的碎发别到耳后,声音清亮却带着一丝郑重:“边疆的风比邯郸烈,战场的血比医署的药汤冷。你们此去,不是坐堂问诊,是在刀尖上抢人,每一秒都关乎性命。”

说罢,她招手让两名学徒抬来一个木架,木架上绑着用麻布包裹的假人,假人身上用红墨标出了心口、腹部、四肢等关键部位,还特意缝了几个可装卸的“伤口”,有的渗着模拟血液的红药水,有的裹着沾了黄泥的布条,模拟战场上常见的箭伤、刀伤与钝器伤。

“战场急救,首重‘快’与‘准’。”素问上前一步,一把扯下假人腹部的布条,露出一个深约两指的“伤口”,“遇到这种腹部开放性创伤,先别急着塞草药,要用煮沸过的麻布按压止血,再用绷带环形包扎,力度以不渗血且能摸到脉搏为准。”她一边说,一边取来干净麻布与绷带,手指翻飞间,绷带已紧紧裹住“伤口”,边缘整整齐齐,“若伤口有异物,比如断箭,切记不可蛮力拔出,需用剪刀剪断箭杆,保留箭头在体内,避免拔箭时血管破裂大出血——”

她话音刚落,阿石突然举手:“素问姑娘,若是箭头卡在骨缝里,后续该如何处理?”

素问看向他,眼中带着赞许:“问得好。箭头入骨,需用银针刺入周围穴位麻醉,再用特制的拔箭钳缓慢取出,取箭后立刻撒上止血散,敷上止血药膏,最后用夹板固定伤肢。”她说着从药囊里取出一把小巧的拔箭钳,钳口打磨得光滑圆润,“这是我让铁匠铺特制的,钳口带防滑纹,能牢牢夹住箭头,你们每人都有一把,务必随身携带。”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素问手把手教众人处理各种战场常见伤:遇到箭伤,如何快速判断箭镞是否有毒;遇到骨折,如何用树枝与绷带制作简易夹板;遇到士兵昏迷,如何通过掐人中、摸颈动脉判断生命体征,如何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林姑娘学得认真,每一个步骤都在心里默念数遍,偶尔还会掏出炭笔在竹简上快速记录;王三力气大,包扎时总控制不好力度,素问便让他对着假人反复练习,直到能在保证止血的同时,不勒得假人“肢体”发紫。

日头升至半空时,教学终于结束。素问让人抬来一个大木箱,打开后,里面整齐码放着二十个小药盒与二十卷竹简。“每个药盒里有止血散、解毒丹、止痛膏三种药,药膏是用止血藤与续骨草熬制的,既能止血又能促进伤口愈合。”她拿起一卷竹简,竹简封面用朱砂写着“战场急救图谱”五个字,“这里面除了常见伤的处理方法,还增补了边疆常见的毒蛇咬伤、冻伤的救治方案,你们路上要仔细看,到了边疆,更要互相提醒。”

医官们依次上前领取药盒与竹简,双手接过时,指尖都带着一丝颤抖。阿石捧着药盒,低头看着上面刻着的“邯郸医署”四个字,突然哽咽道:“姑娘放心,我们定不辱使命,把边疆的伤兵都治好,平安回来见您。”

素问走上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盼着你们平安回来,但更盼着你们能救更多人。记住,行医者,心要稳,手要快,哪怕身处乱军之中,也要守住医者的本分。”

第二日清晨,邯郸城的东门早早打开。二十名医官骑着官府调配的战马,背上的药囊在晨光中微微晃动。素问站在城门下,手里拿着一面绣着“医渡边关”的锦旗,亲自递给为首的王三:“这面锦旗,你们带着,若是遇到难处,出示它,边疆的守军会帮你们。”

王三双手接过锦旗,用力点了点头,随后翻身上马,对着身后的医官们大喝一声:“出发!”马蹄声踏破晨雾,二十匹战马排成一列,朝着北方边疆的方向疾驰而去。素问站在城门下,望着他们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直到晨雾散尽,才缓缓转身回到医署。

一路之上,医官们日夜兼程。白天,他们骑着马赶路,偶尔遇到驿站,便停下来给马喂些草料,自己则啃几口干粮;夜晚,他们找个破庙或山洞歇息,借着月光翻看《战场急救图谱》,互相提问,巩固所学的急救技巧。林姑娘心细,发现阿石对毒蛇咬伤的救治方法不太熟悉,便在休息时,拿着自己画的毒蛇图谱,给他讲解如何辨别毒蛇种类,如何根据蛇毒类型选择解毒丹。

十日后,他们终于抵达边疆的秦军大营。刚到营门口,就听到营内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声。守营的士兵见他们背着药囊,又出示了“医渡边关”的锦旗,立刻领着他们去见大营的将领赵将军。

赵将军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身上的铠甲还沾着泥土与血迹,见到他们,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沙哑:“你们可算来了!营里还有三十多个伤兵,有的中了箭,有的被刀砍伤,还有几个被蛮夷的毒箭射中,军医们都快撑不住了。”

王三立刻说道:“将军,我们带来了急救药与急救技巧,现在就去救治伤兵!”

赵将军大喜,立刻领着他们去了伤兵营帐。营帐里弥漫着一股血腥味与草药味混合的刺鼻气味,地上铺着干草,三十多个伤兵躺在上面,有的伤口还在渗血,有的脸色发青,显然是中了毒。林姑娘看到一个少年兵躺在角落里,左腿上插着一支断箭,箭杆上还沾着黑色的毒液,少年兵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已经陷入了半昏迷状态。她立刻拿出拔箭钳与解毒丹,对身边的两个医官说:“快,烧一锅开水,准备干净的麻布与绷带!”

她先取出银针刺入少年兵的足三里、血海两个穴位,片刻后,少年兵的眉头微微动了动。随后,她用煮沸过的麻布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再用拔箭钳小心翼翼地夹住箭杆,趁着少年兵因针刺麻醉尚未完全清醒,快速拔出断箭。黑色的毒液随着箭头流出,林姑娘立刻撒上解毒丹,又敷上止血药膏,最后用夹板固定住少年兵的左腿。

“每隔一个时辰,给他喂一次解毒丹,多喝水,促进毒液排出。”林姑娘嘱咐完照顾少年兵的士兵,又立刻去救治下一个伤兵。

阿石则负责处理骨折的伤兵。一个士兵的右臂被钝器砸伤,骨头已经错位,手臂肿得像个馒头。阿石按照素问教的方法,先轻轻按摩士兵的手臂,找到骨折的位置,然后让两个士兵按住士兵的身体,自己则双手握住士兵的手臂,猛地发力,将错位的骨头复位。士兵疼得大叫一声,额头上冒出冷汗,但骨头复位后,他明显感觉舒服了许多。阿石立刻用树枝制作简易夹板,将他的手臂固定住,又敷上续骨药膏:“这药膏能促进骨头愈合,你别乱动,过半个月,我再给你检查。”

王三则带着几个医官,负责处理那些伤势较重的伤兵。一个士兵的腹部被刀砍伤,肠子都露了出来,之前的军医们都束手无策。王三深吸一口气,按照素问教的方法,先用煮沸过的麻布轻轻将肠子推回腹腔,然后撒上止血散,敷上止血药膏,再用绷带层层包扎。他的动作沉稳而快速,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滴在麻布上,但他丝毫没有分心,直到包扎完毕,看到士兵的呼吸渐渐平稳,才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半个月,医官们几乎没有休息过。白天,他们在伤兵营帐里忙碌,处理伤口、换药、喂药;夜晚,他们还要轮流守夜,观察伤兵的病情变化,一旦有突发情况,立刻进行救治。林姑娘因为经常熬夜,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她从未抱怨过,只是在休息时,会拿出素问给的图谱,再翻看几页,巩固所学的知识。

渐渐地,营里的伤兵们开始好转。那些中了毒的伤兵,脸色渐渐恢复了红润;那些骨折的伤兵,已经能在别人的搀扶下慢慢走动;那个腹部被刀砍伤的士兵,伤口也开始愈合,能吃下一些流食了。士兵们都很感激这些来自邯郸的医官,有的士兵还拿出自己珍藏的干粮,硬塞给他们,说:“你们为了救我们,辛苦了,这点干粮,你们拿着垫垫肚子。”

赵将军看到伤兵的治愈率越来越高,心里十分高兴。他亲自来到伤兵营帐,看到医官们正在给伤兵换药,动作熟练而轻柔,忍不住赞叹道:“你们真是神医啊!之前我们营里的伤兵,治愈率还不到三成,现在都快到八成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王三笑着说:“将军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素问姑娘临行前嘱咐我们,要尽全力救治伤兵,不辜负将军的信任。”

又过了几日,边疆的战事暂时平息,营里的伤兵也大多康复。赵将军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让信使快马加鞭送往邯郸。信中写道:“邯郸医官,医术高超,胆识过人。入营半月,伤兵治愈率大幅提升,解我军燃眉之急。此等医者,乃我军之福,边疆之幸!”

信使抵达邯郸时,素问正在药田查看药材的生长情况。当她接过赵将军的信,看到信中对医官们的称赞时,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她抬头望向北方边疆的方向,心里想着:他们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更没有辜负医者的本分。

此时,药田的风吹过,带来阵阵草药的清香。素问轻轻抚摸着身边的止血藤,心里暗暗决定:等医官们回来,一定要好好听听他们在边疆的故事,再根据他们的经历,修订《战场急救图谱》,让更多的医官学会战场急救技巧,为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日子一天天过去,邯郸医署的人都在盼着医官们回来。终于,在一个清晨,有人看到远处的路上出现了一队人马,正是从边疆回来的医官们。他们骑着马,虽然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却十分明亮,背上的药囊虽然空了不少,但手里却多了一些边疆的特产——有的拿着晒干的草药,有的拿着少数民族的刺绣。

素问亲自来到东门迎接他们。当看到阿石、林姑娘、王三他们平安回来时,她快步走上前,笑着说:“你们回来了,辛苦了!”

阿石跳下马,快步走到素问面前,兴奋地说:“姑娘,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边疆的伤兵我们都治好了,赵将军还夸我们呢!”他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朵晒干的野花,“这是边疆的花,我特意给您带来的,说能清热解毒。”

素问接过野花,放在鼻尖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萦绕在鼻尖。她看着眼前这些风尘仆仆却充满活力的医官们,心里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些医官们不仅在边疆救了很多人,更在这段经历中成长了许多。他们用自己的医术与勇气,在边疆谱写了一曲医者的赞歌,也让“邯郸医署”的名声,传遍了边疆的每一个角落。

当天晚上,邯郸医署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庆功宴。宴会上,医官们轮流讲述着在边疆的经历——林姑娘讲了如何救治中了毒箭的少年兵,王三讲了如何处理腹部开放性创伤的士兵,阿石讲了如何用续骨药膏帮助骨折的士兵康复。素问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偶尔还会提问,补充一些急救技巧的细节。

宴罢,素问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赵将军的感谢信,又取出医官们带来的边疆草药,心里暗暗盘算着:接下来,她要根据医官们在边疆的经历,进一步完善《战场急救图谱》,还要将边疆的草药加入《赵地药材全谱》,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草药的功效。同时,她还要在医署开设“战场急救班”,让更多的医官学会战场急救技巧,万一将来边疆再需要支援,他们就能更快地投入救治。

窗外,月光洒在医署的庭院里,显得格外宁静。素问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医渡边关,薪火相传”八个字。她知道,医者的道路没有尽头,她要带着医署的众人,继续前行,用医术守护更多人的生命,让医者的仁心,如同月光一般,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