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73集:药材深加工,药膏试制

膏方济世

暮春的邯郸城郊,药田刚经历一场夜雨,泥土里浸着续骨草与止血藤的清苦香气。素问蹲在田埂上,指尖抚过一株被风雨打折的续骨草,叶片上的水珠滚落,在她素色裙摆洇出浅痕。不远处,几名医官正将新鲜采挖的药材捆扎成束,眉头却拧成了结。

“姑娘,这止血藤叶片蔫得快,敷在伤口上不到半个时辰就卷边,药效根本留不住。”李伯拎着一束药材走来,布巾上还沾着患者伤口渗出的血渍,“昨日营里的伤兵,换药换得烦了,直说不如用布条缠紧些省事。”

素问起身时,裙摆扫过田埂的蒲公英,白色绒球散了几颗。她望着医官们怀里那些叶片蜷曲、根茎带泥的草药,想起前日在军营义诊的场景:被钝器砸伤的民夫,额角敷着的草药被汗水泡得软烂,顺着脸颊往下淌;中了流矢的士兵,伤口处的续骨草包扎三层仍会脱落,换药时疼得牙关打颤。“草药性散,遇水遇汗便失了附着力,”她指尖叩了叩药束,“得想个法子,把药效‘锁’住。”

当晚医署的灯火亮到三更。素问在案前铺开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历代医书里关于“膏剂”的零星记载——《五十二病方》中曾提“以药煎膏,敷之愈疮”,却无具体配比。她点亮三支蜡烛,将止血藤、续骨草切成寸段,又取来晒干的蒲公英根、金银花,按“止血为主,消炎为辅”的思路分拣称重。

“水要漫过药材三寸,先武火煮沸,再文火慢煎。”素问一边念叨,一边将药材倒进陶锅。火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药香渐渐弥漫开来,与窗外的槐花香交织在一起。李伯端着一碗热汤进来时,见她正用木勺不停搅拌药汁,陶锅边缘已结出浅浅的药膜。“姑娘,这法子能成吗?”他放下汤碗,语气里藏着担忧,“先前有医官试过熬膏,要么太稀挂不住,要么太稠裂成块。”

素问没抬头,视线落在咕嘟冒泡的药汁上:“关键在火候与辅料。”待药汁熬至原先的三分之一,颜色浓如墨汁,她才关火,用细纱布反复过滤,将澄清的药汁重新倒入净锅。此时她才取出一个陶罐,里面盛着初春从养蜂人那里换来的蜂蜡,“蜂蜡性黏,既能让药膏成型,又能隔绝水汽,保住药效。”

蜂蜡入锅的瞬间,药汁泛起细密的油花,原本清苦的药香里多了一丝温润的甜意。素问手持木勺不停搅动,直到蜂蜡完全融化,药汁渐渐凝结成半透明的膏状。她取来一小块瓷片,舀出少许药膏涂抹其上,待冷却后用指腹按压——药膏不粘手,却能牢牢附着在瓷片上,即便倾斜瓷片也不见滑落。

“成了!”素问眼底泛起笑意,将药膏趁热倒入早已备好的陶罐中,加盖密封。窗外天已泛白,晨露打湿了窗棂,她却毫无倦意,只盼着天明能一试药效。

次日清晨,军营里的伤兵成了第一批试用者。那名被钝器砸伤额角的民夫,忐忑地让医官将药膏涂在伤口上。药膏触肤微凉,没有草药敷贴时的刺痛感,只觉得伤口处传来阵阵清爽。“竟不往下流!”民夫惊喜地抬手摸了摸,药膏已在皮肤表面结成薄薄一层保护膜。

最让人振奋的是那名中箭的士兵。他的伤口本已有些化脓,敷上药膏后,医官竟整整一日未换药。傍晚查看时,伤口处的脓液被药膏吸附,周围红肿明显消退,士兵也说“疼得轻多了”。“这药膏比草药方便百倍!”医官们围拢过来,啧啧称奇,“战场之上哪有功夫频频换药,有这东西,伤兵得救了!”

消息传回邯郸城,百姓纷纷跑到医署求购。有妇人抱着烫伤的孩童赶来,素问取来药膏轻轻涂抹,叮嘱道:“每日换一次药,别让伤口沾水。”三日后妇人带着孩童复诊,烫伤处已结痂,孩童不再哭闹,还伸手去够素问案头的药膏陶罐。

初试成功后,素问并未停歇。夏日将至,蚊虫叮咬引发的疮疡渐多,她便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为主要药材,熬制出“清热解毒膏”。这种药膏呈浅绿色,敷在红肿的疮疡上,清凉感直达病灶,不出两日便能消肿止痛。有卖货郎常年走街串巷,腿上生了毒疮,敷用三日便开始收口,他逢人就夸:“素问姑娘的药膏,比仙丹还灵!”

入秋之后,北风渐起,百姓皮肤干燥开裂,尤其是孩童与老人,手脚常裂得渗血。素问看着医署外冻得搓手的孩童,又动了心思。她以当归、甘草熬出浓汁,加入蜂蜡与少量芝麻油,熬制成“润肤膏”。这种药膏质地细腻,涂抹在干裂的皮肤上,瞬间便能化开,滋润而不油腻。

王二柱的小女儿手脚裂得厉害,涂了一次润肤膏后,当晚就不再哭闹着喊疼。王二柱特地跑到医署道谢,手里捧着自家种的红薯:“姑娘,这药膏不仅能治病,还能护着皮肤,真是神了!”素问笑着收下红薯,让他带话给百姓:“润肤膏冬日可日日涂抹,能防干裂。”

医署的药膏名声越来越响,连邻县的百姓都专程赶来购买。李伯看着每日排起的长队,又看着案头堆积的药材清单,对素问道:“现在药膏需求太大,单靠咱们几个熬制根本不够,不如教给药材商盟的人来做?”

素问沉吟片刻,点头应允,但提出三个条件:“第一,药材必须用医署检验合格的,溯源档案要随药材一同交接;第二,熬制火候、辅料配比必须严格按方子来,医署要派专人监督;第三,售价不可过高,要让百姓都用得起。”药材商们听闻后欣然同意,毕竟有医署的背书,药膏的销路只会更宽。

很快,药商盟的作坊里便飘出了浓郁的药香。素问时常去作坊巡查,看着工匠们按规矩分拣药材、控制火候,看着一罐罐封装完好的药膏从作坊运出,心里满是欣慰。有次她路过街头药铺,听见掌柜向顾客介绍:“这止血膏是素问姑娘的方子,敷上就管用;那润肤膏,老人孩子用着都好。”

那日回到医署,李伯正对着新修订的《赵地药材全谱》发愁:“姑娘,这膏方越来越多,谱子里怕是要单独列一卷了。”素问走到案前,看着竹简上密密麻麻的药材名录,忽然笑了:“何止列一卷,将来还要把熬膏的法子、用膏的禁忌都写进去,让天下医者都能学会这膏方济世之法。”

窗外,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医署的影子拉得很长。案头的陶罐里,止血膏泛着温润的光泽,与烛火交相辉映。素问知道,这小小的药膏里,藏着的不仅是药材的功效,更是医者对百姓安康最质朴的期盼。而这份期盼,会随着一罐罐药膏,传遍赵地的每一个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