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54集:疫后复盘,规范初成

赵地医署建储记

疫情平息后的第三日,邯郸医署的灯火仍亮至深夜。竹简在素问指间铺开,墨汁顺着竹笔缓缓晕开,“传染病防治三则”七个字力透竹青,下方“一隔离、二消毒、三溯源”的注解,是她连日来复盘疫灾的心血。李伯端着一碗温热的姜茶走进来,粗粝的手指摩挲着案上沾过疹液的布巾——那是此次疫灾的见证,如今已晒得干硬,却仍能让人想起孩童们高热时通红的脸颊。

“姑娘,这三则记下来,往后再遇疫症,咱们心里就有底了。”李伯将姜茶推到素问手边,语气里满是欣慰,“只是此次能撑过来,多亏药田那批穿心莲和金银花存货,不然头三日患儿的药就断了。”

素问刚喝了口姜茶,暖意还在喉咙里打转,闻言眼睛骤然亮了。她放下竹笔,指尖在竹简上轻轻敲击,声音里带着难掩的兴奋:“李伯这话点醒我了!该建一座‘药材储备库’!按疫病、外伤、杂症三类分储,疫病类要放在最易取用的地方,外伤药得防潮,杂症药按季节归置,再派专人看管,定期检查药效。”

这话刚落,门外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王二柱掀着帘子闯进来,粗布短褂上还沾着药田的泥土——他刚从城郊药田清点完剩余药材回来。“姑娘!建储备库这事儿我来!”他胸脯拍得震天响,黝黑的脸上满是干劲,“我今晚就把现有药材的数目理清楚,明日一早就找工匠看地方,保证半个月内把架子搭起来!”

素问看着他风风火火的模样,忍不住笑了:“别急,先把药材统计清楚才是根本。你去库房把所有药材都清点一遍,每种药材的数量、采摘时间、能存放多久,都记在木牍上,有受潮或虫蛀的单独标注,明日咱们一起议。”

“哎!”王二柱应得干脆,转身就往库房跑,脚步快得差点撞翻门口的药桶。李伯看着他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这二柱,做事倒是利落,就是有时候太急。”

“急也无妨,有咱们盯着呢。”素问拿起竹笔,在“三则”下方添了“附:建药材储备库”几个字,又补了句“优先储备清热解毒、止血消炎类药材”,才放下笔喝尽了碗里的姜茶。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案上的《赵地药材全谱》上,扉页的木刻纹路在灯光下格外清晰——那是她行医的底气,而这座即将建起的储备库,会是赵地百姓的底气。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王二柱就抱着一摞木牍冲进了医署。他眼睛里带着红血丝,显然是熬夜统计的,木牍上用炭笔写得密密麻麻,还画着简单的记号。“姑娘,李伯,药材清点完了!”他把木牍摊在案上,指着最上面一块,“疫病类药材里,穿心莲还剩八十斤,金银花六十斤,黄连三十斤,就是龙胆草不多了,只剩五斤,上次试药和给患儿用药用得狠。”

素问拿起木牍仔细看,指尖划过“龙胆草五斤”的字样,眉头微微皱起:“龙胆草性寒,却是治急疫的关键药,得尽快补。你等会儿去药市问问,有没有药农手里有存货,要是没有,就派人去南边的太行山区收——那里的龙胆草长得好,药效足。”

“好!我这就去!”王二柱刚要走,被李伯拦住了。“等等,你先把库房的情况说说,药材存放得怎么样?”李伯蹲下身,拿起另一块记着“储存状态”的木牍,越看脸色越沉,“怎么回事?止血藤有二十斤受潮了,薄荷也有部分发霉?”

王二柱挠了挠头,语气有些愧疚:“库房在医署后院,去年雨季漏过雨,后来简单补了补,还是潮。薄荷是上个月收的,堆在角落里,通风不好,就长霉了。”

素问闻言,立刻起身:“去库房看看。”三人匆匆往后院走,推开库房的木门,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墙角的止血藤用麻布包着,摸起来有些发潮,薄荷堆在角落里,叶子边缘已经发黑,还沾着细小的霉点。素问蹲下身,拿起一把薄荷闻了闻,眉头皱得更紧:“还好发现得早,这霉斑还没扩散,不然整批薄荷都废了。”

“这可怎么办?”王二柱急了,“要是储备库也这么潮,药材存不了多久就坏了。”

李伯围着库房转了一圈,指了指屋顶:“这库房的顶是茅草的,漏雨不说,还不隔热,夏天一热,药材更容易坏。建储备库得用瓦顶,地面要垫高,铺一层石板,再撒上草木灰防潮,墙角还要留通风口。”

素问点头,补充道:“还要分区域建货架,疫病类药材放靠门的货架,方便紧急时拿取;外伤药比如续骨草、半枝莲,要用陶罐装着,避免受潮;杂症药按春夏秋冬分类,春天的感冒药用完了,秋天就补储润肺的药材。”她顿了顿,又道,“另外,得找个细心的人看管储备库,每天检查药材的状态,记录温湿度,要是有虫蛀或受潮,立刻处理。”

“看管的人我倒有个合适的。”李伯忽然开口,“前阵子退役的老兵陈叔,他家就在医署附近,为人老实细心,之前在军中管过粮草,懂怎么存放东西,我去问问他愿不愿意来。”

“那太好了!”素问松了口气,转头对王二柱说,“你今天先去药市收龙胆草,顺便找几个靠谱的工匠,咱们下午去选储备库的地址。”

王二柱应了声,快步走了。李伯看着他的背影,对素问道:“这孩子办事牢靠,就是有时候粗枝大叶,建库的时候咱们得多盯着点。”

“嗯,我知道。”素问看着库房里受潮的药材,心里盘算着:建储备库不仅是为了存药,更是为了以后再遇灾疫时,能第一时间拿出药材救人。这次疫灾若不是药田有存货,后果不堪设想,往后绝不能再让“无药可用”的情况发生。

下午,王二柱带着三个工匠回到医署,还带来了药市的消息:“姑娘,龙胆草找到了,城南的张药农手里有二十斤,我已经付了钱,明日他就送过来。工匠也找好了,都是常年盖房子的,懂怎么防潮。”

素问点点头,带着众人往后院走,又绕到医署西侧的空地——这里离药田近,方便运药,而且地势高,不容易积水。“就选这里吧。”她指着空地中央,“东西长三丈,南北宽两丈,够放货架了,门口留条宽路,方便车马运药。”

为首的工匠姓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他蹲下身,用手扒开泥土看了看,又抬头看了看风向:“姑娘好眼光,这地方地势高,通风也好,建瓦顶的时候再往南倾斜些,下雨时水能流得快,不容易漏。地面垫高半尺,铺石板,石板下撒一层石灰,防潮效果更好。”

“就按刘师傅说的办。”素问从怀里掏出一张草图,上面画着储备库的布局,“里面分三个区域,东边放疫病类药材,西边放外伤药,北边放杂症药,每个区域建三层货架,货架之间留两尺宽的过道,方便拿药。墙角留四个通风口,冬天堵上,夏天打开。”

刘师傅接过草图,仔细看了看,赞道:“姑娘想得真细致,这样布局既合理又方便,我们明日就开工,先打地基,再搭架子,半个月保证完工。”

定下建库的事,众人都松了口气。王二柱又想起一事:“姑娘,建库需要木料和瓦片,咱们医署的木料够吗?不够的话,我去山里砍些?”

“不用去山里砍。”素问笑道,“前阵子巨鹿守将说要谢咱们治好了校尉的毒箭伤,问咱们需要什么帮忙。我明日去趟军营,跟他借些木料和瓦片,应该没问题。”

李伯闻言,忍不住点头:“还是姑娘考虑周全,借军营的料,既省了钱,又能尽快开工。”

几人又商量了会儿建库的细节,刘师傅带着工匠去准备工具,王二柱去清点要用到的木料数量,素问则回到医署,写下借料的书信——她得尽快把木料和瓦片弄来,好让工匠们早日开工。

傍晚时分,李伯带着陈叔来到医署。陈叔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腰板挺得笔直,脸上满是风霜,却眼神清亮。“素问姑娘,李伯跟我说了建储备库的事,我愿意来看管,保证把药材看得好好的,绝不让它受潮虫蛀。”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的利落。

素问看着他,心里很是满意:“陈叔,辛苦您了。储备库建好后,您每天要检查药材的状态,记录温湿度,要是有问题,立刻告诉我们。每月还要盘点一次药材数量,缺了的咱们及时补。”

“放心吧姑娘,我在军中管粮草的时候,每天都盘点,从没出过差错。”陈叔拍着胸脯保证,“我还会做温湿度计,用竹筒装着石灰,石灰潮了就说明湿度高,到时候咱们就多通风。”

李伯在一旁笑道:“我就说陈叔靠谱,有他在,咱们放心。”

夕阳透过医署的窗户洒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素问看着陈叔认真的模样,又想起明日就要开工的储备库,心里充满了期待——这座小小的储备库,会是赵地百姓的“救命库”,往后再遇灾疫,他们再也不用慌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医署西侧的空地热闹起来。刘师傅带着工匠们打地基、搭木架、盖瓦顶,王二柱每天都去工地盯着,一会儿帮忙搬木料,一会儿给工匠们送水,忙得脚不沾地。素问和李伯也常去工地查看,有时候刘师傅遇到布局上的问题,素问总能及时给出建议。

开工第五天,地基刚打好,就出了点小麻烦——石板不够了。刘师傅急得团团转:“姑娘,咱们算好的石板少了十块,要是去城里买,得等三天,耽误工期。”

王二柱也急了:“我去城里的石板铺问问,看能不能加急做!”

“不用去了。”素问忽然开口,指着医署后院的旧石板,“后院有上次修院墙剩下的石板,虽然有些小,但拼一拼能用,你去把那些石板搬过来,让刘师傅琢磨着铺。”

王二柱立刻去搬石板,刘师傅看着那些旧石板,眼睛一亮:“这些石板虽然小,但够厚,铺在角落正好,还能省些料。”

解决了石板的问题,工程又顺利推进。开工第十天,货架开始搭建。素问特意让工匠把疫病区的货架做得矮一些,方便快速拿取药材,还在货架上刻了“清热解毒”“止血消炎”的字样,避免拿错。外伤区的货架则做得高一些,陶罐放在上层,不容易被碰倒。

陈叔也没闲着,每天都来工地看进度,还提前做好了温湿度计,用竹筒装着石灰,挂在储备库的四个角落。他还做了一本厚厚的登记册,上面画好了表格,用来记录药材的名称、数量、存放时间和状态。

开工第十五天,储备库终于完工了。这座小小的库房,瓦顶整齐,石板地面干净平整,三个区域的货架排列得整整齐齐,通风口留得恰到好处,墙角还撒了草木灰防潮。素问和李伯、王二柱、陈叔站在储备库门口,看着这座崭新的库房,都露出了笑容。

“太好了,终于建好了!”王二柱兴奋地走进库房,摸了摸货架,“这下药材有地方放了,再也不怕受潮发霉了。”

陈叔也走进来,仔细检查了通风口和温湿度计,满意地点头:“没问题,通风好,湿度也合适,药材放在这里,能存很久。”

素问看着库房,心里盘算着:“明日就把现有的药材搬进来,按分类放好。王二柱,你去通知药田的学徒,让他们把穿心莲、金银花这些疫病药先运过来;李伯,你跟陈叔一起整理登记册,每搬一种药材,就记一笔;我去药市再收些薄荷和止血藤,把之前受潮的补上。”

“好!”众人齐声应道。

第二日一早,医署的人就忙开了。药田的学徒们推着小车,把一袋袋穿心莲、金银花运到储备库,王二柱指挥着大家把药材搬到疫病区的货架上,陈叔拿着登记册,一笔一笔地记录:“穿心莲八十斤,存放于东一区一层;金银花六十斤,存放于东一区二层;黄连三十斤,存放于东一区三层……”

李伯则在一旁帮忙分类,把续骨草、半枝莲装进陶罐,放在外伤区的货架上,又把治疗咳嗽的贝母、治疗腹泻的马齿苋放在杂症区,按季节归置好。素问从药市回来,带来了新收的薄荷和止血藤,她亲自把这些药材放在杂症区的货架上,还在旁边放了一张纸条,写着“薄荷用于风热感冒,止血藤用于外伤出血”。

忙到傍晚,所有药材都搬完了。储备库里,药材分门别类地放在货架上,登记册上记录得清清楚楚,温湿度计挂在墙角,一切都井井有条。素问看着这一切,心里很是欣慰:“从今天起,储备库就交给陈叔看管了,大家要是需要药材,就来这里拿,记得登记。”

陈叔挺直腰板,郑重地点头:“姑娘放心,我一定看好储备库,绝不让药材出问题。”

李伯看着储备库,忽然感慨道:“要是早有这座储备库,上次疫灾咱们就更从容了。往后再遇灾疫,咱们再也不用怕没药了。”

素问点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晚霞:“这座储备库,不仅是存药的地方,更是咱们赵地百姓的希望。往后,咱们还要扩大药田,多储备药材,让更多人能用上好药。”

王二柱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姑娘,我明天就去药田看看,再开垦几亩地,多种些清热解毒的药材!”

暮色渐浓,储备库的灯火亮了起来,映着货架上整齐的药材,也映着众人脸上的笑容。这座小小的库房,在邯郸城的夜色里,像一颗温暖的星,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

储备库建成后的第三个月,邯郸周边的邻县突发痢疾,每日都有百姓来医署求医。素问想起之前魏地使者来求药时,她推荐了马齿苋和黄连,便立刻让王二柱去储备库拿药。

王二柱快步走进储备库,陈叔正在检查药材,见他进来,立刻迎上去:“二柱,要拿什么药?”

“姑娘要马齿苋五十斤,黄连二十斤,给邻县治痢疾用。”王二柱说道。

陈叔熟练地拿出登记册,让王二柱签字,然后带着他走到杂症区的货架前,取下装着马齿苋和黄连的陶罐:“马齿苋刚收了三十斤新的,加上之前的,正好五十斤;黄连还剩二十五斤,拿二十斤,留五斤备用。”

王二柱抱着药材回到医署,素问已经配好了药方,让学徒们批量熬制汤药,再装到陶罐里,送给邻县的百姓。邻县的县令收到汤药后,特意派人来感谢:“多谢素问姑娘!有了这些药,痢疾很快就能控制住了,不然还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素问笑着摆手:“这是应该的,往后要是缺药,就来医署拿,咱们储备库里还有存货。”

又过了半个月,一群猎户在山里打猎时,不小心被野猪撞伤,伤口流血不止,还受了感染。他们抬着受伤的猎户来到医署,素问立刻让王二柱去储备库拿止血藤和半枝莲。

这次,王二柱只用了一炷香的时间就把药拿了回来——储备库的外伤药放在西侧,离医署的诊室很近,方便快速取用。素问用止血藤捣汁,敷在猎户的伤口上止血,再用半枝莲熬成汤药,给猎户服用消炎。没过几天,受伤的猎户就痊愈了,他们特意送来一张虎皮,感激地说:“多谢素问姑娘救命!要是没有你们的药,我们兄弟怕是活不成了。”

素问收下虎皮,却把它送给了陈叔:“陈叔,这虎皮给您,冬天冷,您盖着暖和,也好专心看管储备库。”

陈叔接过虎皮,眼眶有些发红:“姑娘,这怎么好意思……”

“您为储备库费心费力,这是您应得的。”素问笑道。

日子一天天过去,储备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春天,邯郸城有人得了流感,素问从储备库调出薄荷和金银花,熬成汤药免费发放,很快就控制住了病情;夏天,有孩童被蛇咬伤,王二柱从储备库拿了半枝莲,素问用它解毒,救了孩童的命;秋天,有老人咳嗽不止,李伯从储备库取了贝母,配药给老人服用,老人很快就康复了。

陈叔每天都认真看管储备库,早上检查药材的状态,中午记录温湿度,晚上盘点数量,遇到药材快用完了,就及时告诉素问。素问也会定期去储备库查看,有时候还会带着传习所的学徒来参观,教他们认识药材,告诉他们储备库的重要性:“学医不仅要会治病,还要会未雨绸缪,这座储备库,就是咱们未雨绸缪的底气。”

学徒们看着货架上整齐的药材,听着素问的话,都暗暗记在心里。有个跛脚的学徒,名叫小石头,之前他娘死于瘟疫,就是因为没有药材救治,他看着储备库,眼里满是坚定:“姑娘,我以后也要帮着看管储备库,让再也没有人因为没药而死。”

素问摸了摸他的头,笑着点头:“好,以后你就跟着陈叔学,慢慢就会了。”

这年冬天,邯郸下了一场大雪,天气格外冷,不少百姓得了伤寒。素问从储备库调出桂枝和生姜,熬成桂枝汤,在医署门口免费发放。百姓们冒着大雪来领药,捧着温热的汤药,心里暖融融的。有个老人喝着汤药,感慨道:“往年冬天,多少人得了伤寒没药治,就这么没了。今年有了姑娘的储备库,咱们再也不怕了。”

素问看着百姓们的笑容,心里也暖暖的。她想起建储备库时的点点滴滴——王二柱熬夜统计药材,李伯找陈叔帮忙,刘师傅细心建库,还有陈叔日复一日的看管……正是因为大家的努力,这座储备库才能发挥作用,救了这么多人。

雪越下越大,储备库的灯火在雪夜里格外明亮。陈叔正在储备库里检查药材,他把受潮的石灰换成新的,又把容易冻坏的药材搬到靠近门口的地方,方便取暖。小石头在一旁帮忙,认真地学着怎么记录温湿度。

素问站在医署的门口,看着储备库的方向,嘴角露出了笑容。她知道,这座小小的储备库,会一直守护着邯郸的百姓,而她和李伯、王二柱、陈叔,还有传习所的学徒们,会一直守护着这座储备库,守护着这份希望。

往后的日子里,赵地再也没有因为缺药而耽误救治的情况。每当有人问起其中的缘由,百姓们都会指着医署西侧的储备库,笑着说:“那是素问姑娘建的‘救命库’,有了它,咱们心里就踏实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