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51集:归途惊变,疫讯传

漳水疫事

马车行至漳水畔时,暮色正像浸了墨的棉絮,一点点沉下来。素问指尖摩挲着《赵地药材全谱》的木刻扉页,柏木的纹理带着日光晒过的温燥,扉页上“穿心莲”的手绘图谱还留着她昨日补的淡绿颜料——那是今早离开邯郸前,特意对着药田新收的植株改的,叶片脉络比初版更清晰些。

“姑娘,过了这漳水桥,再走半个时辰就能到武安分署了。”车夫老周勒了勒缰绳,车轮碾过岸边湿软的泥地,溅起细碎的水花。素问刚要应声,忽闻前方官道尽头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像密集的鼓点砸在暮色里,越来越近。

她抬眼望去,只见一道黑影裹着风冲来,马身汗沫淋漓,骑手的枣红色衣襟沾着大片泥浆,下摆还滴着水,显然是从漳水下游蹚水过来的。不等马停稳,骑手已翻身落马,膝盖重重磕在石路上,却顾不上揉,连滚带爬扑过来:“素问姑娘!不好了!”

是李伯身边的斥候小三子。素问心头一紧,立刻掀帘下车,指尖已无意识攥紧了手里的图谱。小三子喘得胸口起伏,脸上又是泥又是汗,声音带着哭腔:“下游防疫村落……突发怪病!患者浑身起疹、高热不退,李伯派我连夜追来报信,说您刚走半日,定还在漳水附近!”

“防疫村落?”素问眉峰拧起。那是三个月前她和李伯在漳水下游设的临时村落,专门安置春汛时感染过水源性痢疾的村民,本是为了隔离观察,怎会突发怪病?她蹲下身扶住小三子的胳膊,声音稳得像压了秤砣:“详细说,患者多少?起病多久了?”

“今早天刚亮,第一个发病的是村西头的小石头,中午就倒了五个,全是半大的孩子!”小三子抹了把脸,指尖蹭下泥印,“身上起的疹子是淡红色的,一片一片连起来,烧得直说胡话,李伯用了之前治痢疾的药方,喝下去全吐了,半点用没有!”

素问心头沉得像坠了铅。下游村落本就有痢疾病菌残留,当时虽用艾草熏过水源,也教村民喝煮沸的水,可孩童免疫力弱,若病菌真的变异……她没再细想,猛地站起身,对老周道:“备马,即刻折返!”

“姑娘!”老周急得直跺脚,“您今早天不亮就起来核对分署的药材清单,路上连口热饭都没吃,刚离开邯郸半日,身子还没歇缓……”

“没时间了。”素问已转身走向马厩,那匹跟着她两年的白马“踏雪”正不安地刨着蹄子。她翻身上马时,指尖飞快划过虚空中的系统光屏——淡蓝色的光膜只有她能看见,上面跳动着“下游村落病菌残留指数:87”的红色字样,比三个月前高出近五十。“下游村落本就有病菌残留,怕是变异了。”她低声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不等老周再说什么,素问已夹紧马腹,踏雪长嘶一声,朝着邯郸方向疾驰而去。暮色里,马蹄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她的青布裙摆,手里的《赵地药材全谱》被风卷得哗哗响,扉页上的穿心莲图谱在昏暗中,像一簇倔强的绿火。

一、医署惊雷

赶回邯郸医署时,已是亥时。城门守兵见是素问的马,没敢多拦,只匆匆递上一盏灯笼:“姑娘,李伯傍晚就派人在城门口等您,说情况急得很。”

素问谢过守兵,打马直奔医署。刚拐进医署所在的杏林巷,就看见院落门口搭起了四座临时隔离棚,棚子外挂着的羊角灯笼晃得人影幢幢,空气中飘着浓郁的艾草味,还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药苦。

“素问姑娘回来了!”棚子旁的学徒眼尖,高声喊了一句。李伯立刻从主棚里迎出来,他本就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下巴上冒出了青色胡茬,手里还攥着一块沾着淡黄色疹液的粗布巾:“你可算回来了!”

素问跳下马,把缰绳扔给学徒,快步走到棚边:“患者都在里面?”

“全在,一共十二个,都是十岁以下的孩童。”李伯把布巾递过来,声音沙哑,“你看这疹液,黏腻得很,患儿烧到三十九度往上,喝什么吐什么,有的已经开始抽风了。”

素问接过布巾,指尖刚碰到那片潮湿,系统光屏就自动弹了出来,淡蓝色的扫描线在布巾上扫过,几秒钟后,光屏骤然泛红,刺眼的红色字体跳动着:“不明病毒变异株,传染性极强,与原有痢疾病菌序列相似度仅42%,需清热解毒类特效药配伍,常规抗菌药物无效。”

她心里咯噔一下。果然是变异病毒,而且传染性极强——隔离棚外虽有学徒守着,但棚子之间的距离太近,若不尽快控制,怕是要扩散。

“李伯,立刻让王二柱把隔离棚间距拉开三尺,每座棚子门口设一个艾草熏炉,进出的医官必须用烈酒擦手。”素问一边说,一边快步走向药架,目光在一排排陶罐间扫过,“之前让药田留的新鲜穿心莲呢?”

“在东厢房的地窖里!”李伯立刻喊来两个学徒,“快去取,要最新鲜的,带着露水的那种!”

素问转身走进主隔离棚。棚子里铺着干草,十二个孩童躺在草席上,个个面色潮红,嘴唇干裂,身上的淡红色疹子从脖颈蔓延到手臂,有的已经被抓得破了皮,渗着血珠。一个穿粗布衣裳的妇人正抱着孩子哭,见素问进来,猛地跪下身:“素问姑娘,求您救救我的娃!他烧了一下午,眼瞅着就快不行了……”

“快起来,我这就配药。”素问扶住妇人,伸手探了探孩子的额头,滚烫的温度让她指尖一颤。她转头对跟进来的学徒道:“取石臼来,再把金银花煎剂加热,要温的,不能太烫。”

说话间,取穿心莲的学徒跑了回来,怀里抱着一大捆翠绿的植株,叶片上还挂着水珠。素问拿起几株,指尖掐断叶柄,一股清苦的汁液立刻渗了出来——这是赵地特有的穿心莲品种,比南方的叶片更厚,清热解毒的功效也更强,是她去年在药田试种成功的。

“把穿心莲的叶片摘下来,捣成汁,过滤掉残渣。”素问一边示范着摘叶,一边对学徒说,“每半个时辰给患儿喂一次,每次一小碗,混着金银花煎剂一起喂。”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喂药时要慢,别让孩子吐出来,吐了就再补喂半份。”

安排好用药,素问立刻走出棚子,正好撞见王二柱带着人搬熏炉。“二柱,你立刻带人去下游村落,把整个村子封锁起来,不许任何人进出。”她语速极快,“所有接触过患儿的村民,都要用艾草熏身,衣物全部用沸水蒸煮,饮用水必须烧开了才能喝,记住,一点都不能马虎!”

王二柱刚要应声,李伯突然从后面追上来:“等等,我跟你一起去。村里的人我熟,好说话些。”他转头对素问道:“医署这边就交给你了,有什么事让学徒往村里送消息。”

素问点头,看着李伯和王二柱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才转身回到药架旁。她拿起一株穿心莲,叶片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心里却没底——系统只说需要清热解毒类特效药,穿心莲虽对症,但变异病毒的毒性不明,能不能起效,还是个未知数。

棚子里的哭声还在继续,素问深吸一口气,把手里的穿心莲放进石臼。现在能做的,只有全力以赴。

二、三日之困

转眼就是三日。

这三天里,素问几乎没合过眼。白天在隔离棚里守着患儿,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晚上就趴在医署的案台上,对着系统光屏里的病毒序列分析,试图找出更有效的配伍方案。

穿心莲和金银花煎剂确实起了些作用——有四个症状较轻的孩童烧退了些,疹子也淡了些,但剩下的八个重症患儿,情况却丝毫没有好转。尤其是最先发病的小石头,烧得更厉害了,嘴唇发紫,呼吸也变得急促,偶尔还会抽搐,吓得他娘整日以泪洗面。

“姑娘,小石头又抽了!”傍晚时分,守棚的学徒慌慌张张跑进来。素问扔下手里的毛笔,快步冲进棚子,只见小石头蜷缩在草席上,四肢僵硬地抽搐着,眼睛翻白,嘴角流出白沫。

她立刻上前,指尖在小石头的人中穴上用力掐了掐,又飞快地从药箱里取出银针,在他的合谷、太冲两穴各扎了一针。片刻后,小石头的抽搐渐渐停了,呼吸却依旧微弱。

“药喂进去了吗?”素问问一旁的妇人。

妇人抹着眼泪点头:“喂了,可刚喂进去就吐了,只咽下去一点点……”

素问皱起眉。重症患儿的肠胃功能已经紊乱,普通的药液根本留不住,必须想办法增强药效,还要让药物能被身体吸收。她打开系统光屏,再次扫描小石头的身体,光屏上的病毒活跃度依旧很高,红色的波形线起伏不定。

突然,光屏右下角弹出一行小字:“药物增效配比建议:穿心莲汁 金银花煎剂 微量龙胆草,龙胆草可增强清热解毒功效,但性寒,需严格控制剂量。”

龙胆草?素问心里一动。她知道这种药,性寒味苦,清热解毒的功效极强,但正因性寒,孩童的脾胃根本承受不住,稍有不慎就会伤了元气。

“姑娘,怎么了?”旁边的学徒见她盯着空气发呆,忍不住问。

素问没说话,转身走到药架最上层,取下一个贴着“龙胆草”标签的陶罐。罐子里的龙胆草是去年秋天采的,根茎粗壮,颜色深紫,闻起来带着一股极浓的苦味。她倒出一小撮,放在掌心掂量着——系统只说“微量”,可这个“微量”到底是多少?成人用量的五分之一?还是十分之一?

“姑娘,您要用药?”李伯不知何时回来了,他刚从村里赶回来,脸上还带着疲惫,“村里的封锁都安排好了,接触者也都熏了艾草,没再出现新的患者。”

“李伯,你看这个。”素问把掌心的龙胆草递过去,“系统建议加微量龙胆草增效,但这药性寒,孩童怕是承受不住。”

李伯捏起一根龙胆草,放在鼻尖闻了闻,眉头立刻皱成了川字:“这药太烈了,小石头他们本就虚弱,要是用量没控制好,怕是会适得其反。”

素问点点头。她何尝不知道风险,可现在重症患儿的情况越来越危急,再不用强效药,恐怕就来不及了。她盯着掌心的龙胆草,突然想起小时候师傅说过的话:“医者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见死不救,不如不为医。”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取来药臼,把那一小撮龙胆草放进去,又加入适量的穿心莲汁和金银花煎剂,细细捣成糊状。“姑娘,你要干什么?”李伯见状,心里咯噔一下。

“我来试药。”素问抬起头,眼神坚定,“我若不试,怎么知道剂量合不合适?这些孩子等不起了。”

“万万不可!”李伯一把抓住她的手腕,声音都变了,“龙胆草性寒,你一个姑娘家,身子本就单薄,要是出了什么事,医署怎么办?村里的人怎么办?”

“李伯,我是医者。”素问轻轻挣开他的手,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要是连我都不敢试,还有谁能救这些孩子?”她拿起药臼里的药糊,用指尖蘸了一点,送进嘴里。

苦味瞬间在舌尖炸开,像无数根细针扎着味蕾,紧接着,一股寒气从胃里升起来,顺着喉咙往上冒,冻得她牙齿都开始打颤。片刻后,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手脚也变得冰凉。

“姑娘!”李伯急得直跺脚,伸手就要去抢药臼。

“别……”素问摆了摆手,强撑着打开系统光屏。光屏上的绿色字体跳动着:“剂量适配,成人耐受良好,儿童用量需减两成。”她松了口气,立刻喊道:“按这个配比,把龙胆草的量减两成,给患儿用药!”

学徒们立刻行动起来。减了量的药糊喂进小石头嘴里,这次他没有吐,只是皱着眉哼了几声。素问守在他身边,一刻不停地观察着,直到后半夜,小石头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额头的温度也终于降了些。

天快亮时,第一个患儿——村东头的丫丫,突然开口说了句:“娘,我渴。”她娘惊喜地哭出声,连忙端来温水喂她。素问摸了摸丫丫的额头,烧退了,疹子也开始消退。

那一刻,素问靠在棚子的柱子上,终于忍不住闭上了眼睛。三天来的疲惫像潮水般涌来,可心里却松快得很——这场仗,他们总算打赢了第一回合。

三、疫后余思

疫情平息后的第七天,医署的院落里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隔离棚被拆了,艾草味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药田新收的薄荷香。

傍晚时分,素问铺开一卷竹简,手里握着毛笔,在灯下写写画画。李伯端着一碗热粥走进来,放在案上:“姑娘,忙了一天了,先喝点粥吧。”

素问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笑着接过粥碗:“谢谢李伯。”她指了指竹简上的字,“我在写‘传染病防治三则’,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好有个章程。”

李伯凑过去看,只见竹简上写着:“一隔离,凡遇不明疫病,需立刻将患者隔离,避免接触;二消毒,患者衣物、居所需用艾草熏、沸水烫,水源需煮沸;三溯源,查明疫病源头,彻底清除,防止复发。”

“好!好!”李伯连连点头,“这三则写得实在,以后学徒们照着做,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他顿了顿,又道:“这次多亏药田有新鲜的穿心莲和龙胆草,不然连药材都凑不齐,说到底,还是姑娘有远见,提前让药田种了这些。”

素问喝了口粥,心里突然一动。是啊,这次若不是药田有存货,后果不堪设想。邯郸周边的药材多是散户种植,收成不稳定,遇到大规模疫情,很容易断药。她放下粥碗,拿起笔在竹简上又写了一行:“建药材储备库,按疫病、外伤、杂症分类储药,派专人看管。”

“药材储备库?”李伯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病,都不用愁没药了。”

“嗯。”素问点点头,“还要统计现有药材的数量,不够的尽快从药田调,或者从药商那里收,一定要保证每种药材都有足够的储备。”

正说着,王二柱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本账簿:“姑娘,李伯,这是村里的防疫情况统计,接触者都观察了七天,没再出现新的患者,还有药田的药材数量,我也统计好了,您看看。”

素问接过账簿,翻了几页,只见上面记得清清楚楚:穿心莲还有三百斤,金银花两百斤,龙胆草五十斤,还有各种外伤药、杂症药的数量也都一一列明。她满意地点点头:“二柱,你做得很好。明天就开始动工建储备库,选址就定在药田旁边,方便取药。”

王二柱立刻应声:“好嘞!我这就去联系工匠,保证尽快建好!”

看着王二柱兴冲冲地跑出去,李伯笑着摇了摇头:“这孩子,办事越来越利索了。”他转头看向素问,“这次疫情,真是多亏了你。要是换了别人,怕是早就慌了神。”

素问放下笔,目光落在案上的《赵地药材全谱》上。扉页的穿心莲图谱在灯光下,绿得格外鲜活。她轻声道:“我只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其实这次能这么快控制住疫情,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李伯您去村里封锁,二柱建隔离棚,学徒们日夜守着患儿,还有村民们的配合,少了谁都不行。”

李伯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可要是没有你试药,没有你想到用穿心莲和龙胆草配伍,那些孩子怕是……”他没再说下去,只是拍了拍素问的肩膀。

素问笑了笑,拿起毛笔,在竹简的末尾又加了一句:“医者之道,非独凭技,更在同心。”

夜色渐深,医署的灯火依旧亮着。竹简上的字迹渐渐干了,墨色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像一颗颗凝聚着心血的珠子。窗外,药田的薄荷在风里轻轻摇曳,送来阵阵清香,仿佛在诉说着这场疫事过后,新生的希望。

四、未雨绸缪

药材储备库建成的那天,邯郸下了一场小雨。淅淅沥沥的雨丝落在新盖的青砖墙上,溅起细小的水花,空气里混着泥土和药材的香气。

素问带着学徒们把药材搬进储备库,按疫病、外伤、杂症分类放好。疫病类的架子上,穿心莲、金银花、龙胆草摆得整整齐齐;外伤类的架子上,止血藤、续骨草、半枝莲堆得满满当当;杂症类的架子上,枸杞子、菊花、紫苏也一应俱全。每个陶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药材名称、产地、采摘时间和保质期。

“姑娘,以后取药可方便多了!”一个学徒笑着说,“以前找药要翻遍整个药架,现在按类别找,一眼就能看到。”

素问点点头,伸手摸了摸陶罐上的标签:“还要定期检查药材的情况,要是发现有霉变、虫蛀的,立刻换掉。保质期快到的药材,提前拿出来用,别浪费了。”

正说着,院外传来马蹄声。只见一个穿褐色官服的人翻身下马,手里拿着一封国书,快步走进来:“请问哪位是素问姑娘?魏地使者求见。”

素问愣了一下,魏地使者?她连忙迎出去,只见官服人身后跟着一个穿锦缎衣裳的中年人,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见了素问,立刻恭敬行礼:“素问姑娘,久仰大名。我国境内爆发痢疾,死者甚众,听闻姑娘能治疫,特来求教。”

素问请使者进屋坐下,接过他递来的国书。国书上写着,魏地近期爆发了大规模痢疾,患者上吐下泻,用了多种药方都无效,请求邯郸医署支援。

她想起三个月前漳水下游的痢疾,虽然这次是魏地的疫情,但病因相似,都是水源性疾病。她转身取来《赵地药材全谱》,翻到“马齿苋”一页,指着上面的图谱说:“此草田间常见,生命力极强,煮水喝可止泻。再配合‘黄连汤’,每日三次,三日可见效。”

使者凑近看了看图谱,连忙点头:“多谢姑娘指点!不知这黄连汤的方子……”

“我这就写给你。”素问取来竹简,写下黄连汤的方子:黄连三钱,黄芩二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一钱,加水煎煮,温服。她又拿出一张画好的消毒图谱副本,递给他:“器械需用沸水煮沸,水源需过滤后再烧开,这两点缺一不可,否则痢疾还会复发。”

使者接过方子和图谱,再三叩谢,又从木盒里取出一锭金子:“这点心意,还请姑娘收下,算是魏地百姓的谢礼。”

素问摆摆手,笑着说:“使者不必多礼。医术无国界,能救更多人,就是对我最好的谢礼。”她顿了顿,又道:“要是魏地医官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派来邯郸传习所学习,我们随时欢迎。”

使者感动得眼圈都红了,再次叩谢后,带着方子和图谱匆匆离去。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雨幕里,李伯笑着说:“姑娘这一举动,怕是要让邯郸医署的名声传遍各国了。”

素问拿起案上的《赵地药材全谱》,轻轻摩挲着扉页的穿心莲图谱。她想起漳水畔的那个暮色,想起隔离棚里孩子们的哭声,想起试药时那股刺骨的寒意。其实她从来没想过要扬名,只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医术,救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庭不用经历生离死别。

雨渐渐停了,阳光从云层里透出来,照在储备库的青砖墙上,暖融融的。素问转身对学徒们说:“走,我们去药田看看。再过些日子,马齿苋就要成熟了,得多收些,说不定以后还用得上。”

学徒们齐声应和,跟着素问走向药田。田埂上的小草沾着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远处,传习所的晨鼓声隐约传来,伴着药田的清香,在邯郸的上空久久回荡。

素问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疫病,更多的挑战,但只要他们做好准备,同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因为医者的初心,从来都是守护生命——就像那株在漳水畔顽强生长的穿心莲,无论环境多恶劣,都能绽放出生命的绿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