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923集:会诊攻坚,众医查遍典籍无果

省一院住院部顶楼的会议室里,中央空调的冷风裹着消毒水的味道在空气中循环,却吹不散满室的凝重。长条会议桌两端的投影幕布亮得刺眼,ct影像上的灰白纹路、血常规报告里上下波动的箭头,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围坐的二十多位医生牢牢困在其中。桌角的咖啡机早已冷却,杯底残留的褐色液体结了层薄壳,没人有心思去清理。

“患者第三次骨髓穿刺结果还是提示异常增生,但关键分型指标始终卡在临界值。”血液科主任周明远推了推下滑的黑框眼镜,指尖在打印报告上划出一道深痕,纸张边缘被按得发皱,“原始细胞比例1.8%,既够不上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免疫分型也排除了急性白血病的可能。从入院到现在,我们调整了四次化疗方案,可血小板计数还在往下掉,昨天已经跌破20x10?\/L了。”

坐在他对面的神经科主任李静抬手按了按发胀的眉心,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红色批注,有些地方被反复圈画,墨迹都晕开了。“更棘手的是神经系统症状,”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清晰,“患者昨天凌晨开始出现间歇性失语,有时候能正常对话,突然就说不出完整句子,mRI显示双侧颞叶有散在的t2高信号病灶,但增强扫描又没有明显强化——这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感染性或免疫性脑病的影像学特征,连罕见的副肿瘤综合征都查过,相关抗体全是阴性。”

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年过七旬的老院长陈敬之拄着乌木拐杖走了进来,金属杖头在地板上敲出“笃笃”的声响,每一下都像是敲在众人心里。他身后跟着图书馆的老管理员老张,怀里抱着一摞用牛皮纸包裹的典籍,胳膊上还夹着几本封皮磨损的硬壳书,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各位辛苦。”陈敬之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沉稳,他走到会议桌末端坐下,拐杖靠在椅边,“我让老张把院里收藏的近五十年疑难病例集都调来了,还有三本外文孤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德国引进的《罕见血液病图谱》,另外,几位退休老教授的手写笔记也带来了,都是他们当年遇到的特殊病例,大家分分工,说不定能从里面找到线索。”

老张把典籍往桌上一放,厚厚的书堆瞬间占了半张桌子,泛黄的纸页透出旧书特有的油墨味,混着淡淡的霉味,在空调风里慢慢散开。医生们立刻起身分工,年轻的住院医师小林伸手抱过一本1987年版的《内科疑难病例汇编》,封皮上的烫金字已经脱落了大半,书页边缘卷得像波浪。他坐在角落的椅子上,手指在纸页上逐行滑动,连页边空白处的批注都没放过。

“周主任,您看这个病例!”小林突然站起来,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手里的书被翻得哗哗响,“1995年的一个病例,患者也是骨髓异常增生合并神经症状,最后诊断是罕见的铊中毒,咱们患者的重金属筛查结果怎么样?”

周明远抬眼看向他,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无奈:“已经查了三次,铅、汞、砷、铊都在正常范围,连更少见的镉和铋也排除了。患者家属说他平时就待在工厂宿舍,没接触过化工原料,家里也没种有毒的花草。”他手里拿着那本德文孤本,正对着翻译软件逐句看,眉头拧成了疙瘩,“我刚才翻到一个类似病例,诊断是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但患者没有家族史,父母和孩子都做了初步筛查,没发现异常,基因检测结果要明天才能出来,暂时没法确诊。”

李静则专注于神经科的典籍,她翻开一本蓝色封皮的手写笔记,字迹娟秀却带着力度,纸页上还夹着几片干枯的银杏叶。“这里提到一例‘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骨髓抑制’,”她轻声念出来,手指点在笔记上,“但患者的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不明显,肌电图也没出现典型的神经源性损害,不太对得上。”她抬头看向众人,眼神里带着询问,“有没有人找到涉及多系统受累,又没有明确诱因的病例?比如同时影响血液和神经系统的罕见病。”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偶尔有医生低声交流,很快又陷入沉默。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从明亮的浅蓝变成灰紫,最后彻底黑透,城市的灯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护士送来的盒饭放在桌角,白色的餐盒早已凉透,菜汤凝结成一层油膜,没人动筷子。

小林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咔咔”的声响。他无意间瞥见桌角一本不起眼的书,深蓝色封皮上印着《地方病防治手册》,书脊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只有“1992年版”几个字还能看清。“这本好像没人翻,”他走过去拿起书,掂量了一下,还挺沉,“是1992年出版的,主要讲偏远地区的地方病,比如大骨节病、克山病之类的。”

周明远凑了过来,伸手接过书翻了两页,又递回给他:“看看吧,说不定有意外收获。患者籍贯是黑龙江克山县周边,说不定和地方病有关。”

小林点点头,重新坐回椅子上,一页页仔细翻看。手册里夹着不少老照片,黑白的,边缘已经泛黄,记录着当年地方病防治的场景。他翻到第127页时,突然停住了,手指着其中一段文字,声音都有些发颤:“大家看这个!‘克山病的特殊分型,可表现为心肌损伤、骨髓抑制及神经系统损害,多见于黑龙江克山县及周边地区,患者多有长期饮用生水史,实验室检查可见心肌酶谱升高’。咱们患者的籍贯就是克山县周边,会不会是这个?”

众人立刻围了过来,陈敬之也拄着拐杖走过去,接过手册仔细查看。他的手指在文字上慢慢划过,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原本明亮的眼神也暗了下去。“克山病的典型表现是心肌酶谱显着升高,尤其是cK-mb和肌钙蛋白,”他缓缓开口,语气里带着遗憾,“但咱们患者的心肌酶一直正常,心电图和心脏超声也没发现异常,而且近年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克山病的发病率已经极低,这个特殊分型在后来的教材里都很少提及,诊断依据不足。”

李静也凑过来看了看,补充道:“而且患者没有心肌损伤的症状,比如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都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也和手册里描述的不太一样,手册里说克山病的神经损害主要是周围神经病变,比如肢体麻木、无力,不是咱们患者的间歇性失语和颞叶病灶。”

希望刚刚燃起,又很快熄灭。小林有些沮丧地合上手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封皮,心里涌起一阵无力感。他从早上八点坐到现在,已经快十二个小时了,翻了不下十本典籍,眼看有了线索,却还是不行。“难道真的没有先例吗?”他小声嘀咕,声音里带着一丝委屈。

陈敬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平静却坚定:“医学就是这样,总有我们没见过的病例。别灰心,再坚持坚持,把没看完的典籍过一遍,基因检测结果明天应该就能出来,说不定能有新发现。”他看了看表,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老张,你先回去休息吧,这里有我们就行。”老张点点头,收拾好空出来的牛皮纸,轻轻带上门走了。

医生们重新投入到典籍的翻阅中,没人再提吃饭的事,也没人抱怨疲惫。周明远继续对着德文孤本研究,偶尔用手机查专业术语;李静则重新梳理神经科的罕见病,把可能的病症列在纸上,逐一排除;小林则拿起另一本《罕见病诊疗指南》,从第一页开始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窗外的城市已经亮起灯火,霓虹闪烁,映在窗户上,像流动的彩光。会议室里的灯光却比任何一盏都要明亮,照亮了医生们疲惫却专注的脸庞。时间一点点过去,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从十点到十一点,再到凌晨一点,桌上的典籍渐渐被翻完,堆成了几摞。

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浅金色的光芒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桌面上,给凉透的盒饭镀上一层暖光。周明远放下最后一本典籍,疲惫地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口气,声音带着沙哑:“都查完了,没有找到符合的病例。所有能想到的罕见病,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罕见感染病,都排除得差不多了。”

李静也合上笔记本,揉了揉僵硬的脖子,眼神里带着一丝失落:“我这边也没有线索,神经系统的典籍翻了个遍,没找到和患者症状完全匹配的病例。刚才又联系了检验科,患者的脑脊液复查结果还是正常,没发现感染或免疫异常的证据。”

陈敬之看着众人疲惫的脸庞,眼底布满血丝,却依旧带着坚定。他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虽然查遍典籍无果,但我们至少排除了很多可能性,这也是进展。明天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后,我们再组织一次会诊,同时联系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瑞金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一定要找到病因。患者还在等着我们,不能放弃。”

医生们纷纷点点头,站起身来,互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虽然一夜攻坚没有结果,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没有放弃的念头,反而多了几分坚定。他们收拾好桌上的典籍,把笔记和报告整理好,慢慢走出会议室。

天边的朝阳正好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住院部的大楼上,给白色的墙壁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楼下的花园里,早起的护士正在散步,看到他们走出来,笑着点了点头。周明远抬头看向朝阳,深深吸了口气,空气里带着清晨的清新。他知道,这场与疑难病症的较量,还远未结束,但只要他们不放弃,总有找到答案的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