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的喧嚣与荣光,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留下的,是亟待夯实的新朝根基。
以“三书六部”为核心的新朝权力机构,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器械,开始“咔哒咔哒”地正式运转起来。
诏令、章程、人事任免……一道道文书从宫中发出,流向京畿,乃至辐射整个大景的疆域,带来变革的气息。
在这股变革的浪潮中,新设立的“纺造司”并非职权最重的一部,却是最贴近民生、最引人注目部门的之一。
由华天佑和军、嫂身份的李嫂共同担纲,这个新部门承载着新帝赵樽“抚恤忠良”的深切期望。
京城内城,一间位置大小适中、门面敞亮的铺面被选作了纺造司的展示与销售中心。
工部的匠人们日夜赶工,按照韩蕾提供的简易图纸,将这里装修得简洁明亮,预留出未来摆放布匹绸缎的货架和展示台。
而真正的核心,则在城外。
华天佑新官上任,那股在苍州就积攒下的实干劲头彻底爆发。
他将婚事筹备一应事项,全都交给了他娘——恒国公夫人林氏。
他自己则几乎日日泡在城外选定的那块厂址的工地上。
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芜的坡地,如今已被规划出厂房、宿舍和食堂的区域。
夯土的号子声,锯木的嘶嘶声,以及匠人们往来穿梭的脚步声此起彼伏,让这里的一切,看上去都充满希望。
有韩蕾坐镇京城,建材供应成了最不需担心的一环。
赵樽想让大景全境皆如苍州那般蓬勃发展,基础建设必须先行。他特意将一处抄没的权贵宅邸辟为了“皇家建材仓库”,这里离皇宫极近,守卫森严。门口就是青石板铺就的大街,运输极为方便。
每日晚膳后,无论前朝政务多么繁忙,赵樽都会雷打不动地抽出时间,陪着韩蕾,如同寻常夫妻散步般,从宫城侧门缓步走向这处库房。
韩蕾会在系统里购买各种需要的建材,将一捆捆钢筋、一袋袋水泥、一块块玻璃、乃至成箱的螺丝铁钉,悄然填充进原本空旷的库房。
赵樽则安静地陪在一旁,目光偶尔扫过那些超越时代的材料,眼中是对妻子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惊叹。
补充完毕,第二日自会有运输司的人,驾驶着那引起京城热议的三蹦子,将这些建材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工地。
说起这三蹦子,在京城的亮相可谓是一波三折。最初,这不用马拉,自己会跑,还发出“突突”声响的怪家伙,着实吓坏了不少百姓。
市井间流言四起,有说它是“墨家机关术复活”的,有说是“扰人清静的妖物”的,更有甚者,将三蹦子与朝廷的“新政”联系起来,暗指新帝任用“妖人”,国将不国。
对此,赵樽和韩蕾早有预料。
恒国公以及大九、大十六等一批坚定支持新帝、且在军中素有威望的将领,率先穿上了笔挺的新式官服,亲自驾驶着三蹦子,帮着运输司往城外工地运送了几趟货物。
他们谈笑风生,神态自若,仿佛驾驶的不是什么“妖物”,而是再寻常不过的交通工具。
与此同时,恒国公夫人林氏,更是发挥了她作为京城贵妇圈核心人物的影响力,在各种茶会、宴饮上,不遗余力地讲述她在苍州的所见所闻——那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夜间亮如白昼的“电灯”,以及种种便利的新奇之物。
她从最初自己的质疑和惊恐,讲到自己的亲身适应与最终的信服与赞叹。
“你们是没瞧见,那苍州的百姓,日子过得可比咱们京城的贵人还舒坦几分呢!”林氏摇着团扇,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炫耀,“这三蹦子算什么?往后啊,好东西多着呢!”
权贵阶层的亲身示范与舆论引导,效果还是很显着的。民众的好奇心渐渐压过了恐惧。
当纺造司工地和皇宫某些路段率先亮起既不需要油,又不怕风吹的太阳能灯时,京城百姓们除了好奇围观看个新鲜外,口中已多是惊叹与羡慕,再难听到那一声声“妖物”的叫法。
一种对新事物默许乃至期待的氛围,正在悄然形成。
华天佑负责督建厂房,李嫂则挑起了城内铺面的筹备和女工招募并培训的重担。
纺造司的招募告示,通过府衙渠道,贴遍了京畿地区的县镇乡村。告示言词恳切,明确招募对象为军、嫂或生活困苦的孤寡妇女,还承诺“包食宿,有工钱”。
这对于那些丈夫战死沙场,家中失去顶梁柱,生活陷入困境的妇人而言,无异于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这世道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在外做工的机会本就少之又少。所以,消息一经传开,进入京城来应募的女子竟多如牛毛。
即便有些人家住得偏远,但冲着“包食宿”一条,也足以让她们鼓起勇气,收拾行囊,向着京城,向着那渺茫却真实的希望汇聚而来。
韩蕾为纺造司提供的,是经过她仔细斟酌后选择的纺织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