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金算盘 > 第67章 投桃报李,初建班底

大明金算盘 第67章 投桃报李,初建班底

作者:奕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8 20:49:35

朝堂上因“以工代赈”而起的微澜,在七皇子朱瑾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后,渐渐平息下去。攻击的奏疏少了,但那种无形的审视与压力并未消散,只是转入了更深的暗处。林砚心知肚明,徐阶那温和目光下的警惕,绝不会因此消失。

他更加低调,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景隆实录》的编修中,同时,通过赵铁鹰的“听风阁”,密切关注着山东试点的进展和京城各方动向。

“听风阁”在赵铁鹰的精心经营下,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仅靠几个眼线打听消息的雏形。借助林砚提供的资金(部分来自白驹场的收益,部分通过王守哲的关系进行了一些隐秘的商业运作),赵铁鹰在京城的市井之中,以开设杂货铺、车马行、甚至一家小酒楼作为掩护,初步构建起一个覆盖主要坊市、能接触到三教九流的情报网络。虽然还无法触及核心机密,但对于市井流言、中低层官员的动向、乃至一些府邸外围的动静,已能提供颇为可靠的信息。

这一日,赵铁鹰带回两条重要消息。

其一,山东那边传来密报,“以工代赈”在初期混乱后,随着王守哲派去的干员逐渐掌握局面,加之直接发放钱粮的方式减少了盘剥,工程进度开始加快,灾情得到有效控制,民心渐稳。虽仍有零星质疑,但实效已然显现。更重要的是,主持此事的户部郎中信中提到,此法若推行得当,不仅赈灾,长远看对稳固河防亦大有裨益,并随信附上了一些初步的数据。

其二,赵铁鹰通过安插在某位吏部给事中府外眼线,探听到一个消息:近期吏部正在酝酿对一批中低层官员进行考核调动,其中涉及都察院几位曾上书抨击“以工代赈”的御史,似有外放之意。消息来源模糊,尚未证实,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林砚仔细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书案上轻敲。山东的利好消息在意料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吏部可能的人事变动,则意味深长。这绝不可能是王守哲一方能做到的,王守哲在吏部的影响力有限。那么,出手的是谁?

他脑海中浮现出朱瑾那张聪慧而沉静的脸。是了,只有这位深得帝心,又开始暗中培植自己力量的皇子,才有可能在不惊动徐阶的情况下,影响到吏部对几个御史的考察评语。这是一种无声的回报,回报他之前在揽月亭的“献策”,也是在向他展示自己的力量与诚意。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位七皇子,年纪虽小,帝王心术却已初具雏形。

林砚沉吟片刻,对赵铁鹰道:“山东的消息,想办法让它在士林圈中适度流传,尤其是那些数据。要看起来像是自然流传,而非我们刻意散布。至于吏部的风声,暂且按兵不动,继续核实,但可以让我们的人,对那几位御史‘额外’关注一下。”

“明白。”赵铁鹰点头,又道:“少爷,还有一事。我们的人发现,近期有一些生面孔,在周府外围以及我们几家铺子附近转悠,行动很谨慎,不像是寻常地痞。”

林砚眼神一凛:“是‘墨羽’?还是徐阁老的人?”

“暂时无法确定,对方很警觉,我们的人不敢跟得太紧,怕打草惊蛇。但从行事风格看,训练有素,不像普通探子。”赵铁鹰面色凝重。

“看来,有人一直没放松对我们的‘关照’。”林砚冷笑一声,“让沈老先生再检查一遍府内外的机关,所有人员出入务必小心。铺子那边,正常营业,但要内紧外松。”

“是!”

赵铁鹰离开后,林砚独自在书房沉思。七皇子的示好与暗中支持,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助力,但也将他更紧密地绑在了这位皇子的战车上。而暗处窥伺的敌人,则提醒他危机四伏。

他意识到,仅仅依靠王守哲的奥援和朱瑾的赏识还不够,他需要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更紧密的核心班底。赵铁鹰忠诚可靠,长于行动与情报;沈舟技艺超群,善于格物与机关;但他在朝堂之上,还缺乏能与之呼应、共同进退的政治盟友。陈侍讲算半个,但关系还不够牢固。

他需要机会,也需要主动出击。

数日后,林砚主动邀请陈侍讲至周府小酌。酒过三巡,林砚屏退左右,诚恳道:“陈兄,小弟入京时日尚浅,于朝堂之事多有不明。前番‘以工代赈’之事,多亏陈兄在院中代为周旋,小弟感激不尽。”

陈侍讲摆摆手,叹道:“林贤弟客气了。贤弟之才,愚兄素来钦佩。只是这朝堂之上,人心叵测,贤弟日后还需更加谨慎。徐阁老那边……”他欲言又止。

林砚为他斟满酒,低声道:“陈兄可知,吏部近日似有风声,都察院那几位跳得最欢的御史,恐有外调之忧?”

陈侍讲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恍然,压低声音:“此事愚兄也略有耳闻,还以为是王侍郎的手笔……看来,贤弟背后,另有高人?”他目光意味深长地看了林砚一眼。

林砚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举杯道:“无论背后是谁,宵小之辈受挫,总是快事。只是经此一事,小弟深感势单力薄。陈兄在翰林院多年,德高望重,见识广博,日后还望陈兄能多多提点,遇事也能互为奥援。”

这话已是近乎明确的结盟邀请。陈侍讲看着林砚年轻却沉稳的面庞,想到他展现出的才华与背后若隐若现的皇子背景,心中权衡片刻,终于举杯与林砚轻轻一碰,正色道:“贤弟年少有为,心怀社稷,愚兄虽不才,愿与贤弟同行。”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至此,林砚在朝堂之上,算是初步拉拢了一位颇有分量的盟友。

与此同时,林砚也开始留意翰林院中那些与他年纪相仿、出身寒微却颇有才学、对现状有所不满的庶吉士和低阶编修。他并不急于招揽,而是通过探讨学问、交流时政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甄别可造之材。

他知道,构建自己的势力非一日之功,需要耐心、眼光和时机的配合。但种子已经播下,只待合适的土壤与雨露,便能生根发芽。

就在林砚暗中布局之时,山东再次传来消息。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行,“以工代赈”成效显着,不仅灾情得到控制,新修的堤坝也经受住了一次小的洪峰考验。主持官员将详细成效写成奏报,直送御前。这一次,数据详实,效果直观,再非空泛的争论所能抹杀。

皇帝览奏后,于朝会上公开称赞此法“颇具巧思,务实有效”,并下令将山东经验抄送各部及各行省参考。

消息传出,林砚之名,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这一次,伴随着实打实的政绩,质疑的声音小了许多,更多的是惊叹与好奇。

潜龙在渊,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他投出的“石子”,终于激起了足以改变流向的涟漪。而他的目光,已越过眼前的翰林院,投向了更远处,那即将开启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六部历练。他知道,属于他的舞台,即将变得更加广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