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见·决胜长江《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的战略擘画与和平坚守
一>、见·总前委煤油灯定宏图
一九四九年三月的安徽蚌埠,春寒尚未完全褪去,总前委会议室的煤油灯却亮得刺眼。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领导人围坐在铺满长江防线地图的长桌旁,铅笔在“汤恩伯集团”“白崇禧集团”的标注间反复游走——这份即将成型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不仅要破解国民党军的“长江天险”迷梦,更要为百万解放军铺就一条跨越天险、解放江南的胜利之路。而在军事部署之外,中国**始终怀揣和平诚意,以多次让步为百姓争取免于战火的可能,让这场战略决战始终闪耀着“以人为本”的光芒。
二>、见·纲要制定:洞悉漏洞的“多路突击”战略
会议室的地图上,红色箭头密密麻麻标注着国民党军的布防:汤恩伯集团75个师守着湖口至上海的八百公里江面,白崇禧集团四十个师盘踞湖口至宜昌段,看似“陆海空立体防线”,实则因派系矛盾形如散沙——汤恩伯怕白崇禧趁机抢地盘,白崇禧不愿替蒋介石嫡系送死,两大集团在湖口附近的防御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缝隙”。
“就是这里!”邓小平用铅笔重重圈住湖口至芜湖的江段,声音铿锵,“汤恩伯和白崇禧各怀鬼胎,咱们就用‘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同时渡江,让他们顾头不顾尾!”身旁的刘伯承俯身指着地图补充:“东路打江阴、上海,掐断汤恩伯的退路;中路插宣城、广德,拦住建制逃跑的敌人;西路攻九江、南昌,斩断浙赣铁路,让白崇禧想增援都没辙!”
这份《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将解放军百万兵力精准划分为三大突击集团,每个集团的任务都兼顾“攻坚”与“协同”:
东突击集团:三十五万兵力由粟裕、张震指挥,主攻江阴至芜湖段。江阴要塞是国民党军的“咽喉”,配备一百多门重炮,控制着长江下游航道。总前委早摸清要塞守军的动摇情绪,特意安排“正面进攻 地下策反”双保险——既派部队强攻碉堡,又让地下党联络要塞内的进步军官,里应外合拿下这颗“钉子”。
中突击集团:三十万兵力由谭震林指挥,从安庆至芜湖段突破。这里是汤、白两集团的“结合部”,防御最为薄弱。纲要要求部队突破后不恋战,快速向宣城、广德穿插,与东路集团形成合围,把从南京、镇江逃出来的国民党军包成“饺子”。
西突击集团:三十五万兵力由刘伯承、邓小平直接指挥,从望江至湖口段渡江。任务看似“牵制”,实则至关重要——既要防止白崇禧东援汤恩伯,又要堵住汤恩伯向西南逃窜的通道,相当于给整个战役上了“双保险”。
为了让战术落地,纲要连细节都考虑得滴水不漏:后勤上,征集九千四百余艘民间船只,有的改成运兵船,有的加装钢板当“装甲艇”;筹集三点五亿公斤粮食,足够百万大军吃三个月;弹药库堆着十万余发炮弹,确保渡江时能把国民党军的碉堡炸成“马蜂窝”。
通信上,给每个军配二十部无线电台,连营级单位都有有线电话,还培训了五千多名通信兵,保证“前线枪响,总前委能第一时间听见”。伤员救治更不含糊,在长江北岸建了一百三十多所战地医院,五万多名医护人员带着十万副担架严阵以待,就等战役打响后抢运伤员。
三>、见·长江砺剑:渡江三大集团的规模化实战训练与攻坚准备
一九四九年三月的长江北岸,寒风裹挟着江水的湿气掠过练兵场,却吹不散十万将士的训练热潮。东、中、西三大突击集团的百万兵力,沿着数百里长江防线铺开,将滩涂、湖泊、河道变成了“实战模拟场”——东集团的战士们在模拟江阴要塞的碉堡群前演练爆破,中集团的部队在芦苇荡里练习穿插合围,西集团的官兵则在急流中测试改装战船。从黎明到深夜,练兵场上的呐喊声、船桨划水声、炸药爆炸声交织在一起,像一曲激昂的战歌,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渡江决战。每一项训练都紧扣实战需求,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战役成败,百万将士用汗水与意志,在长江北岸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 “胜利防线”。
四>、见·东突击集团:江阴要塞攻坚模拟与“舰堡协同”训练
碉堡群爆破:千组突击队的“死亡冲锋”。东突击集团的练兵场上,模拟江阴要塞的碉堡群拔地而起——混凝土浇筑的碉堡高达五米,射击孔交错分布,周围环绕着铁丝网与反坦克壕,完全复刻了国民党军的防御布局。三千余名突击队员分成千余个小组,轮流进行爆破训练,每组携带炸药包、手榴弹与爬墙梯,目标是在十分钟内突破三层防御,攻占核心碉堡。
“预备——冲!”指挥员韩明远的口令刚落,第一组突击队员如离弦之箭般冲出掩体。战士李建国抱着十公斤重的炸药包,猫着腰穿过铁丝网,身后的战友用重机枪压制碉堡的射击孔。突然,碉堡内模拟的“机枪火力”扫来,李建国迅速翻滚到反坦克壕内,避开“子弹”后,踩着壕壁的踏脚石跃出,将炸药包贴在碉堡的射击孔旁,拉燃导火索后迅速撤离。“轰隆!”炸药包爆炸,碉堡的射击孔被炸毁,后续队员立即架起爬墙梯,踩着梯阶冲上碉堡顶部,插上红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