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 第368章 因为好用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第368章 因为好用

作者:小小明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8 13:56:29

在俞建川主持的此次会议上,科研人员经过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采用“先观测,后撞击”的总体方案。

具体实施步骤为:

首先发射观测器,对目标小行星进行伴飞观测,获取其大小、成分、结构等关键参数;

在掌握充分数据后,发射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最后通过天地联合观测,对撞击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

会议上,徐良诚的问题:“撞击器的推进系统,你选择了‘破空一号’?为什么?”

俞建川答得干脆:“因为我用过。因为好用。”

徐良诚心里暗暗骂了句,但脸上依旧一副严肃的表情。

俞建川继续说道:“我们都清楚,撞击器的目标,是在预定的速度、角度和时机下,准确命中目标小行星。

虽然撞击器的推进系统不像主火箭那样追求大推力,但它的设计要求反而更为精密和严苛——毕竟,它要在几千万公里之外命中一个移动中的小行星目标。

所以,要做到这一点,推进系统必须在轨道修正、姿态控制、可靠性、效率等方面都达到非常高的标准。”

台下的科技部高层都认真地听着,时不时有人低头讨论。

俞建川顿了顿,接着说道:“‘破空一号’的优势非常明显:在材料耐久性和参数优化上,它优于其他高性能发动机。而我们都知道,对于深空项目,耐久性高、推力稳定、控制精度高,都是核心指标。

不过,这套系统原本为月球任务设计,推力曲线、姿态控制逻辑以及结构布局都需要针对撞击器任务进行改造和优化,才能满足精确命中小行星的严格要求。”

任何原型系统用于新任务几乎都需要适配。

徐良诚沉思片刻,说:“需要改造的多吗?”

俞建川答道:“相关团队需要根据撞击任务的轨道控制、质量限制和末段精度要求进行专项改造。具体方案,我们还需要和姜蕴宁团队进行讨论才能最终确定。”

徐良诚微微皱眉。

这个阶段,“破空二号”刚进入全功率测试阶段,正是姜蕴宁团队在这个研发周期最吃紧、最忙的时候。要求抽调人手改造“破空一号”,意味着额外工作量和压力,这样子,是不是工作量太大?

将“破空一号”的改造任务交给其他团队能否可行呢?

答案是否定的。

高性能发动机的改造涉及推力曲线、燃料流量、喷管结构、阀门控制、姿态控制接口等深度技术指标,还必须与姿态控制系统、导航系统、燃料管路、电源管理等子系统紧密配合。其他团队不了解发动机内部设计细节,无法安全、有效地调整参数;一旦改造不当,不仅可能损坏发动机,还会导致任务失败。最重要的是,这会浪费大量宝贵时间。

而此刻,他们最缺的,正是时间。

徐良诚想了想,叹了口气:算了,这件事,就让姜蕴宁自己来处理吧。

最终,方案获得批准。

当天下午,姜蕴宁就接到紧急指令——立即改造“破空一号”,以适配“Y-0103”小行星撞击器,确保撞击器任务顺利推进。

与指令一起到的,还有完整的技术资料、详细任务清单和相关系统接口文档。每一份文件都明确列出了改造要求和性能指标。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骤然落到团队每个人肩上。

姜蕴宁仔细查看了任务需求说明,迅速理清改造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随后,她立即抽调出原“破空一号”研发团队中最熟悉发动机设计的八名核心成员,组成临时小组专门负责改造任务,而团队中其余成员则继续紧张推进“破空二号”的全功率测试,确保两条任务线同时高效进行。

临时小组一成立,姜蕴宁召集大家开讨论会,详细分析改造任务的每一项指标——推力曲线、燃料流量、喷管结构、阀门控制和姿态接口。

在明确了改造后的性能目标、时间表与优先级,以及详细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要求后,姜蕴宁带领临时小组立刻投入紧张而高强度的改造工作。

原本闲置的“破空一号”实验室,在宋家明短暂使用之后再次沉寂,如今又重新启用,承载起新的使命:

支持“Y-0103”小行星撞击器推进系统的关键改造工作。

实验室内,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争分夺秒推进任务。

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华国计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

小行星防御属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兼具科研和公共安全意义。所以,这次的新闻发布会由科技部副部长国伟来主持。

发布会上,国伟详细介绍了任务背景、科学目标和技术路线,强调这是一项纯粹的科学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应对潜在小行星威胁的可行方案。

随后,在外交例会上,外交官宋承泽向各国代表说明了该任务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华国行动完全透明、安全可靠,并欢迎其他国家就小行星防御技术进行交流与学习,分享经验与数据,推动全球小行星防御能力的共同发展。

到了问答环节,一名欧洲代表率先举手问道:“华国是否计划与国际社会共享数据或技术经验?”

宋承泽微微点头,回应道:“当然。我们欢迎其他国家参与交流与学习,分享观测数据和技术经验,共同提升全球小行星防御能力。”

接着,一名灯塔国的记者举起麦克风,神情严肃地问道:“如果撞击失败或产生碎片,会不会威胁地球或其他国家的卫星?”

宋承泽沉稳地答道:“感谢您的关切。这项任务已经经过充分论证和多轮模拟评估,撞击过程的风险可控。所有可能产生的碎片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范围内,不会对地球或在轨卫星造成威胁。同时——”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整个撞击过程,华国将通过天地联合观测,利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追踪小行星轨道和形貌变化,以及溅射物情况,精准评估撞击效果。”

会场短暂安静了一瞬,几位代表低声交头接耳,显然在核对他的话是否可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