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 第218章 头脑风暴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第218章 头脑风暴

作者:小小明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8 13:56:29

“我们不靠单点响应,”姜蕴宁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软硬件协同预测 滞后补偿机制。

她在白板上写下那行字的瞬间,会议室安静得只听得见笔划过白板的声音。

工程师们下意识地交换了眼神,仿佛在确认自己没听错。

姜蕴宁放下白板笔,环视众人,“我们的系统核心逻辑是‘预测’,不是‘纠错’。”

“误差不能等它出来了再调,而是要在它‘快要发生’时先一步给出修正量。”

“这样才能有效克服系统响应延迟的问题,保证控制精度。”

简单点说,单点响应就像等火苗冒出来才去灭火,而预测补偿机制则更像提前察觉火苗要冒出来,提前喷水进行防范。

姜蕴宁和几位核心工程师的讨论深入得令人窒息,专业术语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得几乎没有缝隙。

哪怕已经连轴培训了近一周,许念等八个新入组的年轻人还是感到吃力。但没人敢走神,他们屏气凝神地盯着白板和投影,强迫自己跟上哪怕半步节奏。

此刻,许念愈发清楚自己和姜蕴宁之间的差距——看来,光是熬到午夜十二点的学习,还远远不够,接下来的时间还得再往后延长。

技术讨论迅速升温,白板上被画满了三轮草图和公式。

有人提出质疑,也有人兴奋地补充更优的细节。

姜蕴宁没有强行压制异议,也不急于给出定论,她不断引导大家将话题从“如何修正问题”转向“如何设计得根本不需要修正”。

会议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中间只休息一个小时。直到窗帘缝隙透进的光线渐渐暗淡,天色也随之改变。

姜蕴宁看了眼时间,轻声说道:“今天先到这里。”

会议室里一片短暂的静默,紧绷的神经才慢慢放松下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劫后余生般的感觉。

之前,“苍穹”系列突破时,他们羡慕得眼红;如今不用羡慕了——他们自己也在这里,争论到眼眶发红。

即使是资深工程师,经历了这场头脑风暴,也累得够呛。

看着姜蕴宁云淡风轻的样子,只有眉宇间流露出一丝丝疲惫,其他人惊为天人。

她可是从头到尾全程参与,而他们光是跟上节奏就已经精疲力尽,她的精力为何如此充沛?

难道……他们之间真的存在某种身体构造上的本质差异?

许念走到姜蕴宁前面,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姜工,我能不能问你一个问题?”

姜蕴宁点点头,说:“问吧。”

“你……都不会累吗?你精力旺盛得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许念的话音刚落,周围那些疲惫不堪、刚刚还在揉太阳穴、靠着椅背直喘气的工程师们立刻坐直了身子,齐刷刷地竖起耳朵。

说不定……能听到什么“核心机密”。比如说——

她的心肺功能是实验级别的?

基因里自带超强耐力?

脑子里是不是有液冷系统?

或者她是工程院里秘密研制的智能仿生人,披着人皮来带团队冲项目?

姜蕴宁心想:这才哪到哪。

她轻笑出声:“当然会累,不过平时锻炼得多,这种强度的工作才能在承受范围之内。你们平时也要适当锻炼,锻炼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提升耐力和抗疲劳能力,还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敏捷度。”

她顿了顿,目光在每个人身上扫过,看到一个个明显的疲惫,接着说道:“别把锻炼当成负担,要把它当作一种投资。现在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未来的你一定会感激今天努力的自己。”

工程师们点头如捣蒜,表情里满是服气。

他们已经看出来了——姜工的“投资”回报率相当惊人:全程在线、耐力爆表、稳定输出,仿佛内置了工业级续航系统。

不过,许念的问题也提醒了姜蕴宁,不能用自己的状态去衡量所有人。接下来的会议和工作安排必须更加合理,按现在的强度会过度透支大家的身体和精力,反而得不偿失。

毕竟,欲速则不达。

走出会议室时,机械设计组的赵敬山低声嘀咕了一句:“要是真能做出来,那可就是真·国产光刻机了。”

电子硬件组的许译林望了眼天色,轻声接道:“说不清为什么……但这一次,我是真的有信心。”

走在最后的姜蕴宁望着他们的背影,目光深远。

她回想起上世纪——自己在德国留学的那些岁月。

那时,她攻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以工程力学与热动力系统为核心,涵盖从理论推导到工程建模的全链条内容。德国工科教育以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扎实的数学基础着称,尤其在机械动力学、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耦合分析等领域,形成了系统而深厚的知识积累。

除了主修课程,她还专注研习了刚度分析、振动控制、非线性系统理论等经典内容。这些深入的理论学习,为她后续理解复杂机械系统中的耦合行为提供了坚实基础。

重生之后,她一直在吸收最新的前沿知识,而真正促使她转向“智能控制”方向的,是那一次技术难题的挑战:

设计多阶动态温控模型时,传统的控制方法难以满足系统在多变量动态变化下的实时调节需求。

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她将目光转向新兴的机器学习技术。她敏锐地意识到,结合局部线性拟合、时窗更新机制与主动学习算法,系统可以在运行中进行自我监测与策略调整,从而打破传统模型固定性带来的局限。

与此同时,现代高速嵌入式计算平台的飞速发展,为复杂动态建模和实时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可行”到“工程落地”的跨越。

将德国工科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先进的智能算法相融合,姜蕴宁实现了跨越式成长。正是这种跨时代的结合,使她的方法既继承了经典工科的深厚底蕴,又孕育出切合光刻机控制需求的创新思路。

然而,光刻机对纳米级精度的苛刻要求,使得前路依然充满重重挑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