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 第143章 会呼吸的人形翻译器

我在腾飞年代搞科研 第143章 会呼吸的人形翻译器

作者:小小明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8 13:56:29

老教授名叫吕思源,是国防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大校军衔,1940年生,曾赴联邦德国深造多年,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SiGe异质结材料与高频器件的专家。

他回国后主导多个国家级军工科研项目,参与过“八六三计划”与核心处理器自主架构的前期材料预研,深受学界尊重。

吕思源教授行事低调严谨,兼具军人作风与学者气度,对学生要求极严,却极惜才。

所以,他当然听过“姜蕴宁”的名字。

甚至可以说——如雷贯耳。

传说中那个“考着考着就把国防大学带火”的学生。

今年报考国防大学的新生中,她绝对是现象级的存在,名字早已在各个教授的内部群聊中反复提起。

只不过,他从未特意去留意这位新生的长相,更没想到,那个引起全校关注的名字,竟会与眼前这个坐在图书馆角落里,静静翻阅德文期刊的小姑娘对上号。

姜蕴宁眼睛一亮:“可以吗?”

她早就打听过,在这所学校,想进入真正的科研实验室,跟着导师参与课题组,不是件容易的事。

通常只有大四学生,或者研究生才有机会。

一方面是因为前期课程负担重,另一方面也是导师们普遍比较谨慎,只有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初步展现之后,才愿意将真正的项目交到他们手里。

像她这样刚入学不到的大一新生,能被主动邀请进入课题组,简直是破格中的破格。

相关的知识她已经学了不少,理论框架也逐渐清晰,但如果无法真正参与实践,一切理解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但是,有个条件……”吕思源教授慢条斯理地开口。

“老师,您说。”姜蕴宁十分好说话,甚至还有点期待。

“帮我把你看的这本期刊,翻译成中文。”吕思源说着,指了指她手里的那本全德文的最新资料。

姜蕴宁:“……”

您这是缺个学生,还是缺个……会呼吸的人形翻译器?

这本期刊厚得能当凶器,真砸下去怕不是要上新闻。

她静默片刻。

最后,语气淡定地说:“好的,老师!需要现在试着翻译一部分给您看看吗?”

这又不是第一次当人工翻译器,姜蕴宁早已熟悉流程。

当年在德国求学期间,她就帮驻德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翻译过不少德军技术报告。

对于这种理论加实验方案的资料,她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吕思源教授一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连连点头:“那就再好不过了。

姜蕴宁也不拖泥带水,拿起旁边的笔记本,翻到空白页。

她从容地将视线移回德文期刊的开头,开始逐字逐句地将晦涩的德文转译成流畅的中文。

吕思源教授则坐在一旁,手里捧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资料。

他的德语水平其实很不错,但由于工作繁忙,根本抽不出时间亲自翻译。

像现在这样,能够静下心来在图书馆翻阅资料的机会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都得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

一个小时过去了,姜蕴宁翻译了整整四页专业德文期刊。

她放下笔,缓缓转动有些僵硬的手腕,轻轻揉了揉,舒缓紧绷感。

这速度,让吕思源教授也忍不住侧目。

他接过她递来的译稿,快速扫视了一遍,瞪大了眼睛——

翻译得极其精准流畅,专业术语运用恰当,还特别为部分关键数据添加了注解,展现了对领域深刻的理解。

这样的细节处理,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能察觉出背后的实力。

要知道,顶尖的学术论文和日常德语文章不一样,内容一般密集且专业,句子复杂,信息量大。

即便德语已达母语水平,面对术语繁复、结构严谨的科研论文,翻译人员通常也需耗费数日,反复揣摩、校对,才能确保译文准确流畅。

而姜蕴宁,仅是一名大一新生,却在理想状态下,以近乎惊人的速度完成翻译,其用词之妥帖、逻辑之清晰,几乎无可挑剔。

短短一小时,她便完成了近半篇内容,效率与质量皆令人侧目。

透过这篇译文,不难看出她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段落逻辑的把握以及语言风格的拿捏,早已超出常规本科生的水平。

翻译只是表象,她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对段落逻辑的处理,对语言风格的拿捏……这哪里是学生,分明是个训练成熟的小型研究者!

要不是亲眼所见,他是万万不敢相信。

吕思源教授细细端详着她的翻译稿,眉头舒展,嘴角微微上扬——

这次真的捡到宝了。

幸好幸好。

幸好今天他一时兴起,抽空来了一趟图书馆——

如此出色的学生,居然还没被其他课题组的教授发现,简直是天降好运。

要是早被发现了,估计各个课题组早就为了争夺她,闹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抢破头也在所难免。

“你翻译得非常精准,理解也很透彻,”吕思源教授由衷地赞许道,“这速度和质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姜蕴宁轻轻一笑,“老师,我虽然刚入学,但这方面的兴趣和积累不少。”

真谦虚。

这可不是光靠兴趣就够的。

德文,还是专业的德文。

仅仅学习语言这一项,就已经刷下一大批人了。

更别说,她翻译的还是科研论文——不仅要懂语言,还得懂逻辑、懂术语、懂行文结构。

这是能力,是实力,是极少数人才具备的科研敏感度与语言驾驭力。

吕思源教授点点头:“这本期刊你抽空翻译一下,电子版发给我就行。明天有空的话,到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三楼来报到,先熟悉环境。到一楼前台登记的时候,记得报我的名字,吕思源。”

他又补充说:“我最近老去联合研究基地,明天要是没见着我,就去找张宏伟,他是你博士生三年级的学长。”

姜蕴宁微微点头,“好的,吕老师,我明天会按时去报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