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红星队的村口就没了往日的悠闲——基建队的队员们穿着最整齐的粗布褂子,李二哥把水平仪仔细裹在布兜里,张大爷揣着写满技术要点的纸条,连安全组的两个老人,都特意梳了梳头发,跟着林薇、陆衍往公社走。
林薇坐在陆衍自行车的前杠上,怀里抱着沉甸甸的材料包,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指针刚过七点半,她轻轻按了按包角,确认施工计划没滑出来:“衍子,慢点开,材料别颠散了,尤其是那张校舍砖墙的照片,干部们要看咱砌墙的手艺。”
“放心,俺骑得稳!”陆衍放慢车速,腾出一只手帮她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头发,“张大爷和李二哥跟在后面,有啥情况也能照应。
昨天跟王队长、张队长说好了,他们也会早点去公社,帮咱说句公道话。”
往公社的路上,陆续遇到了几个邻村的队长,都是来旁听会议的。东风队的刘队长骑着自行车追上来,手里拿着一袋炒瓜子:“林丫头、陆衍!俺们村的乡亲都盼着你们能拿到项目,以后修水渠,还得找你们基建队帮忙!这瓜子给大伙路上吃,垫垫肚子。”
“谢谢刘队长!”林薇接过瓜子,分给队员们,“要是真拿到项目,以后各村有活,咱都互相帮衬着干。”
八点五十,一行人准时到了公社会议室。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公社书记坐在主位上,旁边是几位公社干部,周建国则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烫金文件夹,见林薇他们进来,眼皮都没抬一下,嘴角却挂着不屑的笑。
林薇他们找了靠后的位置坐下,刚把材料包放在桌上,周建国就站起身,拿着文件夹走到前面:“书记、各位干部,俺先说说俺们县建筑公司的方案。乡卫生院的院墙,俺们计划用红砖砌一米八高,地基挖四十厘米深,里面加钢筋加固,三天就能挖好地基,七天就能砌完墙,十天就能完工,比农民施工队快一倍!而且俺们有正规资质,材料都是从县城砖厂统一采购的,质量有保障,绝不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
他故意顿了顿,目光扫过林薇他们:“不像某些队伍,连砌砖墙的经验都没有,之前修的土渠,靠村民编竹筋凑数,现在又弄个不知道咋用的‘水平仪’,万一砌墙歪了、地基塌了,不仅耽误卫生院用,还得浪费公社的钱,这责任,谁担得起?”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几位干部互相看了看,有人小声议论起来。李二哥立马要站起来反驳,林薇拉住他,轻轻摇头——现在反驳没用,得拿出实打实的证据。
书记清了清嗓子:“周经理的方案说完了,林薇、陆衍,你们红星基建队也说说吧,把你们的施工计划、技术保障都跟大伙讲讲。”
林薇站起身,抱着材料包走到前面,先把校舍的验收报告和砖墙照片递到干部们面前:“各位干部,俺们不是没砌过砖墙——去年盖抗震校舍,外墙就是俺们砌的,用的是鹅卵石混水泥,再嵌竹筋加固,暴雨冲了三天都没裂,教育局的验收报告上写着‘墙体坚固,符合标准’,这照片就是校舍外墙的样子,大伙能看到,砖缝对齐,墙面平整,俺们现在有了水平仪,砌砖墙只会更整齐。”
她又拿出钢筋的物资单和砖厂的订单:“关于材料,俺们已经从公社砖厂订了五千块红砖,三天后开始拉货;公社还奖励了30斤钢筋,用来加固卫生院的地基,物资单和订单都在这,大伙可以看;竹筋是乡亲们一起编的,泡过桐油防腐,比普通竹筋结实三倍,之前修水渠用的竹筋,现在还好好的,没有一点腐烂。”
张大爷也站起身,走到前面,掏出写满技术要点的纸条:“俺补充两句,俺干基建几十年,修过水库、盖过房子,砌墙的手艺俺还是有把握的。地基挖四十厘米深,先铺一层钢筋,再浇水泥,上面砌砖,每三层砖嵌一根竹筋,缝里抹足砂浆,这样砌出来的墙,别说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歪;俺还会教队员们熬桐油,涂在地基和竹筋上,防潮防腐,比城里施工队的法子还实用。”
“俺们能作证!”邻村的王队长立马站起来,“红星基建队帮俺们修渠,堵了十几年的暗沟,还教俺们编竹筋、熬桐油,干活认真,从不糊弄;他们的队员,每天施工前都学安全知识,完工后都检查一遍,俺们村的乡亲,都信任他们!”
张队长也跟着说:“是啊!他们修的水渠,比俺们之前的土渠省水30%,浇地效率提了40%,春耕没耽误一亩地,这样的队伍,俺们信得过!”
几位干部拿着材料和照片,仔细看了看,又互相讨论了几句。
有干部问:“林薇,你们计划多久完工?施工期间,会不会影响卫生院的正常运作?”
“俺们计划二十天完工,分两段施工,先修东边和北边的院墙,再修西边和南边的,不影响卫生院的大门进出,”
林薇认真回答,“每天早上八点开工,中午十二点休息,下午两点到六点,避开卫生院的就诊高峰;施工时会围上竹篱笆,防止水泥、沙子溅到卫生院里,完工后会把现场打扫干净,绝不会留下垃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