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槐下田舍 > 第33章 通途连九州

槐下田舍 第33章 通途连九州

作者:用户68616352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28 11:33:39

清明刚过,北直隶的官道上便热闹起来。数百名工匠拿着铁锹、夯土锤,在苏砚秋的指挥下,将混着石灰、砂石的泥土铺在路面上,再用石碾反复碾压,泥土渐渐变得坚硬如石。这是新改良的“三合土”铺路法,比传统的土路耐用十倍,雨天也不易泥泞。

“苏大人,这法子真能让路不陷车?”一个老驿卒蹲在路边,用手指抠了抠刚铺好的路面,硬得能硌疼指甲。他跑了三十年驿路,最清楚北方官道的弊端——晴天起尘能迷眼,雨天泥泞能陷马,每年因路难行误了军情、坏了货物的事,数都数不清。

“您等着看。”苏砚秋笑着递给他一块光滑的石板,“这是‘路碑’,上面刻着到下一站的距离,还有修补工匠的名字,哪段路坏了,直接找他修。”

老驿卒接过石碑,见上面不仅有字,还画着简单的地图,连附近的水井、驿站都标得清清楚楚,忍不住赞道:“这才叫正经修路!连俺们这些跑路子的都替百姓想着!”

这正是苏砚秋推行的“九州通途计划”——用三年时间,修通十九州的主干官道,再连通各郡城、县城的支线,让“嘉稻”“嘉棉”能顺利运出,让商旅往来不再受阻。而启动资金,正是“嘉禾酒楼”半年的分红与抄没孔、乔两家的部分家产。

消息传到江南,常州唐氏主动送来五千两白银,说要赞助修通到苏州的水路;无锡钱家则捐出了自家的石料场,供铺路用。苏砚秋知道他们是想借机缓和关系,但也不拒,只让人立下字据,将捐款明细刻在路碑上,写明“唐氏助银五千两”“钱家供石百车”,让百姓都看得到。

修路的队伍很快壮大起来。除了工匠,还有不少农户主动来帮忙——他们知道,路通了,粮食能卖上价,买农具也方便,连孩子去县城上学都少走两时辰的泥路。山东的老农带着子孙来夯土,说“修通这条路,俺家的‘家麦’能多卖两成”;山西的脚夫自发组织起来,帮着运送砂石,说“路好走了,俺们跑一趟能多赚三文钱”。

苏砚秋每天都要沿着待修的路段巡查,脚上的官靴磨破了三双,却总说“看着路一寸寸往前铺,比什么都值”。他让人在沿途设了“修路驿站”,供应茶水、饭菜,还请了郎中,谁受了伤,立刻能得到医治。有个夯土的壮汉砸伤了手,郎中给他敷药时,他还咧着嘴笑:“这点伤算啥?等路通了,俺要赶着马车,拉着俺家的棉花,去京城逛逛‘嘉禾酒楼’!”

初夏时,北直隶到山东的第一段官道修通了。通车那日,百姓们扶老携幼来围观,看着六匹马拉的大货车稳稳地驶在新路上,车轮碾过路面,只留下浅浅的辙印,连一点尘土都没扬起来。货车上装的是山东的“嘉麦”,要运往京城的粮仓,车老板站在车辕上,激动得直喊:“往常这趟路要走五天,如今三天准到!粮食还不扬尘,能多卖钱喽!”

消息传到宫里,皇帝特意派徐阶前来查看。徐阶骑着马,在新路上跑了个来回,回来时赞不绝口:“这路比宫里的石板路还平整!苏大人,你这‘通途计划’,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苏砚秋却没停步。他让人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调整铺路的材料——南方多雨,便在三合土里多加石灰,防止渗水;北方多风,就在路边多种树,固土挡沙;山区陡峭,便修起盘山路,每隔三里设一个歇脚台,供行人喘息。

秋分时,山西大同到河北宣化的边关大道修通了。这条路最是难修,要翻过两座山,工匠们在悬崖上凿石架桥,用了三个月才打通。通车那天,边镇的士兵们列队相迎,看着运送棉衣、粮食的车队顺利通过,个个红了眼眶——往年冬天,棉衣常常因为路难走,运到的时候已经冻成了硬块,今年有了新路,再也不用担心了。

总兵握着苏砚秋的手,声音哽咽:“苏大人,这条路,救的是边关将士的命啊!”

到年底时,十九州已有半数的主干官道修通。商旅往来比往年多了三成,“嘉稻”“嘉棉”的价格更稳定了,连偏远州县的孩子,都能坐上马车去县城上学。苏州的“农桑市集”上,能见到山东的棉布、山西的小米;京城的“嘉禾酒楼”里,摆着岭南的甘蔗、西南的茶叶,都是通过新修的道路运过来的。

这日,苏砚秋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是各地百姓自发凑钱,让工匠打造的一块“九州通途碑”,上面刻着已修通的路段,还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有工匠,有农户,有脚夫,甚至还有几个世家的名字,唐氏、钱家都在其中。

他让人把石碑立在农桑部的院子里,正好对着那幅《大明舆图》。看着石碑上的名字与舆图上的道路交相辉映,苏砚秋忽然明白,所谓通途,不仅是泥土与砂石铺就的路,更是人心相通的桥。当山东的棉农能顺畅地把棉花卖到江南,当边关的士兵能及时收到温暖的棉衣,当世家与百姓能一起为修路出力,这大明的十九州,才真正连成了一片。

秦风指着石碑上不断增加的新路段,笑道:“再过两年,这碑上怕是要刻满了。”

苏砚秋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知道明年开春,修路的队伍又要出发了。他们会把路修到江南的水乡,修到西南的山地,修到东北的平原,让每一个村镇,都能踩着平整的路,走向更丰足的日子。

而那些铺在路上的三合土,混着百姓的汗水,世家的银钱,工匠的手艺,终将凝结成大明最坚实的骨架,撑起一个货通天下、民生安乐的盛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