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槐下田舍 > 第130章 聚变启新思,光热照未来

槐下田舍 第130章 聚变启新思,光热照未来

作者:用户68616352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28 11:33:39

大明建国七十周年庆典刚过,格致科学院的地下实验室里,依旧是深夜不熄的灯光。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科学家围坐在全息投影前,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粒子轨迹图,红色的等离子体在模拟磁场中剧烈运动,像一团被束缚的人造太阳。

“再调整一下磁场强度,看看约束时间能不能突破一百秒。”领头的青年科学家林砚敲了敲控制台,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手里的咖啡早已凉透,桌上的草稿纸写满了公式,最上面一行字力透纸背——“核聚变:取之不尽的能源”。

这是建国七十年后,科学院新秀们提出的颠覆性构想:利用氢同位素在极高温度下的聚变反应,释放出远超核裂变的能量。一旦成功,大海里的重水就能作为燃料,足够人类用上亿年,无需再争夺石油、煤炭、稀土等资源,地球的生态也将得到彻底改善。

“七十年前,前辈们用核裂变点亮了万家灯火;今天,我们要让聚变之火,照亮更远的未来。”林砚在团队第一次会议上的话,成了这群年轻人的信念。他们中,有人是北极矿工的后代,深知资源开采的艰辛;有人来自被污染过的河流沿岸,见过生态破坏的恶果;有人则是听着“能源危机”的历史故事长大,对“可持续”三个字有着天然的执着。

构想的提出并非偶然。建国七十年间,大明的格致技术早已今非昔比:超级计算机能模拟粒子运动,强磁场技术能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材料科学已研制出能耐受上亿度高温的特种合金——这些都为核聚变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挑战依然巨大:如何让上亿度的等离子体稳定存在并持续反应,如何高效提取能量,如何确保绝对安全,每一个问题都是科学界的“珠穆朗玛峰”。

实验室的角落里,放着一个半人高的“聚变实验装置”模型,管道交错,线圈环绕,像一件精密的金属艺术品。这是团队用三年时间设计的“启明一号”原型机,核心是一个环形真空室,通过超强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其中发生聚变。“就像用无形的瓶子装住一团火,”林砚笑着解释,“这瓶子既不能破,又要让火一直烧。”

研发过程充满挫败。最初的模拟中,等离子体总是在几秒内就冲破磁场约束,像脱缰的野马;好不容易延长到十秒,能量输出却不及消耗的百分之一;有次实验时,线圈突然过热烧毁,浓烟差点触发消防警报,年轻人们戴着防毒面具清理残骸,却没人说过“放弃”。

“看看这个。”团队里最年轻的女科学家苏晴,翻出七十年前核裂变研究的档案,照片上的前辈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算盘计算数据,用手写记录实验。“他们那时条件比我们差百倍,都能成功,我们凭什么不行?”

这句话成了团队的强心剂。他们改进磁场形状,将传统的环形磁场改为螺旋状,让等离子体像沿着dNA链一样运动,约束时间从十秒提升到五十秒;他们优化能量提取方式,借鉴太阳能电池的原理,设计出能直接吸收聚变能量的“能量膜”,效率提高了三倍;他们甚至在装置外裹上一层厚厚的液态锂,既能冷却设备,又能吸收中子产生新的燃料,实现“燃料自给”。

消息传到科学院院士委员会,老院士们既惊喜又审慎。“这是天马行空的构想,也是脚踏实地的探索。”曾参与核电站建设的周明远院士,看着年轻人的方案,眼中满是欣慰,“我们那代人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你们要解决‘够不够’‘好不好’的问题。”他亲自联系格致馆,为团队争取到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还时常来实验室,用自己的经验提醒他们避开“想当然”的陷阱。

实验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世界能源分布图,石油、煤炭的产地被标上红色,代表着资源枯竭的风险;而蓝色的海洋被圈出大片区域,旁边写着“聚变燃料:取之不尽”。林砚每次路过都会驻足:“等聚变成功了,这张图上的红色就会消失,人类再也不用为能源打仗,孩子们会问‘石油是什么’,就像我们现在问‘煤油灯是什么’。”

团队的构想也渐渐传开,引发了百姓的好奇与期待。在“格致开放日”活动中,他们的模型前围满了参观者。一个来自漠北的牧民问道:“这东西真能让草原永远有电?冬天再也不用烧煤取暖?”林砚笑着点头:“不仅如此,它还能让您的电动雪橇跑得更快,让蒙古包里的电视永远有信号。”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年轻一代的向往。经世大学的物理系报名人数激增,学生们说“想跟着林师兄做‘人造太阳’”;中小学的科学课上,老师用简易模型演示聚变原理,孩子们的梦想从“当飞行员”“当医生”,多了一个“当聚变科学家”。

苏砚秋的曾孙苏明,也是团队的一员。他常听家人讲起祖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如今在实验室里,他觉得自己正走着相似的路:“祖辈解决了温饱,父辈点亮了灯火,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份安稳与光明,永远延续下去,不被资源枯竭打断,不被环境恶化困扰。”

深夜的实验室,“启明一号”的模拟图仍在闪烁。等离子体的约束时间稳定在了九十八秒,距离“突破百秒”的小目标只差一步。林砚看着屏幕上那团跳动的“火焰”,忽然觉得它像极了七十年前,第一盏电灯亮起时的光——微弱,却充满希望,能照亮一个时代的路。

“快了。”他对团队说,声音里带着疲惫,却更有力量。

窗外,建国七十周年的烟花余韵早已散尽,但科学院的灯光,比烟花更持久。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知道,核聚变的构想还只是开始,前路或许还有十年、二十年的艰辛。但只要想到,未来的某一天,家家户户的电来自大海,工厂的机器不再排放浓烟,孩子们能在蓝天白云下奔跑,他们敲击键盘的手指,就充满了无穷的动力。

这便是科学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在七十年后的新追求:不仅要拥有力量,更要拥有可持续的智慧;不仅要照亮当下,更要为未来储备永恒的光与热。而那团在实验室里跳动的“人造太阳”,正是这份追求最生动的象征——炽热,明亮,向着更远的未来,缓缓升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