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槐下田舍 > 第128章 电流通九州,灯火照万家

槐下田舍 第128章 电流通九州,灯火照万家

作者:用户68616352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28 11:33:39

漠北草原的冬夜,寒风像刀子般刮过蒙古包。牧民巴特尔掀开毡帘,按下墙上的开关,暖黄色的电灯瞬间照亮了整个帐篷,角落里的电视机屏幕亮起,正播放着中原的戏曲。“阿爸,快来看!电视里说,咱们草原的电网全通了!”儿子的欢呼声里,巴特尔摸了摸崭新的电暖器,金属外壳已微微发烫,心里涌上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意。

这一天,是大明国“全域通电工程”竣工的日子。从漠北的草原到南洋的海岛,从西域的沙漠到海东的渔村,最后一根电缆在漠北哨所合闸,标志着全国两亿百姓彻底告别了“煤油灯时代”,迎来了“万家灯火”的新纪元。

“全域通电”的构想,早在三十年前就埋下了种子。那时,中原的大城市刚用上电力,苏砚秋在考察漠北时,看到牧民们仍用松明子照明,夜里看书要凑近火堆,便在笔记本上写下:“电不应是城市的特权,要让草原的星、海岛的月,都与电灯的光交相辉映。”

工程的推进,远比想象中艰难。漠北的冻土坚硬如铁,挖掘机的钻头常常被冻住,工人们就用炭火烘烤地面,一点点掘进;南洋的热带雨林里,电缆要穿过沼泽与荆棘,毒虫叮咬是家常便饭,不少工人身上布满红肿的疙瘩;西域的沙漠白天酷热、夜晚严寒,电缆的绝缘层要反复试验才能适应温差,工程师们在沙地里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

“最难的是跨江跨海的电缆铺设。”负责工程的李工程师指着地图上的长江大桥,“为了让电流过长江,我们在江底埋了特制的防腐电缆,潜水员在零下的江水里作业,每次上来嘴唇都冻得发紫。但没人叫苦,因为大家知道,这根线通了,江南江北的百姓就能共用一度电。”

十年间,数万名工人、工程师、士兵奔波在崇山峻岭、荒漠草原。他们在雪山上架设电线杆,在海底铺设电缆,在偏远村寨安装变压器,硬生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织起一张密密麻麻的电力网。仅电线杆就立了两千万根,连起来能绕地球三圈;电缆总长超过百万里,足够地球接到从月球。

通电的那一刻,无数角落上演着相似的感动:

在西域的沙漠绿洲,老阿訇第一次用电动抽水机灌溉麦田,看着水流均匀地滋润干裂的土地,对着电机拜了三拜,说:“这铁家伙比骆驼拉水快十倍,是真主送来的礼物。”

在南洋的珊瑚岛,渔民的孩子第一次在电灯下写作业,铅笔的影子清晰地投在本子上,他高兴地对母亲说:“娘,以后晚上也能念书了,我要考去洛阳上大学!”

在中原的偏远山村,接生婆第一次用无影灯给产妇接生,灯光下,婴儿响亮的哭声让她笑着抹泪:“以前靠油灯,总怕看不清楚,现在亮堂得跟白天一样,娃娃们来得更安稳了!”

电力的普及,像一场无声的革命,悄然改变着百姓的生活。城市里,工厂的机器不再依赖蒸汽机,电动机让生产效率翻倍;家庭里,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成了寻常物件,主妇们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学堂里,投影仪、电铃、广播系统让教学更便捷,孩子们通过电视就能听经世大学的先生讲课。

农村的变化尤其显着。电动脱粒机取代了石碾,一天能处理百亩稻田;恒温电暖棚让北方在冬天也能种出蔬菜,黄瓜、西红柿不再是奢侈品;甚至连偏远村寨的“乡村集市”,都装上了电动打谷机、爆米花机,喇叭里播放着最新的农产品价格,热闹得像城里的庙会。

朝廷顺势推出“电力惠民政策”:对贫困家庭减免电费,对农村的灌溉用电给予补贴,还在各州郡设立“电力学堂”,教百姓安全用电、维修简单的电器。一个曾因不懂电路烧了灯泡的老农,在学堂里学会了换保险丝,他笑着说:“这电啊,跟种地一样,得懂它的脾气。”

在洛阳的“电力博物馆”里,一盏盏煤油灯、松明子、蜡烛被陈列在玻璃柜里,旁边是不同年代的电灯、电缆、变压器。讲解员指着一盏铁皮煤油灯说:“这是三十年前百姓常用的照明工具,一盏灯烧一夜要半两油,够买两斤米。现在一度电的钱,能让灯泡亮三天,还不呛人。”

参观者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对着煤油灯落泪,想起年轻时凑着灯光缝补衣裳的夜晚;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好奇地摆弄着老式发电机模型,感叹“原来电来得这么不容易”;有带着孩子的父母,指着全国电网图,告诉孩子:“你看,咱们家的灯,和北极科考站的灯,用的是同一根线发的电。”

苏砚秋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电是光明,是动力,更是连接。当电流流过草原、海岛、沙漠,流过每一户人家,‘华夏’二字便有了更温暖的注解——不是地理上的疆界,是共享一盏灯、共守一份暖的默契。”

夜幕降临,站在太和殿的角楼上远眺,整个洛阳城像一片灯海,延伸至天际。而在千里之外的漠北,草原上的蒙古包透出点点灯光,与星空连成一片;南洋的海岛上,渔村的灯火随着海浪轻轻摇晃,像撒在海面的珍珠。

这万家灯火,映照着百姓脸上的笑容,也映照着一个国家的进步。它不仅仅是光明的象征,更是希望的使者——让每个角落的人都相信,日子会像电灯的光一样,越来越亮,越来越暖。

在漠北的帐篷里,巴特尔的儿子正用平板电脑(格致馆新研制的便携设备)跟中原的笔友视频,屏幕里,两个孩子指着各自窗外的星空,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电流在导线里无声地奔跑,载着声音与图像,也载着跨越山海的情谊,让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个夜晚都充满了温暖与连接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