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文化广场上,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数十台电视机已被搬上临时搭建的高台。百姓们自带小马扎,早早围坐成圈,孩子们爬到树上、蹲在墙头上,伸长脖子盯着屏幕——今天是大明国建国百年纪念日,也是第一期“新闻联播”开播的日子,重头戏是首都洛阳的大阅兵,这是全国百姓第一次通过电视,同步观看如此盛大的盛典。
“开播了!”有人喊道。屏幕上闪过“大明新闻联播”六个金字,随后切换到太和殿前的广场:十万士兵列成整齐的方阵,军装在阳光下泛着藏青的光;远处的天空中,“凌云-战机型”飞机组成“百年”字样,拉出彩色的烟带;更远处,十艘缩小的航母模型在电子屏上驶过,象征着大明海军的威严。
“我的天,这阵仗!”广场上响起一片惊叹。一个参加过早年边防战的老兵,看着屏幕上士兵手中的连发步枪、肩上的火箭筒,忍不住抹了抹眼角:“想当年咱们扛着单发枪守边关,现在的兵,真是鸟枪换炮了!”
新闻联播的镜头缓缓推进:陆军方阵迈着正步走过观礼台,每一步都踏在同一节奏上,脚步声通过电视扬声器传出,沉闷而有力;装甲车队紧随其后,坦克的履带碾过地面,炮口直指苍穹;海军方阵穿着洁白的军装,胸前的徽章闪着银光,让人想起泉州港的巨舰;最后是空军方阵,飞行员们戴着飞行帽,身后的背景是“凌云号”飞机呼啸而过的画面。
“那是我儿子的部队!”人群中,一个妇人指着陆军方阵,激动得站起来。她的儿子在漠北军区服役,虽然在电视上看不清脸,但她认得那支部队的臂章。周围的百姓纷纷鼓掌,有人喊道:“让你儿子在边关放心,家里有我们呢!”
屏幕上,皇帝的声音响起,通过扬声器传遍广场:“大明百年,靠的是百姓勤劳,靠的是军队强悍,靠的是华夏同心!今日阅兵,不是为炫耀武力,是为告诉世界:大明热爱和平,但从不畏惧战争;是为告诉百姓:你们的安宁,有千万将士用生命守护!”
话音刚落,空中梯队的表演达到**。一百架“凌云-5型”战斗机组成“华夏”二字,在洛阳上空盘旋一周,随后拉着彩烟俯冲而下,又骤然拉升,留下一道道绚丽的弧线。广场上的百姓仰头望去,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真实的飞机掠过头顶,欢呼声震耳欲聋。
最震撼的是“格致装备方阵”。格致馆研制的电磁炮、远程导弹发射车、无线电通讯车缓缓驶过,这些曾只在图纸上见过的武器,如今真实地出现在眼前。解说员的声音介绍着:“电磁炮射程可达百里,导弹能精准打击目标,通讯车能让前线与后方实时联络……”
“有这些家伙,谁还敢来欺负咱们?”一个汉子攥着拳头说。旁边的商人点头:“上次我去波斯经商,人家一听是大明的,立马客客气气,还不是因为咱们有实力!”
新闻联播还穿插了各地的庆祝画面:泉州港的渔民敲锣打鼓,太平州郡的岛民舞着草龙,漠北的牧民围着篝火歌唱,西域的商人挂起“华夏同心”的横幅。当镜头切到海外华人聚居区时,广场上的百姓更是激动——那些穿着汉服的华人,在异国他乡升起大明龙旗,跟着电视里的节奏鼓掌,脸上的自豪与国内百姓如出一辙。
“原来海外还有那么多咱们的人!”一个老者感慨道。他年轻时以为“华夏”只在中原,如今通过电视才知道,大明的华人早已遍布地球,而无论身在何处,看到阅兵的画面,都会热血沸腾。
阅兵结束后,新闻联播播放了“百姓访谈”。镜头里,有在北极科考的学者,有在南洋种橡胶的移民,有在格致馆研发新药的医生,他们都说着同一句话:“看到阅兵,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广场上的百姓久久不愿散去。有人围着电视机讨论军队的装备,有人回忆着百年前的艰难岁月,有人给孩子讲边关将士的故事。一个教书先生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今天看到的,不是因为武器厉害才骄傲,是因为这些武器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工匠造炮,农民种粮,士兵守边,少了谁都不行。”
消息传到各地,同样的震撼在无数个角落上演。在江南的水乡,村民们挤在村委会的电视机前,看着屏幕里的方阵,默默给远方的士兵儿子写信;在中原的村庄,老人们把电视搬到院子里,让全村人一起看,说“要让娃娃们知道,自己是大明的人,要争气”;在经世大学,学子们看完阅兵,纷纷报名参军,说“要去守护这盛世”。
苏砚秋站在太和殿的观礼台上,看着电视屏幕上转播的广场画面,又望向窗外真实的阅兵队伍,忽然觉得,电视这小小的匣子,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它让千里之外的百姓能亲历盛典,让分散各地的华人能共享荣耀,让“国家”这个概念,变得可感可触。
傍晚,新闻联播结束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大明万岁,华夏同心”的字样。广场上的百姓缓缓散去,有人哼着阅兵时的军歌,有人还在讨论飞机的表演,孩子们则模仿着士兵的正步,在地上迈着步子。
夕阳下,文化广场的电视机还亮着,屏幕上的画面定格在阅兵方阵的最后一幕。风吹过广场,带着百姓的笑语,也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源于对国家的认同,源于对军队的信任,源于“我们都是大明人”的共同信念。
而这,或许就是新闻联播与大阅兵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一次盛典的记录,更是一次人心的凝聚。当千万双眼睛通过银屏,看到同一支军队、同一个庆典,感受到同一份骄傲时,“华夏”二字便有了更坚实的根基,这颗蓝色的地球之上,属于大明的故事,也将因这份同心,书写得更加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