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槐下田舍 > 第111章 宝岛寻奇植,草木润民生

槐下田舍 第111章 宝岛寻奇植,草木润民生

作者:用户68616352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28 11:33:39

吕宋岛的热带雨林里, botanist(植物学家)周明正小心翼翼地拨开藤蔓,手中的标本夹里已装着十余种从未见过的植物。他的草帽上沾着露水,裤脚被荆棘划破,却浑然不觉——就在刚才,他发现了一种结着橙红色果实的灌木,果实剥开后,果肉酸甜多汁,当地向导说“这是‘太阳果’,能抗饿,还能解暑”。

“采些种子,再记录生长环境。”周明对助手说,笔记本上飞快地画着果实的形态,标注着“喜高温、耐干旱、亩产预估可达千斤”。这是大明国“植物勘探计划”的一部分——组织学者深入太平州郡的岛屿,搜寻可食用、可药用、可作经济作物的植物,带回大陆培育推广,让宝岛的草木也能滋养中原的民生。

计划启动于太平州郡设立之初。苏砚秋在巡查岛屿时发现,各岛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的果实能当粮食,有的叶片可作蔬菜,有的树皮能织布,有的根茎能入药。“这些草木是老天爷的馈赠,”他对学者们说,“不能让它们只长在岛上,要让全华夏的百姓都受益。”

于是,一支由经世大学农桑系学子、民间药农、格致馆工匠组成的勘探队,分赴太平洋各岛。他们带着《植物图鉴》《培育手册》,配备着显微镜、恒温箱,一边采集样本,一边向当地部落学习植物的用法——哪些果实要煮熟了吃,哪些叶子能治外伤,哪些藤蔓可以编筐,都一一记录在案。

在婆罗洲的沼泽边,勘探队发现了一种“水禾”。它长得像水稻,却能在浅水里生长,米粒饱满,味道微甜。当地村民说,荒年时全靠它果腹。农学家李青当即取下稻穗,搓出米粒放在嘴里咀嚼,惊喜道:“淀粉含量高,口感不错,能在江南的水田试种!”他们小心翼翼地收下种子,用恒温箱保存,生怕受热受潮。

更让人兴奋的是在新几内亚岛发现的“面包果”。这种树结的果实足有西瓜大,摘下来烤熟,果肉像面包一样松软,还带着奶香。勘探队的厨师试着用它做馅饼、煮粥,味道竟十分可口。“这东西亩产比红薯还高,不用太多照料,”队长激动地在日志里写道,“若能在漠北推广,牧民冬天就多了种口粮!”

除了粮食作物,可作蔬菜的植物也不少。在斐济岛,队员们发现了一种“树菜”,树干上能不断长出嫩叶,摘了又长,口感像菠菜,还富含维生素。当地妇女用它做汤、炒菜,勘探队试种了几株在临时温室里,发现生长极快,二十天就能采收一次。“太适合北方大棚种植了!”李青盘算着,“冬天也能让百姓吃上新鲜绿叶菜。”

药用植物的发现更是珍贵。在所罗门群岛的山谷里,老药农王伯认出了一种开着紫色小花的草本植物,根茎与中原的“当归”相似,但药性更温和。当地巫医用它治疗跌打损伤,效果显着。王伯小心地挖起几株,带着泥土装进木箱:“这东西能配成新药,给军队的伤兵用正好。”

为了让这些植物安全运回大陆,格致馆特意设计了“恒温运输箱”。箱子用隔热木材制成,内壁铺着防潮纸,还装着能调节温度的装置,确保种子、幼苗在长途航行中不受损。每箱植物都贴着标签,注明名称、特性、培育要点,像一份份“植物档案”。

第一批植物样本抵达江南育种基地时,农学家们立刻忙碌起来。他们搭建了模拟热带气候的温室,调节温度、湿度、光照,让“太阳果”“面包果”慢慢适应中原的环境。试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水禾”起初在江南水田长得矮小,学者们便混合岛上的泥土改良田壤;“树菜”在北方大棚里叶片发黄,他们就调整肥料配比,增加钾肥用量。

半年后,喜讯传来:“太阳果”在岭南试种成功,亩产达八百斤,果肉除了鲜食,还能做成果酱、果干,酸甜可口,深受百姓喜爱;“水禾”在江南的改良田里丰收,米粒煮出的饭带着清香,被命名为“南洋稻”,纳入官府推广的粮食品种;“面包果”经嫁接后,在云南、福建也能结果,烤面包果成了街头巷尾的新小吃,一文钱一个,平民都买得起。

药用植物的推广更是惠及万民。从所罗门群岛带回的“紫花归”,经医馆临床试验,制成的药膏对烫伤、扭伤效果显着,被纳入军队的急救包;斐济岛的“清凉草”,晒干后泡茶能解暑降温,夏天时洛阳的茶铺都在售卖,百姓说“比凉茶还管用”。

甚至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也发挥了大作用。在萨摩亚岛发现的“纤维藤”,茎秆里的纤维比棉花还坚韧,纺织厂用它织成的布耐磨耐脏,做成矿工服、士兵军装,深受欢迎;新喀里多尼亚岛的“蜜源花”,引进后能让蜜蜂多产蜜,中原的蜂蜜产量翻了一倍,价格也降了下来,寻常百姓都能买得起。

苏砚秋参观育种基地时,看着温室里郁郁葱葱的“南洋稻”,品尝着“太阳果”果酱,听学者们讲述每种植物的故事,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勘探队带回的一张照片:吕宋岛的向导正教队员辨认“面包果”,两人蹲在树下,手里捧着果实,笑得像亲兄弟。

“这些植物,不仅是粮食、药材,更是纽带。”苏砚秋对众人说,“它们从海岛来到大陆,带着岛民的善意,也带着中原的智慧,让两地的百姓,通过一粥一饭、一草一木,连得更紧。”

如今,太平州郡的植物已在大明国的土地上扎下根。岭南的山坡上,“太阳果”的橙红果实挂满枝头;江南的水田里,“南洋稻”随风起伏;北方的大棚里,“树菜”的嫩叶鲜嫩欲滴。百姓们吃着这些“南洋来的食物”,听着它们的来历,对太平州郡的亲切感也油然而生——原来,那片遥远的海域,早已通过草木的芬芳,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经世大学的植物标本馆里,周明正在整理新到的样本。玻璃柜里,“太阳果”的枝条、“面包果”的切片、“紫花归”的干花整齐排列,旁边标注着“引种自吕宋岛”“引种自所罗门群岛”。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给这些植物镀上一层金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交融与共享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勘探队仍在太平洋的岛屿上跋涉,育种基地的温室里不断长出新的绿苗,百姓的餐桌上也时常出现新的滋味。这些来自宝岛的草木,正以最温柔的方式,滋养着大明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生命,让“华夏”这个名字,因共同的烟火气,而愈发温暖厚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