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槐下田舍 > 第103章 万国商路通,四海共繁荣

槐下田舍 第103章 万国商路通,四海共繁荣

作者:用户68616352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28 11:33:39

清晨的泉州港,朝阳正从海平面升起,将粼粼波光洒在停泊的船队上。最大的那艘“明远号”商船刚卸下最后一批丝绸,又开始装载西域的玉石、南洋的香料和海东的珍珠,甲板上的水手们忙着搬运货物,嘴里哼着新编的《通商谣》:“船行万里浪,货通五大洲,丝绸换宝石,茶香满船头……”

这是“万国通商计划”推行的第五年。如今的大明,已不再是闭门自守的帝国——从泉州到波斯湾,从东海到非洲东海岸,三十多条定期航线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连在一起,港口的吊臂、码头的仓库、往来的驼队,共同编织出一幅“四海共商”的盛景。

苏砚秋站在泉州港的了望塔上,看着眼前的繁忙景象。海关官员正用新式的“验货仪”(能快速检测货物成分)检查一批波斯地毯,旁边的翻译官用汉、波斯双语沟通;不远处的“通商银行”里,商人用大明的银票兑换波斯的第纳尔,计算器的“咔嗒”声取代了算盘的噼啪声;甚至连港口的茶馆里,都能听到中原话、波斯语、南洋土语混杂着交流,讨论着下一季度的行情。

“苏相,您看那艘新来的船。”港口总管指着远处的帆船,船帆上印着非洲某部落的图腾,“他们带来了象牙和黄金,想换咱们的瓷器和纺织机。”

苏砚秋笑着点头:“按通商章程办,公平交易,不欺不诈。记得让格致馆的工匠去船上看看,他们的造船技术有什么可借鉴的。”

五年前,当苏砚秋提出“以商促融,以贸通心”的构想时,不少大臣反对,认为“与蛮夷通商,恐引狼入室”。如今,事实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通商不仅让大明的丝绸、瓷器、格致器物远销海外,换回了大量黄金、药材和稀有矿石,更让各国见识了大明的文明与实力——波斯的天文仪器、南洋的水稻品种、非洲的冶铁技术,也通过商路传入中原,丰富着大明的百业。

在波斯的巴士拉港,大明的“格致商栈”前总是排着长队。商栈里卖的“改良纺车”能让当地织工效率翻倍,“曲辕犁”让沙漠边缘的绿洲亩产提高三成,连孩子们都缠着大人买“算盘玩具”。波斯商人哈桑算着账,对伙计说:“从大明进货,再卖给周边部落,利润比从前翻了两番,这生意要做一辈子!”

南洋的马六甲,大明的“通商驿站”成了各国商人的聚集地。驿站里不仅提供翻译、汇兑服务,还设有“格致学堂”,教当地人使用指南针、观测洋流。有个南洋酋长的儿子,在学堂学会了造船术,回去后造了艘模仿大明样式的帆船,第一次出海就多捕了三成鱼,酋长高兴地送来十箱香料,说“要跟大明做永远的朋友”。

更深远的影响,藏在寻常百姓的生活里。江南的妇人用波斯的胭脂画眉,漠北的牧民穿南洋的棉布御寒,洛阳的孩童玩非洲的木雕玩具,海东的渔民吃着从西域运来的葡萄干。这些细微的交融,比任何政令都更能消弭隔阂——当一个波斯商人能说流利的中原话,当一个南洋渔民会用大明的渔网,“异国”的概念便渐渐淡了。

为了保障商路畅通,大明的航母舰队常年在远洋巡逻。去年,一支大明商队在印度洋遭遇海盗,“镇海号”航母接到电报后,半天就赶到现场,舰载的“飞鸢机”投下警告弹,海盗船吓得四散奔逃。商队掌柜在感谢信里写道:“有大明舰队在,万里海路如走熟巷,再无惊惧。”

商路的繁荣,也带动了国内产业的革新。江南的纺织厂为了满足波斯市场的需求,改良了丝绸的染色工艺,织出的“波斯红”比当地的织物更鲜亮;景德镇的瓷窑引进了南洋的高岭土,烧制的瓷器更轻薄坚硬,在欧洲成了贵族追捧的珍宝;格致工坊甚至造出了“多语言打字机”,键盘上刻着汉文、波斯文、拉丁文,方便商人草拟合同。

在经世大学的“通商学院”里,各国留学生正围着世界地图讨论。大明的学子想学波斯的天文,波斯的学子想学大明的格致,南洋的学子则对中原的农桑技术兴趣浓厚。院长笑着说:“以前是书本上学万国,现在是万国来学书,这才是真正的‘天下一家’。”

苏砚秋在泉州港的“万国市集”里逛了许久。市集上,中原的茶叶摊挨着波斯的地毯铺,南洋的香料店对面是海东的珍珠行。一个非洲商人正用生硬的汉话跟摊主讨价还价,手里比划着,脸上带着笑意;几个穿着不同服饰的孩童围着一个卖糖画的小贩,叽叽喳喳地等着属于自己的“生肖糖”。

夕阳西下,港口的灯塔亮起,为归航的船只指引方向。苏砚秋站在码头,看着最后一批货物装上船,听着不同语言的道别声混在一起,忽然觉得,这些往来的商船、交易的货物,其实都是文明的使者——它们不仅运送着商品,更传递着善意、理解与尊重。

回程的火车上,苏砚秋翻开最新的《通商册》,上面记载着:今年的海外贸易额比五年前增长十倍,带动了两百万百姓就业,全国有三十多个州府因通商而兴起,成了新的繁华之地。他在扉页写下:“商者,非唯利也,亦载道也。道通则利兴,利兴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和。”

窗外,铁路旁的田野里,晚归的农夫正扛着锄头回家,远处的村庄升起炊烟。苏砚秋知道,这万里商路带来的,不仅是码头的喧嚣、仓库的丰盈,更是每个寻常百姓碗里的米饭、身上的衣裳、脸上的笑意——而这,正是通上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意义。

夜色渐浓,火车向着洛阳驶去,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哐当”声,像一首沉稳的歌谣,唱着一个因开放而繁荣、因交融而温暖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故事,还在被往来的商船、求学的学子、交易的商人,继续书写下去,直到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