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私会汉王别院后,又暗中联系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个消息让林凡脊背发凉。锦衣卫,那可是皇帝的亲军,直接听命于皇权的特务机构!高起到底想干什么?汉王、锦衣卫……这些线索交织在一起,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性——难道汉王的手,已经伸进了锦衣卫?
林凡感到一阵眩晕。他意识到,自己之前对局势的判断还是太简单了。这不仅仅是宫廷内斗,更可能涉及到了皇权安危!他立刻严令小柱子,停止一切对高起的主动调查,只做最低限度的被动监视,绝不能再冒险。
眼下,他必须更加小心地经营自己的基本盘。内府库的成功和于谦态度的转变,给了他一些底气。他决定,趁着太子褒奖和王振(暂时)默许的东风,再次尝试推动更大范围的流程再造,这次的目标,是打通司礼监与六部对接的关键环节——文书流转与数据标准化。
他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统一各部院报送司礼监文书格式及数据标准的倡议》,旨在要求六部在报送相关钱粮、人事、工程等文书时,采用统一的表格格式,明确必填项目,以减少司礼监核查时的转换成本和错误率。
这份倡议先是在司礼监内部讨论。有了内府库的成功案例,加上林凡如今如日中天的势头(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司礼监内部虽然仍有杂音,但钱公公等人最终还是盖印同意,将其作为司礼监的正式建议,发往六部。
然而,倡议书发出去后,如同石沉大海,一连十数日,毫无回音。
林凡有些坐不住了,他让韩主事回户部探探风声。韩主事回来后,脸色颇为尴尬。
“林典簿,”韩主事搓着手,“部里几位堂官看了那倡议,倒是没明着反对,只是……呵呵,都说部务繁忙,此等细枝末节,恐难顾及。还说……各都有各都的规矩,沿用已久,骤然更改,恐生混乱。”
林凡心中冷笑,什么部务繁忙,细枝末节,不过是托词。核心是触及了六部官员的“权力舒适区”。模糊的文书、不标准的格式,给了他们很大的操作空间和解释权。一旦标准化、透明化,很多“猫腻”就不好藏了,而且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他又让程员外郎回工部打听。程员外郎带回的消息更直接:“我们尚书大人说了,‘司礼监的手,是不是伸得太长了?我工部的文书,自有工部的体例,何时轮到内监来指手画脚?’”
兵部那边的反应更是冷淡,连句回话都没有。
阻力比预想的还要大!六部官员固有的优越感和对宦官干政的本能排斥,在此刻显露无疑。他们可以接受林凡在宫廷内部折腾,但一旦想将触角伸到外朝,伸到他们的地盘,便会遭到一致的、无声的抵制。
这天,林凡去内阁送一份文书,在廊下恰好遇到了次辅杨荣。杨荣是太子老师,素以精明干练着称。他见到林凡,倒是停下脚步,温和地笑了笑:“这位便是近日名声在外的林典簿吧?”
林凡赶紧躬身行礼:“不敢当杨阁老谬赞。”
杨荣捋了捋胡须,似是无意地说道:“林典簿革新内廷,锐意可嘉。不过,这朝堂之事,千头万绪,有时欲速则不达。水到渠成,方是正理啊。”说完,便含笑离去。
林凡站在原地,品味着杨荣的话。这既是提醒,也是警告。告诉他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触碰六部利益需要更巧妙的时机和方式,暗示他背后的支持(太子)也认为现在不是硬碰硬的时候。
流程再造,遇到了真正的瓶颈。
林凡有些沮丧地回到司礼监。高起见他脸色不好,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踱过来,脸上带着那惯有的、令人不舒服的笑容:“林典簿这是怎么了?可是为六部那边的事烦心?唉,那些老大人,脾气是大些,林典簿还需多些耐心才是。”
语气看似关心,实则充满了幸灾乐祸。
林凡懒得与他虚与委蛇,只是淡淡回了句:“有劳高公公挂心。”便不再理会。
高起自讨没趣,也不恼,哼着小曲回了自己座位。
正当林凡苦思如何打破僵局时,之前派去暗中留意六部动向的小安子,急匆匆地跑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典簿,有动静了!户部那边,浙江清吏司送来的今年丝绢税赋的明细文书,他们……他们自己用了表格!虽然跟咱们的不完全一样,但格式是清晰的!”
林凡精神一振,接过小安子抄录回来的样式一看,果然!虽然项目名称和排列与他的设计有所不同,但核心的表格结构已经具备了!这说明,他推广的“表格之法”,并非全无效果,至少已经在六部底层的一些具体司衙中,因为其显而易见的便利性,开始被自发地模仿和采用了!
这是一个微小的突破,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自上而下的推行受阻,但自下而上的渗透,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然而,还没等林凡从这个小小的发现中找到更多灵感,小柱子就连滚爬爬地冲了进来,脸色惨白如纸,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林哥!不好了!我们安排在锦衣卫北镇抚司外面,监视高起联络人的那个暗桩……他、他刚才被人发现……死在了西市口!是……是锦衣卫动的手!说是……说是窥探军机!”
喜欢大明第一CEO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大明第一CEO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