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映翠》完成后的日子,似乎与往常并无不同。
陈默依旧往返于课堂、图书馆、武协和工作室,林卿也埋首于她的毕业创作与新的书画探索。那件倾注了两人心血的作品,静静地立在工作室一隅,像一座沉默的山,见证着他们的日常,也等待着它的命运。
陈默并未主动为《山河映翠》寻找买家。在他内心深处,这件作品承载的意义远超商业价值,它更像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一个艺术理念的宣言。他甚至有些私心,希望能多保留它一段时间。然而,优秀的作品自身会发声。
几天前,陈默将《山河映翠》的几张精心拍摄的照片——包括整体气势的展现,木材天然肌理与雕刻刀痕的细节特写,以及木、石、染色木片巧妙结合的局部——上传到了“青默雅刻”网店的一个独立栏目“匠心之作”里,标价处写着“非卖品,仅供欣赏交流”,更多是出于一种展示和存档的目的。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几张照片在小小的圈子里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涟漪。
先是几位一直关注他店铺的老主顾发来热情的私信,询问是否真的“非卖”,言语间流露出强烈的收藏意愿,开价从几万到十万不等,都被陈默礼貌地回绝了。他解释这是与友人的合作实验作品,暂不出售。对方虽觉遗憾,却也表示理解,并对他和林卿的艺术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
接着,某位在美院任教的教授,通过林卿的关系看到了照片,特意打电话来,激动地讨论了近半小时,盛赞这件作品在传统工艺当代化探索上取得的突破,认为其“立意高远,手法新颖,于朴素中见大美”,并建议他们可以考虑送去参加一些重要的青年工艺美术展。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一个周二的下午。陈默正在武协指导新人教练,手机震动起来,是一个陌生的北京号码。他走到训练场边接通。
“您好,请问是‘青默雅刻’的陈默先生吗?”电话那头是一个声音沉稳、措辞得体的中年男性。
“我是,您哪位?”
“冒昧打扰,我姓周,是一位艺术顾问,也是传统工艺的爱好者。很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看到了您那件《山河映翠》的作品照片,深受震撼,希望能有机会当面欣赏实物,不知您是否方便?”
对方语气诚恳,透着专业素养,陈默略一沉吟,考虑到对方是通过熟人渠道看到,便答应了。“可以,不过我平时课业较忙,可能需要约在晚上或者周末,在我的工作室。”
“没问题,完全配合您的时间。”周先生立刻回应,并约定了周六上午见面。
周六,周先生准时到来。他大约五十岁年纪,穿着合体的中式休闲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气质儒雅。与他同来的,还有一位年纪稍长、头发花白、目光锐利的老人,周先生介绍说是吴老,是位资深收藏家,对木雕和文人艺术颇有研究。
陈默将二人引到《山河映翠》前。当实物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时,周先生和吴老明显都被镇住了,之前的客气寒暄瞬间停止,两人围着作品,俯身、退后、变换角度,看得极其仔细,时而低声交流几句,神情专注而严肃。
周先生更关注整体的气韵和构思,不断赞叹这种木石结合、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意,以及对青绿山水意境的成功转化。而吴老则几乎将脸贴到了作品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每一处刀工的衔接、不同木材的拼接处理、染色木片与底座的融合度,以及那块青石板基底天然的纹理如何被巧妙利用。
“后生可畏啊!”吴老直起身,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满是激赏,“陈小友,林姑娘,这件东西,了不起!不是用料多贵,是心思巧,功夫深,最关键的是有‘格’!这山水的‘格调’出来了,不媚俗,不匠气,有古意,又有新声。”
周先生接过话头,语气变得更加郑重:“陈先生,吴老是行家,他的评价代表了我们一致的看法。我们就不绕弯子了,请问这件《山河映翠》,您是否有意转让?我们愿意出一个体现它真正价值的价钱。”
陈默看了一眼旁边的林卿,林卿轻轻点了点头,示意由他决定。
“周先生,吴老,感谢二位的厚爱。这件作品是我和林卿心血之作,原本并未打算出售。不过,如果它能遇到真正懂它、爱惜它的藏家,我们也愿意考虑。”陈默回答得不卑不亢。
周先生与吴老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报出了一个数字:“二十五万,您看如何?”
二十五万!
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陈默心中掀起巨浪。他预料到可能会值些钱,但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价格。这几乎是他父母多年务农收入的总和,是他目前网店月利润的十几倍!他感到自己的心跳漏了一拍,下意识地又看向林卿,发现她也微微睁大了眼睛,显然同样被这个价格惊到了。
工作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周先生和吴老耐心等待着,他们看得出这对年轻人的惊讶,但也从他们眼中看到了并非纯粹对于金钱的渴望,而是一种对作品本身的珍视与权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