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卿的画展如同一石入水,在陈默的心湖中漾开层层涟漪,久久未平。那份震撼并非仅仅源于爱人获得的成功,更源于他在那些笔墨纵横间,看到了与自己手中刻刀相通共感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为酣畅淋漓的情感抒发,一种更为抽象空灵的意境营造。
画展结束后的几天,陈默待在武术社旁那间属于他的小工作室里,竟有些难得的静不下心。手中摩挲着一块温润的黄杨木料,眼前却总是浮现林卿画中那氤氲的墨气、那充满张力的留白、那金石线条般的笔触。
他惯常的雕刻,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都讲究形神兼备,在具象的框架内追求神韵。而林卿的画,尤其是后期那些探索性的作品,却常常打破形的束缚,直指心源,追求一种“意趣”与“气象”。
“形”与“意”,“工”与“写”,“具象”与“抽象”……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盘旋碰撞。
他放下黄杨木,转而拿起一块质地更松软、色泽也更沉静的椴木。这块木料纹理均匀,没有过于抢眼的木纹,像一张等待落墨的素宣。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先勾勒精细的草图,而是闭目凝神,回味着林卿一幅名为《云山梦忆》的画作。那画里没有清晰的山峦结构,只有浓淡干湿的墨色泼洒、晕染,营造出云遮雾绕、山影朦胧的意境,观之恍若梦境。
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他拿起平时用来处理大形的平口刀。他不再追求雕刻出某座具体的山、某片具体的云,而是顺着心中的那股“气”,手腕运力,刀锋在木料上或劈或削,或刮或铲。
刀痕不再是隐藏起来的技术手段,而是被刻意保留,成为画面的一部分。深峻的刀痕是远山的阴影,浅淡的刮擦是流云的轨迹。他运用雕刻中的“虚实”手法,将某些部分完全剔除,形成通透的“留白”,又在某些区域细细打磨,营造出墨色晕染般的过渡效果。
他完全沉浸在这种“以刀代笔”的实验中,忘记了时间。当最后一点木屑被吹拂干净,一件与传统雕刻迥异的作品呈现在眼前。它没有具体的物象,但观者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山峦的起伏、云雾的流动,一种空蒙、悠远、充满诗意的气息扑面而来。它更像一件立体的水墨画,或者说,是一件承载了水墨画灵魂的木雕。
陈默看着这件作品,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畅快感。这不仅仅是技法的尝试,更是一次艺术观念上的突破。他找到了将雕刻与书画结合的第一个切入点——意境的转化与共生。
几天后,当林卿来到工作室,看到这件椴木“山水”时,她惊讶地捂住了嘴,绕着工作台走了好几圈,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默,这……这太神奇了!”她声音带着激动,“你把我画里的‘气’给雕出来了!这种感觉,比看画更……更实在,更有触摸感!”
陈默看着她兴奋的样子,嘴角也浮起笑意:“是你的画给了我灵感。我在想,你的‘笔意’,能不能用我的‘刀意’来表达。”
“当然可以!”林卿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在一张宣纸上迅速勾勒几笔,那是几杆风竹,枝叶扶疏,极具书法笔意。“你看,比如这个,竹叶的翻飞转折,就像草书。你能不能把它刻出来,但不是刻成一片片竹叶,而是刻出那种‘书写’的感觉?”
这个提议让陈默眼睛一亮。他取来一块扁平的黑檀木片,质地坚硬,色泽沉黑如墨。这次,他选用的是更擅长表现线条的圆口刀和三角刀。他没有去刻画竹子的形态,而是将林卿那幅竹稿的神韵记在心里,然后以刀为笔,直接在木料上“写”了起来。刀锋行走的轨迹,不再是塑造形体,而是在追求线条的力度、节奏和韵律。起刀如逆锋入纸,收刀如回锋蓄势,转折处有顿挫,流畅处有提拔。刻出来的线条,深浅不一,边缘带着木料崩裂形成的天然“飞白”,竟真有一股酣畅淋漓的书写意味。
一件“墨竹”木刻就此诞生。它脱离了竹子的自然形态,却牢牢抓住了其精神内核——虚怀若谷、宁折不弯的风骨,以及笔墨书写过程中的那股生命律动。
“就是这样!”林卿捧着这块小小的木刻,爱不释手,“这比画出来的更有力量感!刀刻进去的痕迹,是笔墨无法替代的。”
这次成功的尝试,极大地鼓舞了两人。他们开始更频繁地交流,讨论如何将书法的布局、绘画的构图、印章的金石味融入到雕刻创作中。
陈默尝试在一件紫檀笔筒的外壁上,用浅浮雕技法刻下一首林卿手书的王维诗句。他不仅精确复制了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更刻意模仿了笔锋在纸上行走的顿挫感,甚至将宣纸的纤维肌理也用极细的刀痕表现出来,使得整幅作品看起来仿佛是将一幅书法原作裱糊在了笔筒上,古意盎然。
林卿则受到陈默雕刻中“质感”的启发,在她的山水画中开始尝试模仿各种刀法效果。她用浓淡墨色的堆积、皴擦,来模拟木雕的刀痕斧凿;用泼彩的方式,来表现玉石中天然的俏色与纹理。她的画作因此增添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厚重感与物质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